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菇论文_李陈晨,赖凤羲,夏永军,艾连中,张汇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红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正红,菌根,林下,结构,抗氧化,协方差。

正红菇论文文献综述

李陈晨,赖凤羲,夏永军,艾连中,张汇[1](2019)在《正红菇免疫活性多糖的筛选及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正红菇不同部位多糖的细胞免疫活性,筛选出最优多糖组分并进行分离纯化。方法:依次采用热水和碱液分别提取正红菇菌盖和菌柄多糖,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评价并筛选出免疫活性最优的多糖,对其采用乙醇分级,从中分离出叁种纯多糖RF-1,RF-2和RF-3,通过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红外光谱表征多糖结构。结果:水提红菇菌盖和菌柄多糖均显着地增强了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并促进NO、TNF-α和IL-1β的产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活性。分离纯化的结果表明,RF-1分子量(Mw)为719 kDa,由葡萄糖(95.6%)和少量半乳糖(4.4%)组成。RF-2的Mw为3947 kDa,由葡萄糖(64.6%)、半乳糖(32.9%)和少量甘露糖(2.5%)组成。RF-3的Mw为65 kDa,由葡萄糖(50.4%)、半乳糖(45.3%)和少量甘露糖(4.3%)组成。此外,RF-1,RF-2和RF-3都具有多糖的典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讨论:红菇多糖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活性,有希望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剂添加在药物或功能性食品中,作用机理可能与多糖的分子量、化学结构等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林玉秀[2](2018)在《人工促进措施对正红菇产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调整林分郁闭度、地面植被盖度、树种结构等人工促进措施对正红菇产量的影响,以前期产量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维持在0. 6~0. 8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正红菇产量;林分郁闭度不高时,需维持地面植被盖度0. 2~0. 3较好;清除马尾松等针叶树种,能够促进正红菇生长的林分天然更新,提高产菇量。(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8年04期)

丁建英,徐亚男,姜慧,张啸[3](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红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以正红菇色素溶液的吸光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正红菇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5%,提取时间29 min,提取温度68℃,料液比1∶35 g/m L。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实验提取的正红菇色素的吸光度值为0.404,与理论预测值0.406相近,表明该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是合理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5期)

陈健,申超群,贺婷,颜盛繁[4](2016)在《正红菇多糖的抗癌和免疫调节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人宫颈鳞癌细胞SiHa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并通过划痕实验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验证;同时选用昆明小鼠脾脏细胞的体外增殖试验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中性红以及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和IL-6的试验,探讨正红菇子实体多糖(HAP-I)的抗癌和免调节疫活性。结果显示,正红菇多糖在125~2000μg/mL的范围内对SiH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通过癌细胞划痕实验,证实其对癌细胞SiHa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糖浓度在10~500μg/mL范围内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且能协同LPS和ConA显着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HAP-I协同LPS在50μg/mL和100μg/mL浓度时增殖作用显着(p<0.05),HAP-I协同ConA在100μg/mL浓度时协同效果最佳。HAP-I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并且促进巨噬细胞分泌NO和IL-6,表明正红菇多糖有较好的免疫活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11期)

陈宇航,陈柳英,周仲驹,马丽珍[5](2016)在《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林下菌根化核心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红菇是载入《中华本草》的药健美食兼用的珍贵食用菌。天然林下菌根化是实现正红菇栽培或人工介入的核心技术。围绕天然林下正红菇菌根化技术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不同壳斗科树种对不同来源正红菇菌种的影响和不同接种技术对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境内正红菇目前发现有24个haptype,可以划分为3个clade,分布区域集中,其分布与福建壳斗科树种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相关。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区域交叉地带的不同壳斗科林中,正红菇的DNA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林下的不同壳斗科树种集中区域采集到的正红菇DNA也有明显差异,表明正红菇疑似有明显的共生专化性,同一小班林下的正红菇并非纯系。不同接种技术对接种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接种深度、接种树胸径和两者互作均对接种产生显着影响。而供接种的壳斗科不同树种、不同树高对接种效果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6](2016)在《正红菇》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名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 X.H.Wang,Zhu L.Yang&Knud sen),别名真红菰,朱菰,正红菇,酒色红菇。夏秋季节群生于热带和南亚热带阔叶林中地上,一种外生菌根菌,成熟后其菌肉淡灰色至灰色,故得名。红菇属(Russula spp.)真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入药历史,可单方或复方入多种中药。据明代李时珍(1578)《本草纲目》所载:"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资料汇编》期刊2016-08-08)

马丽珍[7](2016)在《建瓯市天然林正红菇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红菇为外生菌根菌,至今无法人工培植。文章通过对福建省建瓯市天然林正红菇资源状况的调查,阐述了正红菇资源在该市的分布和生态习性,提出正红菇资源保护措施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贺婷,颜盛繁,陈健[8](2015)在《正红菇子实体多糖HAP-Ⅰ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红菇子实体分离纯化后得到的单一多糖HAP-Ⅰ为研究对象,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结合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的分离结果鉴定其分子量分布及纯度,利用FT-IR、GC、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NMR研究HAP-I分子内部结构;通过体外抗氧化法清除自由基DPPH、O2-、OH以及还原力测定,评价HAP-I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HAP-Ⅰ重均相对分子量MW 16860 u;FT-IR显示HAP-Ⅰ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且为含氨基的β型D-葡萄糖环构型;GC结果显示HAP-Ⅰ含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4种单糖,摩尔比为1:8.29:7.45:18.13;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结果表明,HAP-I是含有甘露糖苷的D-吡喃葡萄糖环,包括α构型和β构型,不含有1→4糖苷键,由66.7%1→3糖苷键,22.24%的1→6、1→糖残基和11.06%1→2糖残基组成;NMR表明HAP-I是含有半乳糖基的吡喃糖,既有α构型,也有β构型;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HAP-I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DPPH、O2-、OH作用和还原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10期)

