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磁制冷论文-李晨辰,张成,黄立婷,程娟,刘翠兰

室温磁制冷论文-李晨辰,张成,黄立婷,程娟,刘翠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室温磁制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式室温磁制冷机,流向转换阀,结构紧凑,效率

室温磁制冷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辰,张成,黄立婷,程娟,刘翠兰[1](2019)在《复合式室温磁制冷机新型换热流体流向转换阀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研制一种应用于复合式室温磁制冷机的新型换热流体流向转换阀,采用工程塑料或陶瓷材料进行精密加工制造。替代目前制冷机管路系统中使用的多个电磁阀,消除电磁阀产生的额外功耗以及开关噪音,节省换热管路系统所占空间。在满足制冷机换热流体流向转换要求的基础上,使制冷机结构紧凑、美观、效率更高、噪音更低。(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9年06期)

袁丽芬,钱苏昕,鱼剑琳,晏刚[2](2019)在《室温磁制冷机制冷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室温磁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流体流速,运行频率,AMR长度等参数对磁制冷系统的温度跨度和制冷量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和分析。此外,本文构造了两个单目标优化问题,在压降损失小于150 kPa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制冷量和温度跨度。利用算法求解这两个优化问题,得到以下结论:当温跨为20 K时,制冷量提高了26.4%;当限制利用因子为0.6左右时,制冷量最大;当限制利用因子为0.4左右时,温跨最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3](2019)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室温磁制冷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室温磁制冷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设计研制的室温磁制冷商业冷藏柜样机,经过近叁年的运行与优化,目前,各种运行指标已经趋于稳定,2017年设计优化的2款磁制冷冷藏柜商业样机如下图所示。该商业样机磁场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1.35T的NdFeB永磁磁场,(本文来源于《稀土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陆必旺[4](2019)在《室温磁制冷微元回热循环机理及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社会环保需求的不断提高,制冷剂替代的压力与日俱增,制冷剂替代不仅仅是制冷行业的的挑战,已成为国家行动,乃至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行动。因此,制冷工业界迫切地寻找新的发展和新的出路。室温磁制冷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制冷技术,被公认为是应对制冷剂替代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案。室温磁制冷研究目前依然存在运行频率低、传热损失大、回热效率低、系统复杂、温跨与制冷量小等难题。因此,从新型室温磁制冷回热循环机理层面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室温磁制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室温磁制冷理论循环出发,分析各种循环方式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效果,总结现有室温磁制冷循环的优势与不足,探究影响室温磁制冷性能的主要因素,并基于主动式回热器(Active Magnetic Refrigerator,AMR)构建具有多种循环模式的室温磁制冷复合循环系统,循环模式可分为主动回热式串联循环、主动回热式并联循环和主动回热式复迭循环。通过搭建相应的实验台,在同一系统基准下开展叁种不同循环模式的室温磁制冷性能实验测试,研究和分析叁种不同循环的循环特性,并得到各自制冷性能参数随工况的变化情况。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叁种循环工作模式下的循环比制冷量均随着系统温跨的增大而减小,变化趋势基本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被广泛应用在高性能室温磁制冷机中的主动回热式并联循环相比,主动回热式复迭循环可以将循环温跨提高57%,证明其是具有潜力的室温磁制冷系统设计方案。