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文_王昌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代主义,朦胧诗,诗歌,现代派,艾略特,中国,北平。

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王昌忠[1](2019)在《论上世纪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具象与抽象的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涵意蕴上具象与抽象的综合是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合理、正常形态。上世纪90年代部分诗歌批评家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提倡、诗歌写作中实践的具象与抽象的综合,正是落实、体现新诗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象征的方式、寓言的方式、经验与超验的综合的方式是上世纪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具象与抽象的综合的叁种主要类型。(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枣,亚思明[2](2018)在《从地下文学到“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现代主义诗歌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金周详[3](2017)在《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都市意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30年代现代主义都市诗歌逐渐走向成熟,其中标志之一,就是诗歌的意象都市化。主要讨论汽车、咖啡座(咖啡)、舞厅系列叁组意象。汽车具有财富和速度两个维度特征,分别体现了作家忧患意识和内心孤寂,茫然失措。舞厅系列意象的审丑化倾向改变传统诗学审美观也让都市成为与乡土中国并立审美对象。咖啡座意象频繁使用既有文人和其剪不断情缘因素,又与它和小资产阶级推崇小资情调不谋而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7年04期)

朱妍红[4](2016)在《时空维度的戏剧化探索——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代中期,袁可嘉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观点,并称穆旦为"最彻底"的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者。从袁可嘉的诗歌理论入手,可讨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相一致的非线性时间观上,可谓在新诗创作中追求一种"戏剧性综合"(drama-tic synthesis),而穆旦的诗歌则充分体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诗歌戏剧化探索的努力。在穆旦的诗歌中,"戏剧性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结构以及情感的戏剧化表现的追求,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让诗歌获得了一种"空间形式"。以艾略特的《荒原》作为参照,可进一步讨论穆旦诗作中对于个人内心世界、心理空间的探索。在时间维度上,穆旦诗歌的戏剧性追求还表现在其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历史反思上。穆旦有循环性的历史观,但抱着如尼采所推崇的"爱命运"之肯定的人生态度,穆旦在诗中表现出对"被围"命运的肯定以及对于冲出重围的决心。(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6年06期)

万水,包妍[5](2016)在《作为策略的“现代主义”——对1980年代诗歌“崛起派”话语的重审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初有关"朦胧诗"的论争已经远远超出了"朦胧诗"本身,通过对诗歌"崛起派"话语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崛起派"所使用的"现代主义"定位明显带有策略的意味,"崛起派"利用"现代主义"构建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并最终把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归结为先进与落后的对立,使得他们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其中包括向西方学习与继承传统的对立,现代主义式的历史言说方式与现实主义式的历史言说方式的对立。"崛起派"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形式上表现为斗争思维的沿袭,在内容上表现为进步与落后对立的构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郝海振,白子良[6](2015)在《绝望中的自拯——中国台湾50年代、大陆8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后,两岸对峙,中国台湾文学与大陆母体文学处于隔绝状态,两岸的现代主义诗歌在相互疏离的状态下各自发展,但无论是中国台湾50年代的现代诗运动还是大陆80年代的朦胧诗派,都是在文学极端政治化的基础上把诗歌逼近"非诗"的绝地后实现的诗歌自救运动,是断裂之后的再生。(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08期)

胡江飞,李垣璋[7](2014)在《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观念变迁与创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散漫,格律诗的僵化,象征主义的晦涩、怪异后,在中国二十世纪叁十年代融汇既往新诗优点和长处的现代主义诗歌诞生了,以戴望舒、梁宗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大胆探索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卢志娟[8](2013)在《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40年代,随着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其《荒原》的被译介,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现代派和九叶派诗歌中普遍出现了一种"荒原意识"。这"是在T.S.艾略特《荒原》的影响下,一部分现代派诗人头脑中产生的对整体人类(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14期)

李章斌[9](2013)在《如何“现代”?怎样“主义”?——评梁秉钧、张松建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着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诗歌多样化的文本特质和思想趋向。(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季剑青[10](2011)在《“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现代主义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提出并强调"北平现代主义"的意义,在非西方国家的欠发达城市和作为国际性文学潮流的现代主义之间的重重张力中,探讨"北平现代主义"所蕴含的复杂的文化政治意义。通过对卞之琳、何其芳和林庚叁位诗人的文本细读,考察他们在面对落后的都市现代性与严峻的政治危机时,如何以各自不同的美学形式,将他们独特的城市经验提升到现代性的强度和普遍性的高度上。结语部分则试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一步展开对"中国现代主义"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昌忠.论上世纪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具象与抽象的综合[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枣,亚思明.从地下文学到“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现代主义诗歌复兴[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3].金周详.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都市意象分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

[4].朱妍红.时空维度的戏剧化探索——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J].江汉学术.2016

[5].万水,包妍.作为策略的“现代主义”——对1980年代诗歌“崛起派”话语的重审与反思[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郝海振,白子良.绝望中的自拯——中国台湾50年代、大陆8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发展[J].作家.2015

[7].胡江飞,李垣璋.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观念变迁与创作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卢志娟.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荒原意识”[J].芒种.2013

[9].李章斌.如何“现代”?怎样“主义”?——评梁秉钧、张松建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季剑青.“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现代主义诗歌[J].现代中文学刊.2011

论文知识图

附录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资助着...附录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资助着...第叁篇 统计资料2003年教职工出版的着作(或...一1文丘里的母亲住宅F19.3一1MotherHou...分类号:理07.25《俩匹受训的马》1951上光蛋彩

标签:;  ;  ;  ;  ;  ;  ;  

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论文_王昌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