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变形过程论文-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

构造变形过程论文-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变形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大陆,地壳构造格架,北西和近东西走向的隆起与坳陷,构造单元对比连接

构造变形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1](2019)在《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而对各个构造单元构造变形以及相互之间的构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和笔者研究积累,分析和总结了华南、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苏鲁—大别—秦岭等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地壳结构构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提出松辽盆地两侧构造单元可以对比连接,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以及东天山与西天山构造单元分别属于不同古陆的增生边缘不应该对比连接,牡丹江缝合带不存在,以及中国东部发育两个方向的隆起-坳陷构造等新认识。基于不同时代构造变形特征,对华北古陆基底结构和形成时代、塔里木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时代、古生代至叁迭纪中国大陆主体聚合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变形对已有构造的迭加改造和现今中国地壳结构构造最终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小军,陈伟,孟立丰,余养里,谷阳[2](2018)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深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北天山北侧,从大地构造上属于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一部分,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迭加,中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强烈,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远距离效应产生的持续挤压的影响。受深部地震反射剖面的品质所限,前人开展大量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中浅部的构造变形及运动学特征,而由于该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多样、深浅层次构造变形差异性很大,对于该地区深部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造成准南地区整体构造变形过程和变形机制方面缺乏清晰的认识。随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1)

宋东方,肖文交,韩春明,田忠华,李咏晨[3](2018)在《北山中部增生造山过程: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山造山带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区域之一。北山中部变质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经历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是解剖北山增生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厘定北山中部相关岩石的变质变形时限。北山中部岩石普遍经历了韧性剪切变形。4个样品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323.1±3.6Ma、296.0±3.7Ma、261.2±3.1Ma和209.2±4.0Ma,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特征。结合区域上岩石大地构造单元的展布特征,这些年龄反映了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洋壳(牛圈子洋盆)向北俯冲、造山带往南增生的过程。北山最晚的增生造山事件可能延续到叁迭纪。(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何鹏举[4](2018)在《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记录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历史近一亿年发生的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其对亚洲构造地貌格局以及气候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效应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扩展过程,对理解大陆碰撞、高原隆升以及岩石圈变形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及构造-气候耦合关系至关重要。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的祁连山是加里东期造山带,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变形应力作用下于新生代构造活化并隆起成山。祁连山的再次活化和变形隆升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陆演化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控制了两侧盆地及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调整和改造,同时作为现今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的最前缘,其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对认识印度-亚洲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以及青藏高原隆升扩展过程及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前人在祁连山地区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但是对该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开始时间及发展过程的认识依然不清楚或存在分歧,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可靠证据约束。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能够以矿物的冷却年龄记录其从地壳深部冷却通过特定封闭温度所对应的地壳深度的时间。磷灰石裂变径迹具有较低的封闭温度,记录了载体岩石在浅层地壳发生的冷却剥露历史。而盆地沉积物是造山带构造演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地质记录,因此盆地同造山沉积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已成为研究区域构造变形、造山带隆升过程等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选取祁连山南北两侧酒泉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有磁性地层年代控制的新生代剖面以及自祁连山流至两个盆地的现代河流沉积物,重点通过酒泉盆地新生代地层33件样品和2件现代河砂样品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13件样品和2件现代河砂样品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系统研究,结合物源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揭示祁连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探讨了祁连山变形机制及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动力机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结论:1.