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松[1]2004年在《保险业集团化经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服务的深化和发展,金融集团正作为一种趋势表现出来,代表了未来金融竞争的核心力量。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是这一趋势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无论是致力于发展多元战略的保险企业,还是希望进入保险业的其他金融机构,都必须考虑在金融集团模式下经营保险业务。保险业的集团化经营,不仅是指保险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运作转型为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也包括了其他金融机构在集团的框架下开展保险业务,这既是保险业融入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具体进程和结果,也是金融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金融服务集团化是指多个金融服务实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能够从事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企业集团。集团化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原因。竞争压力是金融机构转型为金融集团的基本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下,单一金融产品的边界收益不断减少,而经营风险却不断增加,金融企业希望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来增加收益和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和新的金融交易与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是金融集团形成的重要技术基础。信息技术使金融集团可以用比传统方式更少的成本达到更有效的管理效果,而新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安全高效地管理大量金融资产并提供多元服务成为可能。全球化和放松管制也是金融集团发展的重要原因。许多国家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从注重安全的严格监管转变为注重效率的监管,降低了对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限制。另外,未来社会对创新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理论上,集团化的优势可以从叁个方面解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是指金融集团通过扩大经营服务规模,使边界服务的成本降低或是收益增加。对于金融机构经营研究的案例分析和统计数据也支持这样的结论。范围经济是指金融集团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下降或是收益增加。而协同效应则是指金融集团内的业务部门互相支持和补充,能实现比各个部门单独经营更高的收益。当然,集团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潜在的风险和对监管的挑战。 成为金融集团至少要经历两个步骤——转型和整合,保险业的金融集团化也不例外。就转型而言,存在着四种主要的方式:直接设立、兼并与收购、合资、战略联盟。四种方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转型目的。总体上讲,直接设立的整合程度最高,但经营周期长;并购是快速的整合方式,但经营管理难度大;合资的风险比较低,通常带有一定的过渡性;战略联盟是一种松散的方式,容易实现,但各种效应的发挥不明显。通过对四种转型方式的比较,并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保险业金融集团化的转型提供有益的启示。 金融集团完成转型后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整合运营,这个问题涉及到金融集团的组织结构、管理控制、业务整合和服务策略等多个方面,也是集团化优势能否实现的关键。组织结构是经营战略的反映,不同的金融服务集团执行不同的多样化战略,金融服务集团一般有四种组织结构。而在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利润和风险管理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在整个集团范围内建立以利润为中J自的管理框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和结构。对多样化的业务进行整合是金融集团实现经营目标的关键,而业务整合主要涉及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运营管理叁个方面。全能金融服务是金融集团的创新所在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并形成交叉销售、打包和产品整合。要求不同金融产品捆绑式服务是全能由于银行与保险的整合是保险业集团化经营最重要的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非常必要。从初期的效用发挥来看,银行保险比保险金融更显着。对银行与保险的研究认为,银行与保险在零售市场的合作只是即将到来的金融变革的端倪,市场将为高程度的联合和整合服务提供机会。 在中国,保险金融集团化也随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仅销售联盟发展迅猛,而且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平安集团和中信集团是国内金融集团的典型,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保险业的集团化经营进行有益的思考。从未来的趋势看,金融控股公司将是主要的模式,大型商业银行将是保险业金融集团化的有力推动者,国内的保险企业则应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集团化经营的问题,并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积极的准备。
杨奇平[2]2007年在《我国保险集团的组建与监管研究》文中指出上个世界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服务的深化和发展,金融集团正作为一种趋势表现出来,其代表了未来金融竞争的核心力量。保险作为金融业的叁大板块之一,也将是这一趋势的重要参与者。保险集团是保险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运作转化为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是保险业融入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具体进程和结果,也是金融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保险集团的出现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竞争压力是保险机构转型为保险集团的基本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下,单一金融产品服务已经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使金融企业希望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来增加收益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全球化和对金融管制的放松也是保险集团发展的重要原因。许多国家政府对金融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从注重安全的严格监管转变为注重效率的监管,降低了对金融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限制。在理论上,保险集团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因而可以大大提高竞争力。单个的保险企业向保险集团的转型存在着四种主要的方式:战略联盟、合资公司、直接设立、兼并和收购。四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其适合不同规模、发展战略和发展目的的保险企业。总体上讲,直接设立的整合程度最高,但经营周期长;并购是快速的整合方式,但经营难度大;合资的风险较低,具有过渡性;战略联盟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方式,容易实现,但是各种效果的发挥不明显。通过对四种方式的比较,可以对我国保险企业向集团转型提供有益的启示。保险集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集团潜在的风险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保险集团的监管,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法律环境和金融体制的不同,现在并不存在普遍通用的监管模式和方法。但是不同的监管机制是适应保险业,甚至是整个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必然产物。通过比较不同模式的监管,可以对我国在保险集团的监管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促进保险集团不断健康发展。
