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连解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4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丽[1](2020)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筛选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选用复方角莱酸脂栓纳肛法治疗。疗程周期均为4周。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肛门坠胀积分、肛门瘙痒积分、肛门疼痛积分及肛窦充血积分、肛窦水肿积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CRP、TNF-α和IL-6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临床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及CRP、TNF-α和IL-6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肛门坠胀积分、肛门瘙痒积分、肛门疼痛积分)和体征积分(肛窦充血积分、肛窦水肿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CRP、TNF-α和IL-6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CRP、TNF-α和IL-6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白头翁汤保留灌肠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复方角莱酸酯栓纳肛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后,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5例患者复发(P<0.05);(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法的综合疗效要优于复方角莱酸脂栓纳肛法的综合疗效,能明显减轻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肛门坠胀、瘙痒、疼痛及肛窦充血、水肿症状,有效控制体内的炎症反应,且远期疗效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张綦慧,张丽,刘晶,张艳霞,牛焕敏,张允岭[2](2016)在《黄连解毒汤系列制剂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连解毒汤出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4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该方为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近年来,对黄连解毒汤的临床研究几乎涵盖全身各个系统的病变中,特别对急性感染性疾病,以黄连解毒汤为主或联合西药治疗均可取得显着疗效,符合中医清热泻火解毒的传统理论,举案分析。近年来黄连解毒汤系列制剂在各种疾病的临床应用,黄连解毒汤及其加减方的应用在不断拓宽,黄连解毒汤系列制剂治疗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提出进一步思考及展望。
唐晓玲,唐敏[3](2010)在《黄连解毒汤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黄连解毒汤是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首载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但未出方名。唐·王焘《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始冠名为黄连解毒汤。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4](2010)在《黄连解毒汤现代临床新用》文中指出
杨东霞[5](2007)在《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CPID模型大鼠的细胞因子及其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探讨炎克宁IV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炎克宁IV治疗CPI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接种法复制CPID模型,67只大鼠随机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IV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冲剂对照组。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观察子宫组织Bax、NF-κB和ICAM-1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子宫组织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TNF-α含量;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S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结果:①炎克宁IV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IV高、中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②炎克宁IV高剂量组NF-κBmRNA和ICAM-1mRNA在子宫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③炎克宁IV高剂量组Bax、NF-κB和ICAM-1表达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④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NO和NO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⑤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TNF-a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⑥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IV低剂量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①用混合菌接种法可以成功复制大鼠CPID模型;②炎克宁IV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③炎克宁IV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NO和NOS的水平;④炎克宁IV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⑤炎克宁IV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⑥炎克宁IV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治疗慢性盆腔炎。
杨维[6](2005)在《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慢性盆腔炎(CPID)的中医病因病机要点,观察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 CPID 的临床疗效,并试图从肿瘤标志物、性激素、免疫学等方面阐发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 CPID 的作用机理。方法:将 60 例 CPID 患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0 例,给予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原则制成的盆腔炎冲剂;对照组 30 例,给予妇乐冲剂。治疗两个月后记录患者的中医症状、局部体征和盆腔 B 超变化,并对中医症状、局部体征进行评分。治疗组 30 位患者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 CA125含量、黄体期血清雌酮和催乳素(PRL)含量、血清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血清短寿命 TS细胞抑制率活性。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愈显率为 90%,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 90%,局部体征疗效愈显率为 76.67%;对照组综合疗效愈显率为 63.33%,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 73.33%,局部体征疗效愈显率为 60%。