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镇痛论文_张立,董介轩,殷志荣,石小东,李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枢镇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枢,磁共振,原发性,针刺,功能,西平,内啡肽。

中枢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董介轩,殷志荣,石小东,李皎[1](2019)在《针刀松解对坐骨神经痛大鼠中枢镇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刀松解对坐骨神经痛大鼠中枢各区域多巴胺(DA)、5-羟色安(5-HT)、去甲肾上腺素(NE)、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β-内啡肽(β-EP)、亮氨酸-脑腓呔(L-ENK)镇痛物质影响。方法将9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作对照组、神经损伤组及针刀松解组;对照组:仅手术,不结扎坐骨神经;神经损伤组:结扎坐骨神经,无其他干预;针刀松解组:结扎坐骨神经,在造模成功后14、21、28 d给予针刀松解干预。3组在35 d取中枢各区域组织,用放免检测法检测CCK-8水平;ELISA法检测DA、5-HT、NE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β-EP、L-ENK水平;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ENK水平。结果各区域针刀松解组较神经损伤组和对照组CCK-8、DA、NE、5-HT水平升高(P<0.01);海马区域针刀松解组β-EP、L-ENK水平升高(P<0.01)。结论针刀松解干预坐骨神经痛大鼠能促进中枢各区域DA、NE、5-HT、β-EP、L-ENK等镇痛物质表达,起到内源性中枢镇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朝阳,殷选明[2](2019)在《环氧化酶抑制剂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镇痛作用的中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正常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5只。各组均复制大鼠切口痛模型,建模前30 min,低剂量组、正常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3 mg/kg、6 mg/kg、12 mg/kg氟比洛芬酯。术前及术后1 h、6 h、12 h,测定各组大鼠左后爪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血清、脊髓和下丘脑弓状核(ARC)中β-内啡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脊髓和ARC中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 h、6 h、12 h,用药组PMWT、血清IL-6及血清和脊髓中的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WL、血清IL-10及ARC中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正常剂量组PMWT、TWL显着高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更为显着(P<0.05)。高剂量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IL-6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而IL-10和血清、脊髓及ARC中β-内啡肽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高剂量组脊髓和ARC中β-内啡肽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提高中枢β-内啡肽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宗博,阿日嘎太[3](2019)在《针刺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中枢镇痛机制fMRI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间盘突出症是引起成人腰腿疼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类,而针刺治疗即是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针刺方法不同,疗效也不尽相同。对于不同针刺方法的镇痛机制及疗效分析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的针刺治疗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本文通过对近年针刺治疗腰间盘突出症fMRI机制的文献资料回顾分析,对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2期)

周杰,陈贞羽,龚杰,庄晟坚,邵晓梅[4](2019)在《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对炎性痛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及中枢内啡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对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筛选出电针治疗炎性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Hz组、100Hz组、120Hz组、2/100Hz组和2/120Hz组。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大鼠炎性痛模型,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叁里"和"昆仑"穴,于造模前,造模后24h,治疗第1、3、5、7、9、10天检测大鼠右后足机械缩足阈值(PWTs)。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下丘脑β-内啡肽(β-END)与脑啡肽(ENK)含量、脊髓背角强啡肽(DYN)含量。结果:在电针干预后第7~10天,2/100Hz组和2/120Hz组大鼠PWTs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电针组(P<0.01);各电针组大鼠下丘脑β-END、ENK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P<0.01,P<0.05),而2Hz电针组大鼠下丘脑ENK含量、脊髓背角DYN含量高于其他电针组(P<0.01,P<0.05)。