段晓华[3]2009年在《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近20多年以来,全球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变革,在这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融机构的集团化、全球化和全能化。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分业经营体制基本被打破,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被取消,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扩大并逐渐转向深层次。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批超级金融集团,他们的资产规模庞大,全能化经营,能够为全球客户提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与产品。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也逐步出现了保险公司的多元化、大型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和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使保险企业的金融集团化经营成为国内保险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产权制度、内控建设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我国发展金融集团化经营,必须先从我国国情出发,找到一种合适的经营模式,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本文以我国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从集团化经营的角度出发,运用金融集团理论、集团化经营等理论以及比较分析、规模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和规范研究,并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我国大型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发展的模式上,得出构建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经营模式的层次途径,其中对我国大型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
杨雨亭[4]2010年在《论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溢价效应》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保险公司正致力于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经营模式。本文通过对集团化经营模式及溢价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在研究国内外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溢价效应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环境和现有保险集团的经营现状,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的特征,与国外保险集团的差异和溢价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文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我国现有保险集团和保险行业2004—2009年的数据,以我国保险集团的资产规模和综合经营程度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资产报酬率和修正后的专业比例指标,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效果检验,证明我国保险集团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着,溢价效应确实存在。并综合其他因素,讨论了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溢价效应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本文在阐明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存在溢价效应后,结合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集团溢价效应的冲击以及对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的考验,提出了适合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我国保险集团实际情况的建议,从而利于增强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溢价效应,使集团化发展成为我国保险公司未来成长的可行模式,以期达到切实做大、做强我国保险业的最终目标。
肖志光[5]2008年在《我国保险业集团化“热”中的“冷”思考》文中指出在仔细盘点我国保险业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之后,相信把集团化作为“热点”之一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几年内,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相继组建成立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实现集团化经营。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中国人保、中国保险(控股)、中国人寿、平安、太
薄滂沱[6]2008年在《保险集团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国际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机构的界限逐渐模糊,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界限已逐渐消除,金融机构跨行业进行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并朝大型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发展。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保险控股金融集团作为全球保险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创新,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和采用。目前国际上成功的保险企业在经营上几乎一致采用综合经营方式,在组织形态上也几乎都采用集团化形式,并采用集团控股的模式进行经营。在此背景下,综合经营和集团化已经成为全球保险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加入WTO之后国内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际大型金融保险集团的进入,客观上要求保险业必须加快综合经营和集团化的步伐。这些实力雄厚且开展综合经营多年的外资保险集团进入中国后,具备了未来在中国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这对中国保险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中国保险业通过资本重组创建保险金融集团以壮大实力、通过拓宽业务范围使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相互融合与协调运行以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保险集团化的理论与实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企业组织形式变迁理论,对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进行经济学解释。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保险集团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通过对保险集团公司的经济效应基于经济学的分析,探讨和研究了保险集团化对保险竞争和对保险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模式。此后,本文较为系统的归纳我国和其他国家保险集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保险集团化建设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核心部分对我国保险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由于保险集团作为国内保险业一种新生事物,尚缺乏相应的监管规定和监管模式,本文最后对我国保险集团在监管方面亟待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我国保险集团监管模式的选择与设想。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与背景、选题的目的和实践意义,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对全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点作了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企业与企业组织理论。本章对企业组织变迁理论进行了论述,并通过重点论述和分析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组织变迁理论进而导出企业集团形成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进行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经济学解释。第叁章,保险集团公司的概念与产生的意义。本章首先界定了保险集团公司的概念。而后论述了保险集团公司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理论。