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运动员论文-白骏北

自行车运动员论文-白骏北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行车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呼吸肌训练,膈肌厚度,公路自行车

自行车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白骏北[1](2019)在《呼吸肌训练对自行车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膈肌厚度、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呼吸系统的能力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成绩,在有氧耐力项目中尤为突出,在以有氧耐力为主导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呼吸功能的好坏与运动水平紧密联系。因此通过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提高呼吸肌力量、耐力及抗疲劳能力就十分必要,而呼吸肌训练时很好的练习了呼吸功能,因此观察呼吸肌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直接影响成为一种新思路。1.根据对自行车中长项目运动员呼吸肌群训练的情况,总结其递增负荷功率车运动的机能状态变化。2.观察分析自行车队员和普通人的呼吸肌训练过程中肺通气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训练对肺通气功能带来的影响。3.观测自行车队员和普通人的呼吸肌训练前后主要吸气肌膈肌的形态变化,为可能出现的呼吸功能的改变提供解剖学上的根据。4.分析、评估呼吸肌群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及普通人在呼吸生理功能、及主动肌形态上的影响;评估呼吸肌群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专项能力及运动成绩做出帮助。研究方法:受试者:普通男性受试者8人,公路自行车男运动员8人,年龄20-22岁。两组受试者进行6周呼吸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和膈肌厚度测量,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将两组人群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自身对比。呼吸肌群训练方法:采用Power breath呼吸肌训练器。对实验人群进行6周训练,每天3组,每组30次呼吸,强度为30rm。肺通气功能测试:利用CHESTGRAPHHI-101肺功能测试仪,受试者在训练前后进行测试。内容为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记录FVC测试中第1秒呼气百分比(FEV1),以及MVV测试中的呼吸频率(RR)。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测试:受试者在MONARK839E功率自行车上骑行,骑行频率在95-100转/分。记录力竭运动时间及最大运动负荷强度。本研究采用VO2peak标准。记录受试者测试的最大摄氧量、最大功率、最大心率。有氧耐力测试中肺功能测试方法:利用CORTEX便携式心肺功能仪对受试者心率、通气量、摄氧量等指标记录。膈肌厚度测试:利用飞利浦HD7 XE型超声仪对受试者训练前后的膈肌厚度进行测量。测量时机为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末和用力呼气末时像。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差异,P<0.05为显着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呼吸肌训练对膈肌厚度的影响:运动员组平静屏气时膈肌厚度训练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该组人员深呼气末膈肌厚度训练前后分别是1.85±0.28、1.79±0.16(mm),没有显着性差异。而运动员训练前后深吸气末时相,膈肌厚度分别为2.73±0.27和2.99±0.35(mm),有显着性差异,变化率为9.5%,说明膈肌在呼吸训练后深吸气时的厚度较训练前有显着增加。普通人群组中,呼吸肌厚度在平静屏气和深呼气末时相的测量数据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而在深吸气末时相的膈肌厚度,从训练前的2.72±0.22(mm)增加到了3.01±0.40(mm),增加幅度为10.6%,两组数据有显着性差异。呼吸肌训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经过6周的呼吸肌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VC、FVC、FEV1(%)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变化,而MVV较呼吸肌训练前增加了6.43%,并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测量分钟最大通气(MVV)时的呼吸频率(RR)也增加了3.23%,且较训练前有显着性差异。在普通人群组中训练前后呼吸功能的差异更加显着。用力肺活量FVC增加4.81%,同时第一秒的通气率FEV1%也有显着性增加,幅度为3.86%。MVV较训练前有极其显着性增加,增加了10.59%,而RR增加了10.17%,且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自行车运动员组一样,肺活量(VC)在该组没有显着性变化。呼吸肌训练对运动员组有氧能力的影响:运动员组在有氧耐力测试的相关数据前后比较结果如下,相对最大摄氧量训练前后有所升高,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功率有一定上升,上升幅度达到5.77%,并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对最大统计量有显着提高,提升为8.56%(P<0.05);最大心率训练前后几乎没有变化,并且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周呼吸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男性普通人群与自行车运动员深吸气末的膈肌厚度。2.六周呼吸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普通男性人群用力肺活量百分及分钟最大通气量,可以有效提高男性自行车运动员分钟最大通气量。3.六周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男性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测试中的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通气量,但是未见对相对最大摄氧量有影响。4.呼吸肌训练可以增加膈肌厚度从而增强呼吸功能,进而提升运动表现能力,因此建议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系统的进行呼吸肌训练从而提升专项成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郑保华[2](2019)在《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组合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以江汉大学自行车队运动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法,揭示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反映运动项目的运动过程,是探索和创新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重要途径。