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束注入论文_郭明明,樊继伟,陈凤,赵雪君,李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束注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束,小麦,自交系,玉米,芽孢,腺苷,叶绿素。

离子束注入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明,樊继伟,陈凤,赵雪君,李强[1](2018)在《低能离子束注入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育种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也使小麦品种出现一定的同质化现象。离子束注入生物体后能够打破基因连锁,从而使小麦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多样化。本文概括了离子束诱变育种方法及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唐兵,王鲁闽,马瑞刚,李宁,陈立华[2](2018)在《用于双离子束注入器的杂质消除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套用于双离子束注入器的杂质消除系统,该系统由两台速度选择器、1台单透镜和1台双孔选束光阑组成,可实现不同荷质比的两种离子束在同时传输过程中消除杂质离子。该技术已用于1台H_2~+和He~+两种离子束同时传输的50keV双离子束注入器,实现了1台加速器同时产生、传输两种离子束,并同轴注入靶内,离子束纯度好于99.9%。(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博,王容,赵林姝,刘录祥,张文英[3](2018)在《~7Li离子束注入对大麦粒型、品质及遗传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7Li离子束对大麦M_5籽粒的粒型、品质以及叶片的基因组结构的诱变效应,利用5种不同剂量(10、20、30、40、50 Gy)的~7Li离子束处理大麦种子,测定4 184份M_5突变体籽粒的近红外品质及粒型,并利用14对ISSR引物对挑选的突变体单株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能引起大麦粒型和品质的变异,粒型最大变异系数主要出现在30 Gy处理组,品质最大变异系数主要出现在50 Gy处理组。籽粒周长最大变异增加29.15%,达到36.68 mm,最大变异系数为3.59%。粒长最大变异增加33.39%,达到15.74 mm,最大变异系数为3.88%。粒宽最大变异增加21.29%,为5.07 mm,最大变异系数为6.34%。突变体籽粒蛋白含量最高达到25.40%,提高90.55%;最低为8.51%,下降36.16%。突变体淀粉含量最高为57.04%,提高13.63%;最低为39.62%,下降21.08%。ISSR分析突变体基因组结构变异率为1.92%,在30 Gy处理组检测到1个新增带型,在50 Gy处理组检测到1个缺失条带。本研究结果为~7Li离子束在大麦诱变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为大麦粒型和品质遗传研究与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材料。(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国生,李金鑫,刘磊,谷艳昌,许航[4](2017)在《N离子束注入与DES复合诱变选育腺苷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腺苷高产菌株,以肌苷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SD1206(Ade-、Thi-、SGr)为出发菌株,通过硫酸二乙酯(DES)处理、N离子束注入进行单因子和复合诱变。参照菌种致死率曲线,确定N离子束注入250 s与DES处理10 min为最佳诱变时间。经过多轮诱变和筛选,获得了黄嘌呤、硫胺素、组氨酸叁重缺陷型,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缺失及磺胺胍抗性菌株DI4-24和DI4-182,其遗传标记为Xan-、Thi-、His-、Deam-、SGr,连续传代后性状稳定,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后腺苷产量可分别达到18.56 g/L和17.13 g/L。由此证明,通过物理、化学复合诱变,阻断枯草芽孢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产肌苷途径,打通合成腺苷途径的诱变思路在实验室环境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唐兵,崔保群,马鹰俊,马瑞刚,陈立华[5](2015)在《一台用于材料辐照损伤研究的双离子束注入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反应堆技术的发展,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现有反应堆开展中子辐照的方法要达到先进核能系统所需的剂量值,至少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采用离子辐照模拟中子辐照的方法可将辐照时间缩短两到叁个数量级,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反应堆材料的实验研究。本工作研制了一台氢氦双离子束注入器,可实现氢和氦两种粒子的同轴注入,用于模拟(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5年00期)

