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十八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石墨,材料,物性,微胶囊,性能,能力。
正十八烷论文文献综述
蔡迪,李静,焦乃勋[1](2019)在《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热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制备了纳米石墨烯片质量分数为0%, 0.5%, 1%, 1.5%, 2%的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实验及导热分析等实验对其形貌结构及热物性进行表征和研究.实验表明本文制备的纳米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具有很好的相变稳定性;当纳米石墨烯片的质量分数达到2%时,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对于纯十八烷高出了89.4%.(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焦乃勋[2](2018)在《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能储存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克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潜热储存主要是利用相变材料(PCM)发生相变时的潜热实现热能的储存和利用,是目前最重要的热能储存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PCM都存在热导率过低的缺点,尤其是传统的有机PCM,极大地限制了热能存储系统的热响应速率和系统效率。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征,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通过添加高导热纳米粒子改善传统PCM的导热特性。本文选取新型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作为PCM的添加剂,通过实验测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PCM的相变热特性。首先,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PCM,对其分散稳定性、微观形貌结构以及化学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对比研究了纳米石墨烯片添加量对复合PCM相变温度、相变焓、比热、导热系数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分散剂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体系中纳米石墨烯片的分散稳定性,体系经多次相变循环后未产生明显团聚或沉降。纳米石墨烯片在正十八烷基体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片层状结构且分散均匀,复合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相对于导热系数的大幅提高,添加纳米石墨烯片对基体PCM的相变温度和潜热影响很小,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储热性能。此外,复合PCM在105℃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然后,从微观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正十八烷和叁种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PCM的分子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各体系在相变过程中的密度、熔点、比热、导热系数等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宏观热物性参数的微观机理和复合体系中的能量传递过程。研究表明:石墨烯与正十八烷分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限制了正十八烷分子的扩散强度,通过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判断体系发生相变时的温度。随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PCM的熔点略微降低,比热容变化很小,导热系数明显提高。复合体系中石墨烯与正十八烷的振动功率谱有较大部分的重迭,有利于提高体系内石墨烯与正十八烷分子间的导热。最后,从分子角度研究了石墨烯及纳米Al表面对基体PCM在相变过程中分子扩散行为和有序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其导热系数的微观机理。研究表明:石墨烯在复合体系中的运动并非扩散,而是在初始位置附近做振动。在靠近纳米Al表面的位置,正十八烷分子有序度提高,说明纳米Al表面作用力促进了正十八烷分子的结晶。相比之下,石墨烯的添加能进一步提高正十八烷分子的有序度,对促进正十八烷分子定向结晶的作用更为显着,而长链分子的定向结晶也是导热系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郭睿,马兰,王映月,李云鹏,土瑞香[3](2018)在《双(1-氯-N-羟乙基吗啉-2-羟丙基)正十八烷胺的缓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实验室自制的双(1-氯-N-羟乙基吗啉-2-羟丙基)正十八烷胺对A3钢的缓蚀性能,并探讨了其在钢片表面的吸附行为。失重法结果表明,双(1-氯-N-羟乙基吗啉-2-羟丙基)正十八烷胺在质量浓度为0.4g/L、温度为45℃时其缓蚀效果良好,缓蚀率达到91.32%,并且随着酸浓度的增大缓蚀率减小。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双(1-氯-N-羟乙基吗啉-2-羟丙基)正十八烷胺属于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双(1-氯-N-羟乙基吗啉-2-羟丙基)正十八烷胺分子在钢片表面的物理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结合物理吸附的混合吸附;A3钢在盐酸溶液中的腐蚀反应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的,并伴随着熵增。