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累积特性论文_刘新红,邓力超,李莓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收累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重金属,宿根,差异,菜心,苋菜,农艺。

吸收累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红,邓力超,李莓[1](2018)在《强酸性土壤大田条件下油菜镉吸收累积特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酸性土壤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油菜植株对镉的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油菜苗期不同器官对Cd的吸收规律为叶>根,盛花期呈分化趋势,成熟期为根>茎>荚果壳>籽粒;成熟期油菜单季净化率为0.231%~0.455%,平均为0.360%,其净化率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颖[2](2018)在《锰矿区本土水生植物Hygrophila polysperma对锰耐受及吸收累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锰矿开采与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锰及其他金属的废水,若排入环境,会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植物修复是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经济有效的手段,因具有绿色环保、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青睐。本研究以在锰矿区发现的一种爵床科水生植物Hygrophila polysperma(Roxb.)T.Anderson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对锰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对锰的耐受能力和富集作用以及锰在植物体内的赋存形态和亚细胞分布,并探究该植物残体腐解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对该水生植物在植物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估,以期为锰超富集水生植物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H.polsperma在200 mg/L锰胁迫下仍有很好的耐受性,高于200 mg/L时植物生长受到抑制。200 mg/L Mn胁迫生长条件下,植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机能,但总叶绿素含量(2.45 mg/g)与对照组(2.60 mg/g)相比差异不大,而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69.88 nmol/g)与对照组(57.40nmol/g)差异也不显着。(2)H.polysperma既可沉水生长,也可挺水生长,不同的生长方式对锰的耐受性有一定的差异。沉水生长的植株耐锰性能稍强于挺水生长的植株,例如,在200 mg/L Mn胁迫条件下,沉水培养的H.polysperma 只有少数叶片出现轻微卷曲,而挺水培养的植株叶片则出现失绿现象。(3)水培条件下,H.polysperma 对锰有很强的累积作用,且沉水培养和挺水培养同样表现出对锰累积能力的差异。在60 mg/L锰胁迫条件下,沉水培养时该植株根、茎和叶中锰含量分别达:78254.12、22596.76和23887.77 mg/kg,挺水培养时根、茎、叶的锰含量分别为60862.37、18128.73和19331.20 mg/kg。该植株对培养液中锰的去除效果明显,在5 mg/L锰胁迫时,经14 d水培后,培养液中未检出Mn,但初始浓度为60 mg/L时,对锰的去除率为40%左右。实际应用中可考虑将该植物用于较低锰浓度的水体修复。(4)受锰胁迫时,在H.polysperma 根组织中锰的提取形态主要为去离子水提取态(33%~60%),表明在植物根组织,锰以水溶性有机酸盐形态为主,迁移活性强、对根的毒害作用也较大;而在茎叶组织中,锰的醋酸提取态、氯化钠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占比较大,显示在茎叶中,锰多以毒性和迁移活性较小的磷酸盐和果胶酸盐形式存在。(5)Mn在H.polysperma各组织中的亚细胞含量主要分布在细胞壁中,高达50%~86%;其次为细胞可溶组分中,占12%~45%;而在细胞器组分中的分布则较少,仅占1%~11%,表明H.polysperma 能通过沉淀、区隔化等作用将Mn固定在细胞壁和细胞液中,从而降低Mn对植物的毒性。(6)H.polysperma的腐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腐解前期植株分解速率较高,而腐解后期分解速率逐渐减慢。随着腐解的进行,水体水质恶化,锰也随植物的分解而被释放,在腐解溶液中最高达6.72 mg/L。