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440
摘要:中职生问题行为偏多,本研究选定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各2个,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这些班级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基线数据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家长、学生、班主任的三维干预,对于不同的干预对象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干预,最后收集干预后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问题行为状况,对比分析问题行为被干预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本研究的三维干预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与班主任的正向作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问题行为向良好方向改善;有效的干预方式包括心理辅导课、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等。
关键词:问题行为干预成效
一、文献综述
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因其严重性和重要性,颇受各国关注。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对其后期的学业、行为和同伴关系以及成人期的生活有消极影响(蔡春风,周宗奎,2006)。可见,问题行为不容忽视。
问题行为包括学业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品德或反社会问题、顽固性不良习惯、青春期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问题行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角度:1.鉴别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2.考察问题行为是否具有稳定性。3.问题行为的干预。由此可见,对儿童、小学生和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的研究较多,系统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及多维干预更少。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2013级4个班的学生,其中实验组2个班(13轨管2班,13燃气1班)和对照组2个班(13轨管1班,13燃气2班),班级人数相当,男女生比例相当,班级各方面表现相当。本研究总共收回问卷187份,有效问卷164份,剔除无效问卷23份。
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问题行为的矫正训练,包括参加主题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干预措施;因变量是干预后中职生的问题行为。干预时间为期18个月。
3.测量工具
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测量,该问卷由Achenbach等编制,黄雪竹等人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主要评定自己最近6个月的情况,包括退缩行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等8个维度,有113道题,适用于11-18岁青少年。另外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描述他们的疾病、学校及自身的情况等(即“其他行为”因子),这些问题不参加评分,但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并为进一步会谈提供资料。
4.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如下几个维度:对干预前的4个班级学生YSR的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干预后的4个班级学生YSR的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对干预前后4个班级学生YSR的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差异性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由此得出的数据来验证干预的成效,如果干预前的差异性不显著,干预后的差异显著,干预前后实验组的差异性显著,对照组的差异性不显著或显著,则说明课题的干预成效显著。
5.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在退缩行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其他等9个维度上的均分和标准差,干预后都比干预前低,总得分也是如此(见表1);实验组的情况与对照组一样(见表2),不过从分析结果可以清楚看出,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得分差异更加明显。
(3)结果的讨论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退缩行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其他等9个维度上的得分干预后都比干预前低,总得分也是如此,而且实验组的这一差异更加显著,所有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另外,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总分和9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几乎不显著,但是干预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性突显。
以上结果说明:①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②课题的干预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与班主任的正向作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问题行为向良好方向改善。
男生与女生在干预前差异较小,但是干预后在“退缩行为”和“违纪行为”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研究的样本中男生占的比重比较大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干预男女生需要给予不同的注意程度和干预方法。
三、研究结论
1.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
2.本研究的三维干预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与班主任的正向作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问题行为向良好方向改善。
3.有效的干预方式包括心理辅导课、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等。
参考文献
[1]SchaufeliWBSalanovaMGonzlez-RomVetalThemeasurementofengagementandburnout:Aconfirmativeanalyticapproach.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2,3,71-92。
[2]王玉琼马新丽王田舍留守儿童问题[J].中国统计,2005,(1),59-60。
[3]蔡春凤周宗奎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66-72。
[4]周波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48-1250。
[5]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112-119。
[6]肖凌燕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04,1,62-66。
[7]王茜陈会昌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对干预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33-35。
[8]胡宁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陈蕾梅海燕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9]朱琳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J].中国特殊教育,2005,3,90-94。
[10]王丽君中学生违规行为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370-372。
[11]钞秋玲郭祖仪王淑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8,147-149。
[12]郑宇方晓义同伴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6),74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