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锕系元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元素,纳米,碘酸,颗粒,密度,儿茶酚胺,结构。
锕系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陶鹏[1](2019)在《锕系元素与多硫族元素结合的等电子体体系功能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锕系元素的配合物进行分子模拟和理论计算,已解决了许多在实验上难以实现的分子体系并得到相应的结构参数。锕系元素与多硫族元素结合的等电子体体系研究在时下已成热点领域,比如对锕系元素的最高氧化态数的探究也是当前的热点领域之一。锕系元素的过氧化物形态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先从能量上考虑并选择一系列的金属四氧化物的基态结构,并发现不同的中心金属在不同定义电荷下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通过键频率分析和LBO分析发现这两者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还通过NAO分析发现该系列四氧化物各部分的氧化态与配体氧原子的1S轨道能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这系列分子中,锕系元素处于高氧化态时成键不再时依靠5f价层失去电子,而是由6p轨道失去。时至今日,对铀酰-salophen的合成以及功能性应用研究已是备受关注。而对于硫族元素取代的铀酰等电子体与salophen结合的配合物研究尚且空白。本文通过Guassian09软件,使用DFT方法和后HF的方法探究了硫族元素取代的铀酰等电子体的存在可能性,并找出这些分子的基态结构。通过自然布居分析,ELF分析和NBO分析对其电子结构和成键强度及类型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这些体系中U原子与各个硫族元素形成的都是共价键,但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这些体系中成键强度就越低。还使用LOBA方法来确定独立的硫族元素取代的铀酰等电子体中的每个原子的氧化态,其中U原子呈现的都是正六价。还发现通过轨道能求得的亲电指数所遵循的规律是:UO_2~(2+)<OUS~(2+)<US_2~(2+)<OUSe~(2+)<SUSe~(2+)≈USe_2~(2+)。通过这一系列结果发现,独立的硫族元素取代的铀酰等电子体的总原子序数越高,其越难以单独存在。通过将硫族元素取代的铀酰等电子体分别与salophen结合进行模拟计算,再用均方根偏差衡量了这些分子整体结构的相对改变程度,发现SUSe~(2+)-salophen改变程度最大。通过分子轨道能得出这些分子的一些量化性质,以便于再去探究对药物的识别有一个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聂长明,陶鹏[2](2019)在《锕系元素的叁硫化物■的几何结构和键合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cc-pVTZ水平对锕系元素的叁硫化物AnS_3(An=Pa,U,Np,Pu)进行理论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基态的PaS_3和US_3都具有一个对称面Cs点群的近平面结构,而基态的NpS_3和PuS_3则是具有两个对称面C_(2v)点群的平面型分子,且PuS_3几乎成T型结构。根据分子轨道分析,在这四个分子中的NpS_3最易被激发,US_3最难被激发。并且在这些分子中存在着共轭结构,根据π轨道的电子定域化分析(ELF-π)表明在AnS_3分子中的共轭程度大小趋势:US_3> PaS_3> NpS_3>PuS_3。(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夏苗仁,刘子义,柴之芳,王东琪[3](2019)在《基于分子力场的镧系和锕系元素分子动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镧系和锕系元素关键种态的力场发展及其应用。早期主要采用非极化力场研究镧系和锕系离子的溶剂化结构,取得了与实验吻合较好的结果。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极化力场因考虑了对极化效应的处理而可获得更精确的结果,并在镧系和锕系溶液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本文从水溶液动力学、f区元素萃取相关的配位动力学、环境与健康相关的动力学等叁个方面简要总结了近年来部分在分子力场水平上研究镧系和锕系溶液动力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工作。(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池哲鑫,罗爽,田景林,姜春雪,周江林[4](2019)在《从乏燃料中分离锕系元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目前从乏燃料中提取放射性锕系元素的方法。