(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菅哲,张国庆,冯新星,张先明,肖吕明[4](2018)在《正十八烷填充聚氨酯发泡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水一步法制备聚氨酯软泡过程中加入不同填充量的高潜热值相变材料正十八烷,制备相变潜热较高的调温聚氨酯发泡棉。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DSC)、热重(TG)等表征手段和力学测试,研究不同含量的正十八烷对发泡棉表面形貌、化学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SEM和FTIR结果显示:相变材料正十八烷能较好的埋置于聚氨酯基体中;DSC和TG结果显示:发泡棉的相变热值随正十八烷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含有20%正十八烷的发泡棉相变潜热可达43J/g;经多次热处理后发现:填充20%正十八烷的复合发泡棉相变潜热变化量较小,热稳定性良好;力学测试结果显示:经正十八烷填充后的聚氨酯发泡棉永久压缩形变增大,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减少。(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丘晓琳,唐国翌,宋国林,韩鹏举[5](2016)在《正十八烷/丙烯酸树脂相变微囊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十八烷为芯材,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以聚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以及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甲基丙烯酸共聚物(MAA)为囊壁的相变微囊(Micro PCM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分析了Micro PCMs的表面形貌、储热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MA的长烷基侧链可使囊壁凭借一定的弹性形变抵御外力作用。引入MAA后的Micro PCMs储热密度更高,其相变焓达136.0 J/g。SMA的半结晶性能使Micro PCMs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其起始失重温度比正十八烷提高了60℃。(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6年08期)
周婷雅,李江弘,谭若樵,甘志文,杨晓奕[6](2016)在《正十七烷与正十八烷对航空煤油理化性能及液滴平均直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正十七烷与正十八烷(C_(17),C_(18))对燃料运动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理化性能的影响,探究了直链烷烃对SMD(Sauter mean diameter)的影响.将Key's混合规律、Tat混合规律和多项式拟合应用于密度公式的拟合,并将Key's混合规律与对数拟合应用于运动黏度公式的拟合,得出的理化性能拟合公式精度较高;通过测量纯煤油及C_(17),C_(18)混合油雾化的SMD,实验发现随着直链烷烃的质量分数的增加,混合油的运动黏度增加,SMD也随之增加,雾化效果与纯航空煤油的相比较差,而C_(18)混合油的SMD要比C_(17)混合油要大,并且利用密度、运动黏度的拟合公式对SMD进行预测的偏差小于0.3%.(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林绍杰,齐学振,张海燕,计建炳[7](2016)在《正十八烷在Pt/SAPO-11上的加氢裂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t/SAPO-11催化剂,并用XRD、N2吸附-脱附和NH3-TPD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在不同的Pt负载量、反应温度、空速、反应压力以及氢油比的条件下,考察了正十八烷在Pt/SAPO-11上的加氢裂化性能。结果表明:适当增加Pt的负载量会增强其催化活性;升高温度、降低空速和提高反应压力均有利于增强Pt/SAPO-11的正十八烷裂化活性,氢油比越高越容易发生异构化反应,但产油率偏低;在反应温度380℃、压力2.5MPa、质量空速1h-1、Pt质量分数0.7%、氢油体积比1 000的条件下,正十八烷的产油率可达52.2%,中馏分与轻馏分的摩尔比为1.57,单支链异构体选择性为61.6%。(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吴炳洋,郑帼,孙玉,陈旭[8](2016)在《石墨烯/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与及其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墨烯/正十八烷为芯材,叁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MUF)为壁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对于正十八烷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对相变微胶囊的外貌形态、晶型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呈圆球形且光滑,粒径约为1~30μm.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1 g时,微胶囊的形貌无明显变化.当加入过量石墨烯时,微胶囊出现了明显的团聚现象.XRD测试表明,包覆于微胶囊中的石墨烯没有使微胶囊的结晶峰位置发生明显的偏移,这对于微胶囊的实际应用是有利的.微胶囊的相变热焓和包覆率随着石墨烯的加入而不断减小,但芯材的过冷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石墨烯对于微胶囊传热性能的提升有着显着的效果.