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耐性论文_胡晓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水耐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性,种子,珙桐,可溶性,桔梗,胚轴,抗氧化。

脱水耐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芳[1](2018)在《珙桐离体胚轴超低温保存及其脱水耐性和低温耐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低温保存目前被认为是非正常性种子长期保存最理想的方式。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是中国特有的濒危孑遗植物,其种子同时具有顽拗性和休眠特性,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且活力保持时间短,实现其种质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珙桐离体胚轴为研究对象,利用变色硅胶对其进行适当的快速脱水处理后投入液氮保存,保存一定时间后解冻并通过组培方法检测存活率;在成功实现超低温保存后,还通过相对电导率测定、主要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常规植物生理学实验,以及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对其脱水耐性和低温耐性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珙桐离体胚轴能耐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并且适当脱水后的离体胚轴能够耐受液氮低温实现超低温保存。脱水至10.7±0.2%含水量时的存活率为55%,投入液氮保存后的存活率可达35%。(2)3 h的硅胶快速脱水及其随后的超低温保存对脂质过氧化无显着性影响。(3)3 h的硅胶快速脱水不会导致珙桐离体胚轴电解质发生显着渗漏,但随后的超低温保存则会大大增加电解质渗漏。(4)珙桐离体胚轴中的抗氧化酶系统对3 h的硅胶快速脱水及其随后的超低温保存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3 h的硅胶快速脱水显着增加了CAT活性,对SOD、APX和DHAR活性则无显着性影响;随后的超低温保存与脱水相比,显着降低了SOD活性,并显着增加了DHAR活性。(5)珙桐离体胚轴的脱水耐性机制主要涉及蛋白和核酸等分子的合成、装配、绑定与代谢,蛋白翻译及翻译后修饰。(6)脱水后的珙桐离体胚轴的低温耐性机制主要涉及蛋白合成、分子定位、能量代谢和次级代谢。(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8-06-30)

张俊杰,柴胜丰,王满莲,吕仕洪,韦霄[2](2019)在《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种子脱水耐性和贮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测定不同脱水程度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复水后的吸水率、脱水过程中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贮藏方式下种子的萌发情况,该文研究了金丝李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储藏特性。结果表明:(1)金丝李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29%,室内通风处放置35 d失水率即达45%。(2)种子失水率低于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的吸水率变化不显着;失水率超过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吸水率均显着下降,失水率为42%时萌发率为0。其种子的临界含水量为27.29%,半致死含水量为12.72%。(3)随着种子脱水程度的加深,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逐步上升;丙二醛含量在失水率低于24%时变化不大,高于24%时显着提高; SOD和POD的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失水率为18%时活性均最高。(4)室温干藏1个月和-1、-20℃下湿藏1个月的种子均不能萌发;水浸贮藏1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显着降低; 4℃湿藏1、3和6个月均显着延缓种子萌发,但对萌发率无显着影响。表明金丝李种子在失水率低于18%时,种子可通过抗性调节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和低温;当失水率超过18%时,种子代谢失衡发生劣变直至死亡,属于低度的顽拗性种子。4℃湿沙藏(含水量7.5%)是短期贮藏其种子的较好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2期)

