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树立直播节目主持人的搭档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郤鼎昌[1](2021)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主持人的话语研究(2011-2020)》文中认为
严炤琪[2](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足球解说员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魏衍臣[3](2021)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如今媒体盛行的时代,中国也步入了各类媒体和新闻节目层出不穷的消费社会,“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全媒体给广电媒体狠狠上了一课,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想要继续生存甚至有所发展,就必须臣服于时代本身,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是一个有着丰富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学术选题。本文通过研究全媒体语境的概念,结合全媒体语境的信息传播特点以及新闻节目风格定位,探析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新闻节目是通过节目主持人来直接传递真实情绪以及情感的,因此对于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自然有着较高的要求。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主要由四种类型的语言表现来承载: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和类语言。通过对影响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内外因素的深度剖析,指出现阶段语言专业化成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制胜法宝,强印象语言进一步呈现了新闻事实的深度,语言以“三化”为支点,以新闻节目为核心,同时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随意性、传播受众群杂乱化的挑战,通过分析优秀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案例,对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解析,发觉全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阐述了优化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的途径,也对新闻主持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规划,包含优化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培育路径,提升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技巧;创新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的方式;导入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价值等,助力新闻节目及其主持人更好的发展。
王芳[4](2021)在《电商主播李佳琦语言的语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电商直播在我国从兴起至今仅有短短5年时间,但是,经过我国政府、企业和用户对电商直播的大力推动,如今它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成熟的电商主播,他们拥有强大的消费影响力,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运用语用学中的语用策略和会话原则等相关理论,以李佳琦从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有嘉宾做客的20场直播为研究语料,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李佳琦语言的语用特点、语用策略和会话原则的使用情况,旨在丰富电商主播的相关理论,拓展主持人的研究视野,为节目主持人提升语言艺术水平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讨论了研究背景、电商主播概述、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研究角度与研究内容上。目前电商主播已有的研究多从传播学角度入手,语用学角度的研究仍不完善。同时,对李佳琦直播语言的研究比较少,并且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第二章分析了李佳琦直播语言在语用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新颖灵活的创造性、直白通俗的简洁性、热“梗”不断的趣味性。第三章研究了李佳琦直播语言的语用策略和影响其语用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在语用策略上,李佳琦善用赞誉他人、贬损自己的开场策略,台前幕后、礼貌克制的控场策略,制造幽默、爆笑不断的幽默策略,中英混搭、时尚夸张的语码自由转换策略。影响李佳琦直播语言语用策略的因素有语境、说话人个体情况、交际目的及受众的语用知识和背景。第四章是李佳琦直播话语的会话结构分析。从会话的整体结构上看,李佳琦的直播在会话开头和会话结尾上呈现出程式化特征。在会话局部结构上,李佳琦直播的话题往往根据嘉宾的特点进行选择,主要的话题有明星周边的话题、商品信息的话题、李佳琦和嘉宾亲身体验商品的话题、李佳琦和明星做游戏的话题以及李佳琦赠送嘉宾礼品等话题;在夺取话轮时,李佳琦主要采用异口同声或随声附和、补充语义和礼貌插话等策略。第五章是李佳琦直播话语的会话含义分析。李佳琦的直播话语对合作原则既有遵守亦有违背:在对“质的准则”的遵守上体现为对待商品“爱憎分明”,在对“量的准则”的“违背”上则反复强调易“洗脑”,在关系准则的遵守上常常引导话题“靠”主题,在方式准则的遵守上则简练介绍无歧义。第六章是李佳琦话语的语用价值研究。李佳琦话语的语用价值表现为:追求最大的语义价值,拉近会话双方距离的关系价值,贴心关怀传递情感的情感价值和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的风格价值。第七章是结论。