结论: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均能减轻大鼠炎性疼痛,炎性痛早期不同参数组合电针镇痛疗效相当,而后期2/100Hz或2/120Hz频率电针疗效更好。中枢内啡肽分泌是电针镇痛起效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美玉,焦玥,刘洋,李玉娟,赵小亮[5](2018)在《川芎嗪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脑中枢敏化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坐骨神经部分损伤(S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敏行为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脑腹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和杏仁核中央核(Ce A)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NI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分别通过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T,2.5μmol·kg~(-1))、鞘内(it,25μmol·kg~(-1))和静脉(iv,20 mg·kg~(-1))注射给予川芎嗪或生理盐水。采用纤维丝机械刺激法和冷喷法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冷痛敏行为。应用颅内双位点同步微透析采集mPFC和CeA细胞外液,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检测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SNI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着降低(P<0.01),冷痛敏评分显着升高(P<0.01),mPFC细胞外液中Glu和Gly及CeA细胞外液中Gly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SSNI模型组相比,iv注射川芎嗪(20 mg·kg~(-1))能明显升高S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降低冷痛敏评分(P<0.05);VPLNT,it和iv注射川芎嗪能显着降低SSNI模型大鼠mPFC细胞外液中Glu,Asp和Gly以及CeA细胞外液中Glu和Gly含量(P<0.05,P<0.01)。结论川芎嗪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大鼠脑mPFC和CeA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和Gly的释放、调控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及缓解Glu兴奋性毒性造成的中枢敏化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杨紫艺[6](2018)在《基于大脑疼痛感知网络研究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中枢镇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Menstrual migraine without aura,MMOA)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脑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对MMOA患者脑功能活动影响的差异,提取MMOA患者相较于健康人的脑功能变化特征。观察针刺对MMOA患者大脑功能活动和局部脑功能网络的影响,从疼痛感知网络阐释针刺治疗MMOA的中枢调节机制,为针灸预防和治疗MMOA提供神经影像学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5例MMOA患者和27例女性健康受试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经穴组及非经非穴组,分别行针刺治疗。经穴组取双侧风池、率谷、内关、太冲穴和叁阴交;非经非穴组取双侧5个非穴点进行治疗。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3次;月经来潮时的1周,共治疗2次;其余时间,每周治疗2次。一共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治疗27次。且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进行疗效评估,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以观察针刺对MMOA患者大脑功能活动和局部脑功能网络影响,从疼痛感知网络探讨针刺治疗MMOA的中枢神经机制。结果:1.MMOA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人口学与病情相关指标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穴组与非经非穴组患者人口学与病情相关指标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针刺治疗叁个月后经穴组MMOA患者头痛发作次数、VAS、头痛强度、HIT-6较治疗前均得到显着的改善;针刺治疗叁个月后非经非穴组MMOA患者VAS、HIT-6较治疗前得到显着的改善。头痛强度和VAS在治疗第4周时两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其余疗效评价指标两组组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MMOA患者与健康人比较,MMOA患者左侧中扣带回、右侧尾状核、左侧额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和左侧颞上回局部一致性明显增高。右侧楔叶、左侧枕中回和右侧额上回和右侧中央后回局部一致性明显降低。4.治疗叁个月后,经穴组MMOA患者双侧前扣带回、双侧中扣带回、双侧梭状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和双侧颞中回局部一致性明显增高;左侧楔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舌回、右侧额中回、左侧枕中回、双侧丘脑局部一致性明显降低。非经非穴组MMOA患者左侧中扣带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脑岛、左侧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楔前叶和右侧楔前叶局部一致性明显增高;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下回、双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额上回、左侧颞上回和右侧额上回局部一致性明显降低。