基于以上研究并针对基于传统AMR循环的室温磁制冷系统存在的固有问题,提出室温磁制冷微元回热循环理论模型。传统AMR采用流体与固体磁热性材料传热的方式回热,流体交替流动的频率受限、传热和回热温差大、流-固传热损失大,为了将回热过程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空间上进行合理的配置,摆脱采用换热流体进行回热的惯性思维,采用固-固直接传热的回热解决方案和“空间换时间”的系统设计方案,提出室温磁制冷微元回热循环实现方式。通过磁热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微元回热循环的循环特性和传热特性,并进一步研究了结构参数和运行工况对微元回热循环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元回热循环具有较高的回热效率,在建立大循环温跨上有独特的优势,理论最大循环温跨可达到50.9 K,并且能同时获得较好的制冷效果和较高的能源效率。考虑到传热速率是影响微元回热循环制冷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传热结构和传热方式入手,研究微元回热循环模型中的传热、回热过程的优化方法。通过传热强化机理分析、优化方法研究、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并对比不同的传热优化结构、传热方式、传热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微元回热循环制冷性能的影响。在微元格内部采用传热优化结构后的循环最大比制冷量比不采用优化结构提高了391%;在微元回热器之间采用帕尔帖模块强化传热后,最大比制冷量可高达160.9 W kg~(-1),制冷性能提升幅度为82%~149%。最后,基于上述各方面的机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从实际角度出发,设计了新型纯固态室温磁制冷系统的总体方案和各关键部件的方案。通过永磁场系统仿真、系统叁维动网格仿真等手段,研究了实际纯固态室温磁制冷系统的磁场性能参数和相应的最佳配置方案,论证传热结构优化方法和几种潜在系统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考虑了多种实际影响因素的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永磁体磁场系统的间隙磁场区域磁场强度大小分布较均匀,磁场强度平均值为0.65 T,基本能满足微元回热循环的运行要求。此外,在间歇旋转和连续旋转两种不同旋转模式下,系统温跨分别可达到14.1 K和19.0 K,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本文开展了室温磁制冷回热循环机理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室温磁制冷微元回热循环理论模型和固态磁制冷传热强化方法,在微元回热循环理论模型、微元回热循环系统设计和优化、微元回热器传热强化和纯固态室温磁制冷应用潜力提升等方面做出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探索,为推动室温磁制冷技术进步提供理论研究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李翾[5](2019)在《Ni-Mn-Ga合金纤维室温磁制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Ni-Mn-Ga纤维,对不同工艺(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有序化/高温)热处理后纤维组织结构、马氏体相变、热滞后及磁滞后、磁性能及磁热性能的变化进行了探究,并对滞后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减小措施进行了总结,且通过理论混合与实际混合对比所得出的混合规律进行了理论混合预测。研究表明叁种制备态纤维的组织和相变温度都不同。热处理温度T≤1223K时,温度升高,纤维中晶粒长大,成分、组织及相变温度变化很小,相变滞后逐渐减少;T>1223K时,纤维中存在竹节晶,成分变化很大,温度升高,室温组织由7M转变为5M,相变温度、相变宽度及相变滞后均增加,但磁滞后都小于2 J/kg。延长热处理时间,纤维中晶粒长大,室温组织中5M增加、7M减少,成分和相变温度变化不大,两个阶段的相变滞后有所增加,且磁滞后都小于0.5 J/kg;保温6h后,纤维逆相变的分界温度T_(dem)在325K~331K之间,T<T_(dem),发生7M→5M转变;T>T_(dem),发生7M→A和5M→A转变。相比于有序化热处理,高温热处理后,纤维成分变化很小且室温组织不变,但相变宽度及相变滞后均较大,纤维变为耦合态除外。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纤维M-H曲线的规律一致,升高温度和延长时间都有利于提高磁性能。