锕系元素的分离减少了乏燃料相关的危害,例如其放射性毒性、体积和其放射性恢复到自然发生水平所需的时间量,并简要讨论了从环境水体系中分离锕系元素的问题。通常在乏燃料中发现的锕系元素包括铀、钚和次锕系元素(Am、Np和Cm),其中铀和钚的分离方法已经相当成熟,然而乏燃料中存在的次锕系元素与镧系裂变产物的分离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最后介绍选择性去除锕系元素的一些固体吸附材料。(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熊超杰,白雪,赵立飞,常志远[5](2017)在《支链型DGA树脂分离锕系元素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样品中微量锕系元素进行有效测量,本工作开发了一种使用支链型DGA树脂对钍、铀、钚、镎、镅进行分离的方法。溶液样品经氨基磺酸亚铁调价后,使用浓硝酸调节酸浓度至约8mol/L,采用高酸条件上柱后,通过改变淋洗液中酸的种类与浓度,加入适当的氧化还原剂或络合剂,可依次将5种元素洗脱下来,回收率均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7年00期)
王昆州[6](2018)在《用可控螯合剂修饰的纳米颗粒来分离选择的锕系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和核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的核废物逐年增多。众所周知,核废物对整个人类,甚至生态环境都是有巨大危害的。目前,关于核废物的处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本文将尝试用两种螯合剂功能化的Janus纳米颗粒来从高放核废液中分离出放射性元素。首先,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粒径大约在7.3 nm左右的γ-Fe_2O_3超顺磁纳米颗粒,然后,在其表面包裹了厚度约5 nm聚丙烯酸。随后,用第一种螯合剂(DTPA)功能化γ-Fe_2O_3超顺磁纳米颗粒合成出A类型的纳米颗粒(γ-Fe_2O_3-PAA_(2K)-DTPA)。每个这种纳米颗粒的表面大约含有18.9个DTPA。螯合剂(DTPA)主要通过双硫键和纳米颗粒表面连接在一起,当溶液的p H值升到9,双硫键就会断裂,从而螯合剂DTPA就会和纳米颗粒分开。A类型的纳米颗粒(γ-Fe_2O_3-PAA_(2K)-DTPA)可以吸附La~(3+)离子,升高溶液p H值,混合物DTPA-La~(3+)就会从纳米颗粒表面断裂下来。其次,通过一步反应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DMOGA螯合剂的、可吸附锕系元素的螯合剂FHECMAA。通过这种螯合剂的呋喃官能团和用丙烯胺修饰过后的纳米颗粒表面的烯烃官能团发生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来合成B类型的纳米颗粒(γ-Fe_2O_3-PAA_(2K)-FHECMAA)。B类型的纳米颗粒可以吸附铀元素,并且通过触发狄尔斯-阿尔德逆反应可以使混合物FHECMAA-U从纳米颗粒表面断裂下来。最后,根据合成A类型、B类型纳米颗粒的经验采用“掩盖”方法,合成出Janus纳米颗粒(γ-Fe_2O_3-PAA_(2K)-DTPA-FHECMAA),这种Janus纳米颗粒一面被螯合剂DTPA所修饰,另一面被螯合剂FHECMAA所修饰,并且这两种螯合剂都可以从纳米颗粒表面选择性地解离下来。当只想解离螯合剂DTPA的时候,螯合剂FHECMAA完全不受其解离条件的影响,反之亦然。经计算,每个Janus纳米颗粒表面含有49.8个DTPA和27.6个FHECMAA。在p H=3的条件下,螯合剂DTPA和FHECMAA对U和La的吸附能力几乎相同(大概55%/45%)。在p H=7条件下,螯合剂DTPA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其对La~(3+)离子的吸附能力远高于其对铀的吸附能力,对La与U吸附比为82.7%/27.3%。在中性条件下,即使铀酰离子的量相对较少,螯合剂FHECMAA对铀元素仍然有很好的吸附能力(La/U=68.7%/31.3%)。这表明Janus纳米颗粒是一种可作为用来分离核废料库周围地下水中铀以及其他叁价离子很好的选择对象。(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30)
陆黄杰[7](2018)在《锕系元素钍的固化和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矿物中均伴生有放射性的钍(Th)和铀(U),因此矿物开采生产过程中放射性污染物的去除净化尤为重要,同时核电站中潜在的核事故对于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都有一定的影响。