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振明[1]2004年在《基于非对称信息具有时间特性的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对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具有直接影响和决定性意义,但是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很难达到完美和完全的状态,因此,对非对称信息的研究又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在非对称信息的前提下,从高频的角度考察我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特征,并着重考察交易时间因素的影响。全文从五个方面剖析了非对称信息下我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特征。1、本文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利用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考察了我国证券市场日内波动的整体特征。从时域的角度,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波动性在日内呈现出典型的“U”型变化特征,并得出这种变化是开盘机制和隔夜信息释放造成的。从频域的角度,在理论上通过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对回报的波动性进行分解,得出了绝对值回报波动性周期特征和长期趋势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混合分布假设在仅考虑波动性条件下在上海股市是成立的。2、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利用自回归条件久期(ACD)模型研究中国股市价格波动行为。本文在价格久期的基础上利用WACD和LACD模型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行为与交易时间特性之间的关系。假设检验结果证明投资者应该将价格久期作为一种信息事件来看待,这些久期的信息与当前的资产的买卖报价、证券的交易频率、交易量等方面的信息共同影响着资产未来的交易过程,并从非对称信息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3、本文按照传统方法和基于时间特性的方法考察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分析了影响流动性的各种因素。传统的考察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在流动性方面存在着显着的日内和周内变化特征。文章认为中国市场的微观结构、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是造成我国上海股市这种流动性模式的具体原因。本文又从交易时间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特征。采用基于价格久期概念的新的测量证券市场流动性深度的指标变量VNET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存在着滞后效应、时间效应和交易效应这叁种效应,并从非对称信息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释。4、在非对称信息的前提下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量价关系。在不考虑交易久期情况下,高频条件下的EGARCH(1,1)模型证明我国证券市场实时交易过程中非预期回报和交易量波动性存在显着集群性特征,历史久期期间的回报率和交易量对当前久期的交易回报率和发生的交易量具有强烈的解释能力,交易量与波动性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实时交易过程中的高频非预期回报率的波动性不具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特征。在考虑久期因素的情况下,很多特性依然与无久期
厉斌[2]2005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是新兴的证券市场,在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股票市场的这些特殊现象意味着在市场中必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必然将导致流动性投资者和私有信息拥有者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对我国股市的各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这一重要前提下。本文立足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一事实,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价格行为特征,以及交易量和价格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1、本文对我国股市的价格波动行为的整体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国际上新兴和成熟市场的波动性进行了比较。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存在着显着的波动性集群效应,波动的持续性非常高,并且波动性存在独特的负的非对称特征。通过与新兴和成熟市场波动性的对比研究,表明在新兴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更大的市场风险,而且当前影响波动性各种信息在新兴市场中并不能更好的用来对资产未来的回报进行预测。2、本文采用上海股市5分钟高频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行为的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价格波动行为呈现出显着的“U”型日内模式,这种“U”型的模式是隔夜信息向市场传导过程中市场消化和理解过程具体外在的表现。3、本文引入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进行证券日内价格发现的结构模型,利用日内分笔交易高频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公开信息、非对称信息和流动性成本所单独引起的价格波动在整个交易日中都呈现出“U”或者“L”型的变化模式,在小盘股中由于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价格波动几乎是大盘股的5倍左右。另外,无论是大盘股还是小盘股,影响它们价格波动性比例最大的因素仍然是公开信息,而并不是非对称信息。4、本文在简化的假设条件下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交易量模型。模型得出,资产价格波动性和交易量正相关,交易量将影响价格变化方差,条件方差的演化类似于传统GARCH模型。实证研究表明交易量是信息的很好的代理变量,交易量确实影响回报的方差,这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本文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量价关系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郑海磊[3]2004年在《非对称信息下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在各个国家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信息的非对称程度特别高的国家。本文系统的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证券市场上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行为,探讨了这两种行为产生的内在深层次原因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案例和实证性研究验证了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了如何加强监管措施,降低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程度的建议措施。 知情交易者由于拥有优于市场其他参与者的有关资产的基本价值信息,因此,他会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进行交易从来获取利润。这种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来说是有益的。但同时,知情交易者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可能采用策略性的交易行为,从而使自己长时间保持信息上的优势,这样就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产生市场操纵行为。即按照其掌握的私人信息相反的方向进行交易,误导市场认为其掌握一定的私人信息,使市场向某一对其更加有利的方向运动,从中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因此,知情交易可能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市场操纵行为。 证券市场的非对称信息是产生市场操纵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市场操纵的产生肯定含有知情交易行为。基于交易的操纵行为只是通过买卖证券来进行,没有采用任何公众可察觉的非交易行动来改变该风险资产的价值,也没有散布虚假消息,只是由于该参与者对市场的影响能力较大,他的买卖行为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价格。其通过合法的手段,依靠其对市场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以与其获知的私人信息相反的方向进行操作,以期望市场价格在其交易影响下朝对其更加有利的方向运动,同时也迷惑了其他的市场参与者,使得他们不可能从操纵者的交易行为中推测出有关该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市场操纵者就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本文研究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存在混同均衡,这解释了市场上这种操纵行为的存在性。但同时,也论证了在相反条件下分离均衡的存在性,这为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证据。 在一只被操纵的股票中,各种操纵类型往往都会有所体现,并且会以某种特征形式,譬如价格、成交量、股东人数的变化或者这几种特征的协同运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描述性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对已被证监会查处的操纵股票的某些因素特征方面的检验,来分析说明被操纵股票的共同特点,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操纵与股票的基本面基本没有多大联系。在最后部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防范市场操纵行为、提高市场规范程度的某些建议性政策措施。
