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空间组织论文_韦素琼,陈艳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产空间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网络,组织,产业,全球,粤东,服务业。

生产空间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韦素琼,陈艳华[1](2019)在《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为切入点,选取福建省福州市台资集中区(福州马尾、闽侯青口、福清融侨台商投资区)的电子信息、机械、石化、金融服务业的典型企业作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考察台资企业在大陆地方生产网络的嵌入方式、程度及其空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在台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方面,以价值链为工具,共有价值链嵌入式融合模式、价值链延伸式与嵌入式融合并存模式两种,发现多数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考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成本、效率、客户的需求,但选择金融服务商的区位因子略有不同。职业培训服务商的区位选择主要影响因子为面对面沟通的便捷性,选择广告服务商则主要考虑的是市场反馈效果,选择生产外包客户的区位偏好包括台资企业优先考量、企业规模、生产成本等因子,科技服务商考察的是品牌与口碑;2)在台资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地制造业的融合方面,以服务对象的性质为基础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以本地台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原因在于台商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近,加之台湾征信系统相对完善,有利于前期的市场调研与风险控管;二是以本地外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这类企业选择服务商考虑的主要是区位因子、在地服务以及总行政策。该研究不仅可指导台商投资,并且基于完整价值链体系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机理分析框架的构建,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粘合剂"作用,同时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地域性集聚的研究范畴。(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陈艳华[2](2018)在《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日益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因其在更广泛的研究体系下解释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全球产品产业内分工格局以及世界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台资企业为载体,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空间关联网络,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研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后进国家(或地区)自主构建的跨界生产网络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且由于台海局势不断变化,这一研究在体现跨界生产网络一般性特点的同时,又将凸显其特殊性。同时,进行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模式、机理的研究,是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区位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复杂模型理论等进行融合与发展的有益尝试,可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地域性集聚的研究范畴,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构筑和实证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亦可为我国实现由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次级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战略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延续地理学空间研究的理论优势与传统,基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多种尺度,分析了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维度上定量界定了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研究大陆台商投资的问题确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分别选取在大陆台资制造业比重居前叁位的电子信息、机械、石化产业以及台资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企业数据,尤其是收集整理了 11853家台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ESDA、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系统全面地刻画了台资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等叁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924家两岸母子联系企业、518家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12家福建台资典型企业等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典型案例分析、深度调研与访谈等方法,从企业母子联系、制造业价值链、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切入,揭示了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模式及其关联规律。(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陈艳华,韦素琼,陈松林[3](2017)在《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复杂性研究——基于大陆台商千大企业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华征信所数据库中大陆台商千大企业数据中1988~2014年的台资母子企业注册时间、详细地址、行业类型、主营业务等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采用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考察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复杂性拓扑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台商千大企业的时空演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行业指向性,即整体上呈"南密北疏""东高西低"的格局,集中分布于以上海、广东、福建、重庆为代表的长叁角、珠叁角、海西区、西叁角等地区,分别以制造业中的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产业、以服务业中的一般批发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2)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网络联系覆盖地域广泛;呈叁轴放射状空间结构;网络联系键的空间异质性显着;3)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处于随机网络向无标度网络分布的过渡期,并表现为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张旭亮[4](2015)在《中国东部地区专业市场对本地产业升级的阻滞机理研究:基于人格化交易网络与生产空间组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产业升级一直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现有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研究往往基于主流全球价值链理论,较多地关注区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攀升,以及受其垂直治理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较少关注影响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的地方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即单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难以解释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缓慢和"低端锁定"现象,更缺乏对中国产业"升级慢"与"伪升级"背后的地方化作用机理的理论阐释。本研究运用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借助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逻辑,着重从影响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的地方化因素考虑,探讨在中国东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曾发挥重要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分析其功能演化,以及长期演化形成的人格化交易网络和生产空间组织,现阶段对本地关联集群升级阻滞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以新的视角,探索集聚经济的中国区域本地组织形式和多主体空间组织方式,是对现有积聚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6-26)

金利霞,李郇,张虹鸥,吴旗韬,龚蔚霞[5](2015)在《基于企业跨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变化的新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研究——以佛山陶瓷产业重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以至全球范围的生产空间组织、资本投资指向、公司组织及劳动力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引起的产业重组模式和区域经济的演变奠定了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劳动空间分工,其形成机制、性质和作用因素等方面与传统的地域分工有明显的不同,因而被称为新的劳动空间分工(New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其在空间上可以分为叁个层次:新的国际劳动空间分工、新的国内(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和城市内部劳动空间分工。本文基于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理论基础,从企业生产空间组织的微观视角考察广东省新一轮产业空间重组背景下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新模式、新机制及新效应。通过对佛山-清远陶瓷企业跨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变化的案例研究发现,佛山陶瓷产业经过两轮空间重组,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发生显着变化,形成了多厂多区位生产空间结构和区域化生产网络,随着劳动过程中不同职能部门的空间分离和集中,进一步带动了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向职能分工模式的演进。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市场驱动机制外,制度机制成为当前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重要驱动力,其中,环境管制的倒逼机制和产业转移制度安排的促进机制是新一轮产业空间重组下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形成的重要驱动机制。这种新的分工模式虽然促进了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使空间不平等的形式大为改观,但实际上又会再生产出不平等的新形式。(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6-26)

