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以一汽集团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以一汽集团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刘红宇[1]2003年在《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有企业近二十年的改革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们改革的重点。经过漫长的探索,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有控股公司已是我们明智的选择。目前,国有控股公司的框架已经建立,但国有控股公司运行的微观基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国有控股公司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都存在种种不规范问题,严重制约了国企改革的进程。全文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概念入手,通过详细对比东南亚、英美和日德叁种模式,以吸取对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改革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接着回顾了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产生、发展历程,揭示出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深层次原因是产权过分集中、决策政企合一,代理层次过多、代理成本偏高,内部人为控制严重等等。接着,文章提出,要以股权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股权主导型共同治理机制;以年薪制为主要形式,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为主要特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控制机制;以企业收益状况为主要指标,建立企业产权主体控制权重组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家选拔机制等有效方式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国有控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文章的最后,列举了中国一汽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新型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案例,并就全文观点作一总结。

郭全中[2]2004年在《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团公司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而治理和管理体制作为集团公司的核心问题,对集团公司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集团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体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管理理论为主,特别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论基础,吸收和借鉴比较制度分析、产业组织理论、过渡经济学、组织理论和相关管理理论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沿着“股权结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集团公司行为”这条主线,从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叁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本论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3章,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4、5、6章,对集团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叁部分为7、8章,结合我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对论文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全文的结构和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第二章是基本理论概述。首先,在介绍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观点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企业家、组织经济性、内部金融市场和企业网络等视角研究了企业集团的形成,认为企业集团是一种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型组织”。其次,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的定义,认为企业集团是以核心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而组建的联合体。而集团公司是以核心企业和母公司为核心,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而组建的多个平等法人的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法律地位不同。集团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具有法人资格,企业集团是法人企业的联合,其本身不具备法人资格。二是结构层次不同。就集团公司而言,无论它有多少子公司,但由于集团公司内部推行资产一体化,其内部单位都紧密联合。企业集团由于内部联合的不同,而呈现出组织结构上的多层次性。第叁,研究了企业集团的类型、特征、作用与优势。第四,通过分析股权、股权结构以及股权结构对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影响,认为股权结构是集团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的基础,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有效运作,必须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第五,对公司治理的产生、定义、特征及理论进行了比较、评述和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主要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途径为: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选拔与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第六,分析了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产权关系、法律关系、交易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关系。第叁章是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关系。认为二者统一于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管理不仅处理生产关系问题而且处理生产力问题,而治理处理的是生产关系问题,可以说,管理是管理架构,治理是法律架构。管理架构是实质,法律架构是形式,实质决定形式。第四章是集团公司的治理。首先,认为适度集中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形成有效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并对集团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治理区别进行分析,分别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角度、公司治理机构、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市场、政府和法律等方面对母公司和子公司自身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其次,研究了集团公司对不同成员企业的控股方式,对于那些在集团内处于最重要地位的业务,应该实行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在集团内处于重要地位的子公司,母公司可以采取独资形式或通过持有其50%以上的股份,获得对其绝对控股权;地位相对次要的子公司,可以采取相对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实现控制;对于地位不重要的公司,可以采取参股形式或单纯的契约关系。第叁,从母子公司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和子公司董事会成员的来源两个方面研究了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治理。第五章是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首先,讨论了责任中心的划分,母公司一般是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心、资金调度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子公司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单位,是商品经营中心和利润中心,参股公司作为集团的投资,是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其次,分析了母子公司各自的功能定位和母公司的组织结构。第叁,研究了母公司对其成员企业的股权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参与控制型和平台控制型四种控制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第四,认为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应采取母子公司体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集团公司的股权控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审计控制、考核管理和日常监管,并以中土畜总公司和中茶子公司为例,研究了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体制。第六章是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比较研究。从集团公司概述、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四个国家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第七章是中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首先,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和组建模式。其次,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股权结构非常复杂、股票种类繁多;股权过度集中,而且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相差悬殊;国有股比例过大;股权缺乏流动性;股权构成单一化;法人股中含有高比例的国有成分和存在大量关联股东;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导致股权的不平等。第叁,研究了上市子公司的治理现状: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治理的制衡机制严重弱化;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严重;监督机制弱化;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新叁会”与“老叁会”职能紊乱、相互掣肘;信息披露状况不佳。第四,分析了集团公司管理现状:集权或分权过度,母子公司关系不顺;组织结构不合理;母子公司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关联关系;母公司功能的发挥不到位;母公司常常干涉上市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母公司的职能不健全;关于集团公司的法律不完善;财务管理存在失控现象;对于核心企业的控股权不够。第八章是完善中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构建适度集中、股权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措施为:降低控股大股东的股权控制度、降低国有股比例、增强股权结构的流动性、培育多元化的持股主体、完善资本市场、完善股东权益保护体系。其次,完善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与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加强资本市场的外部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债权人治理机制、促进经理人才市场迅速成长、规范公司制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剥离辅业,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第叁,完善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主要有健全和完善母公司的功能、处理好集分权管理、在强化母公司产权功能的基础上明确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合理划分集团公司的责任中心、绝对控制集团公司的核心业务、优化集团的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职能机构、处理好母公司与上市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关系、处理好大型集团公司母公司与上市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存续企业问题与完善法律体系等措施。本文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尝试。1.把治理和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对集团公司进行研究,并且从对单一法人制企业的研究拓展到对多法人的集团公司的研究。2.认为股权结构决定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3.对管理与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界定。认为管理是一个更广的范畴,它不仅处理生产关系问题,还处理生产力问题,而治理处理的是生产关系问题;治理是法律框架,是形式;而管理体制是管理框架,是实质。4.在研究视角上,沿着“股权结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集团公司行为”这条主线,从理论、国际比较和案例研究叁个方面,对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释。5.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6.建立了一个模型,通过描述纵向型集团公司中集团公司母公司如何协调上、下游成员企业的生产,说明集团公司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决策和协调。7、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并对健全和完善我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提出了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刘海龙[3]2007年在《国有企业改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特别是通过产权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将国企改革的历史分成经营权层面、产权改革及国资委成立后逐步规范叁个阶段,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国有中小型企业大规模的改制退出转到国有大中型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包括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主辅分离、整体上市等)。然后阐述了企业产权理论和企业治理结构理论,对产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功能进行分析,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意义进行了明确,并对二者的联系进行了论述。应用理论分析国有企业存在的浪费和损失严重、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源,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以建立多元投资主体、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从而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最后,本文重点分析了一汽客车有限公司改制的背景、必要性、原则和目标,明确改制是一汽客车减轻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改制是转变员工观念的需要,改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的需要,必须要通过改制的形式,适应大中型客车行业的多品种、小批量、机制灵活的行业特点,并介绍了改制方案及前景展望。