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0.2 g时,微胶囊的导热系数为0.092 W·m-1·K-1,与纯微胶囊相比提高了约51%,这说明石墨烯改善了传统相变微胶囊的传热性能,提升了相变微胶囊的应用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丘晓琳,唐国翌,宋国林,韩鹏举[9](2016)在《交联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正十八烷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PLMA)为囊壁,正十八烷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MicroPCMs),并引入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和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DPHA)对其进行交联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及冷热循环实验等方法研究了MicroPCMs的表面形貌、储热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BDDA交联和DPHA交联的MicroPCMs均具有较高的相变焓,分别为103.9J/g和123.3J/g,耐热温度均比正十八烷提高了50℃;多官能度单体DPHA交联的MicroPCMs表面更光滑致密,储热可靠性更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2期)
康召青[10](2015)在《正十八烷相变复合膜与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结晶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材料在经历物态变化时,能吸收或者是放出大量的相变潜热,而本体的温度却不发生改变,是一种可循环反复使用的环保型材料。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恒温储存、蓄热调温衣物、环保节能建筑、太阳能蓄热等领域。相变材料薄膜及微/纳胶囊的应用前景就更加广泛了,然而随着储存相变材料容器尺度的变化,其结晶性能也会发生改变,当容器尺度减小时,相变材料将不能在要求的温度区间内结晶放热,从而限制了其在微/纳领域的应用。本论文紧跟国际前沿,在借鉴了国内外微/纳尺度内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晶性能变化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相变材料相变复合膜的结晶温度变化和相变材料微胶囊的过冷结晶行为,以期获得一种能高效的抑制过冷结晶的成核剂,拓宽其在微/纳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首先通过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MMA-b-PS)嵌段共聚物,控制其自组装获得可吸附相变材料的纳米多孔膜,通过吸附相变材料正十八烷(n-Oct),制备成n-Oct相变复合膜;其次,通过自由基悬浮聚合法分别制备以包括聚乙烯蜡(PE-6000)在内的两种添加剂分散在n-Oct中的复合体系为囊心,交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囊壁的微胶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嵌段共聚物的结构,n-Oct相变复合膜和微胶囊的表面形貌、相变蓄热性能和结晶行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功制备出了分子量为6.2×104的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MMA-b-PS,嵌段比例约为1:1。通过溶剂熏蒸和高温退火的方法控制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并运用紫外刻蚀技术除去PMMA段,形成了以PS为基底,刻蚀掉的PMMA段为孔的薄膜。薄膜均一性较好,孔直径80 nm,间距200 nm左右。溶剂熏蒸时,嵌段共聚物处在过饱和蒸汽压下,抑制了链段的扩散速度和相分离速度,更容易制备出孔径较小,均一性较好的纳米蚀孔膜。2.纳米蚀孔膜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n-Oct形成相变复合膜,相变复合膜较本体n-Oct的熔融起始温度由21.0℃降低到18.0℃,出现了超微粒子特有的热性质,熔点下降。结晶起始温度由本体的25.1℃降低到20.2℃,出现了相变材料在微/纳尺度下特有的过冷结晶行为。3.通过对纳米ZnO和PE-6000成核剂的比较,得出纳米ZnO对抑制过冷结晶行为的作用十分微弱,仅将MicroPCMs的过冷度由8.0℃降低到了6.9℃,而且会对微胶囊的壁材结构造成一定破坏,不是理想的成核剂。PE-6000既是成核剂,又是相变材料,它的加入不会影响到芯材的相变焓值,其抑制过冷结晶行为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将过冷度降低至2.0℃附近,而且不会破坏微胶囊的稳定性。4.采用乳液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正十八烷的MicroPCMs,微胶囊的囊心为PE-6000分散在正十八烷中的复合体,囊壁为交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icroPCMs呈球形,粒径在1.0-5.5 μm之间,而且加入PE-6000后,对其表观形貌、粒径分布和粒径大小没有产生影响。将n-Oct制备成微胶囊后,MicroPCMs的失重温度均要比n-Oct的失重温度高90℃左右,其耐热性能大大提高,表明聚合物囊壁对n-Oct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加入3‰左右的PE-6000后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很小。5.加入PE-6000后,对MicroPCMs的热性能影响较大,其中在芯材中加入0.06 g PE-6000后,将微胶囊的过冷度由8.0℃降低到了1.7℃,异相成核结晶峰所占的比例也由14%增到最大58%,有效降低了MicroPCMs的过冷结晶现象;而且成核剂PE-6000的加入,也没有使正十八烷的结晶类型发生改变,只是诱导正十八烷产生更多的异相成核。