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加强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效途径

刍议加强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场所,它的人文社科素养就极大地关系着大学生是否能充分接受人文社科教育,因此,提升高校本身人文社科素养是加强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素养却是项艰难的整合工作,需要着手三方面的工作:充分认识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校园人文社科氛围、提升行政后勤人员、教师和辅导员三大群体的人文素质等。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教育

作者简介:常县宾,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历史学博士。(河南安阳/455000)

*本文受安阳师范学院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支持,批准号为308754。

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缺失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1],也是多数学者的共识,更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层次。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需要采取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素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绩效。

一、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素养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场所,它的人文社科素养就极大地关系着大学生是否能充分接受人文社科教育,因此,提升高校本身人文社科素养是加强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素养却是项艰难的整合工作,需要着手三方面的工作:充分认识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校园人文社科氛围、提升行政后勤人员、教师和辅导员三大群体的人文素质等。

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对国家来说,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促进创新的先导、进行决策的灵魂和实施管理的金钥匙;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它直接关涉到人才的精神家园,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基础。然而,现状是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在办学思想上功利性极其严重,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他们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排除于知识体系之外,认为它既无法帮助高校获得大笔的资助和项目,也无补于学生获得实用的技能,故而人文社科教育无足轻重。他们的表现就是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却大量削弱人文课程,歧视人文学科的师生,导致教育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其实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高校要从上至下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以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教育观,树立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思想。为此,学校应结合日常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党团活动,组织员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习和大讨论,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错误倾向。

其次,高校需要营造校园人文社科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学者认为,人文社科精神是一种信息流,源源不断流淌在每一个环境空间;它是一种氛围,弥漫在每一个环境的每个角落。[2](P48)有的教育家也说过,办大学就是办氛围。这些话道出了办学的真谛。同样的高中毕业生,进人了不同的大学,四年之后,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不同氛围作用的结果。校园氛围,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因此为了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人文社科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科氛围就势在必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校要大力宣传人文精神,积极组织各类文化艺术竟赛、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大量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作品展览等,开展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或音乐欣赏、书画欣赏,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竟赛的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社科修养,展现学校独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此外,为了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人文社科的熏陶,高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草坪、雕塑、艺术长廊,在校园内塑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欣赏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提升行政后勤人员、教师和辅导员三大群体的人文素质更是万分重要。高校中的这三大群体直接面对学生,提升他们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准极有可能大幅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行政后勤人员是高校的服务群体,他们的服务态度往往影响到学生的切身体会感受。如果他们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礼貌待人,彬彬有礼,势必会形成对学生的隐形人文教育。当然,高校教师是人文社科教育的关键,他们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对学生会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校“两课”教师而言,提高人文素质和学习社科知识可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分说教的状态,增加学生对两课的易接受程度。对专业课教师而言,也应该认识到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不仅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而目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内容尽可能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等方向。大学辅导员有辅导学生的职责,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举手投足和一言一行都会对辅导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具有人文修养的辅导员可能在促进学生对人文社科教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高校人文社科教育是指对在校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显然,大学生是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人文社科教育的认识、学习与投入直接关系到人文社科教育的成败,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需要让大学生重视人文社科教育,了解其巨大作用,否则发挥主体能动性就无从谈起。大学生参与人文社科课程、开展社团活动、从事校外实践活动则是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效渠道。

目前的部分大学生功利性较强,认为人文社科教育无法帮助自己增强将来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也无法解决自己面临许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人文社科教育不够重视就在情理之中。[3]其实这是对人文社科教育的一种误解,它不但有助于建设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工作能力。人文社科教育实际关系大学生人才成长,它给大学生成才构筑完善的知识结构,成为其作为人才成长的不竭的动力之源,从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能通过内化而成为大学生作为人才的素质,从而养育他终身。此外,人文社科教育也能培养自立自主意识,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事业发展。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向大学生普及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接受人文社科教育的巨大意义。

在高校进行人文社科教育时,尤其是教授人文社科课程和“两课”课改时,需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得学生能参与课堂。在教学中不仅要采取讲解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辩论和教学活动,让他们就有关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争鸣,在争鸣中达到共同提高认识的目的。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就人文社科知识与教师进行新型的交流,比如在互联网上建立有关的交流社区、开设微博、建立相关的QQ群等。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在某些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文社科教育的沉闷局面,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探求,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实施人文社科教育,以增强其实效性。

文化艺术活动是人文社科教育最有效、最实际、最直接的途径,有利于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它们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人文社科教育的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可以从中启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好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社科素质。

人文社科教育绝不只是课堂教育,也绝不只是校园教育,它从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社会教育。校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本着“自觉自愿、品学兼优”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青年志愿者实践服务活动,将之作为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检验自己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能深人社会、认识国情、开拓视野,明确并强化做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促进了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媛媛,黄安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3).

[2]龚鹏程.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与我不认识的大学生[N].中国青年报,2000-0l-12.

标签:;  ;  ;  

刍议加强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