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因果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果,认知,学前,朴素,知觉,特质,人格。
因果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丁珂如[1](2018)在《善良人格特质与善—报因果认知及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善”这个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推崇的一种道德行为,同时,善良人格特质也是中国人人格的一个特有维度。那么个体的善良人格特质水平是否影响不同“善”—“报”因果类型的认知加工方式呢?个体层面的积极道德自我知觉启动和人际层面的亲密关系启动是否都对道德行为有促进作用呢?本研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分叁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使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对被试群体的善良人格维度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从中筛选出善良人格特质的高、低两个水平参加下一步的实验。第二部分研究使用Eyelink1000plus眼动仪考察了善良人格特质、个体层面的积极道德自我认知启动对四种“善”—“报”因果类型即“善有善报”、“伪善”、“道义”和“善有恶报”主题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时的认知加工方式和特点,研究发现:1.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积极的道德自我知觉启动使被试对“善有善报”、“道义”这样具有道德性的行为结果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道德净化”效应主要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从信息加工的全过程来看,积极的道德自我知觉启动使被试在阅读“善有善报”、“道义”这样具有道德性行为材料时的认知负荷更大,而对“伪善”、“善有恶报”这类缺乏道德性结果的认知负荷减小,即更倾向使人做出不道德行为,表现出了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2.善良特质在不同“善”—“报”因果类型的认知评价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善有善报”和“善有恶报”这两种结果类型下。与低善良被试相比,高善良被试更加认同“善”—“善报”的因果关系,而对于“善举”产生的“恶报”也能做到“一视同仁”;低善良被试更加看重“善”和“报”的对等性,更期待善行产生积极结果。第叁部分的研究从人际层面出发,通过行为和眼动两方面数据结果,考察了善良人格特质和人际层面的亲密关系启动与个体内隐利他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低善良特质水平的被试,高善良特质水平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内隐利他行为倾向。2.人际层面积极的亲密关系启动对会使个体产生更高的内隐利他行为倾向。(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2)
耿柳娜[2](2001)在《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是目前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朴素理论的核心是因果认知的发展。本研究考查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其焦点是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所谓“人为不介入原理”是指人对生物特性的形成不起作用,这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固有的特性。本研究通过问4~6岁的孩子“兔子的耳朵为什么这么长”等一些生物的具体特征,让孩子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并让其解释选择某项答案的理由。 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泛灵论”倾向。2.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提高趋势,多数6岁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学前儿童对不同领域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对动物的认知优先发展、植物次之,人造物的发展落后于生物的发展。4.学前儿童具有初步的分类概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1-06-01)
因果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是目前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朴素理论的核心是因果认知的发展。本研究考查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其焦点是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所谓“人为不介入原理”是指人对生物特性的形成不起作用,这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固有的特性。本研究通过问4~6岁的孩子“兔子的耳朵为什么这么长”等一些生物的具体特征,让孩子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并让其解释选择某项答案的理由。 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泛灵论”倾向。2.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提高趋势,多数6岁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学前儿童对不同领域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对动物的认知优先发展、植物次之,人造物的发展落后于生物的发展。4.学前儿童具有初步的分类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果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丁珂如.善良人格特质与善—报因果认知及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耿柳娜.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D].河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