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剂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剂,效应,密度,理论,分子,手性,组氨酸。
溶剂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磊[1](2019)在《含硫π共轭分子溶剂化效应及聚集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元素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之一。近年含有π共轭分子材料体系成为有机合成领域的热点,含有硫元素的π共轭分子及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体系。这类材料主要为双键和苯环交替出现的结构,或是苯环并联硫原子取代其中的位点,是很好的π电子共轭骨架。硫原子半径大,化学键位多样,键能低易成键,合成时易引入其他特定的官能团来调节化合物性质,其较强的吸电子能力,有效的调控了其极性和发光特性,有利于电子注入,加之扭曲的共轭单元,可有效的控制共轭长度,有利于调控发光波长,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其形貌稳定性。在不同的功能结构中硫原子具有不同的特性。通过本文合成的含硫的π共轭分子的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的观测,在进行一系列的溶剂化效应与聚集效应研究。可以得出含硫的π共轭分子的不同溶剂化和聚集效应的影响效应,延伸至硫原子在不同的π共轭结构中的影响,指导有机荧光分子的合成。本论文通过有机合成手段,通过合成有机分子不同的结构来控制分子的π共轭长度,利用成熟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测试了不同溶剂化效应与聚集效应下的含硫π共轭分子的性质,研究了不同溶剂下其UV-VIS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的频移、线型等。通过改变溶剂极化率,其吸收光谱红移,进而调制其S_1能级位置、聚集诱导淬灭等特性,并观测此时不同溶剂对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及聚集诱导发光的影响。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含有硫元素的π共轭分子混合溶液的吸收、荧光光谱在不同极性溶剂下荧光效率不同。其荧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强。在改变外界环境条件下,发现对含硫π共轭分子长度调控的规律,如何更好的利用分子结构的变化调节分子光色的变化,使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含有硫元素的π共轭分子的偶极矩改变,导致了荧光光谱变化的发生。2、随着变换溶剂与溶剂的极性逐渐改变,产生了一系列聚集效率的影响。当溶于不同浓度极性溶剂中其发光效率也相对应改变,这与其含有硫元素的π共轭分子的结构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群,孙玉希,赵洪,潘文慧,马燕[2](2019)在《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HA (110)表面吸附行为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在羟基磷灰石(110)表面[HA (110)]表面的吸附影响.通过分析相互作用能,态密度,布居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发现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真空条件下(Vacuum)与HA (110)表面主要形成"monodenate" Ca-O和"bridge bidenate" O-Ca-O相互作用,在隐形溶剂水分子(COSMO Water, CW)中也存在上述两种相互作用;在水环境条件下(Water Environment, WE),主要在天冬氨酸的羧基,水分子和HA表面的PO_4之间形成"water-bridge"氢键;在水层条件下(Water Layer, WL),主要形成"bridge bidenate" O-Ca-O相互作用,"water-bridge"氢键以及天冬氨酸中氨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而且,研究发现ASP-HA (110)-Vacuum模型中吸附能最大,其次是ASP-HA (110)-WL模型,然后是ASP-HA (110)-CW模型,吸附能最小的模型是ASP-HA (110)-WE.研究结果表明在隐形溶剂水分子条件下, ASP在HA (110)表面吸附相对于真空条件下有所减小.当ASP中羧基在被水分子包围的水环境条件下,由于水分子阻碍了Ca-O静电相互作用,所以吸附达到最低.在水层条件下, HA (110)表面有一层水分子,但是未完全阻挡ASP中羧基时,羧基仍然可以与HA (110)表面的Ca原子形成Ca-O相互作用,此时吸附相对于水环境大大增大,但对于真空条件仍然有所减小.研究结果有望为氨基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理达,颜欢,李冰,闫平,管玉雷[3](2018)在《沥青质杂环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质油中沥青质组分易发生聚沉形成团簇,严重影响重质油的加工和利用效率,但目前对于沥青质聚沉的研究较少,其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理论计算对沥青质杂环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剂化效应进行研究,以此为重质油沥青质聚沉现象的研究及聚沉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1)在M062X/6-31G(d)水平上,计算得到了11种由沥青质杂环分子片段组成的二元体系的全优化稳定构型,讨论分析了构型的几何结构、NBO电荷、Mulliken重迭布居、相互作用能和分子轨道能,得到了最稳定的两种构型。