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代考据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清代,考据学,瑞安,东亚,集注,章句,字义。
清代考据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念群[1](2019)在《清代考据学的科学解释与现代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学术研究体系中,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一直趋于两个极端,一种观点认为考据学只具有寻究古典文献来源的技术含义,没有什么"思想性",另一种观点则极力论证清代考据学具有不同于宋明儒学的新"义理",并不缺乏"经世"意义。更有甚者,考据学被认为是最具有"准科学"性质的学问,与西方近代学术传统可以构成对话关系。本文拟对以往学界流行的清代考据学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和梳理,以分析其利弊得失。(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谢桃坊[2](2019)在《清代考据学的理论与方法检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20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以1905年《国粹学报》的创刊为标志,自1919年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胡适号召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得到学术界的响应,使国学运动出现新的倾向。此年傅斯年也认为"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1926年顾颉刚在回答某些学者对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质疑时説:"国学是科学中的一部分(如其是用了科学的方法而做研究),而不是与科学对立的东西。"~①新文化思潮的学者们所提倡的科学方法是(本文来源于《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钱寅[3](2018)在《《四书典故核》与《四书章句集注》关系考——兼论清代四书考据学和科举考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四书典故核》是清代学者凌曙的早期着作,是书通过考据典制的方法,对四书文献进行研究,研究目的之一即准备应对科举考试。由于《四书章句集注》是科举考试中四书文应试的基础,所以《四书典故核》并没有激烈地反对朱熹集注。凌曙所作的工作可分为四个方面:考察朱注所本、纠正朱注之误、以考据辅翼义理以及补充朱注所阙。通过考察《四书典故核》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认识清代四书考据学与科举考试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罗彦民[4](2018)在《清代《庄子》考据学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庄子》考证是庄学史上的重要内容。其考证材料非常丰富,考证成就十分突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考证内容量大面广、形式多样;考证方法新颖灵活、科学合理;考证程度巨细无遗、细致深入。其中虽也出现了某些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郝蕊[5](2018)在《依田利用《玉烛宝典考证》与清代考据学关系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玉烛宝典》涉猎面广,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但是,宋末已经流传很少,明清完全佚失,唯有日本有其传本——旧钞卷子本,又称尊经阁文库本(简称"文库本")。~①现如今在我国流传的《丛书集成初编》本、《续修四库全书》本等均源自清光绪十年(本文来源于《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0期)
王晴佳,屠含章[6](2018)在《清代考据学受惠于日本的古学?——从伊藤仁斋《语孟字义》看中日学术思想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伊藤仁斋的《语孟字义》与陈淳的《性理字义》之关系为中心,讨论东亚儒学在17、18世纪的跨文化发展。这一发展以复古主义为特征,希图绕开程朱理学的传统,回归原典,直接研究古代儒学典籍。虽然伊藤仁斋及其古义学派常被视为这一复古主义的先驱,但其实在明代中国和朝鲜王朝,相似的复古主义理念和实践已经出现。在王阳明的学派及其批评者罗钦顺的着作中,均可见其端倪。伊藤仁斋的古义学派与明代儒学之间,之所以存在一定的联系,是因为在16世纪的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王朝称为"壬辰卫国战争")中,有不少中国和朝鲜的儒学着作,流入日本,其中就可能包括陈淳的《性理字义》。但是,虽然伊藤仁斋的《语孟字义》沿袭了《性理字义》的形式,但其中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因为着者的志趣明显不同。文化复古主义在18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虽然伊藤的思想早于清代考证学,但对清代学者包括戴震,并无多大直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肖毅[7](2017)在《清代考据学对温病学形成发展研究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据学于明末清初兴起,在乾嘉时期达到全盛。作为清代学术的主流,它的影响几乎遍及清代学术的各个方面,作为民众健康基石的医学自在其中。温病学在中医学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虽然起源于《黄帝内经》,但理论体系形成与完善都集中于清代短短的两百余年。近年来,关注并研究考据学对中医学发展影响的学者越来越多,学术界关于考据学对中医学发展意义的研究愈发重视。但以往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考据学对《内经》的发展影响,而研究对温病学发展影响的论文极少。