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量论文-周亮,游航

行业动量论文-周亮,游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业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量效应,投资者情绪,行业动量

行业动量论文文献综述

周亮,游航[1](2018)在《投资者情绪对行业动量效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量效应作为一种常见的投资理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股的研究,从行业层面研究动量效应的较为少见;同时大部分研究并没有从细分角度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动量效应的异同,采用投资者情绪来进行区分的更为罕见,因此分析不同情绪时期下的行业动量效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短期行业动量效应显着,但是长期来看并不明显;情绪乐观期存在着超短期的动量效应,而在长周期的排序期和持有期来看,甚至会出现明显的反转效应;情绪悲观期在超短期并不具有明显动量效应,但动量更强。因此,对于投资实践者而言,不仅应对排序期及持有期认真选择,而且应考虑到投资者情绪对动量效应的非对称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唐素璇[2](2018)在《基于行业板块的反转策略和动量策略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经济学家结合了行为学、心理学、实证经济学创立了行为金融学这一门新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缺陷,更好的诠释了市场中的一些特殊现象,随着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股市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规模大、发展迅速、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监管落后、市场不成熟,市场上出现了“反应过度”、“妖股横行”、“羊群效应”、“投机成风”、“暴涨暴跌”等异常现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接近九成的投资者输给了大盘指数,市场普遍呈现“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狂热跟风的心态造成的,因此从投资者行为出发,本文选取了行为投资策略中的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进行研究看其是否适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论文选取了同花顺软件中沪深两市所有行业概念板块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的月收益率数据作为样本,以叁个月为组合形成期将收益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构建“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选择其中收益率最高的前十个板块建立赢家组合,收益率最低的后十个板块建立输家组合。选择用反转策略交易的投资者持有“输家组合”,选择使用动量策略交易的投资者持有“赢家组合”。并以叁个月为一个检验区间,计算“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自2015年1月起到2018年1月这叁十六个月中每隔叁个月的月平均收益率,以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作为比较基数,看所持有的组合能否在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并针对其在牛市、熊市、震荡市中的表现给予分析,通过实证得出我国股票市场短期动量效应显着而长期反转效应显着的结论,最终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短期动量效应显着和长期反转效应显着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8-05-30)

李兴玉[3](2018)在《中国股市行业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实证检验和绩效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上各类资产的历史价格已经较大程度地反映了过去的交易信息,因此,基于量价均线、资金流转情况等技术分析是不能获取超额收益的。但国内外已经涌现出大量文献证明了资产价格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时间段的趋势性或者反转性,并称之为动量效应或反转效应。动量效应又称惯性效应,允许投资者做多前期表现优异的资产(“赢家组合”),同时做空前期表现不佳的资产(“输家组合”)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而反转策略则要求投资者采取和动量策略完全相反的操作,做空前期好资产的同时做多前期坏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如今,动量效应已经成为市场上常见的现象即使是散户也略知一二,其主张的“市场无效、有利可图”的核心思想让传统金融学理论不得不对此加以重视。过去长达数十年的光景中全球各区域股市的短期表现以动量效应为主,中长期则会出现更明显的反转效应,即强者维持原有的优异表现弱者继续走弱。随着互联网兴起带来的世界各地资本流通速度的加快,最近十年各大股市的动量效应开始不如反转效应,前期好资产接下来往往会面临收益不佳的窘境而前期坏资产则有更大的可能未来收益领先,行业指数尤其如此。因为行业指数不同于一般的股票、债券等跟公司经营、市场风格、政策导向紧密相关。行业指数可以默认为是质量中性的,即两个行业指数之间无法证明哪个指数质量更好、财务指标更佳。如果一个行业指数目前的收益处于劣势,多半跟经济周期和市场风格有关,不能归咎于指数成分股的不妥。金融市场是一个资本高速流转的市场,一种风格不可能经久不衰同样经济周期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所以本文认为在行业指数套利策略上利用反转效应的效果会强于动量效应,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涨跌比指标的行业反转策略。随后本文基于相关数据回测证明了近十年行业动量策略的减弱和反转策略的加强。最后,本文分别用Barra多因子模型和多期Brinson模型分析了行业反转、低位反转、高位反转策略超额收益的来源。研究发现行业反转策略具有较好的选择投资标的的能力而择时能力不足;低位反转策略超额收益的来源主要是选择收益(约叁分之二);高位反转策略超额收益的来源中,资产配置和资产选择的贡献并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2-01)