张勤[5](2021)在《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容创作者和传统音像出版社对新媒体平台的强烈需求给有声读物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以喜马拉雅APP为代表的有声读物平台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抓住时代需求迅速发展起来,有声读物播讲者数量也不断增加。本文运用社会学、传播学中的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等相关理论,从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的构成,有声读物播讲者的语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四个维度对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进行探讨。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了选题与意义、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性。本文以喜马拉雅APP中的有声读物播讲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力展开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的问卷调查。内容包含问卷的设计、问卷实施、问卷信效度检验和人口统计学样本特征等。第三部分研究有声读物播讲者的语言影响力。内容包括播讲者语言影响力的界定与构成和播讲者语言影响力的发挥途径两个方面。第四部分研究有声读物播讲者的文化影响力,包含播讲者文化影响力的界定和文化影响力的作用空间两个内容。第五部分研究有声读物播讲者的社会影响力,包含社会影响力的双重视域、社会影响力的产生途径和社会影响力的作用空间三大内容。第六部分研究有声读物播讲者的品牌影响力,包含播讲者品牌影响力的界定和品牌影响力的构建两个内容。本文通过对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的影响力的研究,发现播讲者对受众在语言、文化、社会、品牌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有声读物播讲者的语言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播讲者自带的语言吸引力、播讲作品时产生的语言感染力、听众的收听习惯所产生的语言渗入力得以发挥。有声读物播讲者在文化方面对受众产生影响,受众的审美标准、审美认识和审美心态等均有所变化。有声读物播讲者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在生活领域主要是对受众进行知识输出,在情感领域的“共情”与“移情”使播讲者更容易走到受众心里,产生深度影响。有声读物播讲者品牌影响力的构建与找准播讲者品牌定位和加强播讲者品牌形象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鲁豫[6](2020)在《论主持人把控电视直播节目节奏的方法》文中认为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其自身特性的不断凸显,现场直播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已发展成为具有深远文化影响及上佳经济效益的产业。主持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用具体可行的方法锻炼自我对于直播节目的节奏把控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张卉,陈芸[7](2020)在《浅谈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直播状态的调整》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时代交通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方式,广播节目在进行直播的同时,借助视频在线直播等新技术实现融合播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针对融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塑造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何在融合直播中迅速调整状态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节目的创新发展和主持人自我完善提供思路。
宋克娟[8](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体育赛事主持人的研究 ——以腾讯体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众体育素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对体育赛事播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然而体育媒介主持人领域内性别意识的存在,阻碍着体育赛事节目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历史追溯和实证关照的角度,从社会性别视角,洞悉在荧屏光环背后的男女体育赛事主持人的社会性别差异,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提出如何破解女性体育赛事主持人的困境的措施。本文研究分为五大部分,首先介绍了当前以体育赛事主持人社会性别为视角进行的研究尚不完善,提出本研究的现实价值与国内外关于体育赛事主持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在研究背景探讨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二章具体界定了社会性别理论、体育赛事和体育赛事主持人的概念。第三章通过我国体育赛事主持人的发展历程、体育赛事主持人主持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实证、主持人语言的的性别意识形态来分析我国体育赛事主持人社会性别的差异体现,研究表明,体育赛事男女主持人存在男女失衡、男主女从和性别刻板模式的现象。第四章从男权主义中心、女性身体消费和女性自我表达缺失三个角度阐释性别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基于此第五章具体提出消弭体育赛事主持人社会性别差异的策略和办法,在体育媒介方面,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其中,建立女性平等和女性文化体系的媒介环境;在女主持人方面,要塑造女性主体意识,加强专业化培养,以重构女性主持人话语权;在社会认知层面,要注重提升受众的审美认知层次,建立男女公平的就业机制和落实两性平等的性别观念,为女性主持人重构话语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陈佳莹[9](2020)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自我呈现研究》文中指出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诞生至今已经有数十个年头,在这期间,主持人随着媒介的进步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有赖于技术的革新,电视节目从录播到有限制的直播再到现如今的不间断直播,传播效率的提升使主持人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度,加之各种新兴媒介手段的出现,原本离开舞台与节目便“隐匿”在生活中的主持人失去了间隔,自身的职业角色开始不断延伸。大量的关注当然会给节目的传播带来有利的影响,但是负面影响也从未缺席。近年来,学界和业界不断从各种角度开始对主持人分析、研究,想要对这个有着多元角色成分的职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当前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理念、信息不断交互所带来的复杂影响之下,主持人应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给受众留下理想的印象,完成自身公众形象、职业形象的建构,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完成传播任务、履行传播责任仍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借助戈夫曼的“自我呈现”、“拟剧理论”等相关研究,结合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特点,以学界经典的自我呈现研究为起点,借助现有的研究框架,在理论及文献梳理、个案访谈的基础上,试图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特定情境下是如何进行自我呈现的,进一步分析影响自我呈现的动因,希望可以提出主持人自我呈现的积极性策略。
