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郭向阳

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郭向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风味,萃取,芳香植物

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郭向阳[1](2019)在《6种食用芳香植物挥发性成分的GC-MS/GC-O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成分是芳香植物具有多样风味及香气性能的物质基础。为研究常见可食用芳香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风味特性的异同,构建特色芳香植物风味数据库,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经顶空法萃取的6种食用芳香植物(薄荷、藿香、罗勒、丁香罗勒、香薷及密花香薷)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嗅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香气描述分析,对比研究6种芳香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异同及香气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6种芳香植物香气主要由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成分组成,含有少量的酯类、杂环类及芳香族类化合物,多具有辛辣、刺激、樟脑样香气及清新的柠檬、柑橘风味。薄荷中以具花香和柠檬样香气的香叶醇、香茅醇及柠檬醛、香叶醛含量较多;藿香中以左旋薄荷酮及草蒿脑为主,具木香及大茴香似香气特征;罗勒中丙烯酸酯和芳樟醇是其主体成分,辛辣味突出,花香显;而丁香酚成就了丁香罗勒的主体风味,似丁香花香,具辛辣香气;香薷中以具柠檬样香气的D-柠檬烯、柠檬醛、γ-萜品烯为主,柠檬醛和香叶醛为密花香薷的主体成分,整体偏辛辣,花香透,伴柠檬样清新香气。不同的挥发性成分,以一定的比例及含量组成呈现了芳香植物的特征香气。研究结果可为特色芳香植物的品种选育、香气品质提升及风味性能的研究提供科学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林霞[2](2019)在《蜡梅属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蜡梅属Chmonanthus Lindl.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萜烯类、烷类、酯类、醇类、酸类和其他化合物等,其活性主要包括抑制病原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并具备重要药用价值。综述了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式和分析方法,分类讨论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分布,并进一步归纳了蜡梅属植物不同部位、不同品种、不同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采摘季节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最后对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该属植物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该属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马惠芬,司马永康,张达,杨冀寅,徐涛[3](2019)在《木兰科含笑属含笑组3种植物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2月份采摘的峨眉含笑、南亚含笑、毛果含笑叶片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峨眉含笑、南亚含笑、毛果含笑叶片经SDE提取所得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4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峨眉含笑28种、毛果含笑20种、南亚含笑29种,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83.54%、88.15%和92.58%。3种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3种植物共有的化合物有α-愈创木烯、匙叶桉油醇、c-木罗烯、绿叶烯、马兜铃烯、α-胡椒烯、1(10),4-杜松二烯、反式-去氢白菖烯、tau-杜松醇、tau-木罗醇和α-杜松醇等11种。这3种植物挥发油中富含大量在香料和医药行业有重要用途的高生物活性化合物。从组分多度相似百分率的分析结果看,峨眉含笑与毛果含笑的组分多度相似百分率为41.33%,处于极近似水平,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关系较密切,而南亚含笑与毛果含笑以及与峨眉含笑的组分多度相似百分率分别为30.19%和29.73%,处于较近似水平,组成关系相对较疏远。(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雪,杨明华,匡海鸥,李佛琳,董坤[4](2019)在《源自2种香料植物蜂蜜的理化性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种香料植物蜂蜜即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 L. Herit)蜂蜜和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蜂蜜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并将其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与常见的苕子(Vicia cracca L.)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均未检出麦芽糖、BFF酶、SMR、SMB、BS、SMX及抗生素残留,苕子蜜的果糖、葡萄糖、还原糖含量高于香叶天竺葵蜂蜜和美国薄荷蜂蜜。通过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香叶天竺葵蜂蜜中共有11类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烷类含量最高,占香叶天竺葵蜂蜜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7.470 5%,桉树脑、丙氧基-8-柏木烷、反式-二甲基-四氢-5,6-2H-吡喃-2-酮、正丙基、草酸、单酰胺、戊酯、2,3-二氢-4-甲基-呋喃、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6-异丙基-1,4-二甲基萘等7种物质为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美国薄荷蜂蜜共有9类3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含量最高,占美国薄荷蜂蜜挥发性成分总量的0.351 7%,六甲基-环叁硅氧烷、顺-氯拉伦碱、顺式-α-叁甲基-2-呋喃甲醇、5-乙烯基四氢呋喃、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缩水甘油、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芳樟醇、2,6,6-叁甲基-2-环己烯-1,4-二酮、6-乙烯基四氢-2,2,6-叁甲基-2H-吡喃-3-醇、叁醋酸甘油酯等9种物质为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吴雪[5](2019)在《铃兰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花的挥发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铃兰属(Convallaria)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隶属于天门冬科(Asparagaceae)。