范俐,陈锋[9](2015)在《南平市建阳区林地土壤养分与正红菇营养成分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平市建阳区5个林地的土壤和野生正红菇(Russula vinosa)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得出:土壤中全氮、铁、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机质、钙含量适中;铜、锌含量适中或缺乏;磷含量极缺乏。建阳北部地区杜潭、江源、吴屯叁处林地正红菇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含量低。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正相关;土壤中锌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铁、磷含量显着正相关;土壤中磷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锰、镁、钾含量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芹[10](2015)在《长根菇和正红菇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是食用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和保肝等诸多功能,因此在医药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从长根菇和正红菇的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四种均一组分多糖,即长根菇水提多糖ORWP、碱提多糖ORAP以及正红菇水提多糖RVLWP、碱提多糖RVLAP,并对其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ORWP 的 Mw 为 12.1 kDa,Mn 为 9.03 kDa,D 值(Mw/Mn)为 1.34;ORAP 的 Mw 为 11.5 kDa,Mn为8.94kDa,D值为1.29。两者均主要是由核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但是各单糖的摩尔比有较大的差异,分别为0.15:0.32:1.02:2.45:15.74:65.85:14.47和0.16:0.51:1.02:3.31:18.41:72.35:4.24。红外光谱分析表明,ORWP和ORAP均为含有β构型糖苷键的吡喃糖。ORWP和ORAP具有良好的体外DPPH自由基、H202清除作用和抑制亚油酸过氧化作用,以及一定的还原能力和螯合亚铁离子的能力。体内保护肝脏实验表明ORWP和ORAP可显着降低CC14处理小鼠血清中转氨酶(AST、ALT)的活性以及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同时提高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来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能力,从而维持肝细胞膜的稳定性,所以推断长根菇多糖的护肝作用可能与其自身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以及可以增强肝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ORWP和ORAP在体外基本不抑制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在体内明显抑制S180肿瘤的生长。并且ORWP和ORAP可显着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器官指数,促进IL-2和IFN-y的产生,降低免疫抑制因子IL-10的产生,表明长根菇多糖可能是通过提高生物体自身的免疫力而非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来实现抗肿瘤作用的。经HP-GPC、GC-MS、红外光谱检测,RVLWP为含有β构型糖苷键的吡喃糖;Mw为12.9 kDa,Mn为9.20kDa,D值为1.40;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 0.28:0.91:1.71:12.50:67.77:16.80)。RVLAP 为含有 α 构型糖苷键的吡喃糖;Mw 为 4.00kDa,Mn为3.27 kDa,D值为1.22;单糖组成为核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 0.30:0.79:2.70:4.54:29.07:57.79:4.81)。RVLWP 和 RVLAP 均具有良好的 DPPH 自由基、H202清除作用、抑制亚油酸过氧化以及螯合亚铁离子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同样浓度下,RVLWP比RVLAP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RVLWP和RVLAP具有较好的保护肝脏作用,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ST及ALT活性较阴性对照组显着降低,同时肝脏中的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体外实验表明正红菇多糖对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基本没有抑制作用,但是体内实验表明RVLWP和RVLAP均可明显抑制小鼠体内S180肿瘤的生长并可协同增强环磷酰胺的抑瘤作用。RVLWP和RVLAP可显着提高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的产生,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并且RVLWP和RVLA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磷酰胺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伤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正红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调整林分郁闭度、地面植被盖度、树种结构等人工促进措施对正红菇产量的影响,以前期产量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维持在0. 6~0. 8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正红菇产量;林分郁闭度不高时,需维持地面植被盖度0. 2~0. 3较好;清除马尾松等针叶树种,能够促进正红菇生长的林分天然更新,提高产菇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红菇论文参考文献

[1].李陈晨,赖凤羲,夏永军,艾连中,张汇.正红菇免疫活性多糖的筛选及分离纯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林玉秀.人工促进措施对正红菇产量的影响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8

[3].丁建英,徐亚男,姜慧,张啸.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18

[4].陈健,申超群,贺婷,颜盛繁.正红菇多糖的抗癌和免疫调节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6

[5].陈宇航,陈柳英,周仲驹,马丽珍.正红菇(Russulagriseocarnosa)林下菌根化核心技术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6]..正红菇[C].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资料汇编.2016

[7].马丽珍.建瓯市天然林正红菇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6

[8].贺婷,颜盛繁,陈健.正红菇子实体多糖HAP-Ⅰ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评价[J].现代食品科技.2015

[9].范俐,陈锋.南平市建阳区林地土壤养分与正红菇营养成分相关性的研究[J].食用菌学报.2015

[10].刘芹.长根菇和正红菇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蔗糖、酵母膏质量浓度对正红菇深...碳源对正红菇深层发酵的影响氮源对正红菇深层发酵的影响正红菇pH值对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影响调节剂对胞内酯酶活性的影响

标签:;  ;  ;  ;  ;  ;  ;  

正红菇论文_李陈晨,赖凤羲,夏永军,艾连中,张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