两组综合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综合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综合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不同病情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子宫边界模糊不清”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增粗或增厚”和“子宫直肠陷凹液性暗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 CA125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血清雌酮含量与治疗前基本持平,无统计学差异。血清 PRL 含量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血清 NK 细胞活性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血清短寿命 TS 细胞抑制率活性与治疗前基本持平,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结论:CPID 的病机为“湿”、“热”、“瘀”贯穿始终,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原则,制成盆腔炎冲剂。全方从整体出发,多靶点辨证论治,共奏水道通、血气畅、瘀结散、余邪去之功。临床结果表明以盆腔炎冲剂治疗 CPID 疗效显着可以降低血清 CA125、PRL 含量,降低血清 Nk 细胞活性,对血清雌酮含量、血清短寿命 TS细胞抑制率无明显改变。其治疗 CPID 临床有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从而促进盆腔局部炎症吸收,减轻 CPID 免疫损伤。
吴丰儒[7](2013)在《解毒化瘀类方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中医药能不仅有效缓解慢性盆腔炎患者症状、体征,且副作用小。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提取中医药干预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以治疗性研究的最高级别设计方案-随机对照研究为统计对象,提取方药的信息,科学总结文献方剂药物的使用情况,以揭示方药的运用特点。然后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红藤汤、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为代表方剂,探讨解毒化瘀类方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解毒化瘀治法的循证评价提供示范性研究。研究方法:设计科学有效的文献检索策略,全面检索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2)、中国知网(CNKI,1979~2012)、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2)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1998-2012),其中中国知网包括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所有检索均截止2012年6月。收集中医药干预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文献管理器Noteexpress2.0实现原始文献的流程化控制,采用Exce112003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系统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有效提取中医药干预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的方药运用情况,科学总结高频词运用的方剂类型、方剂剂型、构成中药及其方剂治法,为后期的循证医学评价与分析奠定文献学基础。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解毒化瘀为治法的高频次运用的方剂,有红藤汤、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为代表,分别从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中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止2012年12月。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5.0进行循证医学的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0.20软件。分别探讨以上述方剂为基础方的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常规西药比较其疗效差异。研究结果:文献计量学研究显示,纳入的568篇随机对照试验,大多为两组平行对照,研究模式多为中药对照西药或中药+西药对照西药;有498篇的文献明确报道的方剂名称,或者经过研究者提炼发现的自拟方剂中的成方,其余自拟的方剂较为复杂。大多为原方使用或单一方剂加减运用。纳入文献共计43个方剂,高频运用的18个方剂分别是红藤汤、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五味消毒饮、血府逐瘀汤、下瘀血汤、透脓散、活血消徵汤、四物汤、当归芍药散、补阳还五汤、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膈下逐瘀汤、温经汤、四妙汤、芍药汤、小金丹等。纳入的568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治法最多的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燥湿化湿。相互结合常见的有解毒化瘀、燥湿化痰、活血消徵等。以红藤汤为基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红藤汤对照西药的总有效率RR=1.30,95%CI(1.19,1.42),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红藤汤配合西药的总有效率RR=1.20,95%CI(1.13,1.28),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红藤汤对照西药的治愈率RR=2.69,95%CI(2.10,3.46),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红藤汤配合西药的治愈率RR=1.61,95%CI(1.41,1.83),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红藤汤对照西药的临床症状积分的WMD=-2.53,%95CI(-3.91,-1.14),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桂枝茯苓丸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RR=1.28,95%CI(1.18,1.40),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桂枝茯苓丸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比较RR=1.95,95%CI(1.1.53,2.48),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桂枝茯苓丸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RR=1.35,95%CI(1.16,1.58),P=0.0002,有统计学意义;桂枝茯苓丸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RR=1.90,95%CI(1.52,2.38),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少腹逐瘀汤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RR=1.22,95%CI(1.12,1.32),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少腹逐瘀汤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RR=1.89,95%CI(1.60,2.24),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少腹逐瘀汤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RR=1.14,95%CI(1.00,1.30),P=0.05,无统计学意义。少腹逐瘀汤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RR=1.53,95%CI(1.24,1.90),P<0.0001,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目前慢性盆腔炎高频运用的方剂分多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燥湿化湿之方。相互结合常见的有解毒化瘀、燥湿化痰、活血消徵等方剂类型。红藤汤对照西药在提高总有效率、治愈率方面均优于西药;红藤汤配合西药对照西药在提高总有效率、治愈率方面均优于西药;红藤汤对照西药在改善临床症状评分方面优于西药。桂枝茯苓丸(胶囊)对照西药、桂枝茯苓丸(胶囊)配合西药对照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在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优势。少腹逐瘀汤对照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在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优势,少腹逐瘀汤配合西药对照西药,在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方面有优势。