丁晖[10](2020)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始终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价值观等方方面面。近几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电视媒体的“娱乐性”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而“喉舌性”功能被逐渐弱化,电视节目市场充斥着各种快餐式文化商品。它们依靠夸张、猎奇等手段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了受众的感官刺激,却忽视了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趋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类综艺节目回归大众视野,它们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背后渗透的人文情感为依托,摆脱了浅层的感官娱乐,直击受众的内心诉求,在“浮躁”的真人秀节目市场中犹如一股清流,使受众得到情感的滋养与文化的浸润。文化类综艺节目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对于大众文化涵养的提高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带给人的印象总是专业性与知识性较强,被打上“精英文化”的烙印,因此收视率一直不高。而近两年,在传播媒介多样化、内容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如此强烈的关注与好评,与节目的仪式化要素以及电视媒介的仪式化传播不无关系。仪式通过创造一个具有共同的经验、期待与行为的空间,使不同个体之间建立起一致的信仰,这对凝聚族群的情感与力量,建立民族文化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近几年热播的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理论,以及涂尔干、特纳、柯林斯等人的社会学仪式理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从仪式的视角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此类节目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营造仪式空间、打造仪式环节,从而建构起仪式意义与价值,实现文化情感的交流与共享,将对未来相关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探讨了仪式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早在上古时代,仪式就进入了人类生活,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也历经数个阶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不断拓展着仪式的研究领域,它的包容性非常大。然后梳理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自2017年起,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对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最后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在众学者仪式传播的相关理论下,得出了“媒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共享的仪式”这一结论,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已成为电视媒介仪式的重要力量。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探究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仪式观观照下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传播意义,传受双方的交流互动打破了传播活动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接收位置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意识到他们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建构起仪式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从社会层面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促进共同信仰的建立,可以在当代叙事语境之下,重塑民族的集体记忆,并通过弘扬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文化层面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建构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唤醒了受众内心真实的文化与情感,并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第三章从结构方面着手,探讨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首先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存在的阈限过渡阶段。从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整体结构来看,它作为现代媒介仪式的产物,同其他仪式一样,会使人产生从世俗世界到神圣世界的过渡,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其环节流程的过渡也会产生的不同意义。它们为主持人、嘉宾、受众等节目仪式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身份转换的阈限时空,并在这种转换中实现了个体的自我超越与升华。然后分析了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存在的禁忌。禁忌为各神圣事物打上了不可侵犯的烙印,通过禁忌,节目建立起公认的价值体系,而节目的仪式价值也正是在传播时间、空间、规则制度等特定的禁忌约束中得以生成。最后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秩序,它是仪式具有权威性、庄严性的基本所在,也是仪式履行、信仰崇拜的制度性基础。第四章从具体内容方面着手,探讨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文化类综艺节目与过去相比,吸引力或者说观赏度大大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节目注入了仪式的元素内容,因此本章就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视听场景、象征符号元素、仪式化的语言以及仪式化的表演四个方面,分析了节目如何借助这些的仪式化的手段,建构起节目的内容意义。它们是使之区别于真人秀等展现日常化内容的节目的一大特色,也正是这些仪式化的要素,受众的观感体验也存在差别。