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藻荧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藻酸钠,金纳米粒子,湿法纺丝,荧光传感
海藻荧光论文文献综述
贺颖,周吉,唐彬,叶勇[1](2019)在《海藻酸钠复合功能纤维的制备及荧光/SERS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是可在室温下溶于水形成水溶胶的天然多糖,其来源丰富,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具有快速的凝胶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缓释、组织工程支架、医用敷料等领域~([1])。SA作为一种成纤高聚物,其可纺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以海藻酸钠为基质,制备功能性复合纤维并拓展其在特种服装、医疗、传感检测、可穿戴功能织物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研发阶段~([2])。湿法纺丝是将聚合物溶于溶剂中,通过喷丝孔喷出细流,进入凝固浴形成纤维的化学纤维纺丝方法。海藻酸钠作为湿法纺丝中常用的纺丝原液,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通过理解海藻酸钠结构特性、性能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围绕复合功能性纤维的制备上开展了广泛的探索。本文以海藻酸钠为基质,利用高分子链与纳米颗粒包裹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海藻酸钠和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结合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复合功能纤维并探索其在荧光/SERS传感方面的应用。1)将海藻酸钠和蛋清还原金纳米簇的混合溶液搅拌后,以氯化钙溶液作为凝固浴,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具有较强荧光且韧性较高的荧光纤维。由于蛋清蛋白与海藻酸钠之间的较强相互作用,荧光纳米团簇不易泄露,保存一年仍有较强荧光。该荧光纤维可作为便携荧光传感介质,用于现场环境水样或生物微环境中Cu~(2+)和Hg~(2+)的传感。此外,该荧光纤维可穿入细针中缝制在棉或麻等织物上,作为防伪标记或服装修饰。2)将海藻酸钠和接枝了探针分子4-MPY的蛋清的纳米金溶胶搅拌脱泡后,以氯化钙溶液作为凝固浴,制备了具有敏感pH响应的SERS纤维。通过织布工艺,与棉线交织成型后有望用于体液可穿戴传感检测以及食品变质检测方面。(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曹艳艳[2](2019)在《海藻糖-6-磷酸(T6P)荧光探针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糖-6-磷酸(T6P)是海藻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也是调节植物糖代谢等生理过程的信号分子。T6P产生和降解的精确调节对于确保生物体在环境和营养变化下的适应性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T6P作为信号分子,在调控植物胚胎发育、气孔开放、叶片衰老以及开花时间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尽管T6P在植物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对于T6P的检测却是当前的一大难点。这是因为细胞内T6P浓度较低,研究发现植物中T6P含量仅有0.1-15μM,且生物体内还存在T6P的同分异构体蔗糖-6-磷酸(S6P),使用质谱检测具有一定的困难,二者基线很难分离,也无法选择性地测量细胞内游离的T6P或者监测其在同一细胞内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体内T6P的动态变化及生理作用,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对体内T6P定量。近年来,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活细胞内多种信号分子以及代谢物(Ca~(2+)、ROS、ATP、氨基酸、H_2O_2、糖类、激素类),这些细胞内小分子的实时定量监测对人们研究生物体内信号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FRET原理的荧光探针来监测体内T6P的动态变化。基于FRET的基因编码的荧光探针是由嵌合蛋白组成,嵌合蛋白由中间配体结合蛋白与两种不同波长的荧光蛋白融合而成,靶分子的结合引起了中间配体结合蛋白构象的变化,改变了荧光团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能量的传递。本研究使用突变后无活性但能和T6P特异性结合的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AtTPPG)作为T6P的特异性识别元件,将其插入供体绿色荧光蛋白(Clover)与受体红色荧光蛋白(mRuby2)之间,设计成用于监测T6P动态变化的荧光探针。通过对AtTPPG定点突变的筛选,以及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统计和体外荧光蛋白寿命检测,得到监测T6P的荧光探针,分别命名为CR-Mu1、CR-Mu2、CR-Mu3。在大肠杆菌体内,叁种探针均能特异性识别T6P,监测不同浓度T6P的变化,叁者都随T6P浓度的改变使得荧光强度发生变化,即供体荧光逐渐减弱,而受体荧光逐渐加强。综合对比几种探针,发现CR-Mu3的效果最好。本研究在体外以及大肠杆菌和酵母体内对T6P探针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和验证,表明本实验设计的T6P探针可以监测T6P含量的变化,这对研究生物体内T6P的代谢过程以及响应胁迫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章守宇,向晨,周曦杰,刘书荣,程晓鹏[3](2018)在《枸杞岛海藻场6种大型海藻光合荧光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光合荧光特性研究对分析藻类光合作用和固碳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水下调制荧光仪(DIVING-PAM)测定了枸杞岛后头湾夏季常见6种大型海藻孔石莼、斯氏刚毛藻、舌状蜈蚣藻、鼠尾藻、多管藻和羊栖菜的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RLC)相关参数.