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纯[1]2003年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新闻娱乐化成为一股席卷世界媒体的潮流,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我国媒介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新闻娱乐化,简言之,是指伴随着商业经济的产生和繁荣而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和现象。本文首先对新闻娱乐化定义予以界定,指出它与新闻通俗化、平民化并非同义语;然后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媒介中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根源,特别指出经济利益是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动力;对于该现象的评价,本文认为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叁点对策和建议:一是媒介从业人员应该从认识上廓清两个问题:新闻娱乐化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新闻价值不能本末倒置,二是强化新闻专业主义,叁是实行媒体的分流发展。
孙小亚[2]2008年在《我国新闻娱乐化现状的多层面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娱乐化的多层反应(简称:反应研究)与新闻娱乐化现象相辅相成,我们可以把对新闻娱乐化的多层反应看作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批评。也就是说,在多层反应中可以看到新闻娱乐化之所以发展、蔓延的思想背景,也可以看到对新闻娱乐化形象的批评态度。由此,研究对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反应的意义彰显出来。本文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引入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界定了新闻娱乐化反应的几个层面——大众、媒体从业人员、政府、专家学者。由于几个层面群体的庞大,做大规模调查取样的可操作性不强,因而本文的研究对层面进行样本界定,专家学者层面选择以2006年1月—2007年6月期刊论文为主要样本。媒体从业人员选择浙江省媒体从业人员为样本(2006年)。政府层面选择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2007年所发涉及新闻娱乐化文件与讲话为样本,大众层面选择网民作为样本。然后就相关层面的样本反应做出断面分析。继而通过对相关层面的交互影响分析验证本文的理论假设。即这种多层反应及其交互影响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发展与蔓延的重要背景与推动力。
闫伊默[3]2005年在《新闻娱乐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和盛行有其必然性,其利弊共存的复杂性在我国尤其突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急需理论的回应,因此本文以此为选题对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对新闻娱乐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认为所谓的新闻娱乐化一指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强势;二指对新闻的娱乐化处理。接着本文追溯了新闻娱乐化的缘起和流变,认为西方的黄色新闻是新闻娱乐化的滥觞,当下正是新闻娱乐化的第二次浪潮;就中国而言,新闻娱乐化尽管囿于政党传统的新闻理念,新闻娱乐化没有充分的土壤,但有利于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社会因素却时有显现。本文总结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态,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强势及新闻报道的戏剧化、煽情化和媚俗化等四大特征。本文还认为,新闻娱乐化出现和风靡的动因主要有经济、政治、心理、文本等四个方面。最后,本文对新闻娱乐化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对新闻娱乐化做简单的价值判断是无益的。现实的选择或许是战略上的高度审慎和战术上的积极作为。
罗亚[4]2005年在《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文中指出本文是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一个实证性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新闻娱乐化在中国传媒生产中的具体呈现,以及这种呈现在不同新闻类别和新闻媒体中的技巧性表达。 本文认为,作为一个被引入又经过本土化改造的新概念,目前对新闻娱乐化存在叁个层次的解读:1) 作为增强新闻可读性或吸引力的一种新闻生产的运作手段;2) 作为经由这种手段制造的新闻的整体呈现;3) 以及作为这种手段被不断运用和这种面貌呈现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新闻娱乐化定义为:在新闻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环节中,娱乐元素被尽可能引入或突出的一种运作手段、内容呈现和发展趋势,并以作为指导开展对后续叁类新闻的研究。 本文选取报纸的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这叁类新闻在娱乐性递减和指导性递增的序列中是如何用不同手段构建并呈现出不同的娱乐化特征。 文章由六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描述了研究框架,勾勒了我国在新闻娱乐化这个问题上的研究现状。指出对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考察正是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 第二章还原了西方语境下这个概念的对应相关研究,以此明确不同的语境下概念不同的范畴和表达。 第叁章至第五章分别分析了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对新闻娱乐化的不同接纳及表现形式,讨论了中国语境下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是这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结语部分结合受众群体访谈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位进行了再认识。 本文认为,如同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一样,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生产各个环节和部类的进入同样遵循着“边缘突破”的方式,从娱乐性最高的新闻门类开始,逐步向娱乐性最低的政经新闻过渡,并且在不同的新闻部类中体现出不同的改造方式。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新闻业的运作手段,必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新闻生产模式。
