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肉氧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鲢鱼,脂肪氧化,脂肪氧合酶,构象
肌肉氧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帮国[1](2017)在《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构象和酶学特性及其脂肪氧化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鲢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品种,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加工前景。但由于白鲢鱼存在鱼腥味较重,分割加工废弃物较多等缺点,所以加工比例较低,目前仍以鲜销为主。论文针对白鲢鱼鱼腥味较重的问题,研究超声波(UW)、超高压(UHP)等非热物理加工方法对白鲢鱼腥味的影响。脂肪氧化是肉制品挥发性成分的重要来源,对白鲢鱼肌肉来说也是鱼腥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本研究以白鲢鱼肌肉为原料,检测其在低温贮藏条件下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变化,然后对脂肪氧合酶(LOX)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UW、UHP处理研究脂肪氧合酶构象变化,最后在鱼肉体系中研究UW、UHP对脂肪氧化和挥发性组成的影响。在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化与鱼腥味物质生成的关联研究方面,本试验将白鲢鱼肌肉在4℃贮藏5 d,采用气相色谱(GC)对其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其脂肪酸种类减少,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含量下降34.9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下降34.08%,过氧化值(POV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值)均明显上升;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出36种物质,其中醛酮类物质16种,在白鲢鱼贮藏过程中E,E-2,4-庚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2-癸烯醛等对白鲢鱼肌肉鱼腥味贡献较大的物质明显增加,而这些易挥发的小分子醛酮类物质也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的重要产物,因此可以认为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化与鱼腥味加重存在关联。在白鲢鱼肌肉LOX的酶学特性研究方面,先采用单因素和中心组合实验对白鲢鱼肌肉LOX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提取条件为:磷酸缓冲液pH 7.8、离子强度50 mmol/L、EDTA和DTT添加量均为2 mmol/L,此时白鲢鱼肌肉LOX酶活为244.44±5.93 U、酶液浓度为1.98±0.04 mg/m L。然后利用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对提取的LOX检测其在不同贮藏时间、温度、pH条件下二级构象、叁级构象变化,同时对其酶活进行测定,由实验结果可知:白鲢鱼肌肉LOX在常温条件下0~2d内较为稳定,最适温度为40℃,白鲢鱼肌肉LOX最适pH为7.8。为了抑制白鲢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以及鱼腥味物质的生成,论文研究了在不同非热处理条件下白鲢鱼肌肉LOX酶活、二级构象、叁级构象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UW功率、时间的增加,LOX分子内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荧光强度不断增强,说明其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明显发生变化,使LOX酶活不断降低,最适超声条件为300 W、3 h,此时酶活降低66.07%;随着UHP压力、时间增加,LOX分子内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荧光强度不断下降,说明LOX分子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发生显着变化,LOX酶活迅速降低,最适超高压条件为300MPa、20 min,此时酶活降低93.10%。本文还通过建立了模拟鱼肉体系和复杂鱼肉体系,研究在不同体系中非热处理条件对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化与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在模拟鱼肉体系中,用UW、UHP处理白鲢鱼肌肉LOX,添加到模拟鱼肉中,对其挥发性组分进行检测发现E,E-2,4-庚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2-癸烯醛等对鱼腥味贡献较为明显的物质分别下降了33.2%、64.6%,醇类物质百分含量分别上升31.1%、51.6%;在4℃条件下贮藏5 d后POV值分别下降分别下降38.0%、72.0%,TBARS值分别降低39.0%、60.7%;在复杂鱼肉体系中,超声波处理后对白鲢鱼肌肉鱼腥味贡献较为明显的物质含量变化较小,而超高压处理使对白鲢鱼肌肉鱼腥味贡献较为明显的物质含量显着降低,相比与对照组下降35.8%,醇类物质百分含量分别上升27.9%、41.6%;在4℃条件下贮藏5 d后POV值分别下降分别下降21.0%、56.0%,TBARS值分别降低24.8%、57.1%。对比模拟鱼肉体系和复杂鱼肉体系可知,在复杂鱼肉体系中,除脂肪氧合酶外,还含有血红蛋白、金属离子等可以促进脂肪氧化反应,大大减弱了超声波、超高压对白鲢鱼肌肉与腥味物质生成、脂肪氧化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帮国,余振宇,林琳,潘丽军,姜绍通[2](2018)在《超声波、超高压对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构象及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超高压对白鲢鱼肌肉中的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进行处理,通过测定LOX活力、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变化,考察超声波、超高压处理对白鲢鱼肌肉LOX构象及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超声时间的延长,LOX分子内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荧光强度不断增强,说明其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明显发生变化,使LOX活力不断降低,最适超声条件为300 W、3 h,此时酶活力降低66.07%;随着超高压压力的增加、超高压时间的延长,LOX分子内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说明LOX分子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发生显着变化,LOX活力迅速降低,最适超高压条件为300 MPa、20 min,此时酶活力降低93.10%。