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挤土位移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位移,静压,管桩,孔隙,水压,外径,应变。
挤土位移场论文文献综述
汪敏,储召军,石少卿,孙建虎[1](2015)在《基于应变路径法的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的参数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基于应变路径法的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研究》中所得的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解析解,影响因素主要有管桩内外径、桩长、土塞高度最大值。该文分析了不同桩长、ξr(管桩内外径比值)和ξh(土塞高度最大值与桩长的比值)情况下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挤土位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桩长情况下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沿深度方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不同ξr、ξh情况下竖向挤土位移沿深度方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水平挤土位移沿径向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数值上,桩越长、ξr越小、ξh越小,压桩产生的挤土位移越大。为下一步压入管桩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5年03期)
罗战友,夏建中,龚晓南,刘薇[2](2014)在《考虑孔压消散的静压单桩挤土位移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压桩挤土位移会随压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变化,但由于压桩过程的复杂性,这一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应变路径法及源汇法理论,根据土体的固结度理论推导小应变条件下考虑孔压消散的静压单桩周围土体位移场的解析解,该解析解可以考虑如下问题:地表面的自由边界条件问题,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问题,并能给出整个压桩深度内土体的水平及竖向位移场。根据压桩过程中近桩身土体变形特性对大变形条件下近桩周土体位移场做出相应的理论推导,并分析大小应变条件下挤土位移场的差别。利用所获得的挤土位移理论解分析超孔压消隙对土体位移场的影响,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静压单桩水平挤土位移和地表面隆起量均随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减小;考虑孔压消散的静压单桩挤土位移场的理论解和实测值变化规律相一致,且数值上基本吻合,能够满足工程需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储召军,石少卿,陈怀庆,张有来[3](2013)在《土体泊松比对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主从接触算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土体本构模型,通过在桩顶施加竖向位移荷载以及合适的网格划分技术建立了较为符合压入管桩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对不同泊松比时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泊松比时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场沿深度方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土体泊松比的变化会对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场产生较大影响;泊松比越大,压桩产生的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越大。(本文来源于《后勤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罗战友,龚晓南,朱向荣[4](2008)在《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应变路径法及源汇法理论,建立了已存在桩情况下单桩挤土位移场。在此基础上,结合拉格朗日插值函数推导出了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群桩挤土位移场的解析解。该解较各桩的简单迭加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而且能够简化为不考虑施工顺序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的解答。利用得到的解析解对群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忽略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群桩挤土位移场相比,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迎桩面挤土位移较大,而背桩面的挤土位移较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挤土位移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静压桩挤土位移会随压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变化,但由于压桩过程的复杂性,这一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应变路径法及源汇法理论,根据土体的固结度理论推导小应变条件下考虑孔压消散的静压单桩周围土体位移场的解析解,该解析解可以考虑如下问题:地表面的自由边界条件问题,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问题,并能给出整个压桩深度内土体的水平及竖向位移场。根据压桩过程中近桩身土体变形特性对大变形条件下近桩周土体位移场做出相应的理论推导,并分析大小应变条件下挤土位移场的差别。利用所获得的挤土位移理论解分析超孔压消隙对土体位移场的影响,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静压单桩水平挤土位移和地表面隆起量均随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减小;考虑孔压消散的静压单桩挤土位移场的理论解和实测值变化规律相一致,且数值上基本吻合,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挤土位移场论文参考文献
[1].汪敏,储召军,石少卿,孙建虎.基于应变路径法的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的参数影响分析[J].重庆建筑.2015
[2].罗战友,夏建中,龚晓南,刘薇.考虑孔压消散的静压单桩挤土位移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
[3].储召军,石少卿,陈怀庆,张有来.土体泊松比对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的影响[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
[4].罗战友,龚晓南,朱向荣.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