姚文靖[5]2006年在《从娱乐至死到理性回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破了以往僵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寓教于乐”的娱乐新闻如今已成为一股席卷世界媒体的潮流,我国媒体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然而,当娱乐新闻中的“娱乐”因素被泛化和强化,美色、金钱、戏剧性、离奇性充斥了我们许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且大有超出新闻主题范畴、突破新闻报道底线的趋势时,娱乐新闻就已演变成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最终将使我们面临,“一切公众话语都可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新闻、教育新闻、体育新闻者最会成为娱乐的附庸,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娱乐新闻除包括狭义上以明星为主体的“娱乐新闻”,还泛指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理念,采用一系列的多样化报道手段,突破传统教化的枯燥和正统,“寓教于乐'的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简言之,是指新闻中娱乐因素的泛化与强化,它是娱乐新闻传播底线崩溃后的异化形态。本文首先对娱乐新闻及其新闻娱乐化定义予以界定,并总结娱乐新闻出现的深层动因;首次触摸娱乐新闻底线,探讨娱乐新闻底线崩溃为新闻娱乐化后带来的危害;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目前当务之急是以回归的理性构建娱乐新闻新模式,在回归新闻本性的基础上,把握娱乐尺度,以硬碰硬;贴近受众,但不一味迎合;化“愚乐”为“寓乐”。要构建娱乐新闻新模式,应创造其客观保障,即主流媒体与通俗媒体分流分向发展,新闻工作者应坚守媒体良心。
陈慕瑜[6]2005年在《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当前中国新闻媒体信息传播中存在已久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新闻学界、理论界对此现象虽有探讨,但流于零散。为了进一步廓清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以促进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更良性发展,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拾遗补缺,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试图在更深层次上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作出自己的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阐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存在现状并对新闻娱乐化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 澄清人们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认识误区。 第叁章 从各个层面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流弊与危害。 第四章 剖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着重于媒介市场化改革以及新闻媒体自律精神的缺失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催化作用。 第五章 论述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并对治理新闻娱乐化现象、重拾新闻的尊严提出对策。
陶晓红[7]2009年在《都市报社会新闻娱乐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能力日益强大,极大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大众的相关需求,反过来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新闻娱乐化发展便是其重要表现。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乃至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其过度发展或失衡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如何趋利避害,促其良性发展?从这一问题出发,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都市报社会新闻娱乐化为视点,以消费社会理论、“主导”理论和媒介场域理论等为指导,对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发展现状与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并理性思考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的对策。围绕着这一思路,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都市报、社会新闻和新闻娱乐化的概念、内涵、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阐释,为后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结合消费社会理论、雅各布森“主导”理论和媒介场域理论以及传播社会功能理论,阐述都市报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探讨。第叁部分,则从分析都市报社会新闻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出发,指出当前都市报社会新闻娱乐化存在“报道题材”、“写作方式”、“报道内容”叁方面的失衡,以及这些问题给社会以及受众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从法律法规、传者、受众这叁个层面积极地探讨都市报社会新闻泛娱乐化问题解决的对策,以期促进都市报社会新闻娱乐化的良性发展,并对新闻娱乐化的积极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杨金鹏[8]2005年在《新闻娱乐化及其负面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它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从经济、受众、功能等各层面出发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观点。 本文指出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价值方面负面影响:过于强调猎奇性、接近性、及时性导致极坏社会影响、新闻的表面化和片面化等不良影响。新闻娱乐化还对新闻的公益性产生削弱作用,新闻工作者也由此会产生疑虑,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 通过对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带来负面影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有建设意义的应对不良影响的策略,既在传播的内容上加强选择,也要合理分工。各媒体应根据不同的定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媒介生态。
参考文献:
[1].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D]. 罗映纯. 暨南大学. 2003
[2].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状的多层面反应研究[D]. 孙小亚. 浙江大学. 2008
[3]. 新闻娱乐化探析[D]. 闫伊默. 郑州大学. 2005
[4].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 罗亚. 复旦大学. 2005
[5]. 从娱乐至死到理性回归[D]. 姚文靖. 河北大学. 2006
[6].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D]. 陈慕瑜. 暨南大学. 2005
[7]. 都市报社会新闻娱乐化研究[D]. 陶晓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09
[8]. 新闻娱乐化及其负面影响研究[D]. 杨金鹏. 南昌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