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度嗜盐菌ZJUQH,玫瑰色库克菌,相溶性溶质,结构解析
分子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1](2019)在《中度嗜盐菌玫瑰色库克菌ZJUQH相容性溶质分子挖掘及其生理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嗜盐微生物能抗衡外界的高渗透压胁迫,适应高渗透压生长环境,其中中度嗜盐细菌主要依靠相容性溶质机制来适应高盐环境。本研究以从青海湖中分离到的玫瑰色库克菌ZJUQH为对象,借助UPLC和HPLC-MS对该中度嗜盐菌胞内主要的相容性溶质进行鉴定解析,研究发现其分子量为204,分子式为C_(11)H_(12)N_2O_2,结合碎片数据和生理特性,推测该分子为L-色氨酸;基于固态平板和液态培养实验发现,其盐敏感突变菌株在高盐平板上生长非常缓慢,而在高盐培养环境中添加0.2 mmol的色氨酸或2 mmol色氨酸对盐敏感突变菌株的生长具有明显改善效果;基于液体培养研究发现,添加色氨酸能改善突变菌的生长状态。通过比较分析突变菌株在不同盐度协同添加2 mmol、5mmol色氨酸下生长情况验证其相容性溶质生理功能,发现在培养第4天时,添加2 mmol色氨酸能提高突变菌的存活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相容性溶质能有更好的提高耐盐能力;随后通过对比添加或不添加2mmol色氨酸突变菌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30 g/L、40 g/L、50 g/L盐度下,色氨酸都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突变菌的生长,存活率提高到2.153、2.513、1.359;最后,借助泌乳手段分离得到该耐盐菌的胞内小分子物质,通过纯化和HPLC再次验证该物质为色氨酸,利用NMR进一步分析该物质的结构特性,为该菌相容性溶质的分子功能解析与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朱春权,曹小闯,朱练峰,白志刚,黄洁[2](2019)在《硫化氢提高水稻磷吸收转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低磷胁迫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淹水条件下产生,然而,H_2S作为信号分子是否参与调节水稻响应缺磷胁迫还未可知。【方法】在正常磷和低磷条件下测定水稻H_2S含量,揭示H_2S在水稻响应缺磷胁迫中的作用。用2μmol/L H_2S前体物质NaHS预处理水稻1 d,然后在加磷和低磷条件下培养6 d,测定水稻体内总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木质部汁液磷含量、磷转运子基因表达以及根系构型变化,从而探究H_2S参与调节水稻响应缺磷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论】低磷胁迫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H_2S含量显着增加。Na HS预处理水稻显着增加低磷条件下水稻体内有效磷和总磷含量,提高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木质部汁液磷含量和磷转运子基因表达水平,同时还改变水稻根系构型,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从而促进低磷条件下水稻对外界磷的吸收和转运,最终缓解缺磷胁迫。(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林河通,王慧,林育钊,林毅雄,陈艺晖[3](2019)在《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发生与控制的分子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世界上特色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果肉自溶(Pulp breakdown)是龙眼采后常见的品质劣变现象之一,其特征是果壳看似完整,而果肉已经溶解、流汁并趋于糜烂。然而目前龙眼果肉自溶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过程中细胞壁组分及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变化、细胞壁降解酶基因的表达特性及转录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眼果肉原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细胞壁蛋白含量与果肉自溶指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酯酶(PE)和纤维素酶(Cx)在龙眼果肉自溶起动期和加快自溶阶段活性较高,促进果胶、纤维素等物质降解;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XTH)在龙眼采后果肉自溶后期活性增加,加速龙眼果肉自溶;细胞壁降解酶基因PG(Dlo-000834.1)、PE(Dlo-017851.1和Dlo-023498.1)、Cx(Dlo-018095.1)在果肉自溶起始阶段表达上调,推测其可能在龙眼果肉自溶的起始阶段起作用,而β-Gal(Dlo-034197.1)、XTH(Dlo-018886.1和Dlo-003711.1)基因在果肉自溶后期表达上调,其可能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加速阶段起促进作用;利用酵母单杂交筛选出与XTH(Dlo-003711.1)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ZPR1(Dlo_001292.1)和与β-Gal(Dlo-006758.1)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GTL (Dlo_020969.1),其在龙眼果肉自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壳聚糖和适当的热处理能有效抑制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植物开花·衰老与采后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4)
[4](2019)在《杂交稻早熟高产分子生理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与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成功克隆了一个显性早熟长链非编码基因Ef-cd,深入揭示了Ef-cd基因调控水稻早熟的分子机制。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并作为同期亮点文章进行推荐。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及在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极大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然而我国杂交稻早期存在"优而不早,早而不优",即"高产不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朱强龙,刘星月,李慧英,王葡萄,曹天旭[5](2019)在《微型试管芋形成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试管芋的膨大受多种因素调控,探明试管芋膨大相关生理及分子机制对调控试管芋发育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石蜡组织切片对不同时期(0、45和90d)试管芋内部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不同时期试管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利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时期试管芋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旨在探究微型试管芋形成过程中球茎膨大机制。不同时期微型试管芋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试管芋膨大过程中随时间增长,薄壁细胞数不断增多,细胞排列密集;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淀粉粒逐渐积累;顶芽数量增多,细胞变大;促使试管芋形态结构变化,体积增大。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的含量在微型试管茎膨大过程中显着升高,茉莉酸甲酯含量下降;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促使细胞分裂、块茎形成,脱落酸促进细胞内源物质含量变化,油菜素内酯使试管芋增强抗性,茉莉酸甲酯对试管芋膨大具有抑制作用,表明微型试管芋的形成受多种激素共同调控。转录组测序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素的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其中,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8个,与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4个,其中包括参与调节马铃薯块茎膨大的相关基因,如StBel5、SP6A、CDF、StGA20ox1、GA20ox1等。