结果显示:6种常见海藻孔石莼、斯氏刚毛藻、舌状蜈蚣藻、鼠尾藻、多管藻和羊栖菜最大量子产量(F_v/F_m)分别为0.702、0.704、0.457、0.618、0.421、0.567,各物种的开放PSⅡ反应中心原初光能捕获效率(F_v'/F_m')的大小依次是斯氏刚毛藻>孔石莼>鼠尾藻>羊栖菜>舌状蜈蚣藻>多管藻,且孔石莼、斯氏刚毛藻、羊栖菜的F_v'/F_m'与其他5种大型海藻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在快速光响应曲线中,羊栖菜、鼠尾藻和孔石莼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与初始斜率α较高,证明其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捕光能力;舌状蜈蚣藻较高的RLC初始斜率α和较低的Ik表明其有较强的耐弱光能力.3种门类大型海藻之间光合特性有较为显着的差异,其中褐藻门的羊栖菜、鼠尾藻与绿藻门的孔石莼拥有极高的光合活性和抗强光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藻场保护工作和大型海藻固碳能力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宁晓,姚春丽,管丽娜[4](2018)在《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荧光海藻酸钠体系对二次纤维增湿强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海藻酸钠(SA)荧光标记,使用荧光显微镜、Zeta电位仪、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研究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SA二元增湿强体系在纸张表面的分布、纤维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A被荧光标记后,发现PAE-SA均匀分散地分布在纸张纤维的表面;加入0.75%PAE和0.50%(相对于绝干浆)SA,浆料电位下降不明显,纸张湿强度高;PAE/SA在纸张表面形成膜包覆;PAE/SA纸张纤维能吸附更多的细小组分。(本文来源于《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向晨[5](2018)在《枸杞岛海藻场大型海藻光合荧光特性及其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也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把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所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对人类及一切其它生物的生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生态学尺度上,可以说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过程。大型海藻是海洋中的大型植物,多年生的大型海藻可以大面积覆盖潮下岩礁质海岸带,其形成的海藻场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寒带海洋。其中褐藻门(Phylum Phaeophyta)与绿藻门(Phylum Chlorophyta)的大型海藻是藻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支撑物种,也是近岸海域重要的初级生产力来源,其为多种螺贝类、经济鱼类幼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还可以吸收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可以用来净化富营养化海水。同时,大型海藻被认为是解决温室气体问题(吸收和固定CO2)的有效物种。第一,大型海藻是拥有极大生物量的初级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然后通过收割海藻,将CO2移除。第二,大型海藻在固定CO2后,通过凋落物分解的方式,将C逐渐移除,像进入沉积物,作为食物源进入食物网。这些大型海藻生态功能的基础,都是其作为植物角色所进行的光合作用,大型海藻在藻场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岛礁海域的生态系统中,都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其生前吸收CO2,合成有机物贮存在藻体中,但只有10%-15%的大型海藻被植食者直接采食,然而85-90%的大型海藻是变成了碎屑,进而被输运至更远处的栖息地。本研究以枸杞岛海藻场为研究区域,以其中的常见大型海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探明不同门类大型海藻的光合特性,同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型海藻在藻场底部的自然分解过程,为大型海藻光合特性及凋落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孔石莼(Ulva pertusa)、斯氏刚毛藻(Cladophora stimpsonii)、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和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的Fv/Fm值都偏低,且都低于同类型研究同属或同种的大型海藻Fv/Fm值,说明这5种大型海藻的潜在最大光合能力都受到了抑制。其中,孔石莼与羊栖菜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温度胁迫。2.从诱导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大型海藻适应光化光照射后,Y、q P和r ETR最后都趋近于稳定状态。光合活性q P、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和实际光能转换效率Y都呈现出褐藻>绿藻>红藻的现象。虽然潜在最大光合能力孔石莼与斯氏刚毛藻代表的绿藻高于鼠尾藻和羊栖菜代表的褐藻,但是在适应了光照的情况下,褐藻的光合能力还是要比绿藻高。3.在快速光曲线中,鼠尾藻和羊栖菜拥有较高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m和较高的耐强光能力Ek,这表明在同样的光环境下,鼠尾藻和羊栖菜的固碳能力和固碳效率更高,紧随其后的是孔石莼。4.大型海藻凋落物分解期间,藻体有机C、N含量整体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但在45天的分解时间内,有机C的直接释放与N的固持—释放格局是基本一致的,两者存在极好的线性相关;藻体凋落物的δ13C较新鲜海藻变动不大,但δ15N值变化显着,不同分解阶段变化更为复杂,若忽视了混合单一藻种δ15N或混合凋落物δ15N变化,会对食碎屑生物的营养级计算造成偏差,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结构。(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6)