50kOe时,NMG3-1223-2、NMG3-1223-6及NMG3-1223-10纤维的最大磁熵变(35)S_(max)分别为-4.06 J/kg?K、-2.86 J/kg?K、-4.48 J/kg?K,工作温度区间δT_(FWHM)分别为5K、15K、9.5K,有效制冷能力RC_(eff)分别为15.32 J/kg、33.64 J/kg、29.09 J/kg;NMG3-1273-2和NMG3-1323-2纤维的(35)S_(max)分别为-5.32 J/kg?K、-4.36J/kg?K,且一级结构相变(FOMT)和二级磁相变(SOMT)的磁熵变较连续,δT_(FWHM)大幅拓宽,达到70K、71K,导致RC_(eff)显着提高,分别为277.31 J/kg、253.92 J/kg。混合纤维NMG-MIX-1和NMG-MIX-2的相变温度及居里温度T_c基本一致,两者相比,NMG-MIX-1纤维的相变宽度和相变滞后略低,而磁化强度更高。50kOe时,NMG-MIX-1纤维在FOMT、SOMT处的RC值分别为72.08 J/kg、214.64 J/kg;NMG-MIX-2纤维在FOMT、SOMT处的RC值分别为61.25 J/kg、219.54 J/kg。总体而言,混合纤维的磁熵变符合质量混合定律,但实际测试与理论计算的值略有差异。50kOe时,NMG-MIX-3、NMG-MIX-4和NMG-MIX-5纤维的理论最佳混合比分别为5:5、9:1、5:9:6,其RC值分别为38.02 J/kg、36.91 J/kg、36.45 J/kg,均高于任一组元的RC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南南[6](2018)在《固态渗氢制备LaFe_(11.65)Si_(1.35)H_y室温磁制冷材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气体压缩制冷技术,磁制冷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和高效节能等特点,NaZn13型金属间化合物La(Fe,Si)13由于巨磁热效应及价格便宜受到广泛关注,其中La(Fe,Si)13Hy被认为是理想的室温磁制冷材料。针对气相渗氢不易制备均匀的La(Fe,S)13Hy块体材料,而粉高温成型造成La(Fe,Si)13Hy氢化物分解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从内部均匀渗氢,渗氢过程和成型过程一体化的固态渗氢法。本文首先将固体氢化物YH2/Mg2NiYHx和LaFe11.65Si1.35均匀混合并冷压成型,然后在氢化物分解温度以上进行真空热处理,探索固态渗氧方法制备LaFe11.65Si1.35Hy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可行性,其次利用焊锡粉Sn3.0Ag0.5Cu改善LaFe11.65Si1.35Hy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在 813K 热处理温度条件下,相对于 LaFe11.65Si1.35 样品,(YH2(10wt%)+LaFe11.65Si1.35)复合样品的居里温度Tc从212K提高至254K,磁滞从3.34J/kg减小至1.10J/kg,最大磁熵变从9.11 J/kg·K减小至8.29J/kg·K。表明固态渗氢能够制备LaFe11.65Si1.35Hy磁制冷材料,但是添加氢化物YH2,复合样品的居里温度仅提高30-40 K。2.为了提高固态渗氢效率,选择储氢丰富且分解温度较低的Mg2NiYHx代替YH2氢化物。在 663K 热处理温度下,相对于 LaFe11.65Si1.35 样品,(Mg2NiYHx(10wt%)+LaFe11.65Si1.35)复合样品的居里温度Tc从212 K提高至333 K,磁滞从3.89 J/kg减小至1.95 J/kg,最大磁?变从12.44 J/kg·K减小至10.06 J/kg·K;表明储氢合金Mg2NiYHx的添加提高了固态渗氢的效率;另外,研究发现仅添加4wt%(甚至更少)Mg2NiYHx,复合样品的居里温度Tc就可以提高至333 K,但是Mg2NiYHx的添加导致复合样品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降低。3.为了改善复合样品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向复合样品添加低熔点Sn3.0Ag0.5Cu。相对于(Mg2NiYHx+LaFe11.65Si1.35)复合样品,(Mg2NiYHx+LaFe11.65Si1.35+Sn3.0Ag0.5Cu)复合样品的居里温度Tc保持在333 K且复合样品依然保持巨磁热效应;同时17wt%Sn3.0Ag0.5Cu的添加使复合样品的抗压强度从18.69 MPa提高至120 MPa,导热系数从2.778 W/(m·K)升至 5.691 W/(m'K),表明添加Sn3.0Ag0.5Cu在不影响磁热性能的前提下改善复合样品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程娟[7](2017)在《室温磁制冷技术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包头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9月5~7日,"室温磁制冷技术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包头召开。本次会议由包头稀土研究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承办,会议得到了中国稀土学会永磁专业委员会、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包头市科学技术局、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本文来源于《稀土信息》期刊2017年09期)