(2)在B3LYP/6-31G(d)水平上,运用SMD模型对沥青质大分子在13种溶剂中进行溶剂化效应的建模和理论计算,通过对静电溶剂化自由能(ΔGelec)、非静电溶剂化自由能(ΔGnonelec)、总溶剂化自由能(ΔGsolv)的分析可知,沥青质溶解性大小的关键在于溶剂对它的远程静电作用的大小。(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光超,黄玲,易先锋,郑安民[4](2018)在《非极性溶剂化效应在分子筛限域孔道中的固体NMR实验与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化效应在均相反应体系中是一个非常熟知的概念。但是在异相催化体系,尤其是在像分子筛这种具有独特纳米孔道的固体微孔材料中,相应的研究却鲜有报道~([1])。前期我们通过固体核磁结合理论计算深入讨论了在分子筛限域孔道中的极性溶剂化作用~([2])。但是在非极性溶剂存在下是否存在这类的溶剂化效应呢?在本工作中,我们以萘和丙酮分别作为非极性溶剂分子和探针分子,揭示了在分子筛限域孔道中非极性溶剂分子(客体分子)对探针分子(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于锋[5](2018)在《双分子消去反应的微溶剂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1-4])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在气相条件下Fˉ(H_2O)与(CH_3)_3CCl发生双分子消去(E2)反应的动态反应路径和相应的动态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负离子产物Clˉ(HF)比Clˉ更占优势,从而从模拟计算的角度证实了Eyet等(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王佐成,李晨洁,董丽荣,闫红彦,佟华[6](2018)在《组氨酸分子几种稳定构型的手性转变机理及水溶剂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微扰理论的MP2方法和自洽反应场(SCRF)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组氨酸分子3种最稳定构型的手性转变机理及水溶剂化效应.发现标题反应有a、b、c 3条通道,对于构型1和2,a是手性碳上的质子先以氨基为桥迁移,b是羟基异构后手性碳上的质子再以氨基为桥迁移,c是以羧基和氨基联合作桥实现质子迁移.对于构型3,a是质子只以氨基为桥迁移,b是质子顺次以羰基与氨基为桥迁移,c是质子顺次以羧基和氨基为桥迁移.计算表明:构型1和2的主反应通道都是b,决速步自由能垒分别为250.8和251.7kJ·mol-1,来源于羟基异构后的质子从手性碳向氨基氮迁移的过渡态.构型3的主反应通道是a,决速步自由能垒为250.8kJ·mol-1,来源于质子从手性碳向氨基氮迁移的过渡态.水溶剂效应使构型1的主反应通道决速步自由能垒降到109.1kJ·mol-1.说明水环境对组氨酸的旋光异构有极好的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戎,潘宇,喻小继,王佐成,佟华[7](2017)在《谷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及溶剂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微扰理论的MP2方法及自洽反应场(SCRF)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两种稳定构型谷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及水溶剂化效应.结果表明:构型1的优势通道为通道a和通道b,决速步骤自由能垒分别为242.3,245.7kJ/mol;构型2的优势通道为通道a,决速步骤自由能垒为243.5kJ/mol;决速步骤能垒均由质子从手性C向氨基N迁移的过渡态产生;水溶剂化效应使构型1的优势通道决速步骤自由能垒降至101.5kJ/mol;决速步骤的反应速率常数在298.15K时为1.002×10~(-5)s~(-1),在310.00K时为3.802×10~(-5)s~(-1).可见谷氨酸分子在生命体内富水环境下可缓慢地实现旋光异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雷淑媛,麻文文,马登学,夏其英[8](2017)在《簇合物(CH_3ClAlN_3)_n(n=1~6)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方法,结合PCM模型,系统优化了液相环境中簇合物(CH_3ClAlN_3)_n(n=1~6)的结构,并计算了零点能、总能量、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等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簇合物(CH_3ClAlN_3)_n(n=2~6)的优化构型拥有一个Al和α-N原子交替的2n元环状结构。二阶能量差分与簇合物尺寸关系未呈现"奇-偶"振荡现象。室温下聚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均为负值,表明反应可自发进行。(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7年19期)