吴梦溪[4]2007年在《中央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核心的内容。由于制度性、观念性、人为性等原因,致使许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董事会经理层职权不清、董事会作用遭到弱化、党委如何体现政治核心作用面临挑战等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对我国中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中央企业的特殊性,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最终提出了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我国中央企业自身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本文共分七章,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提出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对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关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第叁章,详细介绍了英美、日德、新加坡淡马锡等发达国家不同类型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及发展趋势。第四章,分析了中央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指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中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五章,提出了中央企业党组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探索了建立和完善中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何与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相结合的问题。第六章,分别从完善董事会制度、规范董事会运作;完善经理层的运行机制,强化监事会职能、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分权制衡”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阐述了中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急需改进的几个方面。第七章,提出了一套合理的适合中央企业自身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以期对中央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蒋卫平[5]2006年在《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文中指出2005年12月国资委提出,集团整体上市将成为2006年国企改革的趋势和亮点。本文正是从这个资本市场中的现实问题入手,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路径与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转型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理论角度,提出了“中国企业集团是否应该整体上市?”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我们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上市公司母公司的企业集团既是是政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也是政府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战略的工具,在我国25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转型经济时期的国家,企业集团的出现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作为国有资产叁级监管体系的中间环节,企业集团担任了出资人的角色,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得出了一些结论:(1)本文首先论证了我国企业集团背景对上市公司业绩和公司价值有着显着的影响;(2)不同性质实际控制人将通过集团背景,对上市子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将产生显着影响;(3)在不同的改革路径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集团中,市场对于以国有企业剥离资产实现上市的模式评价显着偏低、市场对实际控制人属于“企业集团背景”或类似集团功能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评价显着由于“政府或国资委”。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是否应该整体上市?”,必须首先细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采用“分拆重组上市模式”的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能够增加市场价值;而采用“整体重组上市模式”从而形成的“母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组织结构则有利于增加上市子公司价值,从而使所有国有上市公司的最终所有人——国家能够享受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福利。在回答了哪一类国有企业适于整体上市的问题后,紧接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对“分拆重组上市模式”的国有企业进行整体上市,应该怎样进行会计计量与确认?企业的整体上市不仅涉及的会计业务复杂,更重要的是其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业务,涉及标的价值庞大,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以及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将涉及国有资产安全与增值、保值问题。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将此类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定义为“回整上市”模式,并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讨论该业务的会计计量属性,针对我们的转型经济特整体,提出“修正的权益结合法”的概念;并且通过TCL集团上市的案例,提出了分析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理论框架,期望为正在制定中的我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同类研究主要是以国外市场的制度背景为基础,很少涉及转轨经济下中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尤其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紧扣中国企业集团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市场变迁的制度背景(比如产权制度的缺失、市场失灵、行政主导下的企业合并、母公司剥离资产上市等),结合新兴市场特点(如国有资产退出相关行业存在障碍、市场垄断和过度竞争并存、管制不利与管制过度等现象),以及我国企业集团独特的成长路经探求我国企业集团的特征、作用以及政策意义。为考察我国企业集团独特的产生、发展以及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集团是否应该整体上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2、本文首次将控制权性质、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业绩联系起来,揭示了以往研究文献所忽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结论为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特征、评估公司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3、本文针对我国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剥离形成的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提出了“回整上市”的解决思路,并讨论了该业务的计量属性,提出了“修正的权益结合法”的概念。这些讨论为那些适合通过企业集团与上市子公司合并、实现整体上市业务所涉及的会计问题提供了思路,也使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始有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4、有关“企业集团”的定义在国内鲜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对其的界定方法既考虑了国情,同时也尽量的与国际主流的定义保持一致,从而使我们的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可比性。本文在考虑了有关“企业集团”的经济学理论定义、国家统计局定义、国家工商总局定义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的概念融入其中。5、在数据信息方面,由于2004年起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第四章:股本变化及股东情况“新增”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一栏。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我们拥有了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直接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方面的信息,则对于我们研究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以及上市公司之间的公司治理特征提供了更完整的信息。