仪式营造的神圣感与威严性使受众以一种更加虔诚、更加沉浸式的心境参与到节目的仪式体验中,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必然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共同信仰与价值的建立,节目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离不开它们的存在。探讨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仪式传播、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建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于节目中,以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及相关电视节目的创作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因此第五章在仪式观视角下,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展望,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应平衡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使电视生态良好稳定地发展,而充分发挥仪式符号的象征表意功能,可以避免消费时代下符号的意义缺失与虚拟化;此外,互动作为仪式传播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启发我们应注重充分发挥受众的主体力量,通过信息双向度的交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只有这样,节目才能永葆生命力;最后,充分利用仪式行为比日常行为在建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仪式化传播场域,凝聚受众的情感力量,是节目创作的明智之举,而如何合理适度地利用这些仪式要素,也是节目需要反思的地方。
二、浅谈如何树立直播节目主持人的搭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树立直播节目主持人的搭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3)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注释 |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的厘定和特性 |
一、全媒体的厘定和特性 |
(一)全媒体厘定 |
(二)全媒体的特性 |
(三)全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分 |
二、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的类型 |
(一)体态语 |
(二)客体语 |
(三)环境语 |
(四)类语言 |
注释 |
第三章 影响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的因素 |
一、外在影响因素 |
(一)媒体技术的融合使传播效果更加广阔 |
(二)与受众的融合使传播效果更加深刻 |
(三)全媒体生态链条使传播效果更加多元 |
二、内在影响因素 |
(一)节目文本是传播效果外在基础 |
(二)经济利益是传播效果的客观需求 |
(三)政策诉求是传播效果转变的首要原因 |
(四)受众立场和态度是语言传播效果的体现 |
(五)主持人的有效语言是传播效果的直接动力 |
注释 |
第四章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的现状分析 |
一、语言专业化成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制胜法宝 |
二、强印象语言进一步呈现了新闻事实的深度 |
三、语言以“三化”为支点,以新闻节目为核心 |
(一)语言传播主体走向合作化 |
(二)语言传播方式走向互动化 |
(三)语言传播时效走向即时化 |
四、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面临的挑战 |
(一)传播主体多样化 |
(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
(三)传播方式的随意性 |
(四)传播受众群杂乱化 |
注释 |
第五章 优化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的途径 |
一、优化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培育路径 |
(一)高校专业培养课程需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 |
(二)结合新闻节目的市场需求进行培养 |
(三)电视台应建立相应的培训体制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竞争 |
(四)节目组应以节目创新为载体,打造“全媒体新闻主持人” |
二、提升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技巧 |
(一)提升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
(二)锤炼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和亲和力 |
(三)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认同策略” |
三、创新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的方式 |
(一)完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人际化传播 |
(二)加大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人文关怀 |
(三)加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力度——改进话语质量 |
四、导入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价值 |
(一)新闻节目主持人树立“用户”意识 |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微融合大连接 |
(三)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主持传播的数据化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电商主播李佳琦语言的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三、电商主播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电商主播的影响力维度 |
四、研究现状 |
(一)电商主播的研究现状 |
(二)电商主播李佳琦的研究现状 |
(三)我国语用策略的研究现状 |
(四)我国会话分析的研究现状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李佳琦直播语言的语用特点 |
第一节 新颖灵活的创造性 |
第二节 直白通俗的贴近性 |
第三节 热“梗”不断的趣味性 |
第二章 李佳琦直播语言的语用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李佳琦直播语言的语用策略 |
一、开场策略——赞誉他人贬损自己 |
二、控场策略——台前幕后礼貌克制 |
三、幽默策略——制造幽默爆笑不断 |
四、语码的自由转换策略——中英混搭时尚夸张 |
第二节 影响李佳琦直播语言语用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 |
一、语境对语用策略的影响 |
二、说话人个体情况对语用策略的影响 |
三、交际目的及受众的语用知识和背景对语用策略的影响 |