酒泉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分别存在峰值年龄在~60-50 Ma和~60-54 Ma的“静态峰”,表明源区祁连山在晚古新世-早始新世(~60-50 Ma)经历了快速剥露过程,说明新生代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60-50 Ma)构造变形的前缘就已到达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并导致了祁连山新生代早期的隆升剥露。2.酒泉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存在峰值年龄为~45-37 Ma、~34-30 Ma和~26-21 Ma的“静态峰”,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存在峰值年龄为~45-38 Ma和~34-30 Ma的“静态峰”以及~26.2 Ma的年龄组分,共同指示祁连山分别在中-晚始新世(~45-37 Ma)、早渐新世(~34-30 Ma)和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6-21 Ma)发生了快速构造剥露事件。3.酒泉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存在~16-10Ma的“静态峰”,柴达木盆地也存在~14.5 Ma的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表明祁连山在中-晚中新世(~16-10 Ma)再次经历了快速剥露过程。并且,柴达木盆地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的峰值年龄组合随着沉积的发展在地层年龄~12 Ma时发生了突然变化,进一步证明了祁连山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事件。4.柴达木盆地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年龄组分的峰值年龄组合随着沉积的发展在地层年龄~2.1 Ma再次发生突然变化,重新回到~12 Ma之前的峰值年龄组合,指示祁连山在~2.1 Ma时再次遭受构造变形。5.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祁连山新生代变形在其内部不存在南北定向传递,不同部位构造活化的先后取决于祁连山上地壳构造薄弱带的分布,并且祁连山新生代多期次阶段性变形过程(即重大构造变形事件分别发生于~60-50 Ma、~45-37 Ma、~34-30 Ma、~26-21 Ma、~16-10 Ma、~2.1 Ma)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过程。其中,在中-晚中新世(~16-10 Ma)时期的重大构造事件导致了祁连山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基本形成了类似现今的构造和地形格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马筱[5](2018)在《黔东及其邻区早古生代构造变形机制及其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大陆内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华南大陆内部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早古生代时期相互作用相关的造山过程,其构造属性到底是典型的洋-陆俯冲-碰撞造山还是远离板块边缘的陆内造山,一直被持续争论。而且关于这一造山过程的岩浆事件、变质变形及沉积物源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夏板块武夷-云开地区,在扬子板块东南缘报道较少。并且这些地质记录包含的构造期次以及动力源等问题,依然存在很大争议。同时,华南大陆与冈瓦纳超大陆的联系仍不十分清楚,这其中包括:华南在冈瓦纳超大陆早古生代重建的模型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华南早古生代岩浆事件为何比冈瓦纳超大陆北缘的早古生代岩浆事件存在明显滞后?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华南大陆早古生代构造事件,以至冈瓦纳超大陆模型的重建都至关重要。扬子板块东南缘黔东及其邻区广泛出露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地层缺失与不整合面揭示该地区在早古生代至少经历了叁期构造运动。而且研究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中有丰富的褶皱、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变形。但是对于这些早古生代构造的期次划分、迭加关系、演化阶段以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冈瓦纳超大陆演化的时空关联一直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近来围绕华南早古生代地层物质来源的研究已表明扬子板块东南缘的沉积地层也可能记录了来自冈瓦纳超大陆的物质。因此,扬子板块东南缘的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构造变形等将为华南与冈瓦纳超大陆演化的关系提供新信息,为扬子板块演化、尤其是扬子板块东南缘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构造属性提供新的约束。本文以扬子板块东南缘黔东地区及其邻区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典型露头详细调查与典型构造廊带剖面测量、构造变形分析,厘定各区域的构造样式组合。在室内,通过强应变带如韧性剪切带内同变形矿物的Ar-Ar年代学测试获得其冷却年龄,再通过显微构造和石英c组构分析获得的变形温度的约束来探讨区域内韧性剪切变形的时间;同时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确定研究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物源并反演盆地构造演化,约束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盆地内物源转变的时间。本文以解析构造学和板块构造学为指导,结合区域内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与华南大陆不同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沉积、变形变质事件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厘清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沉积事件的属性,并系统划分了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的各构造演化阶段。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板块之间岩浆、变质事件,提出了华南大陆在冈瓦纳超大陆重建模型中的位置。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特征,整个研究区位于江绍-郴州-临武断裂一线以西、扬子板块东南缘的俯冲部位,发育薄皮式向NW方向以及向SE方向(反冲)的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构造盖层滑脱型的逆冲-褶皱组合。其中以区域性主要的边界断层可以划分为叁个构造区带:靖州-黔阳断裂以东的桂西基底-盖层冲断褶皱带,以向SE方向冲断的逆冲断层为主、多条逆冲断层构成的逆冲迭瓦构造,还发育构造叁角带、牵引构造等次级构造组合,地层普遍陡倾并发育层内紧闭同轴-尖棱褶皱,是靠近根带的强烈构造变形带;靖州-黔阳断裂以西,叁都-凯里断裂以东的黔东基底隆升带,主要为平缓开阔褶皱带,一起组成以新元古代基底地层为核部的复式背斜,构造变形作用强度明显衰减;叁都-凯里断裂以东,雪峰隆起东缘的黔中盖层滑脱带,以箱状滑脱褶皱、逆冲前缘带的NW向逆断层以及重力滑脱形成的正断层等,主要通过滑脱褶皱变形来实现挤压应力的释放,构造变形程度明显较弱。总体而言应力自SE向NW不断释放并明显衰减,而非具有对称的“花状构造”构造样式。因此可以推测形成构造格局的主应力方向来自其SE方向,而且构造活动的发起地在研究区东南缘。2,研究区从江-高武剪切带、雍里-令里剪切带以及宰便剪切带均为近NNE-NEE向贯穿新元古代侵入岩体并延伸至新元古代围岩沉积盖层的陡倾韧性、脆-韧性剪切带,普遍糜棱岩化,糜棱面理上石英、长石眼球状不对称旋转碎斑、S-C组构等变形构造指示其运动学特征均为沿糜棱面理自NW向SE的逆冲推覆剪切带。