王燕[4]2004年在《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文中认为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金融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现代资产定价理论中却没有考虑非对称信息的影响。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领域,非对称信息虽然是核心研究内容,但大多数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买卖报价价差考察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而没有直接分析非对称信息与基本的价格变量——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用于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从传统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发,通过间接的方式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阐述了价格系统可以作为信息传导系统,价格、交易(包括交易规模和交易方向、时间)、交易的价格效应都具有信息性,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测量了我国股票市场上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内容。2、提出了一个简化的资产定价模型,将非对称信息与风险和预期收益联系起来,说明“信息风险”是资产价格的“定价因素”。非对称信息会影响资产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过程,而基于对称信息的资产定价模型却没有考虑非对称信息的影响,认为信息风险即使存在,也是可以分散化的个别风险。本文通过一个简化的理论模型说明了这种信息风险是不能被分散化的,“信息风险”是资产定价的“风险因素”。3、分析了信息结构——信息组成、私有信息的分布、信息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存在性对企业产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对信息组成和分布的估计方法,并将所得结果用于资产定价模型,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上非对称信息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所得到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信息是影响资产价格的风险因素。4、研究了公开信息披露对减少非对称信息,降低资本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的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上信息披露的价格和流动性效应,进而揭示了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之间的关系。
李晔[5]200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知情交易与价格发现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金融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领域,非对称信息虽然是核心研究内容,但大多数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买卖报价价差考察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而没有直接分析非对称信息与基本的价格变量——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用于资产价格发现的研究,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在资产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第一部分:第2章介绍了相关的市场交易机制以及信息结构。第3章详细介绍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起源、发展阶段、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价格发现理论的发展阶段,阐述了开展基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价格发现的研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意义。第二部分:实证研究中国股市买卖报价价差形成的分析。本章研究了上海股市买卖报价价差的形成问题,本文认为买卖报价价差是逆向选择成本和交易者对资产价值看法差异的函数,且与无条件资产价值的方差成正比。此外,价差还是潜在买者比例的凸函数。在此基础上,本章检验了报价价差在日内的变动趋势,并以流通股本分组,考察了不同流通股本股票组合知情交易行为的截面差异。第叁部分: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发,通过直接的方式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阐述了价格系统可以作为信息传导系统,价格、交易(包括交易规模和交易方向、时间)、交易的价格效应都具有信息性,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测量了我国股票市场上交易过程中的知情交易概率。第四部分:第7章基于前面两部分的实证分析,给出了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并总结全文。
朱小斌[6]2003年在《连续竞价市场中的流动性——基于中国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是由于某种原因交易者买或卖股票的意愿。当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产品进行估价和管理其投资组合,或者证券监管部门执行其相关政策时,市场流动性通常被假设充分地存在。然而,不幸的是,流动性脆弱的本质却常常以剧变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在1987年10月席卷全球的股灾以及前几年亚洲和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中,流动性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突然消失,给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全球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连续竞价市场的流动性展开理论研究,并且利用中国沪深股市的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该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结合在一起,对其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流动性问题概述。首先论述了流动性问题的研究背景、一般意义下的概念与内涵和该问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国内外流动性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性回顾。最后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国内外流动性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对股票流动性的形成和提供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建模分析。首先对流动性的共性与特性、流动性的价值、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信息结构等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的发展历程出发,认为市场微观结构是影响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是市场参与者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活动决定的,并建立了一个连续竞价市场的价格确定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章最后建立了一个连续竞价市场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的理论模型。 