丁大鹏[4](2017)在《个股反转策略与行业动量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过去的价格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未来的股价的运行趋势,即股价运行会表现出反转效应(Reversal Effect)和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反转效应,指的是前期表现良好(较差)的股票在后续时期表现变差(变好);动量效应,或者称为惯性效应,指的是在前期表现好的股票在后续时期将会持续表现良好,前期表现不好的股票在后续时期将会持续表现较差。这与学者们一直所信奉的市场有效理论所相悖故而被称为市场异象(Market Anomaly)。有效市场假说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价格能及时、充分地反映相关信息,依据市场新出现的信息迅速做出调整,从而使证券的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可能通过分析相关信息长期获取超额收益。也就是说,证券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过去的收益是无关的,历史的表现不能作为预测未来收益的依据。投资者获得更高回报的唯一途径便是购买风险水平更高的资产组合。对于反转效应和动量效应等市场异象,传统金融学理论不能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而新兴的行为金融学则放宽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假设,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其行为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偏差及行为偏差,该理论以这些前提假设为基础,认为对信息反应的过度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反转效应;而对信息反应不足则导致了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行为会受到投资者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的影响,而且这些心理特征是群体性的,不能相互抵消,因此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由于投资者行为存在这些偏差,人们在风险条件下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符合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并非是无差异且理性化的。行为金融学试图通过把行为和认知心理学与传统经济金融学相结合来解释人们为何会做出非理性决策。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股票市场交易(CSMAR China Stock Market Trading Database)”中的公司基本数据和月个股回报率数据。该数据率收录了从1990年以来的中国上市公司个股交易数据。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截取了从1997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的完整个股月度交易数据。之所以采用该时间段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的涨跌停板制度是1996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12月26日开始实施的。由于1997年以前中国股票不存在涨跌停板制度导致1997年以前的股票交易数据往往波动较大,对计量分析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早期的上市公司数量过少,市场体系也较不完善。这对我们后面在论文中所做的滞后期回归、构造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等都会造成统计意义上的不准确。所以在数据处理第一步中我们便剔除了 1997年以前的数据以力求数据处理的准确、连续、一致性。综合以上标准进行筛选后共有3238只股票进入我们的样本中。实证的结果表明:短中长期内A股市场都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动量效应,这与林松立和唐旭(2005)的发现相符。在短期内(3个月内),我国A股市场存在显着的反转效应,中长期反转效应并不明显。分市场来看,深圳A股市场的反转强度略微强于上海A股市场,特别地,对创业板的实证结果也表明创业板也存在着显着的短期反转效应,其强度强于沪A与深A市场;将1997年至2016年按每4年一阶段划分为5段分别考察后我们发现A股市场的反转效应强度有波动但整体强度在变大;分公司市值大小来看,我们发现小市值公司的反转效应强度明显大于大市值公司,大市值公司反转效应并不显着,这可能是由于大公司的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市场透明度较高,分析师覆盖也较多致使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的主客观信息披露程度都较高,所以反转效应不明显。借鉴Jegadeesh(1990)的方法我们在每一个月度对公司股票收益率进行排名选出赢者与输者股票。在下一个月初,我们按等权重与等市值两种方法分别用赢者股票与输者股票构造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实证发现反转策略可以给我们带来0.57%的月度超额收益。除此之外,我们还对行业动量效应存在性以及行业动量策略的收益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牛市状态下采取行业动量投资策略可以给我们带来显着的正收益,但是该收益绝对值水平较小,在考虑了交易成本,同期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等因素影响下该策略并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31)