显微构造显示剪切带内石英重结晶主要表现为膨凸式重结晶(BLG)、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R),表明其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形温度400-500℃)和低绿片岩相(300-400℃)变质作用。同时EBSD石英c组构也表明其经历了从中低温变形(400-550℃)到低温变形(<400℃)的演化过程。3,本文对从江-高武剪切带、雍里-令里剪切带以及南加剪切带中绢云母、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得到的416-402Ma Ar-Ar年龄代表其逆冲推覆剪切作用之后整体抬升折返的冷却年龄。通过结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华南大陆于晚奥陶世-中志留世(453-426Ma)在NW-SE向挤压应力场下地壳强烈挤压缩短,在黔东及邻区表现为沿剪切带自NW向SE的反冲。中志留世--早泥盆世(426-419Ma)区域应力逐渐由挤压逆冲转换为伸展正滑,并于随后早泥盆世(416-402Ma)折返冷却。早古生代晚期华南大陆扬子板块东南缘与华夏板块内的一系列近同时的NW-SE向逆冲推覆与NE向走滑剪切作用是形成于板块间斜向碰撞背景下的转换挤压构造。4,本文对扬子板块东南缘黔东从江地区下江群-震旦系地层、桂北龙胜地区南华系-奥陶系地层以及湘西城步地区志留系地层中碎屑沉积岩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分析。来自新元古代地层的样品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主要为以900-560Ma为主峰,然而来自早古生代地层的样品年龄谱特征显着不同,主要为600-410Ma、1100-780Ma、1.6-1.2Ga、2.8-2.5Ga多个峰值。物源分析显示新元古代样品中900-630Ma锆石主要来自华南大陆内部900-820Ma同碰撞期和820-630Ma碰撞后裂谷期岩浆事件提供的物源,而620-560Ma锆石的出现说明扬子板块东南缘可能受到冈瓦纳超大陆北缘晚新元古代弧火山事件的影响。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550-520Ma和1.1-0.9Ga锆石的出现代表了物源在寒武系发生了改变,这些锆石的?Hf(t)值与印度南部和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北西缘中同时代地层同年龄锆石?Hf(t)值相似,指示其可能为扬子东南缘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提供物源。发生于寒武系的沉积物源的转变是由于冈瓦纳超大陆最终聚合背景下华南与南羌塘地体的陆内碰撞、印度与澳大利亚的汇聚,从而使得物源传播到扬子板块东南缘早古生代地层之中。5,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成果得出,黔东及其邻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叁个演化阶段:(1)寒武系-中奥陶世(540-460Ma)初始陆内俯冲阶段;(2)中奥陶世-晚志留世(460-420Ma)陆内俯冲-碰撞阶段;(3)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0-390Ma)造山后伸展冷却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欣欣,高凤琳,张旺,于立新,杜社宽[6](2018)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变形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拐凸起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迭加效应强烈,断裂系统复杂,亟待厘定。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断裂系统分析技术,建立了中拐凸起早期发育压扭断层、晚期发育正断层的"两期迭加断裂发育模式"。平衡剖面分析认为,受区域性构造转换影响,该地区主要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基底隆升阶段、挤压变形阶段、构造转换阶段、伸展改造阶段和构造定型阶段。中拐凸起形成于挤压应力环境,内部发育压扭断层;在晚期伸展条件下,凸起内部发育大量正断层。浅部正断层与深部压扭断层构成纵向迭加,沟通源储,影响成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李勇,董树文,韩宝福,张岳桥[7](2017)在《华南湘中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深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板块地处西太平洋俯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地带,经历了叁迭纪特提斯洋关闭导致的陆-陆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过程。然而,关于华南板块内部复杂变形和丰富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对应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记录等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通过华南中部湘中南地区发育的大型迭加褶皱系统的构造解析、相关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反演,结合同构造岩浆岩年代学研究,恢复两期褶皱的变形样式和迭(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王玉刚[8](2017)在《北京昌平—怀柔一带中生代迭加构造变形及其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昌平-怀柔一带位于燕山造山带西段,区内发育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广泛的岩浆活动,前人对中生代时期NE向构造形迹研究较多,对其它方向的构造形迹关注较少,而对它们之间的迭加改造关系的研究更显不足,因此导致对该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存在欠缺。本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厘定了研究区内不同方向收缩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不同构造形迹之间的交切关系,及其与相关岩体、火山岩地层之间的侵入和覆盖关系,以及基于断层滑动数据的古应力状态反演,对各类构造变形进行了分期配套,并分析了它们相互迭加和改造的演化过程。NW向收缩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宽缓的褶皱,如铁矿峪背斜和黄岩山背斜,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为奥陶系,髫髻山组火山岩(161-153 Ma)不整合覆盖其上,该期收缩构造变形时限在161 Ma之前,后期被NE向逆冲断层和岩体改造,平面图上的NW向褶皱轴迹和露头上NW向小型褶皱的枢纽发生弯曲变形。NE向收缩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并可分为两期,早期主要发育NE向褶皱,如黄花城背斜和上庄西南侧NE向背向斜,发育在长城系、蓟县系、寒武系和奥陶系中,迭加在NW向褶皱之上;后期主要发育NE向逆冲断层及其上下盘伴生褶皱,如十叁陵-上庄-红螺寺逆冲断层和大片-铁矿峪逆冲断层,逆冲方向总体指向NW,局部指向NNW,逆冲断层使早期形成的NE向褶皱的局部形态变的紧闭,十叁陵-上庄-红螺寺逆冲断层被薛家石梁岩体(130 Ma)截切,NE向收缩构造变形时限在130 Ma之前。NNW向收缩构造,主要表现为若干褶皱,如百合村东侧的褶皱和军都山背斜,该期褶皱发育在雾迷山组和髫髻山组地层中,百合村褶皱具有指向SWW的运动学极性,NNW向的褶皱迭加在NE向的十叁陵-上庄-红螺寺逆冲断层和薛家石梁岩体之上,该期收缩构造变形时限为130Ma之后。本次研究根据野外观测到的各期构造变形的迭加关系和区域资料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的时限。研究区NW向褶皱构造变形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板块的俯冲碰撞相关,NNW向收缩构造的运动学极性指示该期变形的动力来自研究区东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6-01)