张新静[3](2018)在《桔梗种子脱水耐性及其保存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属于桔梗科桔梗属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正常种子采收到下一季播种或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需经过干燥脱水后进行贮藏,以达到保持种子活力的目的。可见,种子的脱水耐性与种子贮藏特性密切相关。本文以紫花桔梗和白花桔梗种子为试验材料,探索种子脱水耐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获得强脱水耐性的种子材料;进而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室内、室外、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下不同含水量(8.50%、6.50%、4.50%、2.50%)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讨桔梗种子的老化规律及生理生化机制,为桔梗种子常规贮藏和中长期贮藏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桔梗生产与种质资源保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桔梗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颜色由浅至深,发芽率不断升高;61DAF紫花桔梗种子与58DAF白花桔梗种子的颜色为黑色、黑褐色等颜色,表面具有与种子长轴平行的细长条纹理,此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分别为72.33%和91.00%;种子的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呈下降的趋势;POD、CAT、MDA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千粒重呈上升-下降的趋势;SOD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2.桔梗种子的脱水耐性是在发育过程中获得的。紫花桔梗与白花桔梗种子脱水耐性均在37DAF形成;61DAF紫花桔梗种子与58DAF白花桔梗种子经不同时间人工脱水处理后,两者的发芽率均呈下降-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当含水量分别降至2.42%和2.66%时,其发芽率均达到最高,分别增至88.67%和93.00%,即此时期种子的耐脱水能力最强,且后者大于前者。3.在同一条件下贮藏12个月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随含水量的下降而增加,但差异不显着;种质库贮藏种子的发芽率均保持在90%以上;出苗率随种子含水量下降而增加,室内与室外贮藏4.50%、2.50%含水量种子的出苗率显着高于其他含水量的种子,种质库贮藏未处理(含水量为8.50%)种子的出苗率显着低于其他含水量的种子;相同含水量白花桔梗种子的出苗率高于紫花桔梗种子,且高含水量的种子表现更加明显,表明前者种子的抗老化能力高于后者。4.在同一贮藏条件下,不同含水量种子的SOD活性与MDA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且MDA含量增加的幅度随含水量的下降而减小。室内与室外贮藏不同含水量种子的生理生化指标波动较大;种质库贮藏种子的POD、CAT活性先略有下降后明显上升,且其活性随含水量的下降而减小。在室内与室外贮藏6个月后,不同含水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可溶性糖含量、CAT与POD活性显着降低,SOD活性与MDA含量显着提高。说明高温高湿的环境加快了种子老化,此时SOD作为主要的ROS清除剂。在种质库贮藏后期,种子的老化速率增加,CAT与POD活性显着提高,此时CAT、POD作为自由基的主要清除剂在发挥作用;贮藏12个月后,种子CAT与POD活性、MDA含量随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而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张新静,于营,朴向民,雷慧霞,刘亚苓[4](2017)在《药用植物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及其贮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贮藏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药用植物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及种子贮藏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张新静,于营,朴向民,雷慧霞,邢丽伟[5](2017)在《桔梗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发育过程中经脱水和未脱水处理的紫花桔梗与白花桔梗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含水量、萌发率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探讨了种子脱水耐性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桔梗与白花桔梗种子均在37DAF(Days after flowers)开始具有脱水耐性,并随发育进程而增强;其脱水耐性与种子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种子千粒重和可溶性糖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蛋白分别呈极显着(P<0.01)和显着正相关(P<0.05)。61DAF紫花桔梗种子与58DAF白花桔梗种子的发芽率最高(72.33%和91.00%),经不同时间脱水处理后,其发芽率均呈下降-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当二者含水量分别降至2.42%和2.66%时,其发芽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增至88.67%和93.00%,即此时期种子的耐脱水能力最强,且后者大于前者。(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学永,于飞[6](2017)在《浅析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在玉米胚脱水耐性获得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酶促抗氧化系统主要由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组成。非酶促抗氧化系统主要由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组成。本文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在玉米胚脱水耐性获得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06期)

庄珍,史锋厚,丁彦芬,沈永宝[7](2015)在《香圆种子脱水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然脱水的方法,研究香圆种子失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在失水过程中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香圆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4.8%,对脱水敏感,具有轻度顽拗性;随着含水量的降低,种子发芽率逐渐下降,半致死含水量约为18.4%;当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发芽率接近0;脱水前期,随香圆种子含水率的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浓度、POD、SOD活性相应升高;脱水后期,POD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而SOD活性在含水量降至20%时达最大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蒲鑫[8](2015)在《珙桐种子离体胚脱水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保存目前是最理想的种质资源长期保存方式。种子长期保存的关键在于将其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因此种子脱水耐性是种子长期保存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对于不耐脱水的非正常性种子。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本研究以珙桐种子离体胚为研究对象,通过硅胶快速脱水处理,以及组织培养、相对电导率测定、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性的测定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从生理生化和细胞形态方面探讨其脱水耐性及伤害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珙桐离体胚在脱水过程中,生活力逐渐下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上升,表明随着脱水的进行,细胞膜的透性逐渐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逐渐提高,细胞膜所受伤害逐渐加重。2.在脱水过程中,珙桐离体胚生活力逐渐下降,膜质过氧化程度随之不断加强,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逐渐上升,其抗氧化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等酶的活性,均随着含水量的不断下降先逐渐地上升,在其含水量为18.45±1.02%时,其活性最高,离体胚组培后的成苗率也较高,再继续脱水则四种酶的活性均下降。这一结果表明,轻微脱水能够激活离体胚本身的抗氧化酶,以拮抗脱水胁迫,但严重脱水时会降低抗氧化酶类的活性,使离体胚失去抗氧化酶的保护,导致离体胚生活力不断下降,直至完全丧失生活力。3.随着脱水过程中珙桐离体胚生活力的逐渐下降,脂质体由不规则分布转变为沿细胞膜内侧规则排列,脱水后期,小的脂质体相互融合成大的脂肪团;液泡脱水浓缩,内容物由于脱水浓度增高和结晶,颜色渐深;脱水后期较大淀粉粒因脱水而干裂并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越接近表皮的细胞其质壁分离越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5-06-30)