李强,任立凯,陈凤,孙中伟,王康君[6](2016)在《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寻新的育种手段,解决目前小麦常规育种中普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问题以提升育种效率,开展了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以N离子不同剂量注入小麦品种连麦6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_1代损伤效应分析,M_2代突变体的分类统计和筛选,M_3代常规系谱法稳定性鉴定,考察了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的诱变效应在M_1代显着地表现在株高、结实率、抽穗期和成株率上,M_2代的突变率随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低到高3种剂量处理的突变率分别为5.38%、8.98%和11.02%,筛选出的3个超亲变异性状(矮秆多蘖、早熟性、大穗)在M_3代因不同的剂量处理其重复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明确了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处理对小麦生理性状影响的变异效应不同。(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贡赵军[7](2015)在《利用离子束注入技术人工制备块状金刚石氮—空穴色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增长的对计算能力以及数据传输的需求激发研究者寻找新的信息处理的工具。在各种方案中,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作为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近十几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Shor的量子因子分解法和Grover量子搜索算法展示了量子计算在本质上超越经典计算机的可能。然而实验上实现量子线路、量子通信以及量子逻辑门等物理装置又是富有挑战性的。金刚石内的氮-空穴色心(nitrogen-vacancy center)由于其可见光波段的荧光发射,荧光强度高,很好的相干持续时间,受激辐射时单次发射一个光子,室温条件下稳定的性质等等优良性质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兴趣。结构上NV色心为金刚石中一个C原子被N原子取代,并在N原子临近处存在一个空穴。NV色心具有零声子线(zero phonon line, ZPL) 1.945eV(如正文所述这里指带负电的NV-)。它有很好的稳定性,在常温下也观察到它的ZPL。通过烧孔实验、核磁共振等研究,发现NV色心具有叁重的基态和激发态,并有至少一个的单重亚稳态。为了得到性质更好的NV色心样品,我所在的研究小组利用离子束注入技术进行了块状金刚石内NV色心的人工制备,最终成功获得了色心样品。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微纳米加工技术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并且在离子束注入技术以及退火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方面也做出了相应努力,最终在块状金刚石样品内得到了荧光强度、相干时间以及磁场耦合强度等性质不错的NV色心阵列,单个NV色心以及NV色心对的样品。研究小组利用这些不同种类的NV色心样品分别在量子超分辨成像以及NV色心电荷态的超衍射光学操控等领域做出了不错的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5-02)

宫国安,钱朗,邹畅[8](2014)在《离子束注入对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个玉米自交系联87和丹黄25为材料,采用能量为8.0×1015焦耳的N+,在5.0×1020个/cm2的相同剂量下,分别进行离子束注入处理。设置种胚面(正面)、非种胚面(侧面)胚面注入加激活、非种胚面加激活等处理。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经离子束处理的M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M2的变异频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下两个自交系的出苗率均较CK均下降,其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联87在不同处理下的平均变异频率为9.3%,其中侧面注入加激活变异频率最大,为23.1%;丹黄25在不同处理下的平均变异频率为3.5%,其中正面注入加激活变异频率最大,为5.6%。从变异谱看,两个自交系均出现在熟期、育性、抗性、品质、双穗率、株高和穗长等变异,特别是出现3个以上性状同时变异而且是正向的期待性状,运用模拟法测定变异株系配合力,联87正向变异不明显,丹黄25获得一个株高变矮、叶片变宽、品质变好、双穗率达83%优良穗行。(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郝杰[9](2014)在《几种离子束注入杉木的诱变效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栽培历史悠久,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分布我国整个亚热带的南方17省。具有速生丰产、木材纹理通直、材质轻韧、结构均匀、强度适中、抗腐抗虫好、经济价值高等特点,造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人工林的26.55%和46.89%,国木材总量的1/4,在我国人工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1-2月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进行离子束注入试验,材料使用采自福建省尤溪国有经营林场3代杉木种子园优良单株种子,以50KeV低能Fe~+、Ti~+、Cu~+及A1+离子注入,注入剂量分别采用(D1)1.0×1015 ions/cm2、(D2)5.0×1015ions/cm2、(D3)1.O×1016ions/cm2、(D4)5.0×1016ions/cm2对杉木种子进行实验,(CK)未做处理对照组。每种离子剂量分别处理种子300余粒,重复3次。处理后对杉木的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Fe~+及Ti~+、Cu~+及Al~+离子注入对杉木种子萌发时间都具有延迟效应,并对种子发芽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在下降趋势中部分剂量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有所提高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且发芽率随离子注入剂量增高呈下降趋势,Fe离子、Cu离子及Al离子不同剂量对发芽率下降幅度影响较大,而钛离子注入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较弱,对杉木种子的伤害较轻。在Fe离子及Ti离子注入剂量为D1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下降44.0%和46.7%,接近半致死剂量,同样Cu离子及Al离子剂量为D1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下降51.21%和50.91%,也接近半致死剂量。(2)Fe~+及Ti~+、Cu~+及Al~+离子注入对杉木35d苗高和Fe~+及Ti~+离子注入对180d苗高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离子剂量为D3及D4剂量时,此剂量较有益促进幼苗生长,但随着幼苗的生长,苗高增长幅度有所下降。突变率方面分别按对照苗高平均值加上两倍标准差的突变临界值进行筛选,分析得出Fe离子突变率为7.143%;Ti离子突变率为4.167%,Fe离子突变率较高于Ti离子处理的突变率。(3)Fe~+及Ti~+、Cu~+及Al~+离子注入对杉木种子根初期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随着注入剂量增加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并在不同离子影响程度上呈现出差异,铁离子及铜离子对杉木幼苗根长抑制作用较强,而钛离子及铝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根长抑制作用表现较弱,相比之下铝离子注入对幼苗根长的影响最弱,即对幼苗初期的根部生长伤害较轻。(5)铁离子对杉木苗期的叶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处理使得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升高。叶绿素含量较低说明,叶绿素受到破坏,幼苗的光合反应遭到抑制,PSII结构和功能遭到损害,导致活性降低。相反,钛离子注入对总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a及叶绿素b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光合作用的能力。(6)铁离子注入相比钛离子注入对Fo及Fv的影响更为显着,导致叶片Fo和Fv上升;而钛离子处理中Fo和Fv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处理组Fv/Fm和Fv/Fo值与对照相比均呈上升趋势,Fv/Fm值在0.80-0.82间波动变化较小。在不同剂量的Fe~+处理下幼苗受到光抑制,QP下降,NPQ曲线均大于对照组,随剂量的增大影响越显着;Ti~+注入在D1、D2及D3时对幼苗具有促进作用,D1时最佳。且Rfd可变荧光下降比值与Fo、Fv、QP及NPQ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受到铁离子注入的影响相对的降低,说明在经过铁离子束处理后杉木叶片的光合作用潜力比未注入铁离子的光合作用潜力低,并随粒子注量的增加而降低;钛离子束处理后杉木叶片的光合作用潜力比未注入离子束的光合作用潜力高。(7)Fe~+及Ti~+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细胞膜造成一定程度损伤,Ti离子注入相比Fe离子注入,对细胞膜造成损伤程度低,电导率D3剂量时达到顶峰,D4剂量启动细胞内自修复机制,细胞膜损伤得到修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4-01)