自行车运动项目特征是运动员在高水平骑行技术基础上,所表现专项体能为上肢长时间静力性耐力,下肢为动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包括高速冲刺无氧耐力,介于有氧和无氧之间的速度的耐力,以及长时间持续有氧耐力。快速爆发力表现在自行车行进中运动员的肌肉无氧代谢基础上短暂时间的加速冲刺能力和突然启动能力,快速速度耐力表现在自行车行进中运动员的肌肉无氧和有氧代谢基础上变速和爬坡能力,长时间持续速度耐力表现在运动员的肌肉有氧代谢基础上持续骑行能力。当前,自行车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呈现出分化性和组合性。分化性表现为体能专项训练方法更加细化,训练内容相关更加密切,专项训练特征更加明确。组合性表现为体能训练内容合理搭配,这种搭配不是简单组合,它不仅是使每个训练内容的效果都能正迁移到下一个训练内容中去,而且是下一个训练内容是在承接上一个训练效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不同专项耐力、不同专项力量耐力、不同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及训练时间、间歇时间等体能训练内容搭配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多种刺激,引起不同练习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转移,促进训练效果的正迁移,做到训练内容1+1》2的效果,尽快转化及缓解运动疲劳的产生,减少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损伤。组合训练法是依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竞技水平、项目要求及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地运用训练学规律,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不同性质和比例的训练内容,以求获得最佳整体效果的训练方法。针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特点,探索高校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组合训练方法,以期拓展和创新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速度或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实践训练法和理论成果移植法等。研究结果:1.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与专项耐力的组合训练,是通过各种训练内容把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爆发性力量耐力、静力性力量耐力和持续性力量耐力)和专项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有效地搭配组合,共同构建成3种专项力量耐力与专项耐力的组合训练法。⑴爆发性力量耐力与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组合,⑵静力性力量耐力与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组合,⑶持续性力量耐力与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组合。2.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及躯干核心部位力量组合训练,运动链分成上肢运动链和下肢运动链。⑴上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及躯干核心部位肌肉群专项力量组合训练。上肢运动链是以躯干腰部为起点,以躯干肌肉群、肩部肌肉群、肘部以及腕部肌肉群的为整体的力量训练,上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各肌肉群和整个躯干部位肌肉群力量组合训练主要是维持人体与自行车平衡及前行方向。上肢力量训练主要采用持续性和爆发性力量训练方法。躯干部位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法。⑵下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及躯干核心部位肌肉群力量组合训练。下肢运动链是由躯干肩关节以下发力,连贯下肢的髋部肌肉群、膝部肌肉群、踝部肌肉群各部肌群的整体的力量训练。下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各肌肉群和整个躯干部位肌肉群力量组合训练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与自行车整体前行,下肢力量训练主要采用持续性和爆发性力量训练方法,同样,躯干部位也是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法。3.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专项耐力和上、下肢运动链及运动链各环节肌肉群力量训练,共同构成4种组合训练方法。⑴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体能组合训练:持续性肌肉耐力+核心部位力量+下肢运动链爆发力量,⑵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体能组合训练:持续性肌肉耐力+上肢静力性力量+下肢运动链爆发力量,⑶发展稳定性肌肉力量为主体能组合训练:核心部位力量+静力性肌肉耐力+爆发性肌肉耐力⑷发展稳定性肌肉力量为主体能组合训练:动力性肌肉力量+静力性肌肉耐力+爆发性肌肉耐力。研究结论:江汉大学自行车队通过体能组合训练,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提高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提升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运动链各环点的力量和运动链组合配协同力量,提高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前行力量和自行车运动前行中人与车的动态平衡能力,提高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增强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促进了大学生运动员更快地适应自行车运动比赛节奏,更快地适应了自行车比赛实战需求。江汉大学自行车队在专项体能训练的创新与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特点的体能组合训练方法,为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体能储备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丽萍[3](2019)在《对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能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基础保证,而科学的训练计划能够避免运动员身体损伤,有利于实现训练目标、挖掘机体潜能,所以教练应该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体能增长规律、运动员个体差异等方面制定训练方案,确保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将针对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实践意义,实现体能训练的效果,推动我国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9期)