(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生锁,马丽,潘宁玲[3](2012)在《无创肌肉组织氧合监测的临床应用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无创伤检测组织氧饱和度是一种新方法,已经用于检测局部肌肉组织氧饱和度作为创伤患者组织灌注状况的指标。该技术有助于辨别临床血压、心率和脉搏氧参数均正常而实际组织已经出现缺氧的患者。现就红外光谱法检测肌肉组织氧饱和度指导休克复苏、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量输血救治以及其他临床应用的某些新进展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2年01期)
王卫东,杨万根,付湘晋[4](2010)在《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硫酸氨沉淀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分离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同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RP-HPLC)检测其反应产物,对鲢鱼肌肉LOX进行鉴定,并研究鲢鱼肌肉LOX的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白鲢鱼肌肉LOX催化花生四烯酸主要形成12-氢过氧化物,12-LOX是鲢鱼肌肉中主要的LOX;白鲢鱼LOX的最适底物是亚麻酸。(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23期)
秦桂香,魏登邦[5](2003)在《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对大鼠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血红素氧合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 (FSC)具有显着的抗缺氧功能。为了探讨其抗缺氧机制 ,4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个组 :10 %FSC组、10 %FSC缺氧组、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缺氧组。FSC组和空白组用 10 %FSC和蒸馏水连续分别灌胃 4周 ,剂量为 2 0mL/kg·d。灌胃结束后 ,10 %FSC缺氧组和空白缺氧组大鼠在 5 0 0 0m海拔高度下 ,连续缺氧 15d ,每天 8h ,然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血红素氧合酶 (HO)活性。结果发现 ,在 5 0 0 0m海拔高度条件下 ,与空白缺氧组大鼠相比 ,10 %FSC在缺氧条件下能显着提高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 ,降低心和肺中HO活性 (P <0 .0 5 )。(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03年05期)
肌肉氧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超高压对白鲢鱼肌肉中的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进行处理,通过测定LOX活力、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变化,考察超声波、超高压处理对白鲢鱼肌肉LOX构象及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超声时间的延长,LOX分子内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荧光强度不断增强,说明其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明显发生变化,使LOX活力不断降低,最适超声条件为300 W、3 h,此时酶活力降低66.07%;随着超高压压力的增加、超高压时间的延长,LOX分子内α-螺旋和β-折迭含量降低,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说明LOX分子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发生显着变化,LOX活力迅速降低,最适超高压条件为300 MPa、20 min,此时酶活力降低93.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肉氧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帮国.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构象和酶学特性及其脂肪氧化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2].王帮国,余振宇,林琳,潘丽军,姜绍通.超声波、超高压对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构象及酶活力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8
[3].张生锁,马丽,潘宁玲.无创肌肉组织氧合监测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2
[4].王卫东,杨万根,付湘晋.白鲢鱼肌肉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与鉴定[J].食品科学.2010
[5].秦桂香,魏登邦.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对大鼠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血红素氧合酶活性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