水生植物H.polysperma 对锰具有超富集能力和很好的耐受性,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其收割时间,在锰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袁林,刘颖,兰玉书,伍钧,杨刚[3](2018)在《不同玉米品种对镉吸收累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玉米对土壤重金属镉(Cd)的吸收规律,筛选对重金属Cd具有富集能力的品种,为重金属Cd污染地区的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南地区主推的9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某铅锌矿区镉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的吸收累积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各玉米品种对Cd的吸收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2)玉米单株富集量表现为:正红6号(0.26 mg/株)>雅玉12号=川单13号(0.21 mg/株)>农大95号(0.20 mg/株)。(3)不同玉米品种的富集转移系数不同。其中正红6号、雅玉12号、农大95号地下部分重金属Cd富集系数均大于1。(4)各玉米品种根与茎、根与籽粒的重金属Cd含量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结论】根据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生物量、对Cd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正红6号、雅玉12号、农大95号可作为对重金属Cd污染土壤修复的首选玉米品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小莲[4](2017)在《环丙沙星(CIP)高、低累积菜心根际特性及其吸收累积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在农业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中普遍被检出,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安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筛选对污染物低累积作物品种是在土壤普遍污染情况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策略。本文以人畜广泛使用且在环境介质中检出率和含量均较高的喹诺酮类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目标化合物,以课题组前期筛选获的对CIP具有高累积菜心品种(Brassica parachinensis L.)四九菜心(SiJiu)和低累积菜心品种粗苔菜心(CuTai)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两种菜心根系对CIP吸收动力学、吸收过程、亚细胞分布特征差异及两种菜心根系形态学、解剖学、细胞电生理学、根际微生态差异,揭示不同基因型菜心高、低累积CIP性状形成的生理学差异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低累积菜心根系对CIP吸收过程及吸收动力学差异采用裸根实验、分根实验和避光实验,考察了两种菜心根系对CIP的吸收过程。结果表明,两种菜心根系吸收CIP过程同时存在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其中四九菜心和粗苔菜心根系对CIP主动吸收能力分别是被动吸收的2.39倍和1.71倍,说明两种菜心均以主动吸收为主,且四九菜心根系对CIP主动吸收过程是粗苔菜心的1.6倍,这可能是导致高累积形状形成的关键过程。两种菜心根系吸附和韧皮部作用相对于根系吸收作用非常小,但蒸腾作用显着促进两种菜心根系吸收CIP,是导致高累积吸收过程的重要因素。而且,四九菜心根系对CIP的吸收速率和根系细胞膜对CIP的亲和力即搬运能力均大于粗苔菜心,从而导致其根系更好地吸收和转运CIP,形成高累积特性。(2)高、低累积两种菜心根系形态学和解剖学差异通过根系扫描、番红固绿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技术,对两种菜心根系形态、根系组织结构和根系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IP均抑制了两种菜心根系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两品种菜心相比,四九菜心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着大于粗苔菜心,而根直径显着低于粗苔菜心,四九菜心根系输导组织中导管数变多,导管变粗等,有利于四九菜心对CIP的吸收和转运;而且CIP对四九菜心根尖细胞损伤较小,即使是在高浓度CIP胁迫下,其细胞结构仍然保持完整性且线粒体功能正常,从而保证高累积菜心品种长期、持续吸收与累积CIP。与四九菜心相比,CIP显着减少粗苔菜心根系木质部面积,使得CIP由根向地上部迁移作用减弱,而且CIP对粗苔菜心根尖细胞线粒体、细胞质的损伤较大,其中线粒体功能损伤会导致粗苔菜心根系主动吸收CIP供能不足。低累积菜心(粗苔)通过改变自身相关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制,以减少根系对CIP的吸收和转运以免遭毒害,属于“避性”抗污染胁迫机制。