张瑗[6]2002年在《论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再造》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再造所作的案例分析,就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母子公司体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探讨分析。母子公司体制是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具体是指明确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建,建立资本联结纽带,形成以母公司为核心、子公司为主要成员的企业集团组织体系。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实施,反映了大型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客观而迫切需要。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在中国经济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民航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以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为基础、联合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金飞民航经济发展中心、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而组建起来的一家集团公司。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情况看,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与其控股上市公司——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公司之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关系,母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均不够完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并未对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实现有效管理,造成集团公司作为控股股东在选择经营者权、重大经营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这叁项法定基本权利的缺失。表现在:集团公司高级管理层、股份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全部成员均由同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业务流程上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对各自业务的规划不够明确,而且缺乏必要的沟通,引发了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内部管理通道上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汇报关系,集团公司总部不具备对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进行统一规划、计划管理、经营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关键职能。因此,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再造,已经成为集团公司能否顺利实现重组、理顺产业链关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根据对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环境的评估以及对母子公司体制与发展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强和塑造母公司的集权力量,实现对各类成员企业的有效管理为前提,本文提出了在组建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过程中母子公司关系再造的设计方案。1.以加强和塑造母公司的集权力量、实现对各类成员企业的有效管理为前提,根据发展战略着手对有关企业进行重组,为建立母子公司体制奠定基础。<WP=6>集团公司重组将按“两步走”的办法进行: 第一步,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作为全资子企业,金飞民航经济发展中心作为控股子企业(70%股权)划入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 第二步,对集团公司的相关业务、资产、人员进行重组,形成运行管理、规划建设、投资融资、旅游、服务保障五大业务板块。重组结束后,集团公司基本完成了对各个板块中的成员企业的初次调整,各成员企业将在一段时期内按照其各自的战略进行发展壮大。2.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再造以促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对机场客货运、资本、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基于航空港的经营与开发能力,包括出色的机场运营保障能力,完善的服务能力和强大的机场商业、金融、信息开发能力,围绕机场在旅客和货物航空运输过程中扮演的重要集散角色,延伸服务能力至运输过程中的更多环节。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再造,首先要以促进和加强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3.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的“叁五叁”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即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行使叁项权利、加强五个管理、建立叁种关系:第一,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集团公司作为出资人行使《公司法》赋予的“选择经营者权、重大经营决策权、资产收益分配权”这叁项基本权利。第二,为确保以上叁项权利的实现,集团公司将加强五项核心管理,即: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信息管理和经营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第叁,建立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的叁种关系,即:股权关系、行政关系和党群关系。4.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的要求,设计与之相配套的组织结构。新的集团公司是经过授权组建起来的,没有股东大会,同时集团公司为股权单一制企业且经过经营授权,其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合二为一,实行总裁负责制,总裁为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裁班子为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集团公司主要通过总裁办公会进行决策,总经裁办公会由总裁主持,副总裁、财务总监和有关负责人参加。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等对职权范围内决定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集团公司共设立战略管理委员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叁个管理委员会。集团公司总部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一种集权的、按职能划分部<WP=7>门的一元结构。在新的母子公司关系和管理模式的指导之下,对集团公司职能部门的设置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使母公司的管理功能得到集中和强化。5.逐步对成员企业进行改制和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化企业。集团公司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将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期分批改制为集团?