赵志慧,夏延致[6](2017)在《湿法纺丝法制备可控发光的CdTe/海藻酸盐荧光纤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纤维在防伪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但现有荧光纤维制备步骤繁琐,且在纤维成型过程中,所添加的荧光物质的发光颜色往往发生变化,导致荧光纤维的发光颜色难以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湿法纺丝法制备荧光纤维的新方法,该荧光纤维以海藻酸盐和CdTe荧光纳米晶制备而成,海藻酸盐作为荧光纤维的基质材料,CdTe荧光纳米晶作为荧光纤维的荧光材料。由于海藻酸盐和CdTe荧光纳米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将CdTe荧光纳米晶溶解于海藻酸盐溶液中进行纺丝来制备荧光纤维,我们推测在纺丝过程中,CdTe纳米晶被通过化学键固定在荧光纤维中,故纳米晶之间不发生聚集,荧光纤维的发光颜色与所使用的纳米晶完全一致,具有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同时,制备得到的荧光纤维稳定性好,纳米晶难以渗出。且纤维的发光颜色由绿色到红色连续可调,用任一波长的紫外光均可激发。该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绿色环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期刊2017-10-10)
李云,李刚,雷克林,李明,刘慧宏[7](2016)在《海藻酸钠-纳米金复合物荧光猝灭法测定纺织品中的铬(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纺织品中铬(Ⅵ)含量有严格的限制。本实验利用海藻酸钠一步法成功合成了纳米金溶胶,并对其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纳米金复合物(Au NPs-SA)在激发波长λ_(ex)=330 nm处表现出最强荧光特性,在该激发波长下,最大发射波长λ_(ex)=415 nm。铬(Ⅵ)对海藻酸钠-纳米金复合物的荧光有猝灭效应,纳米金荧光强度随铬(Ⅵ)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利用其荧光猝灭特性建立了铬(Ⅵ)定量分析方法。调节AuNPsSA溶液至pH 7.0,加入Cr(Ⅵ),反应40 min后,测定荧光强度变化。铬(Ⅵ)浓度在1.0×10~(-8)~9.0×10~(-8)mol/L范围内与F/F_0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1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5.0×10~(-9)mol/L。本方法用于纺织品中苎麻与涤纶的痕量铬(Ⅵ)的检测,所得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GB/T 17593.3-2006)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5期)
张妮娜,刘丽萍,陈绍占[8](2015)在《程序控温石墨消解/微波灰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用海藻中总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采用程序控温石墨消解/微波灰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测定食用海藻中总砷的方法。方法样品加入5 ml HNO3,190℃程序控温石墨预消解30 min;加入灰化辅助剂硝酸镁,550℃微波灰化5 min,用HCl溶解灰分,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总砷含量。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42μg/L,RSD<5.0%,加标回收率为96%~109%。测定程序控温石墨消解/微波灰化后消解液中砷形态,确认食用海藻中99%以上的有机砷均消解为无机砷。本方法测定了海带(GBW08517)和紫菜(GBW10023)标准物质,分析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食用海藻中总砷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罗桂林,白家繁,汪建新,张俊良,陈太军[9](2015)在《海藻酸钠荧光多孔支架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化剂交联法,以海藻酸钠(SA)为原料,Ca Cl2为物理交联剂,制备了海藻酸钠多孔支架;然后分别以0.2 mol/L Zn(Ac)2、Zn Cl2和Zn(NO3)2为交联剂,在海藻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为15 g/L,温度为8℃的条件下,制备了竖直贯通的多孔支架;冷冻干燥后,将支架浸泡在KOH/甲醇/无水乙醇混合溶液中(Zn O量子点原位合成法),制备了荧光竖直定向多孔支架。研究了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5 g/L、10 g/L、15 g/L)及不同干燥方法(冷冻干燥和乙醇逐级脱水法)对制备海藻酸钠多孔支架的影响;将成纤维细胞与海藻酸钠多孔支架共培养,考察海藻酸钠多孔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采用Cy3(Cy–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与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双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采用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氢唑溴盐)法定量检测了海藻酸钠多孔支架的细胞毒性;对荧光多孔支架的形貌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期刊2015年04期)