锕系元素作为核能中的关键核素,开展其相关的基础配位化学研究对探究核乏燃料在自然环境或者极端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作为核废料化学储放形式的适用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水热的方法,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制备出一系列结构多变的碘酸盐以及亚硒酸盐化合物,对它们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SEM-EDS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表征,并研究了其结构的新颖性,酸碱稳定性或热力学稳定性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节反应的温度,利用水热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例具有新型二维层状结构的碘酸钍氯化物晶体(ThIOCl)。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是稀有的无机阳离子骨架材料,晶体材料中每6个Th~(Ⅳ)通过μ_3-oxo和μ_3-hydroxo共同连接成六核钍簇,这些钍簇又通过IO_3~-桥联形成阳离子层状结构,层间为规律分布的氯离子。另外,这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及酸碱稳定性都很好。由于结构中每个氯离子周围都存在弱氢键作用以及卤素原子相互作用,将层间的氯离子牢牢锁在层与层之间,因此材料的稳定性很高,无法将层间的氯离子交换出来,是一例由很强的卤键所构筑的新型锕系元素固化材料。2)通过调节亚硒酸盐起始反应的用量,利用传统水热的方法制备了五个配位环境完全不同的叁维构型镧系亚硒酸盐结构,以及一例亚硒酸钍的化合物,发现不同镧系元素分别形成了五种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叁四价镧系、锕系元素之间的结晶分离,并且通过模拟叁大稀土矿之一的独居石中稀土元素以及钍元素的成分比例,进行了多元结晶分离的研究。结果表明叁价的镧系元素与四价锕系元素钍同时存在时,固相结晶产物是四价锕系镧系亚硒酸盐化合物,叁价镧系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相。由于存在亚硒酸盐导致反应体系变成强氧化性,降低了四价铈的氧化电势,使叁价铈轻易氧化成四价铈,并与四价钍同时固溶结晶,而其余叁价稀土元素则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相,可以实现叁四价之间,多元镧系锕系元素的组分离。(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吕丽娜[8](2018)在《氮氧混合配体骨架结构对镧锕系元素溶液配位化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闭式核燃料循环中,分离-嬗变(P-T)是目前最先进的核废料处理方法。在嬗变之前,必须进行镧系和次锕系元素的分离。近年来,一些含有配位原子氮、氧、硫和磷等的萃取剂在溶剂萃取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芳香性氮氧混合配体是萃取剂的研究热点。芳香性氮氧羧酸配体及其酰胺衍生物的萃取分离性能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酰胺基团取代基对萃取剂与锕系元素萃取能力和选择性影响进行研究。然而配体结构与锕系元素溶液配位化学之间的关系鲜见报道。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哒嗪-3-羧酸(PZ)与UO22+的络合热力学性质。通过紫外光谱滴定和微量热滴定手段,得到了和铀酰离子络合的稳定常数和络合反应的焓变。1:2和1:3的PZ/U(VⅥ)络合物结果已经通过单晶衍射手段证实。然而,热力学数据表明PZ和U(V1)的络合作用为熵驱动,而PA和U(VⅥ)的络合作用为熵和焓共同驱动。与2-吡啶甲酸(PA)比较,PZ中3位的N原子的共轭效应降低了 2位N原子的碱性,因此,PZ和U(VⅥ)的络合能力弱与PA。设计了 2,2'-联吡啶-6,6'-二甲酸(BiPDA)和它的结构相似化合物3,3'-二甲基2,2'-联吡啶-6,6'-二甲酸及1,10'-邻菲咯啉-2,9-二甲酸(DmBiPDA及PhenDA)与UO22+在混合溶剂(DMSO/20%H2O)中的络合反应研究。通过电位滴定和紫外光谱滴定实验得到了叁种配体与UO22+的络合物稳定常数。BiPDA与U(VⅥ)的络合能力大于PhenDA,可能的原因是在DMSO/20%H2O溶剂中,BiPDA和PhenDA具有相同配位原子的预组织性。U(VⅥ)与这两个配体的络合作用主要由它们配位原子的碱性决定的。通过对UO2(BiPDA)和UO2(PhenDA)中的键的键长和键角分析,一系列的数据表明BiPDA与U(VⅥ)的络合能力大于PhenDA,与光谱滴定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配位原子数相同时,配位原子预组织性越好,与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越强。本论文合成了具有结构相似性的两种配体N,N,N',N'-四甲基-[2,2'-联吡啶]-6,6'-二甲基酰胺和N,N,N',N'-四甲基-[1,10'-邻菲咯啉]-2,9-二甲基酰胺(BiPDAm 和 PhenDAm),在 CH3OH 和10%(V/V)H2O溶剂体系下,研究其与镧系元素(Nd3+和Eu3+)和锕系元素(U022+)络合性质,与相同金属离子进行配位时,PhenDAm的络合能力大于BiPDAm。