综上所述,以解毒化瘀为治法中医干预慢性盆腔炎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刘俊良[8](2013)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以期在临床上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台湾俊良中医诊所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慢性盆腔炎病人,共观察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减口服,对照组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盆腔炎性包块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均可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的基本证候。桂枝茯苓丸可明显缓解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局部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2.在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方面,桂枝茯苓丸治疗效果优于血府逐瘀汤。
马文光[9](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在综述了慢性盆腔炎古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研究炎克宁V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成功的制作了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F-κB、Bax和ICAM-1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炎克宁V号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NF-κB、Bax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炎克宁V号明显减弱了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在子宫组织中的表达(P<0.05);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说明炎克宁V号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INF-γ的水平;炎克宁V号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炎克宁V号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炎克宁V号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张海琴[10](2009)在《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查阅理论文献及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总结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特征;应用活血化瘀方剂桂枝茯苓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研究,试以阐明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对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机理,从而为进一步揭示CPID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为中医药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奠定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1、理论和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经典着作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内容,论述CPID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方法。2、临床研究:通过填写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调查表方式进行大样本证候规律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大鼠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少腹逐瘀胶囊、金刚藤胶囊组。应用光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应用红细胞免疫花环试验检测大鼠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1、理论研究认为CPID以“血瘀”为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法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治法。2、调查分析得出CPID的五大证型: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型的百分比分别为:31.3%、23.8%、19.7%、14.6%、10.6%。湿热瘀结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小腹灼痛、脉弦滑、月经量多、经血鲜红或深红;主成分2:舌苔腻;主成分3:白带气臭;主成分4:舌质红。气滞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痛经、舌质瘀点瘀斑、小腹胀痛或刺痛;主成分2:脉弦涩、乳房胀痛或刺痛;主成分3:喜叹息。肾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面淡而晦黯、脉沉涩、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主成分2:小腹酸痛;主成分3:舌质黯红。寒湿瘀滞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形寒肢冷、月经量少、脉紧涩;主成分2:小腹冷痛;主成分3:大便溏泄。气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体倦乏力、小腹隐痛、经血质稀;主成分2:脉弦涩无力。结果表明,各证型均有血瘀病机表现,说明“血瘀”为本病基本病机。3、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桂枝茯苓胶囊、少腹逐瘀胶囊及以清热解毒法为主的金刚藤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均有明显疗效。子宫组织光镜观察,炎性细胞减少,炎性浸润减轻。各给药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CD3+、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降低,趋向于正常。中、高剂量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趋向于正常。T细胞亚群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Treg与CD4+T呈负相关,与CD4+T/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能调节异常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使RBC-C3bRR水平升高,RBC-ICR降低,恢复正常免疫功能。结论:理论文献研究及临床调查分析表明CPID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因此活血化瘀法是基本治法。实验研究证明,CPID模型大鼠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方剂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的目的,此是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机制之一。
二、黄连解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4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连解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4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 |
2.3.2 CRP、TNF-α和IL-6 |
2.3.3 综合疗效评价 |
2.3.4 复发情况 |
2.3.5 安全性观察 |
2.4 统计处理 |
2.5 病例分组 |
2.5.1 年龄 |
2.5.2 性别 |
2.5.3 病程 |
2.5.4 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 |
2.5.5 CRP、TNF-α和IL-6 |
2.6 研究方案 |
3.结果 |
3.1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两组CRP、TNF-α和IL-6 比较 |