(3)高、低累积两种菜心根系CIP亚细胞分布及影响机制采用差速离心法对高、低累积菜心品种根系亚细胞中CIP的含量进行研究,发现CIP主要存储在根系的细胞器和细胞壁中,其次是细胞的可溶部分。在低和高浓度CIP处理下,粗苔菜心根细胞壁中CIP的分配比例(分别为40.6%和31.8%)均高于四九菜心(分别为36.5%和19.5%),即粗苔菜心根部细胞壁对CIP的滞留更加明显,减少了CIP向细胞内部转运和地上部累积。高污染水平下,细胞壁中CIP的分配比例均有所下降,而细胞器和细胞可溶部分CIP分配比例上升,且四九菜心细胞可溶部分中CIP分配比例低于粗苔菜心,说明液泡区室化对高累积品种根尖细胞中CIP的解毒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两种浓度(1和10 mg/L)CIP处理下,四九菜心对CIP代谢率(分别为17.3%和22.0%)显着高于粗苔菜心(分别为3.70%和2.07%)。因此,高累积菜心(四九)根系具有较高代谢率和解毒能力,植株体内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CIP累积,属于“耐性”抗污染胁迫机制。通过油红染色实验研究发现,两种菜心根系组织中脂肪分布特征与亚细胞中CIP分布特征非常相似,说明菜心根系脂肪会影响亚细胞中CIP分布。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菜心根系吸收CIP过程进行观察,不仅直观地验证了两种菜心根系吸收CIP方式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且通过荧光强度证实了四九菜心细胞壁和细胞质中CIP赋存量明显高于粗苔菜心。(4)高、低累积两种菜心根尖细胞电生理差异研究利用单电极微电极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CIP胁迫下两种菜心根系细胞电生理学差异。结果表明,在CIP胁迫下,两种菜心根尖细胞膜主要发生了去极化现象,且四九菜心根尖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水平大于粗苔菜心,根尖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大小决定了跨膜运动驱动力大小,说明CIP在四九菜心根系细胞膜中跨膜运动驱动力更大。通过对两种菜心根尖细胞H+进行监测,CIP处理下,均会导致两种菜心根尖细胞H+内流增加,其中粗苔根尖细胞H+内流依赖于CIP浓度,而四九仅在高浓度CIP处理下H+内流才会增加,初步推断CIP是以H+共转运的方式进入粗苔根尖细胞,H+内流增加是导致低累积菜心根系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因此,细胞膜电势差可能是CIP在四九菜心跨膜运动的主要驱动力,而细胞膜两侧H+浓度可能是粗苔菜心的主要驱动力。(5)高、低累积两种菜心根际微生态差异研究通过根箱实验,研究了根际毫米级微域中环境因子、微生物和CIP消减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四九菜心土壤中CIP降解率高于粗苔菜心土壤,且在两种菜心土壤近根区尤其是2-4 mm处CIP的降解率最高。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高累积品种菜心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大于低累积品种,尤其是近根区和根区土壤中二者差异更显着,且含CIP特异降解菌功能的变形菌门明显高于粗苔,这可能是造成四九根际去除CIP能力更强和体内吸收累积CIP更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性分析显示,低浓度CIP处理下,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土壤中CIP消减,而高浓度下,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两种菜心近根区和远根区土壤中CIP消减。同时,两种菜心根际微域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DOM)含量与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性不同,是导致两种菜心根际微域中CIP消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5-30)

张城铭,周鑫斌,高阿祥[5](2017)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硒吸收累积及铁膜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位对硒的吸收累积及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积累硒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水稻营养器官生物量在拔节期积累最快,不同时期营养器官中硒含量不同,根中的硒在拔节期达到最大,根和茎中的硒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被转运至其他部位。水稻各组织中约50%的硒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被吸收,小穗吸收总硒的47.22%且是在孕穗期完成的,说明这两个时期对于水稻硒吸收累积非常关键。