第叁章主要是对流动性的多重属性和度量方法进行探讨。提出流动性是一个多重的概念,将其在横向上划分为市场流动性、组合流动性与个股流动性叁个层次,在纵向上划分为长期流动性、中期流动性和短期流动性叁种类型;并且认为流动性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接下来对国内外流动性度量指标进行了综述,提出必须建立流动性统一测度指标。最后利用流动性的叁维度量尺度和蒙特卡洛方法构建了自己的流动性统一测度指标Lz和叁个辅助指标。 第四章对我国沪深股票市场整体层面的流动性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月度交易数据对市场长期流动性指标进行了度量与分析,发现沪深A股市场流动性则显着强于沪深B股市场;B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后其流动性显着增强;沪深股票市场流动性没有显着的“月度效应”。然后利用日交易数据对市场中期流动性指标进行了度量与分析,发现沪深A股市场具有周二流动性显着下降的“周内效应”:前一期交易变量对当期流动性的影响比当期交易变量更强。最后利用日内五分钟交易数据对市场短期流动性指标进行了度量与分析,发现沪深A股市场日内流动性呈现出倒L型,日内价差呈现出正L型,收益率的日内波动也呈现出正L型,日内交易量则呈现出U型。 第五章对我国沪深股市个股和投资组合层面的流动性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日交易数据对个股中期流动性指标进行了度量与横截面分析,发现个股日流动性在地区之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之间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行业和规模的交互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比较显着。然后利用日内五分钟交易数据对个股短期流动性指标进行了度量与横截面分析,发现小盘股样本的流动性最强,大盘股样本其次,中盘股样本最差。最后对股票投资组合的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借鉴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理论中的有关方法,发现分散化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可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王春峰, 卢涛, 房振明[7]2007年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中国股市波动性日内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指令驱动市场信息模型,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股票市场波动性日内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非对称信息、公开信息和流动性成本是导致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具有“L”形日内模式的因素。股票市值越大,非对称信息、公共信息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越低。
陈炜[8]2003年在《资产误定价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传统的金融理论正面临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的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已无法解释种种“异象”,如“规模效应”、“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资产价格存在“误定价”可能是对一些重要异象的最好解释之一。作者认为: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前提假设中包含了信息对称和完全理性假设,这两个假设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正遭受着质疑。资产误定价的原因正是源于这两个缺乏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假设。因此,放松这两条假设来研究资产定价问题是新金融理论研究的前沿之一。 本文的研究是从考察投资者“后验信念”和“后验均值”的形成过程入手,采用理论建模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投资者心理引起的认知偏差和非对称信息的资产误定价模型,共建立了两类分析资产误定价的理论模型:第一类是“静态信息模型”,其证明了如果存在认知偏差或非对称信息,投资者的贝叶斯推理发生偏差将导致资产均衡价格偏误;第二类是“动态信息模型”,其证明了当信息是动态连续的,认知偏差或非对称信息也将导致误定价。由此可见,资产误定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某种特定的心理使投资者不恰当地应用贝叶斯法则而导致误定价;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也会导致资产误定价。当然,上述两个原因同时存在也将导致资产误定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实证分析方法,收集了中国股市1997-2002年的有关数据,对资产误定价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支持了误定价存在于中国股市,且证实了上述资产误定价的原因。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在回顾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金融学、基于投资者心理的资产价格行为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关文献或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缺陷和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是研究的意义、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本章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的现状,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阐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叁章是讨论基于对称信息和完全理性的资产定价模型。本章提出了基于对称信息和完全理性的资产定价模型。在假定股利遵循随机过程的基础上,本章采资产误定价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用动态规划理论的方法建立了资产定价模型。模型证明了资产价格由股利贴现项和风险项这两部分构成。该模型为下文放松对称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前提假设,提出基于非对称信息和认知偏差的误定价模型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是探讨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贝叶斯学习。本章建立模型研究了贝叶斯学习过程,即研究信息如何融入投资者对后验均值的看法。本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个方面,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本章建立了基于静态信息的贝叶斯学习模型,它描述了投资者如何通过贝叶斯学习将信息融入其对后验均值的看法;第二个方面,本章用滤波理论建立基于动态信息的贝叶斯学习模型,描述投资者如何通过贝叶斯学习将动态信息融入其对后验均值的看法。本章的定理为下文建模中将非对称信息和认知偏差纳入分析提供了基础。 第五章是研究基于静态信息的误定价理论模型。本章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第一,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刻画投资者对静态信息的贝叶斯学习过程;第二,用动态规划理论建立市场达到均衡的误定价模型。首先,本章构建了“基于静态信息的单一资产误定价模型”,模型分别纳入了认知偏差和非对称信息因素,建立了两类共四个误定价模型:(1)基于过度自信的误定价模型;(2)基于保守性偏差的误定价模型;(3)基于代表性偏差的误定价模型;(4)基于非对称信息的误定价模型。其中前叁个模型根据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建立,第四个根据非对称信息建立。这四个模型分别证明了认知偏差和非对称信息都会导致资产误定价。然后,根据以上四个误定价模型的结论,论文将基于静态信息的单一资产误定价模型拓展到“基于多种资产的误定价模型”,该模型形式类似C”M,并且可以在多种资产条件下证明认知偏差和非对称信息会导致资产误定价。最后,本章还用误定价理论解释了证券收益率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异象。 第六章是研究基于动态信息的误定价理论模型。本章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第一,用滤波理论研究投资者对动态信息的贝叶斯学习过程;第二,用动态规划理论建立动态资产误定价模型。本章建立了四个“基于动态信息的单一资产误定价模型”:(l)基于动态私有信息的误定价模型;(2)基于私有信息引起的非对称信息的误定价模型;(3)基于代表性偏差的误定价模型I;(4)基于代表性偏差的误定价模型H。第一个模型,构建了所有投资者都受到动态私有信息影响的误定价模型。第二个模型,进一步扩展第一个模型,假设一部分投资者受到私有信息影响,另一部分投资者则拥有股利变动的完全信息,构建了基于私有信内容摘要息引起的非对称信息的误定价模型。第叁和第四个模型是两个不同的但都是基于代表性偏差的误定价模型。其中,第一个模型证明?