王平,张丽平,田安丽,王春霞,付少海[10](2015)在《荧光颜料对海藻纤维纺丝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荧光颜料/海藻纤维纺丝原液的分散稳定性及着色海藻纤维膜颜色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苯乙烯马亚酸酐共聚物(SMA)制备的荧光颜料和海藻酸钠纤维纺丝液具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与海藻纤维纺丝液相似,荧光颜料/海藻纤维纺丝原液也表现出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海藻纤维膜的K/S值和荧光强度随荧光颜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荧光颜料质量分数超过4%后,海藻纤维膜的荧光强度反而下降,且制备的着色海藻纤维膜具有良好的耐水迁移性能。(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海藻荧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藻糖-6-磷酸(T6P)是海藻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也是调节植物糖代谢等生理过程的信号分子。T6P产生和降解的精确调节对于确保生物体在环境和营养变化下的适应性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T6P作为信号分子,在调控植物胚胎发育、气孔开放、叶片衰老以及开花时间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尽管T6P在植物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对于T6P的检测却是当前的一大难点。这是因为细胞内T6P浓度较低,研究发现植物中T6P含量仅有0.1-15μM,且生物体内还存在T6P的同分异构体蔗糖-6-磷酸(S6P),使用质谱检测具有一定的困难,二者基线很难分离,也无法选择性地测量细胞内游离的T6P或者监测其在同一细胞内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体内T6P的动态变化及生理作用,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对体内T6P定量。近年来,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活细胞内多种信号分子以及代谢物(Ca~(2+)、ROS、ATP、氨基酸、H_2O_2、糖类、激素类),这些细胞内小分子的实时定量监测对人们研究生物体内信号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FRET原理的荧光探针来监测体内T6P的动态变化。基于FRET的基因编码的荧光探针是由嵌合蛋白组成,嵌合蛋白由中间配体结合蛋白与两种不同波长的荧光蛋白融合而成,靶分子的结合引起了中间配体结合蛋白构象的变化,改变了荧光团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能量的传递。本研究使用突变后无活性但能和T6P特异性结合的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AtTPPG)作为T6P的特异性识别元件,将其插入供体绿色荧光蛋白(Clover)与受体红色荧光蛋白(mRuby2)之间,设计成用于监测T6P动态变化的荧光探针。通过对AtTPPG定点突变的筛选,以及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统计和体外荧光蛋白寿命检测,得到监测T6P的荧光探针,分别命名为CR-Mu1、CR-Mu2、CR-Mu3。在大肠杆菌体内,叁种探针均能特异性识别T6P,监测不同浓度T6P的变化,叁者都随T6P浓度的改变使得荧光强度发生变化,即供体荧光逐渐减弱,而受体荧光逐渐加强。综合对比几种探针,发现CR-Mu3的效果最好。本研究在体外以及大肠杆菌和酵母体内对T6P探针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和验证,表明本实验设计的T6P探针可以监测T6P含量的变化,这对研究生物体内T6P的代谢过程以及响应胁迫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藻荧光论文参考文献
[1].贺颖,周吉,唐彬,叶勇.海藻酸钠复合功能纤维的制备及荧光/SERS传感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曹艳艳.海藻糖-6-磷酸(T6P)荧光探针的开发[D].河南大学.2019
[3].章守宇,向晨,周曦杰,刘书荣,程晓鹏.枸杞岛海藻场6种大型海藻光合荧光特性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18
[4].宁晓,姚春丽,管丽娜.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荧光海藻酸钠体系对二次纤维增湿强的机理[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8
[5].向晨.枸杞岛海藻场大型海藻光合荧光特性及其分解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6].赵志慧,夏延致.湿法纺丝法制备可控发光的CdTe/海藻酸盐荧光纤维[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2017
[7].李云,李刚,雷克林,李明,刘慧宏.海藻酸钠-纳米金复合物荧光猝灭法测定纺织品中的铬(Ⅵ)[J].分析化学.2016
[8].张妮娜,刘丽萍,陈绍占.程序控温石墨消解/微波灰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用海藻中总砷[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
[9].罗桂林,白家繁,汪建新,张俊良,陈太军.海藻酸钠荧光多孔支架的制备[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5
[10].王平,张丽平,田安丽,王春霞,付少海.荧光颜料对海藻纤维纺丝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