刘超鹏[8](2017)在《室温磁制冷系统主动式回热器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温磁制冷技术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应对HFCs淘汰的技术路线选择之一,增加室温磁制冷系统在大温跨下制冷量的输出,对于室温磁制冷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有限磁场强度下,室温磁制冷绝热温变小的特质决定了室温磁制冷循环须采用回热的方式对加退磁过程中的有限温变进行累积,从而实现大温跨下合理制冷量的输出。本课题探索室温磁制冷循环难以达到大温跨制冷的制约因素,明确回热过程存在的流固耦合强制对流换热时的传热温差、材料自身回热热量不平衡、床层残留换热流体热势容等不可逆因素对回热过程造成的不可逆损失,研究磁制冷回热循环有限温变的合理积累方式,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探索:最优磁微元逆向循环构建、室温磁制冷系统能效指标建立、主动式回热器参数匹配研究、主动式回热器不可逆因素分析,得出磁逆向回热循环制冷潜力巨大,而在现有可选择的换热流体热物性参数和对主动式回热器回热过程进行匹配优化,却难以减少主动式回热器内固有的不可逆?损。因此,必须在回热方式上加以改进和创新。而将磁逆向循环内回热过程分解为多级微元回热时,将有效减少回热过程不可逆损失,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造新型微元多级自主回热循环,从高效回热机理、回热器设计、回热器性能优化等不同侧面全面诠释对主动式回热器循环新的理解。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对磁制冷理论循环进行构建分析,准确评价磁制冷回热循环潜力及掌握高效磁回热循环的构建方法;对室温磁制冷系统能量分析,提出?性能和?效率评价室温磁制冷系统,为回热器优化设计提供目标和标准;建立二维流体往复式回热器磁热耦合数值分析模型,结合微元循环理论对主动式回热器进行的匹配优化,探索主动式回热器内性能提升潜力;建立二维流体单向回热器磁热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回热循环的回热机理进行研究,分析造成系统在大温跨下制冷量衰减的不可逆因素;针对在主动式回热器固有回热不可逆因素难以完全克服的问题,提出微元回热循环并设计执行该循环的微元回热器,通过数值优化回热器的结构,为大温跨下高制冷量输出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最后,通过实验手段,探究非极性分子在磁场能量场的作用下,热物性性质和流固耦合换热性质是否改变,从而为精细化优化设计回热器提供理论基础。磁Brayton/Ericsson循环构建及性能优化研究表明,磁制冷循环在特定的冷热源温度下,通过控制加、退磁前温度T1/T3的大小,可以采用制热量弥补循环内材料的回热不平衡量,减少回热不平衡量对制冷量造成的(?)损,从而获得磁逆向最优制冷性能循环的构建思路。对构建的最优理论循环性能分析,采用一级相变材料Gd及1.5T磁场强度的磁制冷系统,在20K温跨下,1.3L的Gd工质可以获得30W冷量(?),接近450W的制冷量。在当前的材料和永磁体磁场强度提升遇到瓶颈时,回热器潜力明显,磁制冷回热循环优化是提高回热效率有效途径。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对室温磁制冷系统能量组成进行分析,建立适合现阶段室温磁制冷系统评价指标,是磁制冷回热循环优化的前提。本文在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同时考虑磁制冷系统输入和输出的能量“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在目前无法统一给出室温磁制冷系统冷热端温度的情况下,采用(?)指标评判系统(回热器)效能,更为合理地反映出室温磁制冷系统(回热器性能)优劣。通过对旋转式室温磁制冷系统测试,实验证实(?)性能/(?)效率指标具有可量化、对比性,这部分研究成果也成回热器优化研究提供优化指标。本文对平板床层/多孔介质主动式回热器建立二维磁热势场耦合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明晰主动式回热器内部回热机理:以换热流体为介质,通过泵送换热流体的方式解决磁逆向循环中回热过程时间(流体往复流动)或者空间上(流体单向流动)的不统一。