属下有Convallaria keiskei Miq.、Convallaria majalis Linn.、Convallaria montana Raf.3个种,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温带地区。该属植物主要分布生境为各植被类型的林下、林下潮湿处或沟边。因其在园艺和天然药物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被广泛种植。目前铃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化学成分与园艺,关于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学相关研究未见系统报道。解析铃兰属内物种的群体遗传关系与系统发育历史是进一步进行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的必要基础。本研究通过SSR标记、比较叶绿体基因组学分析、生态位建模(ENM)、挥发性成分分析,结合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铃兰属的谱系分化和群体动态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学:对铃兰(Convallariakeiskei)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微卫星扫描,得到16,228对可以用于设计微卫星引物的序列,合成其中80对引物进行筛选,得到20对SSR标记具有良好扩增效率。选择其中20对微卫星引物用于铃兰属12个群体共96个个体的群体遗传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显示:Hs的范围是0.372-0.608,平均值为0.537;HO的范围是0.349-0.738,平均值为0.650;HE的范围是0.354-0.588,平均值为0.518。主成分分析显示,铃兰属存在两个主要聚类;STRUCTURE分析显示,铃兰属群体的最佳分组值K为2,即铃兰属分为C.keiskei和C.majalis一个谱系,C.montana一个谱系,当K=3时,北美洲地区的两个物种(C.majalis、C.montana)内部分为2个基因池,IBD检测显示铃兰属群体存在显着的地理隔离效应。2、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对铃兰属3个物种5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比对与注释,得到5条长度在162,182bp至162,501bp范围内完整的叶绿基因组序列,ycf1存在于SSC/IRb的边界处,所以在SSC/IRa 区产生了一个假基因。在边界区域的收缩扩张分析中发现:基因组序列结构基本相同,在IRa处的轻微收缩扩增可能是由基因易位引起的。除了 LSC-IRa区域有所不同外,其他位置没有差异;分析5个铃兰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差异,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90%同一性)。在基因组序列中,反向重复区域的序列比LSC和SSC区域的序列存在更低的差异,表明铃兰叶绿体基因组是保守的。在个体序列中筛选了 81个基因座(36个编码基因,32个基因间隔区和13个内含子区域)。这些区域的核苷酸多样性(Pi)的范围为0.00065(ycf2)至0.08701(atpF-atpH),共有11个Pi>0.02;使用REPuter软件在5个铃兰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74个前向、88个回文和15个反向重复共有177个重复。在所有个体中,有80.49%的重复序列大小范围为 30-39bp。密码子的数量范围从 54,060(C.majalis A69)到 54,165(C.montana A114)。数据显示5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密码子数量范围为50,973至51,385,30个密码子的RSCU值大于1。在系统发育研究中,C.keiskei、C.majalis两个种的亲缘关系最近,在已知叶绿体基因组的天门冬科植物中,铃兰属与Rohdea ch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3、生态位模型:铃兰生态位模拟(ENM)显示,铃兰属叁种植物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较吻合,AUC值为0.954;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C.majalis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比较吻合。C.majalis在欧洲区域的预测分布区主要环波罗的海分布并向内陆延伸,与实际分布情况相符;在亚洲地区,C.keiskei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和部分西北(如甘肃、陕西等)地区,日朝韩也有少量分布;在北美洲地区,C.montana分布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地区。在末次盛冰期(LGM),映射模拟显示分布于欧洲地区的C.majalis向东部内陆地区转移;分布于北美地区的C.montana分布于滨海平原地区,C.keiskei在这个时期的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和华东地区;在将来(2050)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和气温逐渐的升高,铃兰的潜在分布将产生变化,适生区收缩,C.majalis在北美的适生区缩小,在欧洲地区的分布区域逐渐向北部的俄罗斯地区延伸,最适生境移至挪威地区,C.montana最适生境区域虽未发生迁移,但是适生区的面积急剧减少,C.keiskei分布于华北与华东地区,适生区范围明显收缩。4、铃兰花挥发性成分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对铃兰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结合气质联用(GC-MS)将得到的各个组分与NIST11.L质谱数据库进行比对,选择NET>80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经过初步研究,于铃兰花中共鉴定得到4大类23种化合物,包括4个烷烃类化合物、9个醇类化合物、6个酯类化合物和4个其他化合物,其中的致香因子为香茅醇。其他植物花的挥发性成分研究同样表明成分多以醇类和酯类为主。(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姣,德吉,朱孟夏,卢燕,付爱玲[6](2019)在《刺柏属6种植物枝叶和果实中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刺柏属6种植物枝叶和果实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法对密枝圆柏、高山柏、垂枝香柏和香柏的枝叶,以及大果圆柏与滇藏方枝柏枝叶和果实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NIST14谱库检索解析,并结合相对保留指数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相对含有量,并对枝叶部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鉴定出62种成分,占各样品总成分的90.08%~98.82%,包括单萜烯类15种、含氧倍半萜类11种、倍半萜烯类20种、含氧二萜类2种、含氧单萜类12种、异戊酸酯类2种,并以α-蒎烯、β-蒎烯等单萜烯类成分含有量最高。果实部位单萜烯含有量高达80%以上,主成分β-蒎烯含有量超过45%,与枝叶部位有显着差异。大果圆柏、滇藏方枝柏、高山柏和香柏中挥发性成分相似度较高,均以β-蒎烯含有量最高;密枝圆柏和垂枝香柏的最主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和α-松油烯。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属植物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5期)