3.3 综合疗效比较 |
3.4 复发情况比较 |
3.5 不良反应比较 |
3.6 数据综合分析 |
4.讨论 |
4.1 中医对肛窦炎的认识 |
4.2 西医对肛窦炎的认识 |
4.3 肛窦炎主要临床表现分析 |
4.4 CRP、TNF-α和IL-6 与肛窦炎的相关性 |
4.5 中药保留灌肠的机制 |
4.6 复方角莱酸酯栓的选用依据 |
4.7 白头翁汤的分析及现代研究 |
5.结论 |
6.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肛窦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黄连解毒汤系列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血管病 |
1.1 脑卒中 |
1.2 老年性痴呆 |
2 心血管病 |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 |
2.2 高血压病 |
2.3 高脂血症 |
3 糖尿病 |
4 消化系统疾病 |
4.1 肝损害 |
4.2 急性胆管炎 |
4.3 急性细菌性痢疾 |
4.4 中毒性痢疾 |
4.5 十二指肠溃疡 |
4.6 慢性结肠炎 |
5 外科疾病 |
5.1 自发性腹膜炎 |
5.2 外科感染 |
5.3 肛窦炎 |
5.4类丹毒 |
5.5 烧伤 |
6 皮肤病 |
6.1 湿疹 |
6.2银屑病 |
6.3痤疮 |
7 妇科疾病 |
7.1 宫颈糜烂 |
7.2慢性盆腔炎 |
8 其他 |
(3)黄连解毒汤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及脑出血 |
2 糖尿病 |
3 脑梗死 |
4 老年性痴呆 |
5 急性心血管疾病 |
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7 痛风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 |
8 妇科疾病 |
9 皮肤病 |
1 0 外科疾病 |
(4)黄连解毒汤现代临床新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发热 |
2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
3 治疗急性胆管炎 |
4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
5 治疗中毒性痢疾 |
6 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7 治疗自发性腹膜炎 |
8 治疗糖尿病 |
9 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10 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
11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12 治疗高血压病 |
13 治疗脑梗死 |
14 治疗脑出血 |
15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
16 治疗慢性结肠炎 |
17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
18 治疗老年性痴呆 |
19 治疗过敏性紫癜 |
20 治疗外科感染 |
(5)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综述 |
1. 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代文献记载 |
2. 现代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导师马宝璋教授关于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2. 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3. 炎克宁Ⅳ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炎克宁Ⅳ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一: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临证思路分析 |
文献综述二:本研究涉及主要中药的古今文献述要 |
文献综述三:与慢性盆腔炎相关的西医学实验指标研究进展 |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诊疗标准 |
临床资料 |
结果 |
疗效评定结果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积分变化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情况 |
治疗组综合疗效分析 |
治疗前后B 超改善情况比较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含量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雌酮(黄体期)含量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黄体期)含量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NK 细胞活性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短寿命TS 细胞抑制率变化 |
安全性观察 |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CPID 临床疗效小结 |
讨论 |
立论依据:CPID 湿热瘀结的病因病机分析 |
方药特点分析 |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CPID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盆腔炎冲剂对CPID 各项研究性指标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解毒化瘀类方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慢性盆腔炎的概念 |
二、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四、慢性盆腔炎的现代治疗措施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慢性盆腔炎 |
二、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
三、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 |
第三节 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 |
一、文献计量学概述 |
二、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具体应用现状 |
第四节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 |
一、系统评价/Meta分析概述 |
二、系统评价/Meta分析中医药具体应用现状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检索策略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文献选择流程 |
五、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检索结果 |
二、年度分布 |
三、试验干预模式 |
四、方剂运用类型 |
五、方剂名称分布 |
六、不同治法运用 |
七、不同用药途径 |
八、不同用药剂型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检索策略 |
四、评价方法 |
五、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研究特征 |
三、质量评价 |
四、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 |
五、治愈率的Meta分析结果 |
六、临床症状评分的Meta分析结果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检索策略 |
四、评价方法 |
五、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研究特征 |
三、质量评价 |
四、桂枝茯苓丸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图4-4) |
五、桂枝茯苓丸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比较(见图4-5) |
六、桂枝茯苓丸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图4-6) |
七、桂枝茯苓丸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比较(见图4-7) |
第三节 研究小结 |
第五章 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检索策略 |
四、评价方法 |
五、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研究特征 |
三、质量评价 |
四、少腹逐瘀汤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图5-4) |
五、少腹逐瘀汤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比较(见图5-5) |
六、少腹逐瘀汤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图5-6) |