陈伟莲,张虹鸥,钟剑波,徐永坚[6](2014)在《全球价值链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路径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研究——以揭阳市金属产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地区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揭阳市金属产业为例,探讨全球价值链下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认为从中高端环节切入全球价值链是实现揭阳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和生态优先是揭阳金属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将产业价值链空间化,研究生产网络空间布局,提出"服务核+生产基地"的空间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4-06-27)

秦璐,刘莉[7](2011)在《基于生产和商业流通的城市间物流空间组织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和商业流通是城市间最根本的物流需求源泉,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和城市间批发零售流通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间物流空间组织特征,指出城市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承担的生产功能、在城市层级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城市特殊的物流区位是影响城市间物流空间组织特征的主要因素,一个城市只有改变与其他城市物流联系的能力,才能相应地改变其在城市物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ISME 2011)(Volume 4)》期刊2011-12-26)

马海涛,方创琳[8](2011)在《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城市区域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研究——以粤东城镇群服装生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间的产业联系是城市(镇)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研究多使用宏观统计数据,缺少从企业微观层面对城市产业联系的研究,难以清晰刻画城镇之间复杂的产业联系。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多学科的运用,城镇群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的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选择粤东城镇群的服装生产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构建企业关系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直观模拟城镇群区域服装生产网络,探讨城镇空间结构与生产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①粤东城镇群区域内形成了复杂的生产网络,从网络结构上看,大部分节点存在于一个大的网络中,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仅有个别点或小集团孤立在外,网络中各企业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存在较大差别;②从网络空间上看,汕头同潮州和普宁都存在密切联系,但潮州和普宁之间缺少联系,而汕尾孤立于汕潮揭之外;③各等级城镇在粤东城镇群区域服装生产网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城镇的专业化与区域的多样化共同推动服装生产的网络化。为城镇群内部经济联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对城镇群网络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李健[9](2011)在《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都市区是城市化高级阶段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都市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本文借助传统竞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主导下的产业功能布局,探讨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而利用上海市经济普查行业就业人口数据,从各区县行业区位商并结合行业就业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综合考察上海城市生产空间组织模式,以期对未来上海城市与社会经济规划产生些许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汪明峰,李健[10](2009)在《互联网、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反映在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这使得信息时代的企业学习和创新过程,已经呈现出交织并存的两种模式:即在全球层次运作的跨国企业网络和在地方层次演进的企业集群网络。文章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信息时代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效应。重点分析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和知识过程,以及互联网技术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动态。(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09年02期)

生产空间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日益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因其在更广泛的研究体系下解释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全球产品产业内分工格局以及世界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台资企业为载体,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空间关联网络,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研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后进国家(或地区)自主构建的跨界生产网络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且由于台海局势不断变化,这一研究在体现跨界生产网络一般性特点的同时,又将凸显其特殊性。同时,进行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模式、机理的研究,是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区位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复杂模型理论等进行融合与发展的有益尝试,可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地域性集聚的研究范畴,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构筑和实证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亦可为我国实现由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次级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战略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延续地理学空间研究的理论优势与传统,基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多种尺度,分析了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维度上定量界定了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研究大陆台商投资的问题确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分别选取在大陆台资制造业比重居前叁位的电子信息、机械、石化产业以及台资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企业数据,尤其是收集整理了 11853家台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ESDA、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系统全面地刻画了台资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等叁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924家两岸母子联系企业、518家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12家福建台资典型企业等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典型案例分析、深度调研与访谈等方法,从企业母子联系、制造业价值链、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切入,揭示了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模式及其关联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产空间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韦素琼,陈艳华.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驱动机制[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陈艳华.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陈艳华,韦素琼,陈松林.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复杂性研究——基于大陆台商千大企业数据[J].地理科学.2017

[4].张旭亮.中国东部地区专业市场对本地产业升级的阻滞机理研究:基于人格化交易网络与生产空间组织的视角[C].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5].金利霞,李郇,张虹鸥,吴旗韬,龚蔚霞.基于企业跨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变化的新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研究——以佛山陶瓷产业重组为例[C].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6].陈伟莲,张虹鸥,钟剑波,徐永坚.全球价值链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路径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研究——以揭阳市金属产业为例[C].第五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研讨会摘要集.2014

[7].秦璐,刘莉.基于生产和商业流通的城市间物流空间组织特征研究[C].Proceedingsofthe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ServicesandManagementEngineering(ISME2011)(Volume4).2011

[8].马海涛,方创琳.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城市区域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研究——以粤东城镇群服装生产为例[J].地理科学.2011

[9].李健.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

[10].汪明峰,李健.互联网、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9

论文知识图

克里斯塔勒叁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模...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与初加工生产一17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与初加工生产空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城市—区域生产空间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

标签:;  ;  ;  ;  ;  ;  ;  

生产空间组织论文_韦素琼,陈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