在通过对保险集团公司的经济效应基于经济学的分析之后,进而详细展开保险集团化对保险竞争以及对保险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第四章,中国保险集团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企业集团化呈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分析了中国保险集团的产生与发展阶段,并对中国保险集团化的动因与效果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本章概括分析了中国保险集团化面临的主要风险。第五章,主要国家保险(金融)集团公司的发展实践。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外保险(金融)集团产生的背景,重点分析了保险金融集团产生的实践背景。之后分别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保险(金融)集团的发展历程,由此分析总结出国外金融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保险集团化发展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保险集团化的发展。本章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重点研究了中国保险集团化的发展问题:1)我国保险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与选择问题。2)我国保险集团化的发展阶段及组织形式的选择。3)保险集团的治理结构。4)保险集团的经营战略。5)保险集团业务模块的整合。6)保险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第七章,保险集团的监管。本章首先论述了金融监管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外的监管实践模式,进而分析、比较了国外保险集团公司的监管模式,提出了国外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金融保险集团的监管现状,提出了我国保险集团监管方面亟待改革之处及监管模式的选择与设想。本文研究的结论为: 1)我国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发展方向是集团化和专业化,这为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即大规模的保险集团与中小规模的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共生,其协同效应会促进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 2)当前保险集团的效益实现主要在于资本运作,而不是规模经济,基本否定了保险集团的规模优势论,将重点放在保险集团的资金运作能力方面,另辟蹊径为我国保险集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卢强[7]2008年在《中国保险业集团化经营的保险再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保险业集团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积极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实施基于业务流程变革的保险再造是保险集团公司提升自身经营效率,改善自身市场竞争地位的有力手段。保险再造的主要策略是以顾客为中心创建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保险公司组织转型以及后援系统的再造;通过前后线的整合实现前线运作系统的再造;通过战略性外包专注于保险公司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等。
唐庚荣[8]2008年在《转型时期寿险公司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寿险业自1982年恢复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7年实现保费收入4463.75亿元,寿险市场初具规模;寿险公司数量达到54家,初步形成了中外资并存,寿险公司、寿险集团、专业化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并存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都逐渐趋于完善。随着寿险市场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寿险公司股份制改造的完成,我国寿险市场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市场层面,寿险市场全面开放、市场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结构逐渐从寡头垄断型向垄断竞争型转变;二是公司层面,随着寿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上市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绩效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营模式逐渐从“重速度、轻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注重结构和效益、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注重市场培育的内涵式增长模式转变;叁是监管层面,监管部门的角色逐渐从引领和主导行业发展向规范和指导行业发展转变,监管方式从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转变,费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寿险行业还是单个公司,其面临的风险都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例如费率市场化带来的定价风险、投资渠道多元化引起的投资风险、后援集中和流程改造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寿险公司的创新风险、集团化经营风险等。如何对转型时期寿险公司的风险及其变化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控,直接关系到寿险市场能否成功转型,也是寿险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市场转型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主要风险或转型时期寿险公司传统风险的变化及其造成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的对策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上寿险公司风险管理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并对我国寿险公司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面临的约束和相应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转型时期寿险公司风险管控应当从监管和公司两个层面入手。从监管层面来看,一是要逐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寿险公司集团化经营、产品和服务创新、业务流程改造、投资和定价行为的指导,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实现监管方式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转变,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和管控寿险公司的风险;叁是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稳定;四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市场监督功能。从公司层面来看,一是要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避免盲目的扩张,注重企业效益的提高,注重企业风险的防范,将风险防范纳入公司决策的范畴;二是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防火墙制度;叁是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要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四是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寿险公司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提升风险管控技术平台;五是加强对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强化风险管理责任和意识,培育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真正将风险管理融入员工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万鹏[9]2013年在《我国保险业集团化经营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新产业组织理论视角》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保险业的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产寿险公司实现集团化已成为许多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新SCP框架,建立双向动态的计量模型,研究集团化协同效应对产险市场和寿险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如何更好的发挥我国保险集团化协同效应,提出相应的建议。