向英铧[5](2017)在《我国股票市场行业动量效应及其投资策略优化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量效应作为金融市场中的异象之一,最早是在国外股票市场中被发现的,而后成为了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国内学者针对我国股票市场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大量的动量交易者,包括在市场上占了绝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和部分机构投资者,一方面,他们不仅投资理念多变,心理承受能力也极差,缺乏系统的投资方法;另一方面,他们掌握信息不全,常常跟风频繁操作,经常落得止损出场,严重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此背景下,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政策市”下经常表现出明显的行业轮动现象,本文试图对行业动量效应及其投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在理论上丰富动量效应相关理论研究,在实际中帮助投资者找到一种能够稳定获利的投资策略。本文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行业动量效应相关理论及其投资策略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股票市场中行业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其投资策略进行实证分析和优化研究。首先,选取了我国股票市场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的上证综指26年的周价格数据,利用波峰波谷法划分成了6个牛熊市阶段并进行了特征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股票市场波动越来越小,牛熊周期更长,牛长熊短现象更加明显。其次,选取了市场使用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通达信56个二级行业分类指数构成样本,样本区间为2005年6月初至2016年12月底,单位为周,总共1318周;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与牛熊市分段样本数据对使用等权重法和重迭抽样法构建的行业动量赢家组合投资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着的8周至16周的中期行业动量效应和一般显着的3周至4周的短期行业动量效应,在牛市市场下的动量收益远高于熊市市场的动量收益,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弱式有效市场。紧接着,利用同样的全样本数据对使用非重迭法构建的行业动量赢家组合投资策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一般显着的12周到20周的中长期行业动量效应,平均超额收益率在2%左右,而投资策略在4周及以内表现较好,累计收益较高,但回撤比较大。然后,在均线择时技术的有效性得到验证后,在行业动量组合投资策略中融入均线择时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创造性地构造出了行业择时动量组合投资策略,经过实证分析和预测检验后得到了最优行业择时动量组合投资策略,其盈利能力大有提升,最大回撤值也降到了30%左右,具有较大的实际可操作性。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建议部分,着重介绍了本文所得到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分别对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以及后续的研究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四个,一是本文同时采用了全样本和牛熊市分阶段样本对行业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和对比分析;二是本文同时采用了重迭抽样法和非重迭抽样法构建的行业动量投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叁是研究了赢家组合包含的行业数目对行业动量效应存在性及其超额收益的影响,得出了赢家组合行业数目越少,动量效应越显着,动量收益也越高;四是本文对单纯的行业动量投资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和预测分析,得到了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更高的投资策略。(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7-05-17)

黄友文[6](2016)在《中国股市行业动量及概念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基石,该理论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无风险套利及信息充分反映的基础之上,其按照投资者掌握信息(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及内幕信息)的程度将有效市场分为叁类:弱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强势有效市场。大量学者在实证检验有效市场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被经典金融学和有效市场理论所解释的市场异象,例如:羊群效应、小公司效应、日历效应、动量效应、反转效应,为了对上述市场异象作出合理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尝试将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完全理性的新理论—行为金融学,此后该理论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认可并蓬勃发展。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是股票市场上存在的一种市场异象,自从Jegadeesh和Titman于1993年在美国股市发现动量效应以来,各国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动量效应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动量效应在市场上持续存在;国内学者早在2000年就对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动量效应进行研究,以沪深两市周、月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在短期内存在动量效应而在中长期表现为反转效应。股市题材概念动量(下文简称“概念动量”)是指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在一段时间内对某类热点题材概念进行炒作致使股票价格延续原有运动方向的趋势。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关于动量效应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价格动量和盈余动量,有关行业动量的研究文献与之相比则少很多,难能可贵的是本文第一次提出了“概念动量”。如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Jegadeesh及Titman于1993年提出的十分位等权重构造法,一方面以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指数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的周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中国股票市场上是否存在行业动量;另外一方面以wind概念指数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的周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中国股票市场上是否存在概念动量并进一步分析概念动量的来源。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股票市场短中期存在显着的行业动量,但长期内会发生反转,行业动量收益随着持有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次,行业动量效应在牛市和熊市中都存在,但牛市高于熊市,且牛市中行业动量持续的时间也长于熊市。2)中国股票市场短期存在显着的概念动量,中长期概念投资组合也能够获得动量收益但统计上不显着,概念动量收益随持有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牛市中,显着概念动量组合的持有期和形成期均为短中长期,而熊市中,显着概念动量组合的形成期和持有期均为短期。3)概念动量部分来自于行业动量,其解释程度介于20%至40%之间;但行业动量本身无法被有效市场理论(叁因子模型)所解释,其主要来自于行为金融学相关的因素。4)概念动量效应与中国股市特征(顶层结构设计不完善、政策市、高换手率、高博弈性)、投资者结构(散户与机构交易量之比为8:2)、机构投资者行为偏差、羊群效应等行为金融学因素有关,不理性的个人投资者追逐概念类个股导致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机构投资者受此影响出现行为偏差,同时机构投资者出于短期业绩压力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迎合散户的投资思路、模仿其他竞争对手的选股策略),概念类个股受到资金持续关注而出现巨大涨幅,概念动量投资策略也就能够获得超额收益。(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6-03-01)

武文超[7](2014)在《中国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现象分析——基于动量和反转交易策略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业轮动现象是股票市场上常见的一种现象。通过动量和反转交易的思想,利用沪深300行业指数对我国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现象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交易测试的结果反映出我国A股市场的行业动量现象在日和月的时间区间上相当明显,而在周的时间区间表现为阶段性的行业轮动和动量现象。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国A股市场行业轮动现象的短期性和特殊性,此外,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9期)