何东,王敏[7](2019)在《植物挥发性成分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挥发性成分属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是香气的主要来源,植物挥发性成分在食品产品、医药研发、日化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植物挥发性成分分离提取方法的原理,并对成分分析方法作了简要介绍,旨在为后续植物挥发性成分应用研究及开发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01期)

陈高,葛佳,秦燕,孙卫邦[8](2018)在《辛香料植物贯叶马兜铃的根及叶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食用风险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态吸附法收集的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干燥叶和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从贯叶马兜铃叶中分离出19个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8%,其中反式-2-葵烯醛(79.79%)、3-十二烯醛(4.26%)、辛醛(2.49%)、反式-2-己烯醛(2.09%)和葵醛(1.80%)为主要成分。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出16个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2%。其中乙酸龙脑酯(37.08%)、尼泊金丙酯(22.29%)、1,3,8-p-孟叁烯(19.93%)、莰烯(6.39%)和β-蒎烯(2.21%)为主要成分。该研究结合当地居民的食用习惯,具体阐明了自然条件下贯叶马兜铃的叶及根的辛香味成分及组成,同时结合该植物不同部分的马兜铃酸的含量,讨论了食用该植物可能存在的健康安全风险。该研究结果能为今后科学食用及保护该濒危物种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8年08期)