桑成涛[7]2004年在《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自从企业存在的那天起,企业的组织结构就与之相伴。任何企业都要选择特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从理论上说,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可以有无数种,但各类组织结构形式没有统一的优劣之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管理者,都将有其最为合适的组织形式。企业组织结构,总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企业成长的要求。早期小型古典企业的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在规模扩大后逐步走向金字塔型;现代公司制使企业高层管理发生本质变化,事业部制使企业重心下移,但都维持了纵向为主、横向协调为辅的金字塔模式。 企业集团是一种多法人企业联合体,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企业集团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企业集团的体制问题和管理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例如管理混乱、集而不团、竞争力低下、母子公司关系不清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地提出了重塑企业集团现代管理体制的要求,而其核心内容就是优化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随着中国加入WTO,作为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角,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其组织结构变革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点。不少企业都试图通过组织结构变革来改善经营状况。本文首先在企业组织理论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古典理论、现代理论等方面,找出了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我国企业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论文 其次,本文对组织结构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企业组织结构从U型结构到M型结构,以及M型结构的具体细分,发现了企业从高度集权到高度分权,再从高度分权到相对集权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借鉴国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经过对比研究,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为例,提出了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提高集团提高控制能力和运行效率,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组织结构和核心业务的构建模式,并系统的说明了上述理论和发展规律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为我国大型汽车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建立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一|!IJ|l||||川Jl勺||||||||||IJI引l

彭正新[8]2003年在《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的国有企业集团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有许多多年困扰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缺乏竞争力、运作不规范、效益低下等等。但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制度,即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现在组织体制上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机制。论文在对相关文献、理论综合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就当前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的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共分七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论文研究的宗旨和研究起点,并对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公司治理和企业集团两个方面作了一般性的概要回顾,同时也对近些年来国内对中国国企改革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文章根据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联合体这个根本特征,从治理的原则、治理的边界和范围、治理的手段以及治理的环境等几个方面,总结归纳了企业集团治理同单一企业治理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几点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市场导向型、网络导向型、政府导向型和转轨经济四个角度,对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企业集团在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私有化等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同时还对比介绍了德国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状况,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出了对完善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启示,尤其是日本企业集团的法人交叉持股,美国企业集团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和控制权市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作用,韩国大企业集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对公司治理的改革经验,德国的员工参与监督机制以及俄罗斯等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教训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国的国有企业集团借鉴的。对于日本的以长期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两大法系对滥用法人人格的立法等内容没有涉及,但并不是说这些部分内容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研究还是完善和规范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必要的分析思路。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第四和第五部分当中进行阐释。第叁部分为基本理论阐述部分。企业集团治理是将企业集团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分析,因此该部分主要以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集团组织理论作为<WP=5>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集团的组织理论等。同时,还对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进行了介绍,为下文的分析研究作了铺垫。之后,在上述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作者从规范分析的角度,运用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通过公司治理方程描述了公司的治理机制,以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集团治理的参照。第四部分,在对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了归类,以更加清晰当前国有企业集团治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形成背景及其根源。该部分主要从内部、外部和中间治理的角度对我国当前国有企业集团的治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中,内部治理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国有企业集团股权结构的特点及其弊端。同时对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成因、特征及其缺陷进行了经济学阐析,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引入了“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命题。中间治理主要就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不正当关联交易的特点、类型及危害;形骸化的界定和表征以及关联经理的定义、特征和对企业集团治理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内部和中间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首先,就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优化问题而言,虽然股权结构单一化产生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等客观原因的限制,股权多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且不能主要依靠上市来实现。当前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和规范现有公司治理机制上。其次,从激励方面说,通过对当前我国经营者的激励因素分析,表明经营者的产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内容。对此应纠正当前以扭曲的控制权收益激励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关键是要改变政府任命国有企业经理的制度安排,建立市场化的选择机制。对于经营者和专业人员的激励则可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和晋升等。第叁从约束和监督方面来说,论文从立法、强化内外部监督(包括决策监督)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其中,以立法和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为重点。就控制和协调而言,当前母公司应以“有效控制下的分权”为原则,强化股权及非股权控制。第六部分,通过对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个案分析使论文的研究具体化和实证化。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归纳了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领域。