5.以中央后回上的第二躯体感觉皮层(secondary sensory cortex,S2)为感兴趣区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发现:治疗叁个月后,经穴组患者S2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脑岛的功能连接度升高;非经非穴组患者S2与双侧丘脑、右侧脑岛功能连接度降低,与右侧枕叶功能连接度升高。结论:1.通过对针刺治疗MMOA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后MMOA患者疼痛强度、VAS、HIT-6、头痛次数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由此表明,针刺对MMOA是有效的,针刺经穴对改善头痛次数较针刺非经非穴效果显着。2.与健康受试者比较,MMOA患者局部一致性异常的脑区为主的以S2为主的颞叶、后扣带回等为主要组成的默认网络,还包括以顶叶和额叶为主构成的执行网络,这些异常的脑功能可能是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头痛产生的中枢病理因素。3.中央后回上的S2为经穴组与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对比局部一致性变化最显着的脑区4.选择S2作为感兴趣区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发现,S2与前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与MMOA的疾病病程相关。S2-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度可能与经穴对MMOA患者的头痛强度改善密切相关。非经非穴可能通过S2-丘脑对MMOA患者进行调节。(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段雷[7](2018)在《葵花盘煎剂治疗大鼠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葵花盘煎剂治疗大鼠原发性叁叉神经痛(PTN)的中枢镇痛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18只)、模型组(18只)、假手术组(6只)、葵花盘煎剂组(36只)及卡马西平组(12只)。其中除外正常组与假手术组,余下大鼠均行右侧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术(ION-CCI)。正常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在行ION-CCI术后不给予药物治疗;假手术组在实验开始时仅切开皮肤,但不结扎眶下神经;葵花盘煎剂组在行右侧ION-CCI术后分别予以低、中、高剂量葵花盘煎剂治疗;卡马西平(CBZ)组则在行后右侧ION-CCI术后予以CBZ治疗。2、以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采用von Frey毛刷测定模型组大鼠的阳性反应。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物质(SP)、前列腺素(PG)、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等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4、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γ-氨基丁酸B(GABA 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递质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神经递质的变化:模型大鼠在第5d、14d脑组织内SP、5-HT、β-EP、CGRP、GABA 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在第5天脑组织内iNO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在第14天脑组织内iNO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在第14天脑组织内PG含量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在第5d、14d脑组织内iNOS、SP、PG、5-HT、β-EP等神经递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CGRP的表达情况:模型组和葵花盘高、中、低剂量组在第10d、20d、30d中的CGR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卡马西平组在各阶段中的CGR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葵花盘高、中、低剂量组在第5d中的CGRP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3、大鼠GABA B的表达情况:模型组与葵花盘第5d低剂量组、第10d低剂量组以及在第20d、30d葵花盘高、中、低剂量组的GABA 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卡马西平组在各阶段中的GABA 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葵花盘高、中剂量组在第5d中的GABA 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葵花盘高、中剂量组在第10d中的GABA 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4、大鼠5-HT含量的变化:模型组和葵花盘第5d高、中、低剂量组的5-HT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葵花盘第20d高、中、低剂量组的5-HT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葵花盘第30d高、中、低剂量组的5-HT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葵花盘第10d高、中、低剂量组5-H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卡马西平组第10d的5-HT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5、大鼠β-EP含量的变化:模型组和葵花盘第10d高、中、低剂量组的β-E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葵花盘第20d高、中、低剂量组的β-E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葵花盘30d高、中、低剂量组的β-E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葵花盘第5d高、中、低剂量组β-EP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卡马西平组第10d的β-EP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6、模型组和不同时间内不同剂量治疗后葵花盘组大鼠脑组织内iNOS、PG、S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卡马西平组不同时间内大鼠脑内iNOS、PG、S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用ION﹣CCI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模型,并发现PTN与iNOS、SP、PG等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有关。