第三章 李佳琦直播话语的会话结构分析 |
第一节 会话整体结构分析 |
一、会话开头 |
二、会话结尾 |
第二节 会话局部结构分析 |
一、话题的选择 |
二、话轮的转换——李佳琦夺取话轮的策略 |
第四章 李佳琦直播话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
第一节 对“质的准则”的遵守——对待商品“爱憎分明” |
第二节 对“量的准则”的“违背”——反复强调易“洗脑” |
第三节 关系准则的遵守——引导话题“靠”主题 |
第四节 方式准则的遵守——简练介绍无歧义 |
第五章 李佳琦话语的语用价值分析 |
第一节 语义价值——追求最大语义价值 |
第二节 关系价值——拉近会话双方关系 |
第三节 情感价值——贴心关怀传递情感 |
第四节 风格价值——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有声读物播讲研究综述 |
二、影响力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性 |
第一章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的问卷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研究样本限定和研究工具实施 |
第二节 问卷实施方法和步骤 |
一、问卷预调研 |
二、正式问卷的实施 |
第三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和人口统计学样本特征 |
一、信效度检验 |
二、人口统计学样本特征 |
三、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
第二章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的语言影响力 |
第一节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语言影响力的构成 |
一、语言影响力的界定 |
二、语言影响力的构成 |
第二节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语言影响力的发挥途径 |
一、播讲者自带的语言吸引力 |
二、播讲者播讲作品产生的语言感染力 |
三、听众的收听习惯所产生的语言渗入力 |
第三章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的文化影响力 |
第一节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文化影响力的界定 |
一、有声读物文化 |
二、文化影响力的界定 |
第二节 喜马拉雅APP中播讲者文化影响力的作用空间 |
一、对受众审美标准和审美认识的影响 |
二、对受众审美心态的影响 |
第四章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的社会影响力 |
第一节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社会影响力的双重视域 |
一、社会影响力的界定 |
二、社会影响力的双重视域 |
第二节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社会影响力的产生途径 |
一、曝光率 |
二、知名度 |
第三节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社会影响力的作用空间 |
一、生活领域:知识输出 |
二、情感领域:“共情”与“移情” |
第五章 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的品牌影响力 |
第一节 喜马拉雅APP有声读物播讲者品牌影响力的界定 |
一、品牌与播讲者品牌 |
二、播讲者品牌影响力 |
第二节 喜马拉雅APP有声读物播讲者品牌影响力的构建 |
一、找准有声读物播讲者品牌定位 |
二、加强有声读物播讲者品牌形象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6)论主持人把控电视直播节目节奏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直播节目节奏的把控方法 |
(一)充分理解导演意图 |
(二)主持人应和主创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并进行现场演练 |
(三)主持人应该具备一定的电视导演思维 |
(四)主持人应清晰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节奏 |
(五)主持人应有编辑思维 |
二、主持人是电视直播节目中的灵魂人物 |
(一)主持人应洞悉直播过程中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
(二)主持人要珍惜直播中的沟通 |
(三)主持人要在直播中大胆取舍 |
结语 |
(7)浅谈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直播状态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备良好的语境感 |
二、具备准确的对象感 |
三、具备充分的自信感 |
四、具备良好的应变感 |
五、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 |
(8)社会性别视角下体育赛事主持人的研究 ——以腾讯体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2 核心概念界定 |
2.1 社会性别 |
2.2 体育赛事的定义 |
2.3 体育赛事主持人 |
3 体育赛事主持人社会性别差异研究 |
3.1 体育赛事男女主持人发展历程 |
3.2 体育赛事男女主持人性别差异分析 |
3.2.1 主持人话语权强弱分析 |
3.2.2 受众对男女主持人的认知分析 |
3.3 体育赛事主持人社会性别差异存在的现象 |
3.3.1 体育赛事主持人中男女失衡现象 |
3.3.2 体育赛事主持人中男主女从关系 |
3.3.3 体育赛事主持人中性别刻板模式 |
4 体育赛事主持人社会性别差异现象背后原因探析 |
4.1 男权至上——女性主持人角色的边缘化 |
4.1.1 男权文化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
4.1.2 体育领域中男权主义的体现 |
4.1.3 女性的生理和情感特征 |
4.1.4 女性体育专业背景知识的匮乏 |
4.2 消费审美——女性主持人身体表达的错位 |
4.2.1 对女主持人身体的规训 |
4.2.2 对女主持人身体消费审美 |
4.2.3 对女主持人身体负载的隐喻 |
4.3 话语弱化——女主持人自我表达的缺失 |
4.3.1 体育媒介中女主持人的话语失落 |
4.3.2 女性主持人话语缺失的表现 |
5 改善女性赛事主持人弱势地位的措施 |
5.1 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就业机制 |
5.2 树立正确体育媒介性别意识导向 |
5.3 提升受众的社会审美认知 |
5.4 提高女性体育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9)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自我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现状 |
2.自我呈现 |
3.拟剧理论 |
(四)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1.自我呈现 |
2.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自我呈现 |
3.自我呈现相关理论 |
(五)研究内容与设计 |
1.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
2.研究重点与难点 |