张渐渐[9](2017)在《广西大厂矿田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丹池成矿带的中部,处于滨太平洋和古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复合部位,江南古陆的西南缘,海西-印支期被动陆缘裂谷盆地北部的断裂凹陷盆地中。前人对该矿田内的矿床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矿田构造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大厂矿田内地表及巷道露头构造形迹的详细调查,以搜集的钻孔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运用构造解析及古应力状态反演软件对泥盆系各沉积地层内的褶皱、断层及共轭节理进行了解析,揭示了其构造变形特征。因泥盆系地层是加里东期地槽回返后第一个地台沉积盖层,分别从沉积基底和泥盆系盖层两方面对该区的构造演化进行总结,并运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大厂矿田内的泥盆系构造剖面进行了构造演化过程反演,定量分析了矿田的构造运动特征及演化过程。主要认识如下:1.矿田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及叁迭系,其中泥盆系地层分布最为广泛;基本构造格局为北北西向的逆冲断层与紧密褶皱构成的复式褶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南北向断裂及东西向褶皱迭加而成的棋盘状构造。2.通过对研究区内的褶皱、断层及共轭节理进行构造解析,可知在地质历史中,该矿田经历了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及北北东向的挤压作用,据此划分了两套不同期次的变形样式。其中,北西向线形褶皱、逆冲断层、剪节理等为印支期挤压作用的产物;层间滑脱构造带、石香肠构造、北东向和南北向的张扭性断裂以及近东西向的褶皱构造为燕山期区域拉张作用的产物。3.通过对大厂矿田内的4条构造剖面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反演得出在泥盆系纳标组至同车江组沉积期间,大厂矿田所在区域经历的演化过程。即在北东向挤压作用下,整个矿田所在地区长期处于收缩状态。结合莲花山组至塘丁组的拉伸分割阶段及纳标组的平稳沉积阶段,总结出大厂矿田泥盆系地层演化的叁步曲。亦即该研究区经历着由动到定,再到动的螺旋状发展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25)

