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重要性,敏感性,西南地区,廊道,黄河口,沉积物。
生态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林子雁,肖燚,史雪威,饶恩明,张平[1](2018)在《西南地区生态重要性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在明确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构建西南生态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GIS技术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地区,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75.7万km2,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横断山区、川西高原等地区。该区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32.5%,提供了59.4%的土壤保持总量和54.5%的水源涵养总量,保护了69.7%的重要物种。研究建议,划定极重要区为生态红线进行强制性严格保护,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毛思珍[2](2017)在《保护草原生态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生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也广泛实施之后,关于草原生态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表面来看,这只是人们对于生态问题更加关注的一种被动反应,但是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一举动其实是人们对于生态理念提升的变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畜牧产品的需求量逐日增加,因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是重要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7年26期)
杜悦悦,胡熠娜,杨旸,彭建[3](2017)在《基于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西南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快速城市扩张背景下缓解生态保护和土地开发矛盾、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源地和阻力面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基础,当前阻力面构建多关注生态要素而忽视与区域典型生态问题相对应的生态过程表征。以西南山地地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研究区,选取生物资源保护、水资源安全和营养物质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重要性从而识别源地,基于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石漠化等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组团廊道和景观廊道,从而构建山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大理州生态安全源地总面积14416.64 k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0.93%;关键生态廊道分为组团廊道和景观廊道两类,分别长404.7 km和208.4 km,以"一轴叁带"形式呈树状辐射分布。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生态源地和廊道应成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禁止开发区。生态重要性源地识别和生态敏感性阻力面分析方法可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对于大理州山地城镇建设的用地选择和空间扩张提供定量指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李明玉,田丰昊,董玉芝[4](2016)在《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从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敏感性3方面建立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和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延龙图"(延吉-龙井-图们)地区生态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3个级别: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以反映不同生态用地保护级别和建设管制要求。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极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25.720%,主要为耕地、林地和水域;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9.500%,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一般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4.780%,以林地为主。(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傅明珠,张朝晖,王宗灵,姜美洁,王炜[5](2016)在《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与识别方法研究——以黄河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正在承受来自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急需必要的管理工具或决策支持系统来应对这些压力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海洋生境的分类识别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海洋生态重要区识别作为一种客观、科学和灵活的生境分类评估和选划方法,已被科学界和管理者广泛接受和认可。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生态重要区的概念内涵以及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给出了海洋生态重要区的定义,之后以黄河口为例,初步建立了针对该区域的生态重要区识别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区进行了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本文是对生态重要区识别方法在我国近海的首次应用尝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提供科学方法和工具,也可为其他区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周朕,蒙吉军[6](2016)在《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重要性识别的最小生态用地优化——黑河中游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用地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供给源,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从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出发,选择西北内陆河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模型确定维持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小生态用地数量,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重要性与土地生态适宜性识别进行生态用地优化。研究表明:(1)黑河中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567 5,而人均生态容量为4.839 2,人均生态赤字0.728 3,维持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需要3 010 km~2的林地或9 086 km~2的草地或1 431 km~2的水域。(2)研究区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与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 767 km~2,土地覆被以林地与草地为主;次重要生态区域主要分布在甘州区中部、临泽县东南部,总面积964 km~2,土地覆被以耕地为主;重要生态区域主要分布在甘州区、临泽县中部与山丹马场的北部,总面积3 058 km~2,土地覆被以耕地与未利用地为主。(3)基于最小生态用地确定、生态重要性与土地生态适宜性识别结果,研究区生态用地优化需要退耕还林369 km~2、退耕还草191 km~2、生态林建设141 km~2及相应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对黑河中游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6年03期)
王志涛,门明新,崔江慧[7](2016)在《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及其地形梯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干扰3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沽源县未利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并根据沽源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沽源县生态重要性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1 082.78 hm2、11 209.05 hm2、11 450.25 hm2和4 803.12 hm2,分别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8.75%、29.08%、29.71%和12.46%,生态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较少。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高程梯度带以及0°~5°和5°~15°两个坡度梯度带;生态极重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和1 600~1 800 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5°~15°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的未利用地的比重变大,由最初的11.31%和13.86%提升到97.95%和93.64%。