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市井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市井,意识,小说,市民,市民文学,中国,文化。
市井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蔡锡岗[1](2014)在《浅议柳词中所体现的市井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词人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可贵的是他在留恋湖光山色,表现洒脱情怀的同时,更多地从都市生活中摄取题材,表现了他在市井中间生活的感受,这种创新对后来俗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柳词中的市井意识恰恰是其独倚词坛的重要原因,是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后世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学苑教育》期刊2014年14期)
肖佩华[2](2014)在《论张爱玲小说的市井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张爱玲小说多偏重于阐发它的现代性文化特质上,而忽略了其文本其实还存在着浓郁的市井意识,即便论及,也是浅尝辄止,论文深入阐述了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这种市井意识主要源自本土文化遗产的传统市民文学,世情、言情、闺闱、"传奇"文体谱系等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史立群[3](2013)在《《定风波》与柳永词的市井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市井阶层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对象。柳永做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大词人,长期混迹在市井百姓之中,产生了浓郁的市井意识,历史性地承担起歌咏市井人物的生活与情感的重任。其俚俗词的代表作《定风波》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市井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3年05期)
肖佩华[4](2009)在《市井意识与小市民的生存哲学——试论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精神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市井意识: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灵魂在展开正题前,首先必须弄清楚几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何要研究"市井"?它和"都市"有什么异同?"市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何位置?我们认为,"市井"与"都市"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09年01期)
肖佩华[5](2006)在《市井意识:现当代中国市民文学的灵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市井细民写心”是中国唐宋以来市民文学的传统,因此可以说市井意识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灵魂。从老舍、张爱玲、苏青到王朔、池莉等现当代作家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市民文学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11期)
肖佩华[6](2006)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市井叙事——现代市民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它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实际上它是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形象化的叙事。(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肖佩华[7](2006)在《市井意识与现代中国市民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市民小说中的“市井问题”作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历经风风雨雨、艰难曲折的发展,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的文化精神、创作原则、话语特征和文学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市井”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是中国城市的根。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它与“都市”既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要理解中国的城市,市井实在是一个难以漠视乃至十分重要的所在。可见文学研究中引入“市井”概念,把它从城市文学研究中独立出来确有必要和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市井意识”的观念,试图以一种新的理论视界和结构框架,将古今打通、流派打通,整合分析阐释20世纪现代中国市民小说,即把市井意识视作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侧重于从它与作为民族文化内源性遗产的中国传统市民文学思潮的关系,作家主体的人格精神、心路历程和期待视野,与主流文学或其他相关文学流派的关系,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现代中国市民小说创作之生成的各种“合力”因素,发展的自律性特点,市井意识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审美意识等。论文充分吸取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运用、依据我国的市井文化理论资源,力图从根本上探究、梳理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文化渊源和文学形态。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中国市井的古今演变及文化意蕴的历史考察,搜集基本而全面的数据,阐述论证了中国市井风情小说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国市井闾巷的形成及特质,梳理了市民小说的流变轨迹。从中可见中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市井特色浓郁,走过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从而也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市民及市民社会与西方的迥异。它反过来也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市民文学、市民小说与西方城市文学的不同的面貌和特色。其中游民对中国市井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章研究文学想象中的市井细民的生态景观与精神表象。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从冯梦龙、凌蒙初到老舍、张爱玲、予且、汪曾祺、黄谷柳、陆文夫、邓友梅、范小青、冯骥才、林希、王朔、池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6-04-01)
肖佩华[8](2005)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市井叙事——池莉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池莉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表现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这构成了她小说中独有的叙述姿态、价值取向,谱写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市井风情画,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意识。(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6期)
肖佩华,杨柳[9](2005)在《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市井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市民小说创作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意识”,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正视中国市民小说的这些特质及其独有的某些形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概念和范畴来定义和分析现代中国市民小说,应是文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周勃川[10](2003)在《提升“市井新闻”的“主牌”意识——都市报新闻“叁贴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而提出来的。换言之,新形势也给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联系办报的工作实践,对于都市报的新闻采编,如何落实“叁贴近”,笔者有如下一些体会。 都市报的“市井新闻”是笔者着意思考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都市街头、邻里之间的生活新闻。(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03年09期)
市井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张爱玲小说多偏重于阐发它的现代性文化特质上,而忽略了其文本其实还存在着浓郁的市井意识,即便论及,也是浅尝辄止,论文深入阐述了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这种市井意识主要源自本土文化遗产的传统市民文学,世情、言情、闺闱、"传奇"文体谱系等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市井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蔡锡岗.浅议柳词中所体现的市井意识[J].学苑教育.2014
[2].肖佩华.论张爱玲小说的市井意识[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史立群.《定风波》与柳永词的市井意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
[4].肖佩华.市井意识与小市民的生存哲学——试论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精神特征[J].理论与创作.2009
[5].肖佩华.市井意识:现当代中国市民文学的灵魂[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
[6].肖佩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市井叙事——现代市民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肖佩华.市井意识与现代中国市民小说[D].河南大学.2006
[8].肖佩华.中国当代社会的市井叙事——池莉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J].云南社会科学.2005
[9].肖佩华,杨柳.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市井意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0].周勃川.提升“市井新闻”的“主牌”意识——都市报新闻“叁贴近”初探[J].新闻与写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