铁膜中硒占总硒的比例在幼苗期高达73.63%,是同时期茎中硒所占比例的4.87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铁膜中硒所占比例显着递减,在成熟期降低至20.02%,同时期茎中硒占总硒的比例为65.42%。这表明,根表铁膜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通过吸附作用使其表面能够富集一定量的硒,在水稻生育后期,当土壤溶液中硒含量较少时,根表铁膜可能会作为一个硒源,吸附在根表铁膜中的硒重新被水稻所利用,铁膜在水稻硒吸收转运的过程中扮演了"缓冲器"的角色。明确不同生育期根表铁膜对水稻硒累积特性,在生产管理中可在不同生育期采取措施提高稻田硒生物有效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中硒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陈丽红[6](2016)在《菜心对壬基酚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壬基酚是一种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蓄积,对生殖系统等具有毒性作用。NP广泛分布于水体、沉积物、城市污泥等介质中。通过室内人工配制的NP土壤盆栽菜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测定研究菜心对NP的吸收累积特性。(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6年09期)

李沛然,龚颖婷,黄丽颖,赖叶林,杨存义[7](2016)在《大豆镉累积及吸收转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已严重威胁人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亟需对农作物的镉积累及吸收转运特征进行研究。在4种外源镉(Cd Cl2)添加量(0、1、2、3 mg/kg)条件下,探究3个品种大豆的农艺性状、镉积累量以及转运特征,对3种基因型大豆(HC6、HHN、HX3)在镉胁迫下的重金属抗性进行评价,为实际生产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外源土壤镉含量为0~1.84 mg/kg时,镉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的农艺性状无显着影响,3种不同基因型大豆的耐镉性表现为HNH>HC6>HX3,大豆根、茎、叶、荚的镉含量随土壤镉含量增加而升高;在相同土壤镉含量条件下,大豆各器官的镉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根>茎>叶>荚>籽粒。(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李品武[8](2015)在《茶树吸收累积四种重金属离子的耐抗特性及超微定位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质量安全是当前茶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而茶叶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或“超标”成为影响质量安全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在茶叶重金属污染已有相关研究中,多数从应用技术层面查找其成因、分析其来源、调查茶园环境背景值;部分从应用基础层面进行了茶树的吸收累积状况、茶叶含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本论文从理论层面将树体累积量和分布率的状况与树体相关生理特征开展关联研究,系统研究了茶树吸收铅、铜、铬和镉等四种重金属离子在树体器官中累积、分配与分布的规律特性,评价茶树的耐受、抵抗特性,并从亚细胞水平开展超微定位表征,深入探讨茶树逆境生理与解毒生化机制。本课题研究工作直接涉及茶叶质量安全,并为“源头消除”和“全程管控”等技术领域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属于相关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基础课题。本研究首先使用原子吸收光度法系统检测茶树体器官、组织中重金属离子的累积含量和分布率;在此基础上,采用水培茶树系统试验,研究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抵抗特性;进一步运用密度梯度离心、冷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TEM-EDS)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等先进手段,研究铅在茶树组织、细胞及亚细胞中的超微定位与表征;探索运用基因表达谱差异技术(DDRT-PCR),探讨茶树耐重金属抗性机制及其逆境防御的分子机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表明,田间栽培茶树新梢中铅、铜有向生长旺盛的幼嫩新梢中累积趋势;而铬、镉有向生长稳定的成熟新梢中累积的趋势。茶树幼嫩新梢(1芽2、3叶)中4种重金属离子累积量分别为2.72±0.42mg/kg(rPb=0.97**)、12.04±0.58mg/kg (rCu=0.84**)、0.23±0.01mg/kg(rCr=0.97**)和0.29±0.02mg/kg(rCd=0.97**);随着茶叶生长期、采摘嫩度、季节和品种不同,茶树重金属离子累积量会随之明显变化或显着差异,这将为控制茶叶重金属残留提供有效技术路径。