研究结果可以为沽源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乐[8](2015)在《曹妃甸新区生态重要性识别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是地球上各类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载体及物种的栖息地。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逐渐增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在时空上最合理、最有效地组合或配置,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从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基于RS、GIS技术平台,系统的分析了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所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并构建生态重要性识别体系,识别出对于维护和控制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地段,构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从空间布局上为协调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提供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1992-2012年,曹妃甸新区盐田、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林地和水域湿地呈现波动变化,耕地先减少后增加,滩涂和未利用地均处于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及围海造地占用沿海滩涂。耕地先减少后增加,主要由于建设占用和其他转化大于未利用地等补充耕地量。这些变化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对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干扰程度日益增强。(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内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期间,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不同景观类型间的干扰度增加,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因此有必要以生态保护为约束,优化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3)极重要关键地段和重要关键地段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0.59%,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地区是维护曹妃甸新区水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生态用地。较重要关键地段面积占总面积14.27%,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以及中度敏感区域过渡地带,滩涂、沿河生态缓冲带二级区域。一般地段面积占总面积35.14%,该区生态系统较为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是将来建设开发方向。通过建成区的分布情况也说明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4)根据生态重要性识别研究,并以此作为曹妃甸新区未来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保护约束条件;利用CA-Markov模型对曹妃甸新区2022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预测模拟。将模拟结果与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聚集度增加、相互干扰度减小,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从而表明区域生态重要性识别的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作用,为协调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4)
许家瑞[9](2014)在《基于GIS的辽宁省生态重要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重要性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区域保护的重要指标,主要体现区域生态系统在调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或在本地区的生态功能价值。通过生态重要性的衡量,可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确定未来生态系统维护和改善的基本方向。近年来,较多学者针对生态重要性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往往针对较小区域的单一指标展开。本研究的研究指标和技术方法,建立在国家给定的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的复合型生态成因和特点等,以整合后的辽宁省58个县域为研究区域,优化了国家技术规程中给定的指标,选取水源涵养重要性、森林生态重要性、湿地生态重要性和保护区生态重要性四个指标。阅读并分析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为不同指标选取了最适合的量化方法。灵活运用GIS技术作为本研究的技术支撑和方法创新,通过格网技术、表间赋值、缓冲区分析和专题地图制作等技术,对省域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将数据表格用简单直观的专题图表现出来,减少了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误差,使结论更加准确真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一定的基础,并为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全省水源涵养重要性指数为41.38;森林生态重要性指数为42.09;湿地生态重要性指数为16.26;保护区生态重要性指数为26.50;全省生态重要性综合评价指数为43.07。全省共有生态系统重要区11个,生态较重要区11个,生态一般重要区10个,生态略重要区13个和生态不重要区13个。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辽宁省生态系统森林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区;湿地重要区域主要集中在盘锦市,大洼县,盘山县和灯塔市等地区;水源涵养重要区域除辽宁省最西部外,全省都有一定分布;保护区重要区域则在辽中偏西部,辽东和辽南部分地区广泛分布。省内生态系统存在如下的问题:山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形势极其严峻;河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泄洪功能较低,导致下游平原河道淤塞,湿地蓄洪调水功能下降和消逝,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等。这些是接下来辽宁省在生态系统保护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孙悦,徐兴良,KUZYAKOV,Yakov[10](2014)在《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各种有机物质添加等处理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周转强烈的短期改变。根际是激发效应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发生部位。根际激发效应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虽然对根际激发效应的产生机制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对根际激发效应在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生态重要性依然缺乏足够的理解。该文在论述激发效应的研究历史和主要发生部位的基础上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深入剖析了影响根际激发效应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并阐释了根际激发效应的生态重要性,对未来根际激发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生态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原生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也广泛实施之后,关于草原生态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表面来看,这只是人们对于生态问题更加关注的一种被动反应,但是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一举动其实是人们对于生态理念提升的变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畜牧产品的需求量逐日增加,因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是重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1].林子雁,肖燚,史雪威,饶恩明,张平.西南地区生态重要性格局研究[J].生态学报.2018
[2].毛思珍.保护草原生态重要性[J].科学技术创新.2017
[3].杜悦悦,胡熠娜,杨旸,彭建.基于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西南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J].生态学报.2017
[4].李明玉,田丰昊,董玉芝.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与保护[J].地理科学.2016
[5].傅明珠,张朝晖,王宗灵,姜美洁,王炜.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与识别方法研究——以黄河口为例[J].海洋学报.2016
[6].周朕,蒙吉军.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重要性识别的最小生态用地优化——黑河中游案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6
[7].王志涛,门明新,崔江慧.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及其地形梯度特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8].张乐.曹妃甸新区生态重要性识别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9].许家瑞.基于GIS的辽宁省生态重要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0].孙悦,徐兴良,KUZYAKOV,Yakov.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