李志洋,刘园丽,韩愈[8](2014)在《动量与反转效应来源的分解——风格、行业与序列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使用Lo和MacKinlay(1990)的相对强度加权策略(WRSS)的研究方法,以A股为研究对象,从风格、行业与序列相关性叁方面探讨了动量和反转效应的来源。实证结果显示:个股呈现反转效应,而风格的动量十分明显,行业具有微弱的反转效应。这种不同的主要来源是资产的序列自相关与收益横截面的方差。(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谢林敏[9](2014)在《中国A股市场行业动量效应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不能通过对证券历史价格趋势性的分析来获取超额收益,从而技术分析是无效的。但是国内外学术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大部分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是普遍具有趋势性的,即动量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根据动量效应,投资者可以通过利用动量交易策略来获得超额收益,即买入观察期内表现出色的股票来构建“赢家组合”、卖出观察期内表现糟糕的股票来构建“输家组合”。动量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异象,对传统金融学理论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行业动量效应是指行业指数的表现情况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即过去表现出色的行业接下来某一期间内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收益率,而过去表现糟糕的行业接下来某一期间内会继续保持低收益率。如果行业动量效应存在,就可以通过持有“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方法来构建行业动量交易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中国A股市场普遍存在着“追涨杀跌”的情况,市场在整体上表现出较为显着的行业轮动。正因如此,我们尝试对中国A股市场的行业动量效应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不同于欧美等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A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例如发展历史较短、具有较强的投机性、缺乏有效的做空机制以及不够完善的监管等。虽然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我国股市中的的动量效应,也已经取得了大量显着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的范围相对而言比较狭窄,研究手段和内容也不够完善,特别是关于行业动量效应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我们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行业层面出发,对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的行业指数周收益率数据运用行业动量交易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最优的动量交易策略。(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5-30)

刘健维[10](2014)在《行业动量效应:其存在及与市场收益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论文都已经证明买入过去一段时间内收益较高的个股并卖空表现较差的个股可以获取显着正收益,这就是个股的动量交易策略。本篇论文将讨论行业的动量收益特征,及买入过去一段时间内表现较好的行业和卖空表现较差的行业同样可以获取显着的正收益。行业的动量效应不仅仅存在于美国市场,也存在于中国市场,只是行业动量收益策略在中国市场要求更短的组合构建和持有时间。本篇论文还将讨论行业动量收益与市场整体收益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两者高度正相关。当市场表现好的时候行业动量收益较强,当市场表现较弱的时候行业动量收益较弱。很少有论文研究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研究行业动量效应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证明了中国股市同样存在着行业动量效应以及行业动量收益与市场收益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4-02)

行业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对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经济学家结合了行为学、心理学、实证经济学创立了行为金融学这一门新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缺陷,更好的诠释了市场中的一些特殊现象,随着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股市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规模大、发展迅速、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监管落后、市场不成熟,市场上出现了“反应过度”、“妖股横行”、“羊群效应”、“投机成风”、“暴涨暴跌”等异常现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接近九成的投资者输给了大盘指数,市场普遍呈现“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狂热跟风的心态造成的,因此从投资者行为出发,本文选取了行为投资策略中的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进行研究看其是否适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论文选取了同花顺软件中沪深两市所有行业概念板块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的月收益率数据作为样本,以叁个月为组合形成期将收益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构建“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选择其中收益率最高的前十个板块建立赢家组合,收益率最低的后十个板块建立输家组合。选择用反转策略交易的投资者持有“输家组合”,选择使用动量策略交易的投资者持有“赢家组合”。并以叁个月为一个检验区间,计算“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自2015年1月起到2018年1月这叁十六个月中每隔叁个月的月平均收益率,以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作为比较基数,看所持有的组合能否在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并针对其在牛市、熊市、震荡市中的表现给予分析,通过实证得出我国股票市场短期动量效应显着而长期反转效应显着的结论,最终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短期动量效应显着和长期反转效应显着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业动量论文参考文献

[1].周亮,游航.投资者情绪对行业动量效应的影响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8

[2].唐素璇.基于行业板块的反转策略和动量策略的适用性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3].李兴玉.中国股市行业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实证检验和绩效归因[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丁大鹏.个股反转策略与行业动量策略[D].湖南大学.2017

[5].向英铧.我国股票市场行业动量效应及其投资策略优化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

[6].黄友文.中国股市行业动量及概念动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7].武文超.中国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现象分析——基于动量和反转交易策略的检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8].李志洋,刘园丽,韩愈.动量与反转效应来源的分解——风格、行业与序列相关性[J].生产力研究.2014

[9].谢林敏.中国A股市场行业动量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

[10].刘健维.行业动量效应:其存在及与市场收益相关性[D].上海交通大学.2014

标签:;  ;  ;  

行业动量论文-周亮,游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