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红
(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科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夏季穴位贴敷,改善其腰部僵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6-8月间在我院风湿科门诊就诊的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隔日一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30d)时的腰部僵痛症状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部疼痛程度、晨僵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季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部僵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腰部僵痛;夏季;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16-0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轴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功能受损,致残率高,尚无根治方法[1]。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除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抗风湿药以外,还常使用生物制剂,但疗效不肯定且价格昂贵、副作用大[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是中医特色外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毒副作用少等优点,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内在基础是肾虚督寒,我科将现代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与中医药特色优势相结合,在夏季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穴位贴敷,以改善其腰部僵痛症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8月在我院风湿科门诊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0例,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21~51岁,平均31.2岁。病程1~16年,平均9.8年,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西医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主要临床表现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症状为:腰脊疼痛,遇寒痛甚、遇热减轻;腰脊晨僵,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舌质淡,苔白,脉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常规药物使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西医诊断标准者(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②符合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者: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③患者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对胶布不过敏者。④患者同意接受穴位贴敷及健康宣教,遵医行为好。
1.2.2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或合并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④患者局部皮肤发红、破溃,或对胶布过敏者。⑤拒绝穴位贴敷及医从性差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在门诊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宣教,一月后来院门诊复诊。
1.3.2观察组:在门诊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隔日一次,共15次(1个月),一月后来院复诊。
1.3.2.1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穴位贴敷操作人员由经医院护理部统一穴位贴敷培训考核后合格的注册护士担任。将穴位贴敷药物(我院风湿科自拟的穴位贴敷外用处方:桂枝、制川乌、玄胡、川芎、鸡血藤、桃仁、川椒等,由本院药剂科将中药研成粉末,护士用新鲜生姜汁调和成糊状膏剂),均匀地平摊于专用敷贴通气胶带上(制成直径1.5cm左右的圆形药膏),再将敷药贴于穴位上:双侧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及命门穴。隔日1次,每次贴敷时间为6小时左右,15次为一个疗程。
1.3.2.2穴位贴敷的护理?穴位贴敷前向其简单介绍穴位贴敷的方法和作用,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做好护理评估;贴敷药物现配现用,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治疗环境温度适宜(24℃-26℃)。?穴位贴敷中做好观察与护理,倾听患者的主诉,使用专用贴敷胶布妥善固定,防止药膏脱落;一般贴敷6小时左右,以局部皮肤有轻微热灼感为宜,个别特殊体质或对药物敏感者需严密观察,适时去药。?穴位贴敷期间应穿棉质、宽松的衣服,忌食辛辣刺激及公鸡、老鹅等发物;注意休息,减少运动,避免出汗,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避免雨淋、洗冷水澡等寒冷因素;避免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因温度过高使皮肤毛孔、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药物吸收及局部热效应增加,而引发水疱的发生。?穴位贴敷去药后若局部皮肤潮红伴有温热感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逐渐恢复正常;若当日或次日局部皮肤起小水疱,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需特殊处理,直至水疱吸收愈合;若水疱较大,则局部用0.5%碘伏液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使其干燥结痂,自行愈合,下次贴敷时适当缩短贴敷时间。本组病人无一例发生皮肤感染现象,病人满意度高。
1.3.2.3注意事项①选穴准确,贴敷药应妥善固定,以免移位或脱落,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无汗液。②贴敷时间以6小时左右为宜,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随时取下。③贴敷药膏应现配现用,若贴敷后皮肤有红、痒、疹等现象,一般不必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后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应停药,予对症处理。④取下贴敷药后,应用温水清洁皮肤,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1.3.2.4穴位贴敷的健康教育①穴位贴敷期间体位取坐位或俯卧位。②向患者告知若贴敷部位产生微微发烫发热的感觉时不必紧张,若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难忍时应立即撕下敷贴。③贴敷期间的运动量以不引起第二天关节症状加重为宜。④指导患者怡情悦志,保持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本病的转归。
1.3.3评价方法贴敷15次为一个疗程,满1个疗程时进行效果评价,评价采用国际强直性脊柱炎组织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最新评价标准: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3]中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晨僵持续时间的观察。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程度、晨僵持续时间的变化。
1.3.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程度、晨僵持续时间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腰部疼痛程度、晨僵持续时间比较(x(_)±s)
组别例数(n)时间腰部疼痛程度(VAS)晨僵持续时间(h)
对照组20治疗前39.29±0.36
治疗后36.34±0.10
治疗组20治疗前39.32±0.393.80±0.15
治疗后34.37±0.29*△1.47±0.18*△
注:同组治疗前后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中药穴位贴敷是利用祖国医学中医药外治的特色优势,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温里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研成细末,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膏剂,制成直径1.5cm左右的圆形药膏,用专用敷贴胶布将药膏贴敷于选取的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经过皮肤的吸收、经脉的循行,直达病所,以驱散体内寒湿之气,祛邪外达,通络止痛的一种外治方法。夏季天气炎热,根据中医学理论中“天人相应”的原理,夏季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机体腠理疏松开泄,经络气血趋于体表,运行流通充盈。《素问.厥论》指出:四时经气不同,即“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根据中医时间医学中的治疗学说理论[4],夏季在体表穴位上敷以清热刺激、辛香走窜的中药治疗,能使药物充分吸收,随经络到达病变部位,鼓舞阳气,驱寒疏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强直性脊柱炎古人称之为“骨痹”、“竹节风”、“龟背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指出其临床症状以“腰脊疼痛,关节僵硬活动不利”为主,发病的内在基础为肾虚督寒,病变部位在脊柱,病变经脉为督脉。督脉为全身阳脉之海,具有总督一身阳气之功。《灵枢?经脉》中“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明确指出强直性脊柱炎的腰部僵痛等表现与足太阳膀胱经病变有关,故本文穴位贴敷选督脉上的命门穴和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上选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内连脊骨,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有治腰骶疼痛之功;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肾气所聚,是先天之本;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主疏泄,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且肝肾同源,而脾主升清,乃后天之本。
通过临床效果观察,夏季进行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腰部僵痛症状,且操作简便、安全,易于推广,无明显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古洁若,陶怡.临床风湿病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第1版:122.
[2]DaviesA,CifaldiMA,SeguradoOG,WeismanMH.Cost-effectivenessofsequentialtherapywithtumornecrosisfactorantagonistsinearlyrheumatoidarthritis.[J]Rheumatol2009;36(1):16-26.
[3]GarretS,JenkinsonT,KennedyLG,etal.Anewapproachtodefiningdiseasestatusinankylosingspondylitis:the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DiseaseActivityIndex.[J]Rheumatol1994;21:2286–91.
作者简介:
王元红(1972.3-),女,江苏南京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风湿科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