在明晰回热机理后,分析主动式回热器内部的不可逆因素,确定换热流体与磁热性材料之间的传热温差、冷热流动切换时,回热器内残留余液造成的?损、床层自身导热造成冷热端热短路造成的(?)损以及材料自身回热不平衡为限制主动式回热器不能在大温跨下高冷量(?)输出的原因。部分不可逆损失可以通过换热流体导热系数增加,换热流体比热容减少,床层孔隙率减少将等参数设置可以有效减少,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而材料自身回热不平衡量在主动式回热器内客观存在,回热不平衡量需要牺牲一部分的制冷量去弥补,从而造成大温跨和高制冷量?输出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磁制冷系统需要在大温跨下获得大制冷量输出,需要在回热方式设计上取得突破。在新型回热器设计工作方面,本文基于最优磁逆向循环理论,提出微元回热循环并设计出执行该逆向循环的微元回热器,从而实现小温差驱动下的高效回热。回热过程通过磁热性材料运动的方式解决回热空间上的不统一。通过数值模拟证明采用单居里温度磁热性材料回热器系统,可以解决在小温跨下高制冷量输出,采用多材料和单材料串联系统通过高低温级质量配比实现有效减少循环的不完全回热量,提高制冷量输出。采用微元回热器串联系统,在20K温跨下,最大冷量?为21.42W,折合环境温度300K时,向280K冷源提供制冷量超过280W;在40K温跨下,最大冷量?为4.81W,折合环境温度为300K时,可以提供超过30W的制冷量,而系统EER和R*可分别提高到7.0以上及0.8。为室温磁制冷系统在大温跨下高制冷量输出目的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最后针对主动式回热器内部磁场作用下的流体换热,开展磁场作用下换热流体换热/流动阻力特性实验研究,对精细化的微元回热器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非极性分子R141b和R134a在磁场内外进行流动沸腾换热、流动阻力、池沸腾气泡动力学可视化实验,磁处理后R141b的红外光谱测试、纵向弛豫时间测试。最终对磁场内外测试的宏观物理量对比结果可以反映出:1.5T的磁场能量并不能有效改变非极性分子的分子结构,而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和沸腾换热强度宏观上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7-06)

李振兴,李珂,沈俊,戴巍,高新强[9](2017)在《室温磁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室温磁制冷具有绿色环保、内禀高效、低噪音与低振动等优点,有望成为室温制冷领域中的一种重要选择.本文首先简述了磁热效应等基本概念,阐述了磁制冷热力学循环,重点介绍由基本循环构成的复合式磁制冷循环、主动磁制冷循环以及耦合气体回热式制冷的主动磁制冷循环等.随后描述了室温磁制冷系统的不同维度数值模型的特点,介绍了模型中磁热效应、多层主动磁回热器、退磁效应等重要项的表述方式及其他因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根据室温系统运动部件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室温磁制冷样机细化为四类系统,包括往复磁体式、往复回热器式、旋转磁体式和旋转回热器式.结合样机的近期实验进展,分析了不同类别室温系统的结构、运行和性能等特性.最后,总结了室温磁制冷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陈杰[10](2017)在《Mn基室温磁制冷材料的结构及磁热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问题以及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人类对新型节能环保的制冷技术有了强烈的需求。在众多的新兴制冷技术中,磁制冷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最有潜力的一种传统制冷替代技术。这种基于磁热效应(MCE)的制冷技术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噪音小等优势。磁制冷技术的核心是寻找成本低廉、无毒害、制冷区间大以及制冷效率高的制冷工质材料,这也成为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近年来,具有马氏体相变的Mn基材料由于其潜在的大磁熵变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工作选择MnNiSi基化合物,通过等结构合金化等成分设计手段,系统研究了其结构、相稳定性、和磁热效应方面的特性。首先,研究了Mn_(0.4)Fe_(0.6)NiSi_(1-x)Ga_x系列合金的结构、相变、磁性能和磁热效应。在Mn_(0.4)Fe_(0.6)NiSi合金基础上以少量的Ga替代Si,随着Ga含量的增加,室温下合金晶体结构逐渐由正交结构向六角结构转变,而相应的结构相变温度也由高温向低温移动。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覆盖室温且宽达275K的居里温度窗口(CTW)。