杨啼侠[10]2016年在《我国保险集团化经营效率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分业经营的格局逐渐被混业经营所取代,金融行业集团化经营现象愈发普遍。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主流趋势。那么保险企业在实现集团化的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成为制约我国保险行业发展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保险公司集团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发展战略、集团化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而关于集团化经营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对于效率差异因素分析及传导机制解释简单,仅是从成本节省、资源协调等宽泛的角度略微展开,很少站在企业自身发展导致的规模扩展,外围产业激励以及国际竞争中政府角色等更宏观方向上分析其作用机理。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测试我国保险行业集团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之间的效率差异,分析制约和影响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因素及传导机制,为指导我国保险公司并购重组提供指导意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集团化保险公司的效率按照寿险集团化与专业化、财险集团化与专业化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叁阶段)方法,对我国2012-2014年间保险集团化和专业化公司经营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与此同时,本文从基本的规模优势、范围经济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行业周期以及国际竞争中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深入分析制约和影响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因素、传导机制及溢出机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首先,本文第二章对效率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的内涵加以界定,同时阐述了集团化保险公司的概念、类型和组织架构。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入效率评价的概念,第叁章节结合大量文献将不同学者评价效率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介绍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法,平衡记分卡法,信用评估法和前沿分析法四种主流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本文第四章节对我国保险公司进行细分,按照保险种类和集团化状况分为:集团化财险和专业化财险公司、集团化寿险和专业化寿险公司,运用DEA叁阶段模型对其经营效率进行分类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一章节充分考虑数据变量的可得性、实用性和准确性等特征,选取了12家集团化保险公司和非集团化保险公司,选定总资产、员工人数和营业支出为投入变量,利润、保费收入和保险赔偿作为产出变量,同时以经营年限、公司性质和市场份额作为环境因素变量。在第一阶段DEA模型分析中,分别得到四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效率值,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在DEA第二阶段中,利用第一阶段DEA模型检测的各投入变量的松弛变量,并研究环境因素对各投入变量的松弛变量的具体影响。DEA第叁阶段则是先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所有的集团化保险公司和非集团化化保险公司在相同的环境条件,然后重新进行DEA模型分析,分别得到集团化财险公司的效率值和非集团化财险公司以及集团化寿险公司和非集团化寿险公司的效率值,并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集团化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显着。通过DEA叁阶段分析我国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普遍维持在0.8以上,明显高于非集团化寿险公司效率值。同时,在寿险公司综合技术效率分解下,发现我国集团化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是导致整体指标上升的核心要素,这也说明了我国寿险公司经过集团化经营后在协调内部资源、管理水平、分散风险等技术领域等有了很好的提升和改进。2、与非集团化财险公司相比,集团化财险公司的效率值得分较高。和寿险公司的结果相似,财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效率得到提升。经过对综合技术效率进行分解可以发现,集团化财险公司的经营效率高于非集团化财险公司主要是因为集团化财险公司拥有较高的规模效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效率命题,运用数据包路法(DEA叁阶段模型)对我国保险集团经营效率进行分析,系统测试我国保险行业集团化经营和专业化之间的效率差异,同时从基本的规模优势、范围经济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行业周期以及国际竞争中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深入分析制约和影响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因素以及其传导机制和溢出机理。(1)选题立意实用性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分析的研究主要以寿险和财险、中资和外资等方面为主,而对于我国集团化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甚少。本文研究问题角度的选取,即集团化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集团化组织结构已经占据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半壁江山,文章选题实用性较强。(2)样本与变量选取。本文结合保险行业集团化经营公司的近期最新数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集团化保险公司,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效遴选变量指标,以总资产、员工人数、营业支出作为投入变量,利润、保费收入、保费赔偿作为产出变量,同时将经营年限、公司性质和市场份额等选定为环境因素,对保险行业集团化经营公司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提高了变量的代表性,同时充分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集团化保险公司经营的效率现状。(3)研究方法本文有机地将成本DEA,叁阶段DEA,以及tobit回归结合起来,对效率的研究遵循从大的效率概念到小的效率分解概念,静态的效率分析和动态效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对第一阶段DEA的松弛变量进行SFA分析时,首先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以此来证明所选取的变量的确对效率会产生影响,通过此方法,排除了经营年数变量。Tobit模型的引入,确保了SFA分析存在意义。同时,考虑DEA叁阶段模型的适用性问题,对保险集团经营公司的效率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的实证分析。(4)系统的理论分析从企业自身发展路径、国际竞争需要以及垄断优势等视角深入分析制约和影响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因素、传导机制及溢出机理,运用产业发展及相关理论分析影响保险集团经营公司效率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保险业集团化经营问题研究[D]. 李立松. 武汉大学. 2004
[2]. 我国保险集团的组建与监管研究[D]. 杨奇平. 暨南大学. 2007
[3]. 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研究[D]. 段晓华. 西北大学. 2009
[4]. 论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溢价效应[D]. 杨雨亭. 北京工商大学. 2010
[5]. 我国保险业集团化“热”中的“冷”思考[N]. 肖志光. 中国保险报. 2008
[6]. 保险集团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薄滂沱. 南开大学. 2008
[7]. 中国保险业集团化经营的保险再造研究[J]. 卢强. 保险研究. 2008
[8]. 转型时期寿险公司风险管控研究[D]. 唐庚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9]. 我国保险业集团化经营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新产业组织理论视角[J]. 万鹏.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0]. 我国保险集团化经营效率实证研究[D]. 杨啼侠. 西南财经大学. 2016
标签:保险论文; 投资论文; 保险市场论文; 中国财险论文; 保险公司设立论文; 金融论文; 保险公司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de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