田蜜,赵永强,罗宇,马玉春,周雨双[10](2016)在《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的结合部位,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保存比较齐全,较完整地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构造演化。基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分析技术,对草湖地区构造变形样式、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精细解析。研究表明,草湖地区断裂变形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断裂活动总体上具有逆冲兼压扭性质,主要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期3期构造变形,均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震测线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草湖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及周缘的隆凹格局,主要形成了阿克库勒凸起、草湖凹陷、尉犁鼻凸;海西晚期,发育逆冲滑脱断层;印支期、燕山期继承性的压扭走滑下,最终形成该区的构造格局。(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6期)

构造变形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北天山北侧,从大地构造上属于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一部分,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迭加,中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强烈,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远距离效应产生的持续挤压的影响。受深部地震反射剖面的品质所限,前人开展大量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中浅部的构造变形及运动学特征,而由于该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多样、深浅层次构造变形差异性很大,对于该地区深部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造成准南地区整体构造变形过程和变形机制方面缺乏清晰的认识。随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变形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周小军,陈伟,孟立丰,余养里,谷阳.准噶尔盆地南缘深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2018

[3].宋东方,肖文交,韩春明,田忠华,李咏晨.北山中部增生造山过程: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制约[J].岩石学报.2018

[4].何鹏举.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记录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D].兰州大学.2018

[5].马筱.黔东及其邻区早古生代构造变形机制及其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8

[6].张欣欣,高凤琳,张旺,于立新,杜社宽.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变形过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李勇,董树文,韩宝福,张岳桥.华南湘中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深部过程[J].地球学报.2017

[8].王玉刚.北京昌平—怀柔一带中生代迭加构造变形及其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9].张渐渐.广西大厂矿田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D].昆明理工大学.2017

[10].田蜜,赵永强,罗宇,马玉春,周雨双.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6

标签:;  ;  ;  ;  

构造变形过程论文-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