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向纠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前向,无源,复用,误码率,正交,奇偶,信道。
前向纠错论文文献综述
席世文[1](2019)在《视频通信中的应用层前向纠错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的信道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想要的视频效果,造谣就是信道的宽带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来一种方案,主要是适用于使用无线网络的视频技术,具体是指视频广播之中通信的应用层前向方面的纠错技术,这种方案的核心特点就是会根据不同的视频符号,然后对不同的接收端重建视频的质量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选择不同的优先级,这主要是利用率视频数据特有的特点即不等重要性的特点。这种方案主要是针对在信道宽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终端的信道状况存在差异,于是采取牺牲一小部分的低丢包率终端的视频质量,然后使得小区内部的全部用户能够接收到更高质量的视频。(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龚广宇[2](2019)在《基于微元噪声加密的相干光传输系统中前向纠错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层传输、交换和组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光通信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大幅度提升,光网络基础设施的开放能力也显着增强。然而,现有的光纤通信系统并不具备安全性,光纤传输过程基本处于非设防状态,可直接从光缆或者光放大器处窃听光信号并分析截获所携带的数据信息。由于物理层安全威胁及影响日益突出,同时以计算复杂性为基础的传统密码体制已无法应对来自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破解能力,光通信中传输的信息内容未来将面临“被透明、被复制、被篡改”的窘境。本论文中微元信号引入噪声传输机理以光通信物理层加密技术为基础,采用多种方式的光信号处理和电信号处理手段,实现集加密和隐藏功能于一体的光通信物理层安全方案,为满足传输长距离、安全高强度的需求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基于光通信物理层安全传输领域的新理论微元,即在光纤信道传输时由于噪声影响能够判决的最细微的信号状态。详细分析了大规模多维多阶调制技术下,通过'维'和'阶'来进行信号状态划分并利用噪声进行信号隐藏的安全信号模型。最后阐述了微元噪声加密后信号的发送和安全判决接收的过程。(2)详细分析了 RS码和LDPC码的编译码算法,并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对传统QPSK信号和微元噪声加密后的超高阶QAM信号经过两种编码纠错后的误码率进行了性能仿真,选择了一种适合于微元噪声加密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前向纠错编码。(3)参与搭建了微元噪声加密相干光传输系统实验平台,在200km标准单模光纤中进行了微元噪声加密后的光信号传输实验,并对长距离传输后信号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LDPC码优越的纠错性能,光信号即使经过长距离传输后仍具有很低的误码率;系统在有窃听的情况下,经过微元噪声加密后的光信号仍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6)
肖利平[3](2018)在《前向纠错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中,由于传输线路质量及传输环境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数据位的传输错误(即"差错"),本文通过增加传输编码(即校验码)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前向纠错的新算法,并从理论上进行了严格的证明。是一种可靠、实用的现代网络通信的自动纠错算法。但由于增加若干位校验码以进行了差错判断,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降低了传输能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农机化》期刊2018年04期)
肖飞[4](2018)在《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无论是云计算,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领域都需要海量的数据传输,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日趋增大。城域网是上连省骨干网,下接用户接入侧的关键部分,为了解决人们对带宽需求大增并不断冲击着城域网络的问题,仅仅依靠光纤到户的接入网是不够的,必须拓宽整条信息“高速公路”,让城域网同样提速,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2015年,我国电信业在传输和交换技术的整体迁移业已完成,这大大增加了网络传输数据的容量和速率,然而这些网络采用的还是自分组网络产生之初就存在的网络架构,随着网络中的各种新的需求增长和改变,现有的网络架构无法支持这些新需求。此外,传输速率的提高必然对编码的处理速度、硬件实现的复杂度和整体功耗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速率大于每秒10吉比特的光传输极易被色散、偏振模色散以及非线性效应等光纤损伤所影响,因此,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需要尽量抑制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光纤信道建模和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展开研究。现有的光通信网络大多是采用固定数据速率,而其链路预算分析是针对最差的传输状况,这样做造成了系统资源利用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速率自适应进行研究,让发端可以动态地调整数据速率。本论文在研究高速城域光网络构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光纤信道建模方案、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以满足高速大容量中短距离的传输需求,满足对光纤信道合理建模的需求,满足误比特率要求下的低复杂度低成本高编码增益的前向纠错编码调制方案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光传送网技术的高速城域光网络研究在研究高速城域光网络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城域光网络的架构方案,该方案采用光传送网技术和波分复用技术,描述了高速城域光网络的构成和功能,并仿真分析了眼图,最大Q因子值,评估了最小误比特率等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单波每秒10吉比特,当有10个以上波长时,可实现接近零误码率的每秒100吉比特传输目标。2.