因此,本文通过整理温病学着作中的考据学内容,分析温病学发展与考据学的关系,发掘考据学对温病学理论创新的价值,对拓展温病学研究领域,加深温病学发展的认识,借鉴清人继承与创新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通过对温病学专着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归纳、阐释,深入研究温病学在发展中如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分析考据学对温病学发展带来的意义,加深考据学对中医影响的认识,以期为当今中医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方法综合运用考据学、历史学、中医学理论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根据文献学,查阅目录学着作、温病学教材、中医史着作等相关文献,筛选出影响大、流传广、有一定学术意义的温病学专着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考据学内容与学术方法,整理分析清代温病学着作中的考据学内容,分析不同时间阶段温病学着述的考据学特点;根据历史学与中医学理论,探讨温病学理论重要创新内容与考据学之间的关系,归纳考据学对温病学的影响,总结考据学对于温病学发展所带来的价值。结果论文主体分为五章,主要有以下成果:第一章,清代考据学与温病学发展沿革及地域特点。简述清代考据学和整个温病学发展历史过程和地域特点。本章首先考察了清代考据学与温病学发展沿革。清代考据学兴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乾嘉,而后走向衰落。温病学则经历了漫长发展阶段。从《内经》到宋金元明,温病学只是一种逐步深入的认识,而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学说形成在清代。通过研究还发现,考据学与温病学两者发展地域基本重合。考据学作为清代社会的主流学术思想,定然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发展中心恰是考据学思想最为浓厚的地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医家在年少时期习举子业,扎实掌握了考据学的相关知识。单从地域上来看,考据学必然影响到了清代温病学的发展。第二章,清代温病学发展过程与考据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把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分为叁个阶段: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考据学启蒙期,以"经世致用"为核心,注重实践为特点。这一时期,温病学着作内容着重于症状的描述与比对,其语言朴实,说理较少,这种特点正是这一时期考据学精神的体现。考据学在全盛期偏重于对经学的研究,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方面取得众多成果,学术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相同时期,温病学着述中出现了较多考据学的身影。众医家学者对《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做了辑录注释与发挥,应用考据学方法作为阐述个人医学观点的工具。考据学蜕分期,主要对全盛期的学术成就做了总结,虽然其社会学术地位逐渐下降,但学术风气、学术精神依旧深入人心。该时期温病学着述中出现大量整理注释《温疫论》《温热论》等着作,考据学方法应用精当。温病学中的考据学,并未随着经学中的考据学的没落而没落,而是呈现自己发展的学术特点。以上种种,既说明温病学与考据学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又说明不同学科应用考据学的不同特点。第叁章,温病学专着中的考据学内容。本章全面整理了温病学着述中的考据学内容,其中包括了对医学经典《内经》《伤寒论》等字词的训释、语句的分析、医理的阐述,病名、药物的考证,温病发展历史的考证、对《温热论》《湿热条辨》等温病着作的版本校勘。详细分析了着述中应用考据学的方法及其带来的意义。笔者认为,温病学者通过对术语所用字词的字形的辨析,使普通语言意义和医学理论意义相结合,使概念较原有的表达方式更为清晰准确;通过辑录注释《内经》、《伤寒论》,为温病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药物的考证更好地说明药物功效,同时使临床用药更加精准,以保障治疗效果;对温病发展历史的考证,加深了对温病学在历史变迁过程的认识;对《温热论》、《湿热条辨》的校勘,确保了文献传播过程中的准确。第四章,温病学专着中考据学精神的体现。本章主要整理了温病学着述中具有考据学学风与精神特点的内容,分析这样的学术特点为温病学发展所带来的作用与好处。主要有以下叁点:一、秉承"经世致用"的精神,使温病学的发展始终以提高临床治疗为目的,理论的形成以临床观察实践为基础;二、广征博引,充分利用前人的学术成果,引用文段忠于原文,标注来源清晰。不仅做到了治学严谨,同时也方便后世学者查证;叁、将考据学治经的方式应用于重要的温病学专着中,完善了这些着作的内容。第五章,温病学理论创新内容与考据学的关系。本章对吴又可所创膜原学说、叶天士所创卫气营血辨证、杨栗山所创疫病治则、吴鞠通所创温病叁焦辨证治则这些创新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对《内经》、《伤寒论》这两部经典重新认识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考据学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考据学是温病学者对医学经典认识的方法,它帮助温病学者深入解读医学经典的内容,对温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结论本文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系统梳理温病学专着中的考据学内容及其应用方法;第二,全面分析了考据学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第叁,详细分析考据学与温病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了考据学对温病学发展的意义,加深了对清代温病学发展研究的认识,拓展了中医学研究的范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清代温病学的快速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考据学是其中之一;二、清代温病学的发展除医学本身客观实际以及温病大家对温病的认识、理论和治疗实践等因素外,也受到清代考据学在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治学学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叁、清代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与考据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学术研究变化有较大相关性;四、清代温病学者利用考据学方法,辑录注释阐发经义,考证训释医学术语,更准确的表达了医学观点;整理校勘前代着作,确保了文献传播过程中的精准;五、清代温病学者继承了考据学的优良学风,使温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朴实、严谨的作风,确保了其着述内容的真实与实用;六、清代温病学形成的理论,是临床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的产物,内中也凝聚了考据学治学精神的体现;七、清代温病学的发展,在充分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创新出一套新的医学理论学说,是中医继承与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为当今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思文[8](2016)在《清代瑞安学派考据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学派是研究区域环境与学术文化关系的样本,但为学界广泛关注的多为荆州学派、山东学派、湖湘学派、桐城学派、扬州学派和八桂学派等,其他地域学派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清代瑞安学派。