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有效能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暴雨,收支,分量,斜压,时段,台风。
湿有效能量论文文献综述
马旭林,孙丽娜,姜胜,于月明,官元红[1](2015)在《一次江淮强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及其收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模式模拟结果,采用基于格点的湿有效能量计算方案,对一次江淮梅雨期强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了能量方程转换项、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输送和积聚作用。结果表明,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特征与强暴雨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800 h Pa湿有效能量40×104J·h Pa-1·m-2的等值线范围和该等值线伸展至500 h Pa附近可作为判断强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暴雨发生前2~3 h的能量快速积聚及其对暴雨区移向的引导,对强暴雨预报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湿有效能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及转换确保了能量的积聚和对流层中层能量的增加,为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高万泉,李玉娥,李任承[2](2009)在《湿有效能量的简便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湿有效能量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湿有效能量层结分量的简便计算法及其斜压分量的简便判定方法,便于实际应用。在暴雨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9-10-14)
周海光,刘延英,刘蔚[3](2006)在《1998年广东省叁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叁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变特征、水平积聚以及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着差异,暴雨开始时湿有效能量高,暴雨过后湿有效能量低,前后相差6×105J/m2以上;叁次大降水时段都是在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最大值附近,在大降水前,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数值的增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游的低能区的加强和南扩造成的;长江中游的低能区对叁次暴雨大降水有重要影响,这说明中纬度对广东省暴雨的重要性;大降水时段处于湿有效能量平均积聚量最强的时候,此时,广东省的积聚量远高于长江中游地区。(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罗建英,廖胜石,李菁[4](2005)在《湿有效能量在华南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计算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对2001年7月上旬和2003年8月下旬两个以相似路径入侵广西的台风过程中的湿-比有效能量进行了计算,探讨了这两次台风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行影响广西的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存在大量表现为湿焓,湿斜压特征明显,湿-比有效能量在在有得的温湿条件下积聚起来并向暴雨区输送是这类台风暴雨显着特点。正湿-比有效能量大值区在台风登陆前处于台风的东北部,在台风登陆后处于西移台风的前方,强降水区在正的湿有效能量40包围的范围内。低层台风外围东风急流和南风急流中心前方的正式效能量辐合和冷空气抬升、高层反气旋引起能量辐散对这类台风暴雨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示踪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周海光,刘延英,石定朴[5](2003)在《广东“5.24”暴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期间的时间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5月24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暴雨过程。发现湿有效能量与此次暴雨降水的关系比较清楚。降水开始前,暴雨区的能量显着增加,强降水开始于能量显着减少时;强降水时,暴雨区的能量出现小幅反弹;当暴雨区能量再次显着减少后暴雨降水结束;这是一次能量锋暴雨,暴雨开始前有能量锋生现象发生,暴雨强降水时段与强能量锋同步,暴雨区位于高能舌北侧能量锋附近。(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刘延英,仪清菊,周丽,徐祥德[6](1999)在《1991年江淮梅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给出的湿有效能量的表达式计算了1991年5~7月亚洲地区逐日的湿有效能量。结果表明:(1)亚洲地区的湿有效能量变化特点能很好地揭示该地区春向夏的季节转变;(2)江淮地区人梅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着差异,入梅前该地区湿有效能量低,梅雨期湿有效能量高;(3)1991年江淮地区3段持续性暴雨在湿有效能量上有明显反映,暴雨发生在江淮地区大气对总湿有效能量贡献大的时段。(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吴宝俊,许晨海,刘延英,樊根彦[7](1995)在《一次中尺度云团发展时的湿有效能量收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8月1日17∶22一次伴有暴雨的中尺度云团影响到北京,对其进行了湿有效能量的收支分析。结果表明:(1)中尺度云团在发展期间释放了大量的能量;(2)由于垂直输送和潜热释放对减少了的能量可进行补充,从而使云团维持了较长的时间;(3)地面变压项虽然对能量补充不利,但其量级很小无大影响;(4)水平输送项、效率因子变率项量级较大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1995年04期)
刘延英,钱玉英,翟盘茂[8](1995)在《一个内陆台风的湿有效能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新给出的公式计算了1981年第8号台风各个时段的湿有效能量(MAE)及其叁个分量,结果发现:台风系统是一个高能体,温带气旋阶段系统的MAE比热带台风阶段的MAE大。MAE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它的正压分量和斜压分量变化引起;在系统降水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能量特征,台风暴雨的形成主要靠消耗MAE的斜压分量和对流层下层的层结分量能量。(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金瑜,宁波涛,于振东[9](1994)在《用湿有效能量分析单站暴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显有效能量在暴雨过程中的转换与平锋。对在暴雨发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利用预报暴雨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1994年03期)
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10](1989)在《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天气预报实践中证明,应用湿—比有效能量 Amk 制作暴雨预报是有效的辅助工具,其优点在于能将非局地暴雨信号放大并以简便直观的图表形式表达出来,因而深受预报员的欢迎。除了预报暴雨之外,在寒潮预报,台风预报等方面也有人作过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强对流预报方面 Amk 是否能提供信息呢?本文根据浙江省强对流天气的个例来进行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预报等方面作初步尝试。(本文来源于《浙江气象科技》期刊1989年01期)
湿有效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湿有效能量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湿有效能量层结分量的简便计算法及其斜压分量的简便判定方法,便于实际应用。在暴雨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有效能量论文参考文献
[1].马旭林,孙丽娜,姜胜,于月明,官元红.一次江淮强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及其收支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5
[2].高万泉,李玉娥,李任承.湿有效能量的简便计算[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2009
[3].周海光,刘延英,刘蔚.1998年广东省叁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
[4].罗建英,廖胜石,李菁.湿有效能量在华南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计算与特征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5].周海光,刘延英,石定朴.广东“5.24”暴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
[6].刘延英,仪清菊,周丽,徐祥德.1991年江淮梅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J].气象学报.1999
[7].吴宝俊,许晨海,刘延英,樊根彦.一次中尺度云团发展时的湿有效能量收支分析[J].高原气象.1995
[8].刘延英,钱玉英,翟盘茂.一个内陆台风的湿有效能量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5
[9].金瑜,宁波涛,于振东.用湿有效能量分析单站暴雨[J].黑龙江气象.1994
[10].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科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