基于高速城域网的光纤信道建模研究在研究光纤信道的传输特性以及标量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矢量形式的光脉冲传输方程,给出了矢量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高速城域网的基于波分复用的光纤信道模型,仿真研究了具有色散补偿的每秒10吉比特的开关键控信号百公里传输光纤系统、开关键控-不归零码信号百公里城域环网光纤系统以及无色散补偿的每秒10吉比特差分四相相移键控方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很好地描述高速率中短距离的光纤信道,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误比特率性能。3.速率自适应前向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在研究速率自适应编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并与基于可变译码迭代次数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和基于非二进制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调制格式、系统参数设置下叁种方案的误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层编码的方案在误比特率为1E-3时,实现了约7.3分贝的编码增益,比单一编码方案多1-2分贝,与传统的前向纠错方案相比,在合理的复杂度上具有较高的编码增益,并且具有多种速率适应能力,译码准确性高。4.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在研究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极化码-网格编码调制方案(Polar-TCM),并与极化码-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方案(Polar-BICM)、极化码-分层编码调制方案(Polar-MLCM)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光信噪比下,叁种方案的误比特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olar-TCM方案结合了极化码和TCM的优势,与Polar-MLCM 和 Polar-BICM 相比,克服了 Polar-MLCM 具有的时延高、复杂度高、以及错误传播的缺点,以及Polar-BICM具有的容量损耗的问题,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较高的编码增益。(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6-19)
李永刚,王永群[5](2018)在《利用前向纠错来排除波分M900故障》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向纠错简称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其原理是: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附加上一定的冗余纠错码一并发送,接收方则根据纠错码对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如发现差错,由接收方进行纠正,特点:使用纠错码(纠错码编码效率低且设备复杂)、单向信道、发送方无需设置缓冲器。FEC纠错前误码率检测技术在ITU-T G.975/709标准进行了规定,在OTM设备NCP板连接网管后,查询该设备的OTU单板FEC纠错前误码率性能,可迅速判断引起波分系统故障的段落是否为线路侧。(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8年04期)
张虹霞,严云富[6](2017)在《无源光接入网络中前向纠错编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源光接入网络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容易受到色散、失真等现象的扰动,导致网络性能下降,以往的纠错编码方法均不能很好地解决该种问题。因此,研究无源光接入网络中前向纠错编码技术,提出串行、并行两种编码方法,编码类型选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串行编码方法用于对抗大幅度网络干扰,采用递推串行编码将多个周期的编码工作融合在一个周期内,改进了传统串行编码效率低、约束条件多的缺点。并行编码用于对抗小幅度网络干扰,根据编码校验位与通信数据间的线性关系,并进行8个周期的编码工作,以保障网络服务体验。实验结果显示,前向纠错编码技术能够大力缩减无源光接入网络的通信误码率,提高了信噪比。(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郑泽鳞,高强[7](2017)在《带有增信删余的G3-PLC前向纠错编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G3-PLC的前向纠错编码算法中卷积码的码率低且过于单一、数据速率损失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增信删余的G3-PLC前向纠错编码算法。根据信道衰减模型、脉冲噪声模型和背景噪声模型建立了电力线信道模型,在此模型下设计了一种前向纠错编码机制,该机制结合了RS码、卷积码、增信删余机制、重复码和交织编码。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复杂度,节约网络资源,提高数据速率。(本文来源于《2017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1)
冯璇,胡舒凯,王谛,宋新亮,李宏亮[8](2017)在《一种改进的高速链路前向纠错编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链路的可靠传输中,物理层前向纠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编码的纠错性能,且编码冗余位全部用于纠错校验,难以满足用户在传输中加载定制信息的应用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编码利用率更高、灵活性更强的前向纠错编码方案,并通过Matlab和综合工具对性能和开销进行了评估,在不损失编码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一系列可以无损加载用户定制信息的前向纠错编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钟轶文[9](2017)在《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前向纠错与业务识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网络带宽不断增长的需求,万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 EPON)接入网技术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已经试点部署,但10G EPON协议分析仪研究却滞后。目前10G EPON协议分析仪功能单一,仅根据协议标准解码数据,然后打包成相应的以太网协议报文输出,这就导致传统10G EPON协议分析仪只能用于接入网侧捕获以太网协议报文。但分析无源光网络(PON)接入侧的网络信道和业务承载状况,实现对不同协议和业务精细化控制和管理,对以太网上层协议和业务进行分析是其工程应用关键所在。为了完善10G EPON协议分析仪的功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协议分析仪新方案,除了解析10G EPON协议外,还能实现业务识别功能。10G EPON协议解析模块解码10G EPON协议,其关键是前向纠错译码。业务识别模块是通过相关技术识别业务报文类型,分析PON网络的业务分布状况,为实现智能管道和提高用户服务质量提供基础。针对10G EPON协议分析仪方案设计与功能完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包括:(1)通过对前向纠错译码的分析,利用Quartus II13.0软件和Verilog语言编写硬件代码并进行验证。通过代码优化,降低了资源消耗。