2.不同茶树器官对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离子的累积能力具有显着差异性,树体器官的累积量变幅分别为:3.93~16.45%(Pb)、5.23~13.09%(Cu)、0.37~25.17%(Cr)和1.58~33.01%(Cd);树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能在各器官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转移、再分配,这是由各器官累积量的相关性所反映的,具体关系是:叶片与全株(rPb=0.71**、rCu=0.93**、rCr=0.61*)、与侧根(rCu=0.79**、rCr=0.79**)、与主根(rCr=-0.66*)的累积量显着正相关,主根与侧根(rcu=0.61*)铜累积量间显着正相关。树体各器官对土壤重金属离子的富集系数顺序为根>叶>茎,变幅为0.13~1.42 (Pb)、0.18~3.07(Cu)、0.08~1.59(Cr)和0.32~3.59(Cd)。研究认为,茶树重金属累积量以蓄积能力较强的吸收根最高,其次是以贮存为主的侧根、老叶、成熟叶等较高,以转运功能为主的主干及骨干枝的重金属累积量相对较低。3.茶树主要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离子,各器官累积量与土壤中全(有效)量之间相关性为:生产枝铜累积量与土壤有效铜含量(r-O.78**)、侧根铜累积量与土壤有效态铜含量(r=0.69**),镉累积量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全株(r=O.67**)、叶片(r=O.62**)、生产枝(r=0.57**)。研究认为,茶树主要吸收利用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土壤酸碱度降低利于铅、铜和铬离子的释放及活度提高,相反会使镉离子的钝化及活度降低。4.水培茶树树体各吸收铅、铜、铬和镉累积与分布存在各自特性,不同器官累积量随浓度而变化的四种典型相关模型:Hill模型、线性模型、Gaussian模型和Boltzmann模型;水培茶树根系吸收94.31%(Pb)、74.21%(Cu)、70.11%(Cr)和85.89%(Cd),主要累积在根部,叶片分布率约为0.57%(Pb)、24.20%(Cu)、1.03%(Cr)和3.01%(Cd);而水培茶树叶片吸收时其在叶片中的分布率27.27%(Pb)、31.98%(Cu)、 82.98%(Cr)、41.31%(Cd),根部分布率21.59%(Pb)、17.22%(Cu)、2.36%(Cr)、 13.54%(Cd)。表明茶树器官中重金属离子累积主要分布于吸收器官内,只有部分向其它树体器官转移、分配与分布。5.水培茶树吸收累积铅、铜、铬、镉,35d树体表观未受害临界浓度值差异很大,分别为:Pb2+400mg/L、Cu2+200mg/L、Cr3+20mg/L、Cd2+ 2 mg/L,这是由培养浓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的相对值。且该浓度条件下,叶片SOD、POD和CAT活性上升,表明茶树抗氧化酶活性被诱导增强,对重金属表现出一定适应、耐抗性;当Pb2+≥800 mg/L、Cu2+≥400mg/L、Cr3+≥30mg/L、Cd2+≥3 mg/L,水培35d,树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叶片的POD和CAT酶相对活性下降,MDA含量和CMP升高;受重金属离子危害叶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改变,可能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造成部分损伤,表现为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一定抑制,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58.01%(Pb)、32.92%(Cu)、54.09%%(Cr)、58.72%(Cd)。6.研究表明,各亚细胞组分铅累积分布差异性与其结构功能及组成成分有关。根、茎和叶的亚细胞组分中分布率高低为:细胞壁及残渣(70.43%)>可溶物及细胞膜(17.93%)≈细胞器(14.26%)>细胞核(1.37%)。研究表明,细胞壁复杂结构和成分组成有较强滤阻沉积作用,其中累积分布最多;而细胞核为生命信息载体核糖核酸存在的主要部位,受到保护,其中累积分布最少。7.研究认为,茶树组织累积铅受其组织结构功能影响而产生区镉化分布。结果表明:根中铅累积量为木质部(15.78%)>表皮(12.44%)>皮层(3.51%);叶中为韧皮部(25.82%)>形成层(18.08%)>上下表皮(16.59%)>木质部(12.76%)>栅栏组织(11.21%)>海绵组织(5.43%)。8.研究认为,SEM-EDS和TEM-EDS能够有效对亚细胞内铅分布精准定位表征,本研究构建了茶树亚细胞内重金属元素的超微表征,研究等级具有方法创新性。定位结果表明,茶树吸收根中铅主要分布于细胞壁、质膜和液泡膜;茎中铅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叶绿体、质膜、液泡膜上;但累积量明显降低;叶中铅主要分布在质膜和细胞质中,而细胞壁及其他部位则基本没有观察到铅的颗粒,含量很少。9.