刘难[9]2008年在《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过程中,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家族企业的崛起。许多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持续和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保持不断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事实证明,哪个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得快,那个地区的经济就越发达。目前,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中国家族企业大都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家族企业组织形式。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长,规模不大,技术落后,“富不过叁代”,平均寿命短等现象表现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加入WTO给家族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家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定条件,生存遇到很多的困惑,壮大有着很多的“瓶颈”,发展面临众多的矛盾,它们期待着理论上的探讨、解答和指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家族企业,其匹配的组织形式如何?组织发展和变迁的路径怎样?中国家族企业是否还应继续存在等中国家族企业问题,是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现实中的家族企业是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个体,发展程度不同,选择的组织形式应该有所差异,根本不存在某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会适合于所有的家族企业。文章在考察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家族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东部地区家族企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研究对处在不同阶段的中国家族企业所匹配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变迁的路径问题,探讨影响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的因素,特别是中国家族企业组织从古典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及集群化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寻求适宜中国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企业组织创新思路,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成长提供实践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剖析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和变迁的现状。(1)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主要类型、发展和变迁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纵向分析。明确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存在着叁种主要类型,家族企业以两权合一的古典式家族企业组织形式居多,但是部分家族企业的公司化行为已开始起步,部分家族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的网络联系形成家族企业集群也获得发展。(2)通过横向分析并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英、美、日)家族企业的横向比较,明确了中国家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竞争力不足、规模不大,平均寿命短暂及组织创新机制受到约束等;影响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的基本因素是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和社会信任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制度、技术和管理能力等。第二,系统地探讨了影响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的基本因素、条件和方式。(1)针对家族企业公司化变迁路径,分析了企业规模、外部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企业家网络)以及成本与效益等对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的影响。其中,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侧重于研究职业经理人市场对家族企业雇佣职业经理人员以实现企业两权分离的影响,产品市场的分析侧重于研究制度性产业进入壁垒对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分析侧重于研究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家族企业上市的影响;社会资本的分析侧重于研究信任和企业家网络对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的影响。(2)针对家族企业集群化变迁路径,重点分析了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企业家网络)以及专业化分工对家族企业组织集群化变迁的影响。(3)提出了多步到位的微调式的家族企业组织变迁方式,和组织刚性下的家族企业组织变迁方式。第叁,运用数理技术给出了家族度、家族控制权度、合作伙伴的弹性管理、家族企业变迁的临界点等数学模型等,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争强了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第四,通过对四川新希望集团、茂隆公司、正泰集团及长春汽车企业集群等个案分析,使本文的研究具体化和实证化。第五,通过对处在初创期、合作期、发展期等不同阶段的十二个家族企业的调查,针对中国家族企业成长所面临的外部市场不发达、社会信任水平较低、产权明晰度低、管理社会化步伐较慢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实际状况,提出了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促进我国家族企业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外部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环境、社会信任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经营者的选择和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精神培育)、实施集群化成长模式为依托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周丽[10]2012年在《央企去集团化整体上市的财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央企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都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引进和发展,央企凭借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标,带动经济飞速前进,使我国快速迈上世界经济之轨。虽然十一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十一五结构调整目标仍没有实现,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进展缓慢,投资和出口仍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长依赖要素投入,增长效益提高不明显。实践证明,通过股份制改革,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企业自负盈亏的能力。所以“十二五”必须把我国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在“十二五”规划到来之前,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要加快央企整体上市的步伐,去集团化,保质保量地完成央企整体上市”。目前,我国对整体上市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理论上没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对整体上市方案策略及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缺乏系统完整地研究。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去集团化整体上市,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和当前经济状况,通过对去集团化整体上市的历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比较分析等,重点研究央企整体上市在我国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为实现央企整体上市的目标提供切实有效的可操作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 刘红宇. 湖南大学. 2003

[2]. 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研究[D]. 郭全中. 中国人民大学. 2004

[3]. 国有企业改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刘海龙. 吉林大学. 2007

[4]. 中央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析[D]. 吴梦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 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D]. 蒋卫平. 复旦大学. 2006

[6]. 论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再造[D]. 张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7]. 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研究[D]. 桑成涛. 吉林大学. 2004

[8].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研究[D]. 彭正新. 重庆大学. 2003

[9].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研究[D]. 刘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0]. 央企去集团化整体上市的财务问题研究[D]. 周丽. 山西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以一汽集团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