刘英杰,喻小继,王佐成,佟华[9](2017)在《两种最稳定构型色氨酸分子手性转变的反应机理及水溶剂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微扰理论的MP2方法及自洽反应场(SCRF)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两种最稳定构型色氨酸分子手性转变的反应机理及水溶剂化效应.结果表明:两种构型的色氨酸分子均有3条手性转变通道a,b,c;构型1的主反应通道为通道a,决速步骤自由能垒为256.7kJ/mol,构型2的主反应通道为通道a和c,决速步骤自由能垒分别为258.8,256.7kJ/mol,决速步骤能垒均来自于质子从手性C向氨基N迁移的过渡态;水溶剂效应使构型1的主反应通道决速步骤能垒降至113.4kJ/mol;单体色氨酸分子具有稳定性,水溶剂环境下色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可以缓慢进行.(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周淼淼,王恋,张嵩,张冰[10](2017)在《二碘-氟硼吡咯中系间交叉过程和能量转移过程的溶剂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剂化效应在液相的光化学过程和能量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效应在叁重态->叁重态的湮灭(TTA)上转换荧光实验中很少提及。在一个典型的TTA上转换体系——二碘-氟硼吡和二萘嵌苯中,我们研究了在五种不同的惰性溶剂:己烷、庚烷、甲苯、一四二氧六环、DMSO之中,二碘-氟硼吡咯的溶剂化效应。我们使用了飞秒瞬态吸收的方法研究其系间交叉(ISC)和叁重态到叁重态能量转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剂极性增加,系间交叉过程变快,能量转移过程变快。(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溶剂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工作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在羟基磷灰石(110)表面[HA (110)]表面的吸附影响.通过分析相互作用能,态密度,布居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发现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真空条件下(Vacuum)与HA (110)表面主要形成"monodenate" Ca-O和"bridge bidenate" O-Ca-O相互作用,在隐形溶剂水分子(COSMO Water, CW)中也存在上述两种相互作用;在水环境条件下(Water Environment, WE),主要在天冬氨酸的羧基,水分子和HA表面的PO_4之间形成"water-bridge"氢键;在水层条件下(Water Layer, WL),主要形成"bridge bidenate" O-Ca-O相互作用,"water-bridge"氢键以及天冬氨酸中氨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而且,研究发现ASP-HA (110)-Vacuum模型中吸附能最大,其次是ASP-HA (110)-WL模型,然后是ASP-HA (110)-CW模型,吸附能最小的模型是ASP-HA (110)-WE.研究结果表明在隐形溶剂水分子条件下, ASP在HA (110)表面吸附相对于真空条件下有所减小.当ASP中羧基在被水分子包围的水环境条件下,由于水分子阻碍了Ca-O静电相互作用,所以吸附达到最低.在水层条件下, HA (110)表面有一层水分子,但是未完全阻挡ASP中羧基时,羧基仍然可以与HA (110)表面的Ca原子形成Ca-O相互作用,此时吸附相对于水环境大大增大,但对于真空条件仍然有所减小.研究结果有望为氨基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剂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高磊.含硫π共轭分子溶剂化效应及聚集效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王群,孙玉希,赵洪,潘文慧,马燕.溶剂化效应对阴离子型天冬氨酸在HA(110)表面吸附行为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3].赵理达,颜欢,李冰,闫平,管玉雷.沥青质杂环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通报.2018
[4].李光超,黄玲,易先锋,郑安民.非极性溶剂化效应在分子筛限域孔道中的固体NMR实验与理论计算研究[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5].于锋.双分子消去反应的微溶剂化效应[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王佐成,李晨洁,董丽荣,闫红彦,佟华.组氨酸分子几种稳定构型的手性转变机理及水溶剂化效应[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
[7].刘戎,潘宇,喻小继,王佐成,佟华.谷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及溶剂化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
[8].雷淑媛,麻文文,马登学,夏其英.簇合物(CH_3ClAlN_3)_n(n=1~6)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研究[J].山东化工.2017
[9].刘英杰,喻小继,王佐成,佟华.两种最稳定构型色氨酸分子手性转变的反应机理及水溶剂化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
[10].周淼淼,王恋,张嵩,张冰.二碘-氟硼吡咯中系间交叉过程和能量转移过程的溶剂化效应[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