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湖泊水污染;富营养化;TMDL计划;跨域治理
1湖泊环境主要问题
湖北是水资源大省,长江、汉水穿境而过,湖泊河港星罗棋布,是世界闻名的“千湖之省”、名副其实的“千库之省”。全省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湖泊达800多个,湖泊总面积达2983.5平方公里;全省5公里以上的河流4228条,河流总长达5.92万公里;全省共有各类水库5858座;全省湿地面积达156.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湖北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举足轻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湖北“优于水”,同时也“忧于水”。全省可利用的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性,水资源保护的现状是局部有所好转,整体趋向恶化,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省河流水质明显好于全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水平,劣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比例,由2006年的28.4%下降为2008年的16.9%。其中,长江、汉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明显好于中小河流;污染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支流;汉江支流水质总体属中度污染。全省湖泊水质总体属于中度污染。水库水环境总体优于湖泊。全省水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水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益突出,农村饮用水安全任重道远,水生态破坏严重,水资源供需缺口益增大,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1)水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增加。在污染物排放的固定标准下,控制污染物浓度的水质管理方法出现了大的漏洞,没有考虑到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地表水环境质量两个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没有考虑不同外部环境对污染源管控的不同要求,所以出现一种现象:所有废水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进行排放,且全部达标,可地表水的水质却总达不到应有的水质标准。
(2)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污染物浓度的方法显得比较单一,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方面提出了新的水环境污染管理思路,并且有国内学者应用TMDL计划来控制污染物总量,叶兴平、张玉超,理论分析了我国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问题,创新提出TMDL计划在全国水环境范围内的使用,根据调查研究区域的水文特征,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估算模型,根据探究区域污染源的数据统计实施初步分配排污总量工作,了解研究区域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确定安全临界值。
(3)重金属污染
国内学者在对湖泊重金属污染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喻劲松、周国华、马生明、朱立新对武汉主要类型湖泊环境的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环境体系各要素(水体、底泥、生物)间的地球化学行为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水体、底泥中的分布特点,指出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底泥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4)跨域水污染的治理模式
跨域水污染治理模式大致有三种:第一,市场化治理模式。一些研究者主张构建流域产权市场,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化治理模式以科斯定理为依据,认为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外部性问题源于治理双方产权界定不清,要解决这个外部性问题,治理各方就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市场主交易。第二,强制性治理模式。一些研究者主张开征流域生态建设税,采取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措施。第三,准市场化治理模式。一些研究者主张通过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流域区际生态补偿,达到治理流域水污染的目的。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对跨域水污染治理模式进行研究,主要有三种治理模式:第一,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模式。地方政府间环境协作是有效治理跨市(县)河流污染的必然选择,而这必须建立上级政府监管权威、健全公众参与和流域内地方政府间民主协作的多元治理机制。第二,治理主体协商治理模式。陈瑞莲、胡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区际生态补偿机制解决跨界水污染,但同时要建立健全流域际民主协商机制、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补偿资金营运机制和流域区际经济合作机制等。第三,网络治理模式。在基于网络治理的基础上,对共同目标、决策机制、公众参与以及监督机制提出了改善建议。
2.2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使治理流域水环境往好的方向发展,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理想水质目标。因地制宜,建立统一的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多方协调工作。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将产业化与市场化战略运用到流域水污染的管理当中。构建流域综合开发机制,综合开发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主,通过综合开发实行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第三、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健全法律体系,以便更好地管理流域水环境,流域水环境管理机构依法在排污监管、环境执法等方面进行管理。
3湖泊水污染治理方案
3.1东湖治理方案
从自然条件、经济、生态三个方面了解东湖研究区的概况,分析东湖水体污染的水质状况和主要污染因素,全面认识东湖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东湖水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东湖水环境承载力的模型分析。针对东湖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实施关于东湖的TMDL计划,计算东湖水体主要污染物的总量,进行污染物总量分析。根据东湖TMDL的研究结果,结合东湖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3.2梁子湖治理方案
第一,树立多元治理理念。国内水污染防治实践证明,主要依靠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治理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的重要作用,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日本琵琶湖、北美五大湖治理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除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外,充分调动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理论和事实都说明,对于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就要实行跨域治理。在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各治理主体首先是地方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多元治理理念,放弃单打独斗的惯性思维,与其他治理主体建立伙伴关系,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共同开展治理活动。
第二,培育跨域治理新主体。在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要培育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新治理主体。根据现实环境和社会情况,地方政府除了继续发挥作用外,还要积极支持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发展;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要抓住时机,加强自身建设,尽快成长壮大。
第三,建立伙伴关系。在梁子湖水污染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要致力于与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建立伙伴关系,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之间也要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多种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持续,各个治理主体相互合作,既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又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形成治理水污染的强大合力。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跨域治理有四种工具,即法律规章、公共政策、行业规范、对话协商。在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实践中,综合运用法律规章、公共政策、行业规范、对话协商这四种治理工具,把握各个治理工具的特点,发挥各个治理工具的优势,以期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治理水污染的目标。
4参考文献
[1]彭静,廖文根.对水环境研究的认识及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学报.2004,2(4):27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