2、葵花盘煎剂治疗大鼠PTN的中枢镇痛机制与调节其脑组织内5-HT、β-EP、GABA B、CGRP等神经递质有关(其中,治疗后神经递质5-HT降低,推测这一机制可能与葵花盘煎剂更多地针对亲伤害受体亚型有关)。3、卡马西平治疗大鼠PTN有效的机制之一与调节其脑组织5-HT、β-EP等神经递质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27)

陈紫岳[8](2017)在《基于动脉自旋标记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特色疗法,在治疗原发性痛经(PD)等痛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然而其中枢镇痛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发现艾灸短期干预过程中的中枢动态改变及其后效应,阐明艾灸治疗PD的中枢即刻镇痛机制;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VAS疼痛评分与各脑区局部CBF的相关性,明确与原发性痛经患者自身疼痛感觉相关的脑区。本研究拟从"相关性研究-干预"的角度为艾灸机理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为艾灸疗法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用PD为疾病载体,以艾灸-安慰灸设计随机对照试验,运用包括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结合临床疗效评价(VAS评分等)。随机将原发性痛经患者(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淤型及寒湿凝滞型,或者以上四种证型的交错混合型)19例分为艾灸组10例及安慰艾灸组9例。在受试者月经期第1-3天且疼痛评分(VAS)大于40mm时,进行一次即时(30min)艾灸关元或安慰艾灸关元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fMRI扫描,并记录治疗前后受试者的疼痛评分(VAS)。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VAS疼痛评分与各脑区局部CBF的相关性,明确与原发性痛经患者自身疼痛感觉相关的脑区;从即刻效应分析比较艾灸关元穴前后PD靶脑区功能参数变化,发现艾灸短期干预后效应,探究艾灸治疗PD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结果:1.PD患者疼痛症状与脑区相关性研究:VAS疼痛评分与显着相关脑区CBF治疗前后差值的相关性结果为:艾灸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差值与CBF差值呈显着负相关的脑区为左楔叶,r=-0.65,p=0.043;左枕上回,r=-0.68,p=0.0297。艾灸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差值与CBF差值呈显着正相关的脑区为:左前扣和旁扣带脑回,r=0.78,p=0.0074;左顶下缘角回,r=0.82,p=0.0036;左缘上回,r=0.8,p=0.0052(见图 1-5);左岛盖部额下回,r=0.86,p=0.0015;左颞横回,r=0.81,p=0.0043;和左中央沟盖,r=0.63,p=0.0499。2.艾灸治疗PD的中枢即刻镇痛机制研究:(1)CBF比较:1)艾灸组与安慰艾灸组干预前各脑区CBF如表2-1所示,两组PD患者各脑区CB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艾灸组PD患者干预前后44个脑区CBF改变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的脑区共8个,分别为:左角回、左前扣带回和旁扣带脑回、左后扣带回、左额中回_L内侧额上回、左顶下缘角回、左豆状壳核、左缘上回。相比于艾灸治疗前,PD患者艾灸治疗前后CBF改变有明显意义脑区CBF值均升高。3)安慰艾灸治疗前后PD患者脑区CBF改变(舍弃CBF为非数值脑区)如表2-4所示,各脑区改变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比较:1)艾灸组、安慰艾灸组干预前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艾灸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较艾灸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安慰艾灸组干预后,VAS疼痛评分较安慰艾灸干预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艾灸对PD具有短时镇痛效果,安慰艾灸则不具备相应疗效。2.可以推断,本研究出现rCBF明显增高的八个脑区中,除豆状核的激活与艾灸治疗PD的疗效无关外,其余七个脑区(左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左后扣带回、角回、左顶下缘角回、缘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和左额中回)可能从感觉、情绪、认知这叁个不同的方面对疼痛进行了调控,是艾灸治疗PD短时镇痛的可能的机制,但被激活的脑区之间互相的联系作用,仍然需要更深一步的科学研究。3.可以肯定参与了镇痛的脑区为左前和旁扣带脑回、左顶下缘角回、左缘上回。4.可推断涉及艾灸治疗PD缓解疼痛的两个回路,第一条为额叶皮质-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其中豆状核关键成分。这个回路调解动机和情绪驱动,从而促进目标导向行为的表达。第二条为顶叶-基底节-边缘叶-额叶,包括神经递质的运输和情绪的调节以及行为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陶俊钰,徐奎[9](2016)在《中枢镇痛药琥珀酸去氢他喷他多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1-二甲胺基-2-甲基-3-戊酮和间甲氧基苯基溴化镁经格氏反应制得1-二甲胺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3-戊醇盐酸盐(2),2用氯化亚砜氯代,经叁溴化硼脱甲基得3-[3-氯-1-(二甲胺基)-2-甲基戊基-3-基]苯酚盐酸盐(4),4在4-叔丁基环己醇中用4-叔丁基环己醇钠顺式脱氯得去氢他喷他多(5),5与琥珀酸酐酯化得(Z)-3-[1-(二甲胺基)-2-甲基-2-戊烯-3-基)苯基丁二酸单酯(6),再经甲酯化、硼氢化钾还原、成盐得(Z)-3-[1-(二甲胺基)-2-甲基-2-戊烯-3-基]-苯基-4-羟丁酸酯琥珀酸盐(1),总收率31.8%。