薛鹏,文彬[9](2015)在《脱水速率对非洲柚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脱水速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非洲柚种子脱水耐性影响的研究,其结果表明:花后130 d,190 d,245 d和275 d的非洲柚种子在慢速脱水的条件下具有比快速脱水更强的脱水耐性,而且差异显着(P<0.05)。但对于花后155 d和220 d的非洲柚种子,快速脱水和慢速脱水条件下脱水耐性差别变小,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脱水速率对非洲柚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与种子的发育阶段有关。这样的结果与前人以正常性大豆种子和玉米胚为材料得到的结果相类似。研究认为,脱水速率对中间型非洲柚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可能主要在于慢速脱水能够诱导某些与脱水耐性相关的蛋白的表达和积累。慢速脱水诱导脱水耐性必需以种子具有相应的遗传基础为前提,而且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刘晓霞[10](2015)在《BnHSFA4a对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脱水耐性的获得及丧失与多种因素有关,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factor)作为植物抵御逆境胁迫的重要调控因子,在种子脱水胁迫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处于不同萌发阶段的油菜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脱水处理(LiCl饱和盐溶液脱水),研究处于萌发阶段的油菜种子对脱水胁迫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种子胚根长度的增加,其对脱水胁迫的敏感性逐渐增加,胚根长度为lmm的种子具有较强的脱水耐性,当胚根长度为2.5 mm时,种子的脱水耐性已经严重丧失。通过qRT-PCR、Western-blotting和HPLC方法检测,经过脱水处理后,热激转录因子BnHSFA4a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在胚根长为lmm时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且在胚轴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子叶中的表达量。各种抗氧化物酶的含量变化以及棉子糖系列寡糖(Raffinose family oligosaccharides, RFO)含量与BnHSFA4a表达量变化成正相关。拟南芥叶片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GFP-BnHSFA4a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HSFA4a蛋白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对拟南芥野生型和Athsfa4a基因突变体种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种子的RFO含量、抗氧化能力和脱水耐性要弱于野生型种子,初步证实HSFA4a基因对种子脱水耐性的获得具有调控作用。构建pCAMBIA1301-BnHSFA4a过表达载体,以油菜实生苗下胚轴为外植体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将BnHSFA4a转入油菜中过表达,获得T1代油菜转基因植株并进行Southern blotting验证,为后期基因功能的分析及验证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脱水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测定不同脱水程度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复水后的吸水率、脱水过程中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贮藏方式下种子的萌发情况,该文研究了金丝李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储藏特性。结果表明:(1)金丝李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29%,室内通风处放置35 d失水率即达45%。(2)种子失水率低于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的吸水率变化不显着;失水率超过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吸水率均显着下降,失水率为42%时萌发率为0。其种子的临界含水量为27.29%,半致死含水量为12.72%。(3)随着种子脱水程度的加深,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逐步上升;丙二醛含量在失水率低于24%时变化不大,高于24%时显着提高; SOD和POD的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失水率为18%时活性均最高。(4)室温干藏1个月和-1、-20℃下湿藏1个月的种子均不能萌发;水浸贮藏1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显着降低; 4℃湿藏1、3和6个月均显着延缓种子萌发,但对萌发率无显着影响。表明金丝李种子在失水率低于18%时,种子可通过抗性调节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和低温;当失水率超过18%时,种子代谢失衡发生劣变直至死亡,属于低度的顽拗性种子。4℃湿沙藏(含水量7.5%)是短期贮藏其种子的较好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水耐性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芳.珙桐离体胚轴超低温保存及其脱水耐性和低温耐性机制[D].湖北民族学院.2018

[2].张俊杰,柴胜丰,王满莲,吕仕洪,韦霄.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种子脱水耐性和贮藏特性[J].广西植物.2019

[3].张新静.桔梗种子脱水耐性及其保存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4].张新静,于营,朴向民,雷慧霞,刘亚苓.药用植物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及其贮藏的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7

[5].张新静,于营,朴向民,雷慧霞,邢丽伟.桔梗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

[6].王学永,于飞.浅析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在玉米胚脱水耐性获得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

[7].庄珍,史锋厚,丁彦芬,沈永宝.香圆种子脱水耐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

[8].蒲鑫.珙桐种子离体胚脱水耐性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5

[9].薛鹏,文彬.脱水速率对非洲柚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5

[10].刘晓霞.BnHSFA4a对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海芋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的...2 蒲葵种子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的...玉米胚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的变化预吸胀对玉米种子脱水耐性的影响正常性、中间性和顽拗性种子的典型~#...脱水处理后黄皮种子POD活性的变化

标签:;  ;  ;  ;  ;  ;  ;  

脱水耐性论文_胡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