黄洪云,杜宁,张敬东[10](2014)在《N~+离子束注入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为30 keV的N+离子束,照射剂量范围0.5×1017ion/cm2~4.0×1017ion/cm2,注入玉米品种辽单120种子,测定玉米种子电导率、MDA含量及玉米幼苗叶片脯氨酸、MDA含量和POD、SOD酶活,研究不同照射剂量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剂量为3.5×1017ion/cm2时,玉米种子电导率和幼苗叶片MDA含量均较低,对细胞膜的破坏性小;玉米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和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POD和SOD酶活较高,抗逆能力强,因此是最佳N+离子束照射剂量。研究结果对于利用N+离子束进行玉米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4年01期)

离子束注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制了一套用于双离子束注入器的杂质消除系统,该系统由两台速度选择器、1台单透镜和1台双孔选束光阑组成,可实现不同荷质比的两种离子束在同时传输过程中消除杂质离子。该技术已用于1台H_2~+和He~+两种离子束同时传输的50keV双离子束注入器,实现了1台加速器同时产生、传输两种离子束,并同轴注入靶内,离子束纯度好于9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束注入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明明,樊继伟,陈凤,赵雪君,李强.低能离子束注入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

[2].唐兵,王鲁闽,马瑞刚,李宁,陈立华.用于双离子束注入器的杂质消除系统[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3].李博,王容,赵林姝,刘录祥,张文英.~7Li离子束注入对大麦粒型、品质及遗传变异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8

[4].刘国生,李金鑫,刘磊,谷艳昌,许航.N离子束注入与DES复合诱变选育腺苷高产菌株[J].河南农业科学.2017

[5].唐兵,崔保群,马鹰俊,马瑞刚,陈立华.一台用于材料辐照损伤研究的双离子束注入器的研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5

[6].李强,任立凯,陈凤,孙中伟,王康君.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6

[7].贡赵军.利用离子束注入技术人工制备块状金刚石氮—空穴色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8].宫国安,钱朗,邹畅.离子束注入对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4

[9].郝杰.几种离子束注入杉木的诱变效果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0].黄洪云,杜宁,张敬东.N~+离子束注入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生物学效应的影响[J].种子.2014

论文知识图

新靶135°α粒子能谱使用后的新靶135°α粒子能谱不同离子束注入剂量获得的M1代...离子束注入对热激后成活率的影...离子束注入小麦种子不同剂量离子束注入K21菌株存活率...

标签:;  ;  ;  ;  ;  ;  ;  

离子束注入论文_郭明明,樊继伟,陈凤,赵雪君,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