本文所设计译码器最多能纠正16个错误码元且完成一个前向纠错码块的译码时间只有72个周期,满足10Gbps高速数据处理的性能需求。(2)研究了PON网络中的业务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业务识别方案。本文采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降噪自编码(DAE)作为识别模型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且根据应用场景改进了CNN结构以及两种模型的训练方式,最后使用MATLAB通过调试网络结构和参数完成了验证。对于公开数据集,两种模型都达到了97%的准确率;对于私有数据集,两种模型都达到了99%的准确率,但DAE在训练时间上比CNN更具优势。本文中CNN和DAE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征数据,CNN和DAE体现了较强的分类能力;对于业务报文数据,CNN和DAE体现了较强的提取特征能力。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业务识别方案具有优越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2)
黄增先[10](2017)在《基于G3-PLC前向纠错编解码的FPGA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物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智能家居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力载波通信是指在现有的电力线网络上实现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无需重新布线等一系列优点,已成为智能家居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但是由于电力线信道条件恶劣,存在多种干扰,使得数据在电力线上传输误码率较大,通信的可靠性受到威胁。因此,为了满足高速率高可靠性的通信要求,通信标准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G3-PLC是G3联盟于2009年推出的窄带电力载波通信标准,它将前向纠错编码技术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电力线上数据高速、可靠的传输。本文正是以G3-PLC电力载波通信标准为基础,对其前向纠错编解码部分进行了 FPGA设计与实现。文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 G3-PLC物理层的特性、帧结构以及系统的整体架构。之后对G3-PLC系统中的编解码算法及其实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有限域乘法器中,提出了一种查表法来实现有限域乘法与除法运算,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结构简单的优点。在RS解码器中,优化了伯利坎普-梅西迭代算法,使之能够快速确定修正项。在维特比解码器中,针对传统并行结构存在的缺点,设计了一种部分并行的结构。该结构通过对路径度量值的有效分配,简化了路径度量值的存储与读取逻辑,并且可以通过配置蝶形处理单元的复用次数来实现面积与速度间的有效折中。在交织编解码中,针对交织算法不易于硬件实现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静态交织器。该交织器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交织表来实现交织与解交织。接着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对整个编解码系统进行了FPGA设计,并用NC-Verilog Simulator对设计进行仿真,相应的时序仿真结果图表明系统能够对错误进行纠正。最后以FPGA为硬件平台,结合Vivado软件对整个编解码的数字设计进行了硬件实现,并通过电力线进行上线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下本设计能够在电力线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前向纠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光层传输、交换和组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光通信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大幅度提升,光网络基础设施的开放能力也显着增强。然而,现有的光纤通信系统并不具备安全性,光纤传输过程基本处于非设防状态,可直接从光缆或者光放大器处窃听光信号并分析截获所携带的数据信息。由于物理层安全威胁及影响日益突出,同时以计算复杂性为基础的传统密码体制已无法应对来自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破解能力,光通信中传输的信息内容未来将面临“被透明、被复制、被篡改”的窘境。本论文中微元信号引入噪声传输机理以光通信物理层加密技术为基础,采用多种方式的光信号处理和电信号处理手段,实现集加密和隐藏功能于一体的光通信物理层安全方案,为满足传输长距离、安全高强度的需求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基于光通信物理层安全传输领域的新理论微元,即在光纤信道传输时由于噪声影响能够判决的最细微的信号状态。详细分析了大规模多维多阶调制技术下,通过'维'和'阶'来进行信号状态划分并利用噪声进行信号隐藏的安全信号模型。最后阐述了微元噪声加密后信号的发送和安全判决接收的过程。(2)详细分析了 RS码和LDPC码的编译码算法,并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对传统QPSK信号和微元噪声加密后的超高阶QAM信号经过两种编码纠错后的误码率进行了性能仿真,选择了一种适合于微元噪声加密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前向纠错编码。(3)参与搭建了微元噪声加密相干光传输系统实验平台,在200km标准单模光纤中进行了微元噪声加密后的光信号传输实验,并对长距离传输后信号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LDPC码优越的纠错性能,光信号即使经过长距离传输后仍具有很低的误码率;系统在有窃听的情况下,经过微元噪声加密后的光信号仍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向纠错论文参考文献
[1].席世文.视频通信中的应用层前向纠错技术[J].数码世界.2019
[2].龚广宇.基于微元噪声加密的相干光传输系统中前向纠错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肖利平.前向纠错算法的研究[J].贵州农机化.2018
[4].肖飞.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5].李永刚,王永群.利用前向纠错来排除波分M900故障[J].中国新通信.2018
[6].张虹霞,严云富.无源光接入网络中前向纠错编码技术[J].激光杂志.2017
[7].郑泽鳞,高强.带有增信删余的G3-PLC前向纠错编码机制[C].2017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7
[8].冯璇,胡舒凯,王谛,宋新亮,李宏亮.一种改进的高速链路前向纠错编码[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7
[9].钟轶文.10GEPON协议分析仪中前向纠错与业务识别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10].黄增先.基于G3-PLC前向纠错编解码的FPGA设计与实现[D].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