瑞安学派形成于清中叶后,代表人物有孙希旦、方成圭、孙衣言、黄体芳、孙诒让、陈虬、陈黻宸、黄绍箕、宋恕、陈怀等。他们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孙希旦汉宋兼采,是乾嘉时期“以理通礼”的代表;方成圭精研小学,勤于考据,被誉为瑞安考据学之奠基者;孙诒让于经学、诸子学、考据学、校勘学和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皆有卓越成就,是清代古文经学强有力的殿军;陈虬、陈黻宸和宋恕传播西学理论,宣传维新思想,是名重清末民初学界的启蒙思想家。探讨瑞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学术史上的学派研究颇具研究价值。瑞安学派中拥有一批专研经学、史学、小学和文学的考据学者,从方成圭开创瑞安考据学到孙诒让将瑞安考据学发扬光大,从陈黻宸专注史学考据到陈怀史志兼考,瑞安学派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家学传代、婚姻门族、师徒传承的社会认同里,瑞安学派的形成、发展、高峰和消失过程,再现了清代浙东学术发展概况,它是清代学术史中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个学派。这里从考据学角度对瑞安学派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从瑞安建置沿革、学术渊源、具体成因、结构特点、治学特色和考据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对瑞安学派形成过程、阶段发展概况、学术思想和典型成就作总体梳理;其次,对瑞安学派考据方法与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第叁,从经学、小学、文史3个方面阐述学派考据成就与不足;第四,学界关涉孙诒让学术的成果较多,为避免重复,对孙氏考据方法、条例和术语作专章梳理,以补苴前贤时修研究之不足。最后总结瑞安学派在清代及中国考据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地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11-01)
郝继东[9](2016)在《清代考据学视阈下的《管子》研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清一代,考据是其学术标签。《管子》是明清以来学以致用的读本。通观清代考据学者研究《管子》的文献,并结合有清一代的学术环境来分析,不难发现考据学者研究《管子》的一些共性:由于文字高压而去政治化,但又试图表达经世致用;由于以子证经而形成札记体,但又因考据而泥于考据等等。分析考据学家对《管子》的研究特征可以感知清代学者的学术取向。(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邵鹏宇[10](2016)在《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学术的最高峰就是乾嘉学术,而考据学是乾嘉学者治学的重要方式。考据学在清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外在时代背景压抑和内在学术理路变迁等。乾嘉学术乃至清学正是建立在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反思之上。笔者便结合相关学者对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论述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6年07期)
清代考据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在20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以1905年《国粹学报》的创刊为标志,自1919年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胡适号召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得到学术界的响应,使国学运动出现新的倾向。此年傅斯年也认为"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1926年顾颉刚在回答某些学者对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质疑时説:"国学是科学中的一部分(如其是用了科学的方法而做研究),而不是与科学对立的东西。"~①新文化思潮的学者们所提倡的科学方法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代考据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念群.清代考据学的科学解释与现代想象[J].史学史研究.2019
[2].谢桃坊.清代考据学的理论与方法检讨[J].国学.2019
[3].钱寅.《四书典故核》与《四书章句集注》关系考——兼论清代四书考据学和科举考试的关系[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4].罗彦民.清代《庄子》考据学综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8
[5].郝蕊.依田利用《玉烛宝典考证》与清代考据学关系考述[J].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2018
[6].王晴佳,屠含章.清代考据学受惠于日本的古学?——从伊藤仁斋《语孟字义》看中日学术思想的互动[J].江海学刊.2018
[7].肖毅.清代考据学对温病学形成发展研究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8].刘思文.清代瑞安学派考据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郝继东.清代考据学视阈下的《管子》研究表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邵鹏宇.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J].文化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