对铅水培茶树叶片中蛋白质总量与游离氨基酸组分比较,推测认为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增减各异与氮代谢改变有关。低浓度的铅可以促进茶树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增强耐受力;超过一定浓度时会产生毒害作用,氮代谢受抑制。这预示着铅盐胁迫下茶树会启动逆境生理应急响应。10.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筛选、克隆、转化、测序,比对出了部分茶树新梢中控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基因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为揭示茶树对Pb2+胁迫的分子生物学角度耐抗性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证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雷永康[9](2015)在《叶面施用甜菜碱对苋菜吸收累积重金属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灌溉水质和施肥因素的影响,许多盐碱地也受到有毒重金属的污染。在盐碱与重金属胁迫环境下,植物生长会受到盐分离子和重金属毒害而导致渗透胁迫。甜菜碱作为植物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能改善植物的渗透胁迫,故施用甜菜碱常被作为增加抗逆和促进植物生长的方式。因此,用受Cd、Pb、Cu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进行盆栽实验,在苋菜不同生长时期(15、30日)施用不同浓度甜菜碱(GB,1、5、10、20、50 mmol/L)以研究叶面施用甜菜碱对非盐渍环境和盐渍土壤环境下苋菜抗盐性与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非盐渍土壤环境下,叶面施用甜菜碱后苋菜干物质率、可溶性糖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0 mmol/L甜菜碱)。施用甜菜碱增强了苋菜根系对Ca、Mg、Fe、Na元素的吸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苋菜根系对Ca、Mg的吸收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0 mmol/L甜菜碱),施用甜菜碱增强苋菜对重金属Cd、Pb、Cu的吸收,中期施用时期的增加量明显高于早期(P<0.05)。(2)盐渍土壤环境下,叶面喷施50 mmol/L甜菜碱有效增加0.4%盐分条件下苋菜茎叶部游离脯氨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施用甜菜碱后苋菜根部K/Na、Ca/Na比值随着甜菜碱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在0.4%盐分条件下施用50mmol/L甜菜碱促使根部K/Na、Ca/Na比值分别比对照(0 mmol/L)增加了40.4%、34.1%。盐渍土壤环境下,施用甜菜碱亦明显提高了苋菜对重金属Cd、Cr、Pb、Cu、Zn的累积量。0.4%盐分条件下与施用50 mmol/L甜菜碱后,苋菜根系对各重金属的累积增幅分别为22.1%、127.1%、63.4%、61.1%、56.1%。因此,施用甜菜碱改善植物耐盐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3)盐渍土壤环境下,盐分胁迫增加了苋菜根际溶液重金属Cd、Cr、Pb含量,而施用甜菜碱进一步提升了根际溶液重金属Cd、Cu、Pb含量,尤其施用50mmol/L高浓度甜菜碱。盐渍土壤环境下,施用甜菜碱亦促进苋菜总叶绿素、总果胶、吲哚乙酸合成,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因此,施用甜菜碱在增加叶绿素、吲哚乙酸、果胶重要组成成分的Ca、Mg、Fe元素和改善无机离子吸收和重新分布的同时,间接为根际溶液重金属Cd、Pb、Cu等重金属离子随着无机离子吸收途径被转运至植物细胞内。(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李红婷[10](2015)在《4种宿根花卉对铅、镉吸收累积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百合科宿根花卉大花萱草(Hemerocallis fulva)、‘金娃娃’萱草(Hemerocallis×hybrida‘stella deoro’)、‘甜心’玉簪(Hosta‘so sweet’)、东北玉簪(Hosta ensata)为材料,研究了在Pb浓度为600mg/kg、Cd浓度为40mg/kg的处理下,随着植物体内Pd、Cd的积累,不同时期4种花卉生理生长的响应;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4种花卉的抗性能力进行综合评定;采用时间动力学方法,研究4种花卉对Pd、Cd的吸收特征;结合差速离心法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Pd、Cd在4种花卉地上地下部分中的亚细胞分布特征和化学结合形态。探讨在Pd、Cd胁迫下4种花卉的忍耐和解毒机理,旨在为城市污染土壤选择绿化植物及其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4种花卉在Pd、Cd处理下的株高除东北玉簪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种一直增加;随着植株体内Pd、Cd的积累,根长增加的速度明显减小,且处理的根系长度基本都比对照低;4种宿根花卉的根冠比随着Pb、Cd处理时间增加,大体上先升高后下降。