杨解放[4](2019)在《自行车运动员智能辅助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自行车运动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水准,通常情况下要结合其个性化特征和实际技能情况,采取更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运用更为先进智能的辅助训练设备,这已经成为一种比较主流的趋势,进一步遵循自行车专业训练基本要求和特色,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和处理,由此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高效训练方法。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相关方面的软件和硬件,进一步有效模拟出更逼真的比赛场景,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大程度上有效降低外部因素,使环境更加逼真,更加便捷。这种更为先进的辅助训练系统更加智能化,同时也可以更高效,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特征,进一步突破了相关方面的限制,确保进车运动员能够在更短暂的时间里面提升自身的竞技水准和职业技能,因此该系统有着十分显着的应用优势。结合这样情况,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自行车运动员智能辅助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可以为同行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耿海峰,谢云[5](2019)在《基于定量差异法的自行车运动员生化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定量差异法对生化指标定量分级以及核心参数指标对运动训练的指导作用,以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8名主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利用黄金分割常数和变异系数对训练监控的生化指标进行定量分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7项指标中,Hb、Fe未能分级,其余CK分级最多,可分3级,RBC、BUN、T、C各分2级;3级CK与1级T的CV值在准备期与比赛期有显着定量差异(L≥0.80);1级T及1、2级CK为训练核心参数。结论:变异系数分析可以鉴定阶段性的训练成果,预测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以及判定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稳定性等;生化指标定量分级能够精准地确定最佳训练负荷,辅助教练指导运动训练;核心参数指标的出现能够保证运动训练的经济高效性。(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屈成刚,唐一丹[6](2019)在《不同大强度间歇训练对公路自行车优秀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2种大强度间歇训练对公路自行车优秀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5名云南省公路自行车优秀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3组,第1组(S组)采用冲刺间歇训练结合耐力训练(SIT+耐力训练),第2组(H组)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耐力训练(HIIT+耐力训练),第3组(C组)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耐力性训练;训练持续3周,S组和H组共进行SIT和HIIT训练6次。采用训练后即刻血乳酸(BLAend)和训练过程平均心率(HRmean)监控训练负荷强度;训练前后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最大有氧输出功率(Pmax)、最大摄氧量绝对值(VO2max)、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max/kg)、每分通气量(VE)和最大心率(HRmax),并通过公式计算每搏输出量(SV)。结果:1)3周训练后,S组运动员Pmax、VO2max、VO2max/kg、VE、HRmax、SV均显着提高(P<0.05);H组仅有VO2max/kg有显着性提高(P<0.05);C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2)S组各项指标增量(Δ)明显高于H组和C组。S组ΔVE、ΔHRmax、ΔVO2max、ΔVO2max/kg较H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S组与C组比较,VO2max呈现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VO2max/kg、ΔVE、ΔHRmax均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3)3周训练后,S组HRmean与BLAend均明显下降,且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训练前后相同阶段S组HRmean与BLAend均显着高于H组,且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相比HIIT结合耐力训练和传统耐力训练,3周SIT结合耐力训练的训练计划对公路自行车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曦[7](2019)在《试论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自行车运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因此,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培养。在选择适合的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时,需要全面考察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身体机能以及运动成绩等多项指标。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择标准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我国进行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选材提供全面的、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李富吉[8](2019)在《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体育事业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自行车运动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在自行车运动时,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至关重要,是自行车运动员日常训练中的训练重点。运动员想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运动能力,体能训练就是重要手段,运动员的成绩就能反映出其体能的强弱。那么如何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自行车远动员进行体能测试时身体能量代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体能训练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帮助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8期)