其原因是邻菲咯啉的刚性结构使芳香N原子具有较好的预组织性。配位原子预组织性相同时,增加配位原子数量,有利于络合物的生成。与叁齿BiPCAm和PhenCAm配体比较,四齿BiPDAm和PhenDAm结构增加了一个氧配位原子。在相同的溶剂体系下,四齿配体BiPDAm(PhenDAm)与Eu(Ⅲ)的络合能力大于对应的叁齿配体BiPCAm(PhenCAm)。采用溶剂挥发法得到Nd3+/PhenDAm络合物单晶,分子式为[Nd(C18H18N4O2)2(ClO4)3(CH3OH)]·2H2O。PhenDAm 分子与 Nd(Ⅲ)的结合通过芳香氮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形成的四齿配位,得到了1:2Nd3+/PhenDAm络合物的单晶结构,这一结果与光谱滴定和核磁分析的结论一致。以上研究结果对镧锕分离配体设计和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8-04-20)
张青春[9](2018)在《锕系元素钚、铀配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生产和原子武器的蓬勃发展,锕系元素,尤其是钚(Pu~Ⅳ)和铀(U~Ⅵ)引发的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需要持续关注。由于突发事件(包括核事故和自然灾害)和核武器测试引起的锕系元素泄漏和扩散,经呼吸道、食道、伤口等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放射损伤、化学毒性和长期辐照影响,进而在沉积部位诱发癌变。锕系元素内沾染的处理通常应用促排配体与锕系元素形成稳定水溶性配合物,以加快其排出速度。开发低毒高效的促排配体成为促排治疗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儿茶酚胺和羟基吡啶酮作为铁载体配位子单元,具有低毒性、高螯合能力等优点,基于铁载体子单元设计、合成低毒高效配体成为目前主流的研究思路而受到持续关注,但是在该思路下设计、合成的配体普遍忽视了锕系元素内辐照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因此本文紧跟促排配体传统的研究思路,以儿茶酚胺配位单元为基础设计、合成高螯合能力和选择性的锕系离子促排配体。同时将儿茶酚胺和羟基吡啶酮配体键连到具有“自由基海绵”之称的[60]富勒烯上,制备得到系列兼具螯合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双功能新型[60]富勒烯基配体,并对目标产物的合成、结构性质、抗氧化性能和螯合能力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以儿茶酚胺为配位单元,设计、合成得到四类12种新型配体,利用NMR、UV-Vis、FTIR和MS等表征手段对合成过程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结构进行表征,表征结果与预期结构一致。(2)采用DPPH自由基法对配体L~(1-3)H_2、L~(4-6)H_6和L~(7-12)H_4的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配体L~(1-3)H_2的抗氧化效率(AE)值分别为181、172和160,配体L~(4-6)H_6的AE值分别为228、256和240,配体L~(7-12)H_4的AE值分别为446、417、455、450、424和442,该系列配体的AE值远低于抗坏血酸的4940,仍处于较低水平,并探讨了其抗氧化作用机理。采用电位滴定和光谱滴定方法对配体L~(1-3)H_2、L~(4-6)H_6和L~(7-12)H_4的螯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配体L~(4-6)H_6的质子化常数log K_4~H、log K_5~H和log K_6~H的平均值均低于儿茶酚的log K_2~H,主要是因为目标配体中的酰胺基团负诱导效应和酰胺基团与邻位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降低了苯环电子云密度,提高了配体的酸性,有利于质子的解离。配体L~(4-6)H_2的p Fe~Ⅲ值明显低于具有紧凑分子骨架的Me CAM和Enterobactin,表明具有柔性烷基链骨架的叁儿茶酚胺配体具有更大的配位空穴,不能对离子半径较小的Fe~Ⅲ进行完美的螯合,因此L~(4-6)H_6对Fe~Ⅲ具有较低的p Fe~Ⅲ值。同时配体L~6H_6的p Fe~Ⅲ值低于配体L~(4-5)H_6,表明更长柔性烷基链骨架的配体具有更大的配位空穴,对Fe~Ⅲ的螯合能力更低。但是对离子半径更大的Pu~Ⅳ,该系列具有柔性烷基骨架的叁儿茶酚胺配体,能实现对Pu~Ⅳ配位的灵活性,从而对Pu~Ⅳ具有更高的螯合性能。配体L~(7-12)H_6的log K_3~H和log K_4~H的平均值均低于儿茶酚的log K_2~H,同样是因为目标配体中的酰胺基团负诱导效应和酰胺基团与邻位羟基形成了分子内氢键降低了苯环电子云密度,提高了配体的酸性,有利于质子的解离。