即Pd、Cd在4种花卉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它们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2)在Pb处理0~16d内,4种宿根花卉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也就是短时间的Pb处理对植物叶绿素的合成表现出促进作用;随着Cd胁迫时间的延长,4种花卉表现出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4种花卉在Pb、Cd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在第64d时均比第1d时明显降低,且减小幅度最小是甜心玉簪,即其抗Pd、Cd胁迫能力最强。(3)随着Pb处理时间的延长,4种植物的SOD酶活性大体上呈先减少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随着Cd处理时间的增加,除东北玉簪的POD、SOD活性一直下降且比第1d小外,其他3种均先升高后下降,最后都比第1d高。在不同Cd处理下,不同植株的POD、SOD活性变化幅度不同。(4)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4种花卉Pb、Cd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甜心’玉簪、‘金娃娃’萱草、大花萱草、东北玉簪。4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比较后发现:Pb积累能力为东北玉簪>‘甜心’玉簪>大花萱草>‘金娃娃’萱草;Cd积累能力为东北玉簪>‘甜心’玉簪>‘金娃娃’萱草>大花萱草。从4种花卉对Pb、Cd的抗性和Pb、Cd含量可以看出:‘甜心’玉簪是重金属Pb、Cd的高积累、高耐性植物,东北玉簪是重金属Pb、Cd的高积累、低耐性植物。两者都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观赏花卉。(5)0-40d处理内,4种宿根花卉地下部分Pb、Cd含量总体高于地上部分,且随Pb、Cd处理时间的延长,4种植株在Pb、Cd的吸收过程中均出现一个最大值。但是4种花卉对Pb、Cd吸收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随着Pb处理时间的增加,‘甜心’玉簪和大花萱草对Pb的转运系数显着减小;‘金娃娃’萱草和东北玉簪对Pb的转运系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4种花卉对Cd的转运系数均减小。(6)Pb在4种花卉地上、地下部分亚细胞分布特征满足:液泡及细胞可溶性部分>细胞壁及其残渣部分>细胞膜及细胞器部分;Cd在地上地下部分亚细胞分布特征为:细胞壁及其残渣部分>细胞膜及细胞器部分>液泡及细胞可溶性部分,4种花卉地上、地下部分Pb的重要结合部位液泡及细胞可溶性部分所占比例为42.91%~66.56%;Cd的重要结合部位是细胞壁及其残渣部分为所占比例48.64%~91.25%。(7)从Pb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看:大花萱草地上地下部分各化学形态Pb含量大小为PbHC>PbNaCl>PbW>PbE>PbHAc>Pbr;‘金娃娃’萱草地上地下部分Pb含量大小为PbHC>PbHAc>PbNaCl>PbW>PbE>Pbr;‘甜心’玉簪和东北玉簪地上地下部分各化学形态Pb含量大小为PbHCl>PbW>PbE>PbNaCl>PbHAc>Pbr。大花萱草、‘金娃娃’萱草、‘甜心’玉簪、东北玉簪地上地下部分各化学形态中均是PbHCl所占百分比最高,分别53.59%和61.22%、42.82%和42.67%、44.95%和49.54%、56.45%和37.17。(8)从Cd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看:大花萱草、‘金娃娃’萱草、东北玉簪地上地下部分不同化学形态Cd含量由大到小为CdE>CdNaCl>CdW>CdHAc>CdHCl>Cdr;‘甜心’玉簪地上地下部分Cd含量大小为CdE>CdW>CdNaCl>CdHAc>CdHCl>Cdr。(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3-01)

吸收累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锰矿开采与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锰及其他金属的废水,若排入环境,会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植物修复是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经济有效的手段,因具有绿色环保、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青睐。