张舜[9]2004年在《公司对冲动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的加剧及其对公司经营的严重影响,导致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金融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进展为低成本、高效率、高精确性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这些只能说明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外部动机,并不能解释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动机。一般情况下,公司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有叁种:对冲、投机和套利。1998年Bodnar, Hayt和Marston对美国1928家从事风险管理的非金融公司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近50%的非金融公司持有衍生工具主要目的是对冲。公司最终目的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大多数公司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从事对冲活动的事实,表明对冲活动有可能增加公司的价值。根据M-M定理,如果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满足,即市场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税收、交易成本、破产成本等因素,由于股东可以复制公司的金融政策在资本市场通过交易改变自己的风险暴露,公司从事对冲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完全资本市场假设下,公司没有从事对冲活动的动机。因此,不完全资本市场的存在是研究对冲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各种理论的基础。本文以非金融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税收、交易成本、破产成本的不完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从投融资决策、管理者报酬激励和对冲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发,分析公司从事对冲的原因。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对冲的涵义做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对冲已从传统的单纯风险转移保值转化为一种更为全面、动态、价值最大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概念。本文首先探讨了对冲的基本分析方法——无套利均衡分析,接着用微分方程方法和泰劳公式法分析了对冲的基本原理。从直觉上、分析方法上和技术上分别阐释了对冲的涵义,从而为公司从事对冲提供直觉上的理解。2)从公司投融资决策的角度研究公司对冲活动。本文首先从财务困境和债务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了公司对冲对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影响。然后,将对冲理解为一种信号,这种信号能够使公司外部投资者有效地评价公司的投融资活动。由于公司外部投资者不能识别公司投资活动的有效性对公司现金流的影响,一个不利的风险会低估公司投资机会的有效性,同时增加公司的外部融资的成本;一个有利的风险会高估公司投资机会的有效性,同时减少公司的外部融资的成本。这些外部融资成本的波动性导致公司投资活动的偏离,减少了投资活动的价值。通过
张颖洁[10]2008年在《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定期公告前后股价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有效性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而定期公告前后的价格行为异象对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信息是贯穿一切公司事件的主线,信息的分布、传递对交易者交易策略和价格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和决定意义。价格行为的异象正说明市场上的信息未能达到有效市场要求的完美和完全的状态。本文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信息模型为理论框架,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定期公告前后的信息揭示过程及非对称信息对投资者交易行为和股票价格行为的影响。首先,以知情交易者策略交易模型为基础,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公有信息公布前私有信息在知情交易者间不同的分布状况下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和股价行为模式,并且通过对我国市场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定期公告前知情交易者和流动性交易者交易行为的变化以及对价格行为的影响。其次,直接度量了公告期间的信息组成,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定期公告前后信息组成的特点及对价格发现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定期公告前后的信息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公告前后的信息分布对价格发现的影响。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和展望,重点指出本文的不足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基于非对称信息具有时间特性的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 房振明. 天津大学. 2004
[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 厉斌. 天津大学. 2005
[3]. 非对称信息下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研究[D]. 郑海磊. 重庆大学. 2004
[4]. 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D]. 王燕. 天津大学. 2004
[5]. 中国股票市场知情交易与价格发现的实证研究[D]. 李晔. 天津大学. 2006
[6]. 连续竞价市场中的流动性——基于中国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D]. 朱小斌. 厦门大学. 2003
[7].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中国股市波动性日内特性研究[J]. 王春峰, 卢涛, 房振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资产误定价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 陈炜. 厦门大学. 2003
[9]. 公司对冲动机研究[D]. 张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定期公告前后股价行为研究[D]. 张颖洁. 天津大学. 2008
标签:数学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波动性论文; 资产定价论文; 资产流动性论文; 风险价值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对冲交易论文; 对冲套利论文; 操纵市场论文; 操纵股价论文; 金融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模型公司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