处在温度窗口中的x=0.04和0.06两个样品在3T外磁场变化下的最大磁熵变(-?S_M)分别达到了13.6 J/kgK、7.8 J/kgK,制冷能力(RC)值分别为110J/kg和136 J/kg。其次,为了进一步优化该合金体系的性能,分别研究了Mn_(0.6)Fe_(0.4)NiSi_(1-x)Ga_x和Mn_(0.8)Fe_(0.2)NiSi_(1-x)Ga_x系列合金样品。其室温下晶体结构以及结构相变温度的变化规律与Mn_(0.4)Fe_(0.6)NiSi_(1-x)Ga_x系列合金相同。但Mn_(0.6)Fe_(0.4)NiSi_(1-x)Ga_x和Mn_(0.8)Fe_(0.2)NiSi_(1-x)Ga_x系列样品中得到的居里温度窗口更宽,分别为332 K和328K。这样一来,整个(MnFe)Ni(SiGa)体系的可实现磁共结构耦合转变的温度区间(即CTW)为406 K,覆盖了从128 K至534 K的极宽温度范围。在该系列中,Fe含量的降低使合金中六角结构相的居里温度(T_c)升高,同时使合金铁磁态饱和磁化强度(M_s)明显得到提高。其中,Mn_(0.8)Fe_(0.2)NiSi_(1-x)Ga_x系列合金相对于Mn_(0.6)Fe_(0.4)NiSi_(1-x)Ga_x的M_s平均升高约14 emu/g。磁性的提高直接促使磁热效应增强,Mn_(0.6)Fe_(0.4)NiSi_(1-x)Ga_x合金在3 T变化场下的ΔS_(max)普遍达到20 J/kgK以上。而在Mn_(0.8)Fe_(0.2)NiSi_(0.84)Ga_(0.16)合金中则获得了该体系最大的磁熵变以及RC值,3 T变化场下最大磁熵变为48.2 J/kgK,RC值为197 J/kg。最后,研究了在Mn、Ni位置上引入新的磁性元素Co,同时使用Ge部分替代Si对MnNiSi体系的相变及磁性的影响。单纯通过Co的引入并不能实现对CTW的构建,但是通过主族元素的同时替代,在(MnNiSi)_(1-x)(Co_2Ge)_x合金体系中成功的将相变温度降低至250 K以下,并且获得了宽达221 K的居里温度窗口。但是,Co的引入没能带来系统磁性的增强,因此该体系的磁热性能与Fe、Ga掺杂的体系相比有所降低。其中x=0.31和0.3样品的最大磁熵变分别为15.87J/kgK和9.1 J/kgK。(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室温磁制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建立了室温磁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流体流速,运行频率,AMR长度等参数对磁制冷系统的温度跨度和制冷量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和分析。此外,本文构造了两个单目标优化问题,在压降损失小于150 kPa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制冷量和温度跨度。利用算法求解这两个优化问题,得到以下结论:当温跨为20 K时,制冷量提高了26.4%;当限制利用因子为0.6左右时,制冷量最大;当限制利用因子为0.4左右时,温跨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室温磁制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晨辰,张成,黄立婷,程娟,刘翠兰.复合式室温磁制冷机新型换热流体流向转换阀的研制[J].稀土.2019

[2].袁丽芬,钱苏昕,鱼剑琳,晏刚.室温磁制冷机制冷性能优化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包头稀土研究院室温磁制冷研究取得重大进展[J].稀土信息.2019

[4].陆必旺.室温磁制冷微元回热循环机理及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李翾.Ni-Mn-Ga合金纤维室温磁制冷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杨南南.固态渗氢制备LaFe_(11.65)Si_(1.35)H_y室温磁制冷材料的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程娟.室温磁制冷技术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包头召开[J].稀土信息.2017

[8].刘超鹏.室温磁制冷系统主动式回热器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9].李振兴,李珂,沈俊,戴巍,高新强.室温磁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2017

[10].陈杰.Mn基室温磁制冷材料的结构及磁热效应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标签:;  ;  ;  ;  

室温磁制冷论文-李晨辰,张成,黄立婷,程娟,刘翠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