冉慧,冯璐璐,毛运芝,周利,刘世尧[9](2018)在《重庆4种野生樟科植物叶片精油GC-MS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科4种野生植物资源叶片进行精油提取、挥发性成分鉴定与组成分析,为重庆4种常见樟科植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代表性取样法样品采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片精油、利用GC-MS分离叶片精油组分,并结合计算机自动检索辅助人工解析鉴定挥发性成分。【结果】1)大叶新木姜子、粉叶新木姜子、近轮叶木姜子、毛叶木姜子样品精油提取率分别为0.211 6%、0.063 4%、0.258 4%、0.698 2%,毛叶木姜子叶片精油含量最高,粉叶新木姜子最低。2)GC-MS从4种植物叶片精油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60种,其中大叶新木姜子78种,主要含乙酸龙脑酯(9.11%)、β-桉叶醇(7.85%)、(-)-4-松油醇(7.58%);粉叶新木姜子65种,以(-)-4-松油醇(8.75%)、长叶烯(7.72%)、β-石竹烯(6.79%)为主;近轮叶木姜子67种,α-香柑油烯(7.72%)、(1R)-α-蒎烯(6.70%)、α-石竹烯(6.58%)相对含量较高;毛叶木姜子67种,主要包括D-苎烯(8.46%)、β-榄香烯(7.66%)、反式-香叶醇(7.01%)。3)大叶新木姜子叶片精油属乙酸龙脑酯型,粉叶新木姜子叶片精油属长叶烯型,近轮叶木姜子叶片精油属α-香柑油烯型,毛叶木姜子叶片精油属β-榄香烯/反式-香叶醇型,4种植物叶精油挥发性组成与含量差异主要由物种遗传背景决定。4)4种樟科植物叶片精油挥发性成分共包括烃类53种、醇类48种、酮类19种、酯类11种、醛类10种、萘类4种、苯类2种、其他13种,4种植物叶片精油挥发性组成均以烃类、醇类为主,烃类和醇类化合物多数具有较强的香气,是样品叶片精油芳香气味的主要来源。【结论】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野生樟科植物资源叶片精油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组成特征,主要功能性组分相对含量较高,生物活性显着,样品精油主要挥发性组分的产业化应用价值高,为重庆野生精油植物资源化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杨水萌[10](2018)在《十叁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成分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复杂的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点。本研究选取陕西所产的白芨、接骨木、金叶女贞、铺地柏、轮叶沙参、小根蒜、酸枣、紫穗槐、大花金鸡菊、大蓟、中国一枝黄花、夏枯草和益母草,这13种药用植物的花、叶或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其所含挥发性成分。通过分段式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S)技术直接提取药用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SHS/GC-MS分析药用植物花、叶及地上部分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不同部位药用植物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叶类植物中叁温度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均在10%以上的包括:接骨木叶((E)-2-己烯醛、2-甲基丁醛),金叶女贞叶(2-乙基呋喃、(Z)-3-己烯-1-醇、(E)-2-己烯醛和己醛)。花类植物主要有:金叶女贞花((Z)-3-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2-乙基呋喃),接骨木花(苯甲醛、己醛和2-甲基丁醛)。(2)不同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醇类、醛类以及萜烯类是小根蒜地上部分的主要成分类型,低、中、高各温度段的含量分别为(67.186%,15.596%,4.917%)、(32.245%,38.240%,12.959%)和(17.232%,36.920%,17.540%),主要成分有D-柠檬烯、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叶类植物以释放酯类、醛类、萜烯类和醇类成分为主;花类植物以释放萜烯类、醇类、醛类和烷烃类成分为主。(3)3种菊科和2种唇形科各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3种菊科植物以中国一枝黄花叶和花的含量最高,分别为(99.647%,99.667%,98.986%)和(97.936%,99.416%,99.743%),叶中主要成分有(-)-β-杜松烯(47.168%)、α-可巴烯(44.572%)和异喇叭烯(46.617%),花中的主要成分有(1R)-(+)-α-蒎烯(56.087%);唇形科中以夏枯草含量较高,为(97.026%,98.964%,99.599%),主要成分有对-伞花烯(32.261%)D-柠檬烯(18.612%)和对-伞花烯(31.110%)。数据表明,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科属和种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蜡梅属Chmonanthus Lindl.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萜烯类、烷类、酯类、醇类、酸类和其他化合物等,其活性主要包括抑制病原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并具备重要药用价值。综述了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式和分析方法,分类讨论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分布,并进一步归纳了蜡梅属植物不同部位、不同品种、不同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采摘季节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最后对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该属植物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该属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郭向阳.6种食用芳香植物挥发性成分的GC-MS/GC-O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林霞.蜡梅属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科技.2019

[3].马惠芬,司马永康,张达,杨冀寅,徐涛.木兰科含笑属含笑组3种植物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4].李雪,杨明华,匡海鸥,李佛琳,董坤.源自2种香料植物蜂蜜的理化性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吴雪.铃兰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花的挥发性成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6].张姣,德吉,朱孟夏,卢燕,付爱玲.刺柏属6种植物枝叶和果实中挥发性成分分析[J].中成药.2019

[7].何东,王敏.植物挥发性成分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19

[8].陈高,葛佳,秦燕,孙卫邦.辛香料植物贯叶马兜铃的根及叶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食用风险解析[J].中国调味品.2018

[9].冉慧,冯璐璐,毛运芝,周利,刘世尧.重庆4种野生樟科植物叶片精油GC-MS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林业科学.2018

[10].杨水萌.十叁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D].西北大学.2018

标签:;  ;  ;  ;  

植物挥发性成分论文-郭向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