目标化合物为正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候选中枢性镇痛新药,命名为琥珀酸去氢他喷他多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马琳,余建强,徐婷婷,李玉香[10](2016)在《氧化槐果碱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小鼠中枢GABAA受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氧化槐果碱(Oxysophocarpine,OSC)的镇痛作用,并初步探讨OSC镇痛相关机制。方法侧脑室(Intracerebroventricle injection,i.c.v.)给药后采用小鼠温浴热甩尾模型观察OSC给药前后小鼠缩尾潜伏期的变化,评价OSC的中枢镇痛作用效果;腹腔注射OSC 15 min后侧脑室给予GABA受体相关工具药(γ-氨基丁酸、蝇蕈醇、印防己毒素),观察GABA受体被激动或者拮抗后OSC对小鼠浴热甩尾反应潜伏期的影响,并分析OSC的镇痛作用机制。结果小鼠温浴热甩尾模型结果显示与NS组比较,OSC(1.4 mg/kg)侧脑室注射可延长明显小鼠温浴缩尾反应潜伏期,提高痛阈最高可达34.66%;与生理盐水和给药前组比较,γ-氨基丁酸(GABA)+OSC组和蝇蕈醇(MUS)+OSC组可显着增长小鼠温浴热甩尾反应潜伏期,使小鼠痛阈明显提高;与NS+OSC组比较,印防己毒素(PTX)+OSC组可显着对抗OSC的镇痛作用,对小鼠温浴热甩尾反应潜伏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OSC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GABAA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中枢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正常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5只。各组均复制大鼠切口痛模型,建模前30 min,低剂量组、正常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3 mg/kg、6 mg/kg、12 mg/kg氟比洛芬酯。术前及术后1 h、6 h、12 h,测定各组大鼠左后爪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血清、脊髓和下丘脑弓状核(ARC)中β-内啡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脊髓和ARC中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 h、6 h、12 h,用药组PMWT、血清IL-6及血清和脊髓中的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WL、血清IL-10及ARC中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正常剂量组PMWT、TWL显着高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更为显着(P<0.05)。高剂量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IL-6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而IL-10和血清、脊髓及ARC中β-内啡肽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高剂量组脊髓和ARC中β-内啡肽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提高中枢β-内啡肽水平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枢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董介轩,殷志荣,石小东,李皎.针刀松解对坐骨神经痛大鼠中枢镇痛机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

[2].王朝阳,殷选明.环氧化酶抑制剂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镇痛作用的中枢机制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3].王宗博,阿日嘎太.针刺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中枢镇痛机制fMRI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周杰,陈贞羽,龚杰,庄晟坚,邵晓梅.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对炎性痛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及中枢内啡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5].张美玉,焦玥,刘洋,李玉娟,赵小亮.川芎嗪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脑中枢敏化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

[6].杨紫艺.基于大脑疼痛感知网络研究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中枢镇痛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7].段雷.葵花盘煎剂治疗大鼠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8].陈紫岳.基于动脉自旋标记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9].陶俊钰,徐奎.中枢镇痛药琥珀酸去氢他喷他多酯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

[10].马琳,余建强,徐婷婷,李玉香.氧化槐果碱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小鼠中枢GABAA受体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1.天然重组IFNα及其突变体的中枢镇不同剂量眼镜蛇神经毒素中枢镇痛眼镜蛇神经毒素与吗啡中枢镇痛...(A)、Chol-SS-EM1NPs(B)、Ch...(A)生理盐水、EM-1、Chol-SS-EM1NP...12在大麻耐受的小鼠中,侦ij脑室注射...

标签:;  ;  ;  ;  ;  ;  ;  

中枢镇痛论文_张立,董介轩,殷志荣,石小东,李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