进一步对17个不同时期显着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的qRT-PCR检测结果显示,TCH4、MYC2、NPR1、IAA和JAZ等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基因,GN4、TPS、AMY等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基因,以及GA20ox1等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等差异表达基因与微型试管芋膨大过程中形态变化及内源激素变化存在显着相关性,可确定为与微型试管芋膨大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陈红光,谢克亮,于泳浩[6](2019)在《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自噬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相关联,了解细胞自噬在不同疾病的病理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细胞自噬的叁种调控方式在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线粒体自噬受体NIX/BNIP3和FUDNC1以及PINK1/Parkin途径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细胞死亡、炎症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调控机制。明确细胞自噬在疾病中的调控机制,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欢欢,王玉雯,张利军,罗丽娟,叶欣[7](2019)在《我国柑橘镁营养现状及其生理分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镁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中量元素,镁营养缺乏现象在我国柑橘主产区普遍发生,是制约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从柑橘生产中的镁营养现状和柑橘镁营养生理分子研究进展这2个方面进行总结,系统概述了柑橘生产中的土壤、植株镁营养现状及原因分析;同时,结合课题组近10 a(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植株生长和养分含量、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酶活性和抗氧化代谢、有机酸代谢、蛋白代谢和镁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和microRNA转录调控等方面重点归纳了柑橘镁营养的生理分子研究进展;进而,分别讨论了基于多组学协同研究深度揭示柑橘镁营养的生理分子机制、柑橘镁营养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及调控柑橘镁营养的潜力和研究方向,并对今后柑橘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养分综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徐佳佳,广敏,史书林,郜红建[8](2019)在《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高富集氟的植物,氟在叶片中被大量累积。饮茶是人们摄取氟的重要途径,氟的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茶树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富集氟,但是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茶树根系吸收氟的主动和被动途径,总结根系H~+-ATPase和Ca~(2+)-ATPase介导氟的跨膜主动吸收过程与分子机制;剖析离子通道和Al-F络合在根系被动吸收氟过程中的作用及微观过程;分析影响根系吸收富集氟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措施。提出通过研究茶树根系氟跨膜吸收相关转运蛋白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验证,以揭示跨膜吸收氟的分子机制;进而研究调控根系对氟的选择吸收,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饮茶健康。(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建国,王惠聪,周碧燕,赵明磊,李彩琴[9](2019)在《荔枝花果发育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原产华南且最具中国特色的果树,花果发育与荔枝产量和果实品质密切相关,是荔枝发育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综述了荔枝花芽分化、果实脱落和裂果、果实品质(包括果实和种子大小、果皮色泽、糖酸代谢)形成生理和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帅[10](2019)在《多细胞生物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噬,指的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者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然后和溶酶体在融合的作用下形成自噬溶酶体,进一步降解其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此过程的目标是使细胞自身的代谢需要得到有效实现,并使某些细胞器的更新得到有效实现。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多细胞生物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以期对多细胞生物自噬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分子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低磷胁迫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淹水条件下产生,然而,H_2S作为信号分子是否参与调节水稻响应缺磷胁迫还未可知。【方法】在正常磷和低磷条件下测定水稻H_2S含量,揭示H_2S在水稻响应缺磷胁迫中的作用。用2μmol/L H_2S前体物质NaHS预处理水稻1 d,然后在加磷和低磷条件下培养6 d,测定水稻体内总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木质部汁液磷含量、磷转运子基因表达以及根系构型变化,从而探究H_2S参与调节水稻响应缺磷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论】低磷胁迫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H_2S含量显着增加。Na HS预处理水稻显着增加低磷条件下水稻体内有效磷和总磷含量,提高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木质部汁液磷含量和磷转运子基因表达水平,同时还改变水稻根系构型,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从而促进低磷条件下水稻对外界磷的吸收和转运,最终缓解缺磷胁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中度嗜盐菌玫瑰色库克菌ZJUQH相容性溶质分子挖掘及其生理功能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朱春权,曹小闯,朱练峰,白志刚,黄洁.硫化氢提高水稻磷吸收转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J].中国水稻科学.2019
[3].林河通,王慧,林育钊,林毅雄,陈艺晖.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发生与控制的分子生理机制[C].第叁届全国植物开花·衰老与采后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杂交稻早熟高产分子生理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9
[5].朱强龙,刘星月,李慧英,王葡萄,曹天旭.微型试管芋形成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初步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6].陈红光,谢克亮,于泳浩.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
[7].陈欢欢,王玉雯,张利军,罗丽娟,叶欣.我国柑橘镁营养现状及其生理分子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19
[8].徐佳佳,广敏,史书林,郜红建.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J].茶叶科学.2019
[9].李建国,王惠聪,周碧燕,赵明磊,李彩琴.荔枝花果发育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10].陈帅.多细胞生物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研究[J].数码世界.2019
标签:中度嗜盐菌ZJUQH; 玫瑰色库克菌; 相溶性溶质; 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