本研究以在锰矿区发现的一种爵床科水生植物Hygrophila polysperma(Roxb.)T.Anderson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对锰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对锰的耐受能力和富集作用以及锰在植物体内的赋存形态和亚细胞分布,并探究该植物残体腐解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对该水生植物在植物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估,以期为锰超富集水生植物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H.polsperma在200 mg/L锰胁迫下仍有很好的耐受性,高于200 mg/L时植物生长受到抑制。200 mg/L Mn胁迫生长条件下,植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机能,但总叶绿素含量(2.45 mg/g)与对照组(2.60 mg/g)相比差异不大,而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69.88 nmol/g)与对照组(57.40nmol/g)差异也不显着。(2)H.polysperma既可沉水生长,也可挺水生长,不同的生长方式对锰的耐受性有一定的差异。沉水生长的植株耐锰性能稍强于挺水生长的植株,例如,在200 mg/L Mn胁迫条件下,沉水培养的H.polysperma 只有少数叶片出现轻微卷曲,而挺水培养的植株叶片则出现失绿现象。(3)水培条件下,H.polysperma 对锰有很强的累积作用,且沉水培养和挺水培养同样表现出对锰累积能力的差异。在60 mg/L锰胁迫条件下,沉水培养时该植株根、茎和叶中锰含量分别达:78254.12、22596.76和23887.77 mg/kg,挺水培养时根、茎、叶的锰含量分别为60862.37、18128.73和19331.20 mg/kg。该植株对培养液中锰的去除效果明显,在5 mg/L锰胁迫时,经14 d水培后,培养液中未检出Mn,但初始浓度为60 mg/L时,对锰的去除率为40%左右。实际应用中可考虑将该植物用于较低锰浓度的水体修复。(4)受锰胁迫时,在H.polysperma 根组织中锰的提取形态主要为去离子水提取态(33%~60%),表明在植物根组织,锰以水溶性有机酸盐形态为主,迁移活性强、对根的毒害作用也较大;而在茎叶组织中,锰的醋酸提取态、氯化钠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占比较大,显示在茎叶中,锰多以毒性和迁移活性较小的磷酸盐和果胶酸盐形式存在。(5)Mn在H.polysperma各组织中的亚细胞含量主要分布在细胞壁中,高达50%~86%;其次为细胞可溶组分中,占12%~45%;而在细胞器组分中的分布则较少,仅占1%~11%,表明H.polysperma 能通过沉淀、区隔化等作用将Mn固定在细胞壁和细胞液中,从而降低Mn对植物的毒性。(6)H.polysperma的腐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腐解前期植株分解速率较高,而腐解后期分解速率逐渐减慢。随着腐解的进行,水体水质恶化,锰也随植物的分解而被释放,在腐解溶液中最高达6.72 mg/L。水生植物H.polysperma 对锰具有超富集能力和很好的耐受性,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其收割时间,在锰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收累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新红,邓力超,李莓.强酸性土壤大田条件下油菜镉吸收累积特性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8

[2].王颖.锰矿区本土水生植物Hygrophilapolysperma对锰耐受及吸收累积特性[D].广西大学.2018

[3].袁林,刘颖,兰玉书,伍钧,杨刚.不同玉米品种对镉吸收累积特性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4].吴小莲.环丙沙星(CIP)高、低累积菜心根际特性及其吸收累积影响机制[D].暨南大学.2017

[5].张城铭,周鑫斌,高阿祥.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硒吸收累积及铁膜的吸附特性[J].土壤学报.2017

[6].陈丽红.菜心对壬基酚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

[7].李沛然,龚颖婷,黄丽颖,赖叶林,杨存义.大豆镉累积及吸收转运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6

[8].李品武.茶树吸收累积四种重金属离子的耐抗特性及超微定位表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5

[9].雷永康.叶面施用甜菜碱对苋菜吸收累积重金属特性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

[10].李红婷.4种宿根花卉对铅、镉吸收累积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3-5培养液水质变化Fig.3-5...氟浓度对茶苗氟累积倍数影响曲线叶面Cd污染对复羽叶栾树生理指标的影...水培条件下3 土壤容重对遏兰菜根毛长度的影响不同氟浓度培养液下四个茶树品种根系生...

标签:;  ;  ;  ;  ;  ;  ;  

吸收累积特性论文_刘新红,邓力超,李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