配体L~(7-12)H_4的p UO_2~Ⅱ值显着高于四齿的Bis-Me-3,2-HOPO和六齿的TMA(2Li-1,2-HOPO)_2,该结果超出预期可能是因为平面的配体结构对UO_2~Ⅱ的配位环境具有很好的预构造能力,能很好的匹配UO_2~Ⅱ的配位环境。同时所有配体的p Zn~Ⅱ值显着的低于广谱螯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羧酸(DOTA)和二乙烯叁胺五乙酸(DTPA),表明儿茶酚胺类配体对生物体内重要的二价金属离子螯合能力较差,对锕系离子具有选择性螯合能力。(3)本文基于[60]富勒烯设计、合成两类13种新型[60]富勒烯基配体,探讨了其合成反应机理,对合成过程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表征结果与预期结构一致。配体(19a-g)的水溶性达到105-163 mg cm~(-3)的较高水平,多个儿茶酚胺和羟基吡啶酮配位单元的引入解决了[60]富勒烯的水溶性问题。通过DPPH自由基法对配体(19a-g)的自由基清除速率研究结果显示,其一级反应速率(k_1)值均达到5.5×10~(-2) min~(-1)左右,比文献已报道的[60]富勒烯衍生物的k_1值高一个数量级。通过模拟元素Ce~Ⅲ的荧光滴定对配体(19a-g)的螯合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其条件稳定常数(log K_a)值分别为5.30、5.82、5.94、5.15、5.74、6.11和5.97,表明该系列配体对模拟元素Ce~Ⅲ具有一定螯合能力。本文通过引入多个儿茶酚胺和羟基吡啶酮解决了[60]富勒烯水溶性问题,实现了[60]富勒烯基配体兼具螯合和抗氧化性能的双功能设想。(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9)
周今,毛国淑,丁有钱,杨素亮[10](2017)在《酰胺类萃取剂萃取锕系元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酰胺类萃取剂作为锕系元素的一种新型萃取剂,具有耐辐射、不易水解、无毒和可完全焚烧等优点,近十几年来,人们对此类萃取剂研究较多。本文概述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酰胺类萃取剂萃取锕系元素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化工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辐射物理分卷)》期刊2017-10-16)
锕系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cc-pVTZ水平对锕系元素的叁硫化物AnS_3(An=Pa,U,Np,Pu)进行理论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基态的PaS_3和US_3都具有一个对称面Cs点群的近平面结构,而基态的NpS_3和PuS_3则是具有两个对称面C_(2v)点群的平面型分子,且PuS_3几乎成T型结构。根据分子轨道分析,在这四个分子中的NpS_3最易被激发,US_3最难被激发。并且在这些分子中存在着共轭结构,根据π轨道的电子定域化分析(ELF-π)表明在AnS_3分子中的共轭程度大小趋势:US_3> PaS_3> NpS_3>PuS_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锕系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1].陶鹏.锕系元素与多硫族元素结合的等电子体体系功能性理论研究[D].南华大学.2019
[2].聂长明,陶鹏.锕系元素的叁硫化物■的几何结构和键合作用的理论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夏苗仁,刘子义,柴之芳,王东琪.基于分子力场的镧系和锕系元素分子动力学研究进展[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9
[4].池哲鑫,罗爽,田景林,姜春雪,周江林.从乏燃料中分离锕系元素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5].熊超杰,白雪,赵立飞,常志远.支链型DGA树脂分离锕系元素的方法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7
[6].王昆州.用可控螯合剂修饰的纳米颗粒来分离选择的锕系元素[D].西南科技大学.2018
[7].陆黄杰.锕系元素钍的固化和分离研究[D].苏州大学.2018
[8].吕丽娜.氮氧混合配体骨架结构对镧锕系元素溶液配位化学的影响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
[9].张青春.锕系元素钚、铀配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10].周今,毛国淑,丁有钱,杨素亮.酰胺类萃取剂萃取锕系元素的研究进展[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化工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辐射物理分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