(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正十八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能储存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克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潜热储存主要是利用相变材料(PCM)发生相变时的潜热实现热能的储存和利用,是目前最重要的热能储存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PCM都存在热导率过低的缺点,尤其是传统的有机PCM,极大地限制了热能存储系统的热响应速率和系统效率。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征,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通过添加高导热纳米粒子改善传统PCM的导热特性。本文选取新型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作为PCM的添加剂,通过实验测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PCM的相变热特性。首先,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PCM,对其分散稳定性、微观形貌结构以及化学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对比研究了纳米石墨烯片添加量对复合PCM相变温度、相变焓、比热、导热系数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分散剂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体系中纳米石墨烯片的分散稳定性,体系经多次相变循环后未产生明显团聚或沉降。纳米石墨烯片在正十八烷基体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片层状结构且分散均匀,复合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相对于导热系数的大幅提高,添加纳米石墨烯片对基体PCM的相变温度和潜热影响很小,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储热性能。此外,复合PCM在105℃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然后,从微观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正十八烷和叁种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PCM的分子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各体系在相变过程中的密度、熔点、比热、导热系数等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宏观热物性参数的微观机理和复合体系中的能量传递过程。研究表明:石墨烯与正十八烷分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限制了正十八烷分子的扩散强度,通过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判断体系发生相变时的温度。随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PCM的熔点略微降低,比热容变化很小,导热系数明显提高。复合体系中石墨烯与正十八烷的振动功率谱有较大部分的重迭,有利于提高体系内石墨烯与正十八烷分子间的导热。最后,从分子角度研究了石墨烯及纳米Al表面对基体PCM在相变过程中分子扩散行为和有序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其导热系数的微观机理。研究表明:石墨烯在复合体系中的运动并非扩散,而是在初始位置附近做振动。在靠近纳米Al表面的位置,正十八烷分子有序度提高,说明纳米Al表面作用力促进了正十八烷分子的结晶。相比之下,石墨烯的添加能进一步提高正十八烷分子的有序度,对促进正十八烷分子定向结晶的作用更为显着,而长链分子的定向结晶也是导热系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十八烷论文参考文献
[1].蔡迪,李静,焦乃勋.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热物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9
[2].焦乃勋.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3].郭睿,马兰,王映月,李云鹏,土瑞香.双(1-氯-N-羟乙基吗啉-2-羟丙基)正十八烷胺的缓蚀性能[J].化工进展.2018
[4].菅哲,张国庆,冯新星,张先明,肖吕明.正十八烷填充聚氨酯发泡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丘晓琳,唐国翌,宋国林,韩鹏举.正十八烷/丙烯酸树脂相变微囊的制备与性能[J].现代化工.2016
[6].周婷雅,李江弘,谭若樵,甘志文,杨晓奕.正十七烷与正十八烷对航空煤油理化性能及液滴平均直径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6
[7].林绍杰,齐学振,张海燕,计建炳.正十八烷在Pt/SAPO-11上的加氢裂化性能[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6
[8].吴炳洋,郑帼,孙玉,陈旭.石墨烯/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与及其热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6
[9].丘晓琳,唐国翌,宋国林,韩鹏举.交联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正十八烷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10].康召青.正十八烷相变复合膜与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结晶行为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