3.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的“舞台”构建 |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的“剧本” |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的“主体” |
1.维持特定情境的表演剧班 |
2.不同剧班间的戏剧互动 |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的区域 |
1.前台区域角色维护 |
2.后台区域形象管理 |
3.前后台区域间的转换及影响 |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行为的动因 |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的内在动因 |
1.“面具”与“自我” |
2.基于角色范本产生自我意识 |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行为的外在动因 |
1.外部环境演化 |
2.与节目互利共生 |
四、电视节目主持人自我呈现的积极策略 |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印象管理的必要性 |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印象管理策略 |
1.戏剧实现 |
2.理想化 |
3.控制表达 |
4.神秘化 |
5.补救表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文化类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仪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
(二)关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拟突破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仪式理论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解读 |
第一节 仪式相关理论概述 |
一、仪式的概念与内涵 |
二、仪式的特点与意义 |
第二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述 |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 |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 |
第三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与仪式的关系解读 |
一、媒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共享的仪式 |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是电视媒介仪式的重要力量 |
第二章 仪式观观照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意义 |
第一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传播意义 |
一、情感连带,凝聚共同仪式意义 |
二、跨屏传播,扩展节目仪式体验 |
第二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社会意义 |
一、建立共同信仰,获得身份认同 |
二、利用当代叙事语境,重塑民族集体记忆 |
三、弘扬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意义 |
一、建构民族文化记忆 |
二、唤醒受众内心真实情感 |
三、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
第三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结构建构 |
第一节 阈限:节目仪式过渡的关键 |
一、节目环节流程的过渡 |
二、节目参与者身份的转换 |
三、个体自我超越与升华的实现 |
第二节 禁忌:节目仪式价值的生成 |
一、公认的价值体系,确立节目禁忌基础 |
二、特定的规则制度,建构节目仪式世界 |
第三节 秩序:节目仪式运行的标准 |
一、相对固定的节目仪式时空 |
二、层层递进的节目仪式进程 |
第四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内容建构 |
第一节 场景:节目仪式场域的建构 |
一、利用意象元素,设计丰富的舞台造型 |
二、通过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仪式场域 |
三、结合音乐音响,营造多层次立体场景 |
第二节 符号:节目象征意义的表达 |
一、符号学相关理论阐释 |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象征符号元素分析 |
第三节 语言:节目仪式交流的媒介 |
一、主持人话语的引导性 |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
第四节 表演:节目文化情感的诠释 |
一、身份赋予,履行仪式使命 |
二、舞台演绎,传达仪式思想 |
第五章 仪式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创新 |
第一节 利用仪式革新符号表达,平衡电视多元文化 |
一、消费时代需警惕符号被过度消费 |
二、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促使电视生态健康发展 |
第二节 利用仪式启发互动传播,实现受众主体力量 |
一、节目创作应重视仪式主体间的互动 |
二、依靠互联网,保持节目线上活力 |
三、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节目影响力 |
第三节 利用仪式建构信仰体系,实现共同价值输出 |
一、利用仪式情感辐射效应,牵动观众情感情绪 |
二、打造仪式化视听场景,营造节目仪式氛围 |
三、设计仪式化行为环节,建构仪式共同信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浅谈如何树立直播节目主持人的搭档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主持人的话语研究(2011-2020)[D]. 郤鼎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足球解说员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严炤琪.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分析[D]. 魏衍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电商主播李佳琦语言的语用研究[D]. 王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喜马拉雅APP中有声读物播讲者影响力研究[D]. 张勤.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论主持人把控电视直播节目节奏的方法[J]. 任鲁豫. 中国电视, 2020(10)
- [7]浅谈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直播状态的调整[J]. 张卉,陈芸. 新闻前哨, 2020(05)
- [8]社会性别视角下体育赛事主持人的研究 ——以腾讯体育为例[D]. 宋克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自我呈现研究[D]. 陈佳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文化类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D]. 丁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