张春航[9](2019)在《辽宁省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冬训前后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辽宁省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冬训前后的有氧代谢能力进行跟踪检测,旨在了解冬训的有氧能力训练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冬训前后,最大通气量、最大心率、最大呼吸商、通气无氧阈及通气无氧阈心率等有氧能力指标均有显着提高,最大摄氧量虽冬训前后相比差异不显着,但值有所升高,提示冬训对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孙军[10](2019)在《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行车运动作为一种竞技型项目,运动员想要提高其骑行成绩,就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耐力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日常训练项目中包含着耐力训练,它是培养自行车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同时为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项目中获取优异的成绩提供基础保障。在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的时候,应该按照科学的运动方式进行合理的训练,在保证专业指标达标的前提下提升骑行速度,制定出相应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为自行车运动员全面提高耐力素质做出有效的训练控制,已经成为自行车运动员在进行耐力训练时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自行车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法,揭示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反映运动项目的运动过程,是探索和创新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重要途径。自行车运动项目特征是运动员在高水平骑行技术基础上,所表现专项体能为上肢长时间静力性耐力,下肢为动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包括高速冲刺无氧耐力,介于有氧和无氧之间的速度的耐力,以及长时间持续有氧耐力。快速爆发力表现在自行车行进中运动员的肌肉无氧代谢基础上短暂时间的加速冲刺能力和突然启动能力,快速速度耐力表现在自行车行进中运动员的肌肉无氧和有氧代谢基础上变速和爬坡能力,长时间持续速度耐力表现在运动员的肌肉有氧代谢基础上持续骑行能力。当前,自行车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呈现出分化性和组合性。分化性表现为体能专项训练方法更加细化,训练内容相关更加密切,专项训练特征更加明确。组合性表现为体能训练内容合理搭配,这种搭配不是简单组合,它不仅是使每个训练内容的效果都能正迁移到下一个训练内容中去,而且是下一个训练内容是在承接上一个训练效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不同专项耐力、不同专项力量耐力、不同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及训练时间、间歇时间等体能训练内容搭配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多种刺激,引起不同练习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转移,促进训练效果的正迁移,做到训练内容1+1》2的效果,尽快转化及缓解运动疲劳的产生,减少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损伤。组合训练法是依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竞技水平、项目要求及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地运用训练学规律,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不同性质和比例的训练内容,以求获得最佳整体效果的训练方法。针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特点,探索高校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组合训练方法,以期拓展和创新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速度或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实践训练法和理论成果移植法等。研究结果:1.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与专项耐力的组合训练,是通过各种训练内容把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爆发性力量耐力、静力性力量耐力和持续性力量耐力)和专项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有效地搭配组合,共同构建成3种专项力量耐力与专项耐力的组合训练法。⑴爆发性力量耐力与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组合,⑵静力性力量耐力与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组合,⑶持续性力量耐力与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混氧耐力组合。2.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及躯干核心部位力量组合训练,运动链分成上肢运动链和下肢运动链。⑴上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及躯干核心部位肌肉群专项力量组合训练。上肢运动链是以躯干腰部为起点,以躯干肌肉群、肩部肌肉群、肘部以及腕部肌肉群的为整体的力量训练,上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各肌肉群和整个躯干部位肌肉群力量组合训练主要是维持人体与自行车平衡及前行方向。上肢力量训练主要采用持续性和爆发性力量训练方法。躯干部位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法。⑵下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及躯干核心部位肌肉群力量组合训练。下肢运动链是由躯干肩关节以下发力,连贯下肢的髋部肌肉群、膝部肌肉群、踝部肌肉群各部肌群的整体的力量训练。下肢运动链与运动链各环节各肌肉群和整个躯干部位肌肉群力量组合训练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与自行车整体前行,下肢力量训练主要采用持续性和爆发性力量训练方法,同样,躯干部位也是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法。3.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专项耐力和上、下肢运动链及运动链各环节肌肉群力量训练,共同构成4种组合训练方法。⑴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体能组合训练:持续性肌肉耐力+核心部位力量+下肢运动链爆发力量,⑵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体能组合训练:持续性肌肉耐力+上肢静力性力量+下肢运动链爆发力量,⑶发展稳定性肌肉力量为主体能组合训练:核心部位力量+静力性肌肉耐力+爆发性肌肉耐力⑷发展稳定性肌肉力量为主体能组合训练:动力性肌肉力量+静力性肌肉耐力+爆发性肌肉耐力。研究结论:江汉大学自行车队通过体能组合训练,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提高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提升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运动链各环点的力量和运动链组合配协同力量,提高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前行力量和自行车运动前行中人与车的动态平衡能力,提高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增强了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促进了大学生运动员更快地适应自行车运动比赛节奏,更快地适应了自行车比赛实战需求。江汉大学自行车队在专项体能训练的创新与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的特点的体能组合训练方法,为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体能储备奠定了一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行车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白骏北.呼吸肌训练对自行车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膈肌厚度、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郑保华.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组合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以江汉大学自行车队运动员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丽萍.对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4].杨解放.自行车运动员智能辅助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5].耿海峰,谢云.基于定量差异法的自行车运动员生化指标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9

[6].屈成刚,唐一丹.不同大强度间歇训练对公路自行车优秀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7].赵曦.试论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科学选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8].李富吉.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分析[J].体育风尚.2019

[9].张春航.辽宁省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冬训前后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J].辽宁体育科技.2019

[10].孙军.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标签:;  ;  ;  

自行车运动员论文-白骏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