七、少腹逐瘀汤配合西药对照西药临床治愈率比较(见图5-7) |
第三节 研究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 |
1.1.1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2 辨证分型 |
1.1.3 中医治疗 |
1.1.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1.5 实验研究 |
1.2 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 |
1.2.1 患病率 |
1.2.2 相关病因及发病危险因素 |
1.2.3 病理类型 |
1.2.4 病理机制 |
1.2.5 诊断 |
1.2.6 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及病情程度分级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机分组 |
2.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
2.2.3 观察方法 |
2.2.4 疗效判定标准 |
2.2.5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2.3.2 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三章 讨论 |
3.1 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理分析 |
3.1.1 慢性盆腔炎与血瘀证 |
3.1.2 桂枝茯苓丸方药解析 |
3.1.3 桂枝茯苓丸现代研究 |
3.2 疗效分析评价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今源流记载 |
二、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经方治疗 |
(三)中成药治疗 |
(四)专方专药治疗 |
(五)外治疗法 |
(六)针灸推拿治疗 |
(七)综合治疗 |
三、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涉及的医学理论与技术 |
(一)慢性盆腔炎细菌性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
(二)慢性盆腔炎免疫机理的现代研究 |
(三)粘附分子与慢性炎症 |
(四)细胞凋亡与慢性盆腔炎 |
四、现代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特征 |
(二)病因病理研究现状 |
(三)治疗方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制备 |
(三)实验用主要仪器 |
(四)实验用主要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菌液制备 |
(二)分组及造模方法 |
(三)分组及给药方法 |
(四)指标检测及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形态学观察结果 |
(二)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NF-κB、ICAM-1和Bax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rmRNA,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Ⅳ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附图 |
讨论 |
一、导师马宝璋教授的学术思想 |
二、炎克宁v号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三、试验中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讨论分析 |
(一)NF-κB、IFN-γ和ICAM-1及血清中TNF-α、IL-1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活与调控 |
(二)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FN-γ、NF-KB和ICAM-1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Bax表达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Ⅳ对CPID大鼠血清中SOD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和文献研究 |
1 古代医学文献的相关认识 |
1.1 病名、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治疗 |
2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周期治疗 |
2.4 古方验方 |
2.5 用药途径 |
2.6 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 |
3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
3.1 瘀血概念及其辨证特点 |
3.2 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 |
3.3 活血化瘀法的分类及应用 |
3.4 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准备及方法 |
1.2 资料来源 |
1.3 慢性盆腔炎病例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一般情况 |
2.2 症状出现率与严重程度 |
2.3 证候规律特征 |
2.4 主成分分析与传统辨证方法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规范体系的研究 |
3.2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3.3 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分布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条件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器械和材料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混合细菌悬液制备 |
2.2 造模方法 |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取材方法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3.2 各组大鼠脾脏CD3~+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3 各组大鼠脾脏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4 各组大鼠脾脏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5 各组大鼠脾脏CD4~+T/CD8~+T细胞比值比较 |
3.6 各组大鼠脾脏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比较 |
3.7 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8 各组大鼠血RBC-C3BRR及RBC-ICR比较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立论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4.3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的免疫调节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临床工作总结 |
四、黄连解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4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临床观察[D]. 王雪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黄连解毒汤系列制剂临床应用研究[J]. 张綦慧,张丽,刘晶,张艳霞,牛焕敏,张允岭. 吉林中医药, 2016(11)
- [3]黄连解毒汤临床研究进展[J]. 唐晓玲,唐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05)
- [4]黄连解毒汤现代临床新用[J].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 中成药, 2010(02)
- [5]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杨东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杨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7]解毒化瘀类方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D]. 吴丰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刘俊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马文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D]. 张海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