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民,常委,米勒,私德,新新,公民权,会议。
公民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杜巍巍,姜兰波[1](2019)在《涵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交互讨论议题”研究——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实验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思辨论证与课例解析相结合,文章从叁个维度展开论述"交互讨论议题"教学方式,从深度研读、明确目标、巧妙设计和厘清思路四个方面切入,提出了两种交互讨论的分类形式:从范围上分为本组、跨组、班级和师生四种交互讨论形式,从时空上分为课前、课上、课下和课外活动四种交互讨论形式。议题激活政治思维,活动滋润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03期)
曹何稚[2](2017)在《论多元化国家的实现:从多元文化公民权出发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质预设与异质现实的矛盾是民族国家的根本问题。现代社会要与自身的内部多样性和解,必须在本质上超越这一范式。公民国家和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回应这一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案,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分别抓住了多元现代国家的一个面向,但二者都未能彻底走出民族国家困境。而威尔·金里卡的多元文化公民权理论通过把文化性纳入政治本身,将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制度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提出了一种真正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新的国家形式。但多元文化公民权无法保证多元化国家的团结,这需要公民宗教和宪法爱国主义的补充。(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唐琳[3](2017)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发社会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科技部、中宣部对外发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4月23日,以陈学雷等科学网知名博主为代表的8位学者,在科学网博客上联名首发了题为"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的博文,直指其中存在的问题。该文章在科研圈和社会上迅速传播,进而掀起一场广泛讨论。联名发文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网站发布"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正式对外发布了由20个部门参加制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基准》共有26条基准、132(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7年02期)
李艳红[4](2016)在《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李艳红)12月26日上午,市委书记吴兰主持召开2016年第十八次市委常委会,讨论拟提请市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通过《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听取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市政协八届一次会(本文来源于《辽源日报》期刊2016-12-27)
李春英[5](2016)在《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分析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开展,与此同时,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新的挑战,并提升了各界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信息泄漏问题对公民的人身权益构成巨大威胁,迫切需求强化信息法律保护。笔者将联系多年从业经验,通过真实案例,重点探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这一问题,希望可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21期)
罗成[6](2015)在《走向“公民感通”的精神伦理——移动互联网文化症候的“雾霾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2015年,中国社会围绕雾霾问题产生了两次重要的公共讨论,均可视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事件。第一次讨论中,微博的文化自主性,在将雾霾从"不可说"变为"可说"的同时,又带来了娱论社会的精神段子化倾向。第二次讨论中,视频的科学可见性,在将雾霾从"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同时,又造成了视觉启蒙的精神断裂化倾向。雾霾讨论,实际表征着当前中国社会精神状态既具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症候。其中,市民权利觉醒与私人利益局限之间的冲突是问题的根本。"公民感通"为中国社会精神状态克服"市民"局限、迈向"公民"关怀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想象。(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5年12期)
阳亚舟[7](2015)在《一场依法治省的公民“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外寒雨点点,室内热情不减。12月18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旁听公民座谈会讨论热烈,旁听公民们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积极建言,并结合自身经历提交相关社情民意信息。基层如何开展普法活动成为座谈会讨论的热点之一。“农村普(本文来源于《四川政协报》期刊2015-12-19)
黄佩璇,黎汉基[8](2015)在《移民、疆界与公民身份——以戴维·米勒的观点为讨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权利的角度界定公民身份,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从这一角度出发,公民拥有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成为他国公民的权利。然而,现代各国却不遗余力地控制疆界,各种移民限制不容外来者置喙。这种单方面的做法是否具备正当的理据?单纯诉诸权利,能否辩护疆界控制的理据?能否解决移民与公民身份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戴维·米勒的观点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5年06期)
郭兰英[9](2015)在《近代公民教育关于公德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公德问题的是梁启超。梁启超把道德划分为公私虽得到广泛认同,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有人担心把道德划分为公私,会使人误会私德不重要,从而造成道德藩篱的崩溃。公德条目很多,近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是国家民族意识、社会公共心、秩序、诚实等。近代思想家还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人缺乏公德的原因。近代思想家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德,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德是中国所急需。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私德不重视。相反,他们认为私德是道德的根本。没有私德,也就没有公德。(本文来源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美琪,陈根,王艺洁[10](2015)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今日开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李美琪 见习记者 陈根 实习生 王艺洁)会场不设拱门、不挂空飘、不摆鲜花、不铺地毯、不请乐队、不发纪念品,记者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于今(19)日至22日召开的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与往(本文来源于《宜宾日报》期刊2015-01-19)
公民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质预设与异质现实的矛盾是民族国家的根本问题。现代社会要与自身的内部多样性和解,必须在本质上超越这一范式。公民国家和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回应这一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案,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分别抓住了多元现代国家的一个面向,但二者都未能彻底走出民族国家困境。而威尔·金里卡的多元文化公民权理论通过把文化性纳入政治本身,将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制度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提出了一种真正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新的国家形式。但多元文化公民权无法保证多元化国家的团结,这需要公民宗教和宪法爱国主义的补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杜巍巍,姜兰波.涵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交互讨论议题”研究——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实验课为例[J].教育参考.2019
[2].曹何稚.论多元化国家的实现:从多元文化公民权出发的讨论[J].西北民族研究.2017
[3].唐琳.《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发社会大讨论[J].科学新闻.2017
[4].李艳红.市委召开常委会议[N].辽源日报.2016
[5].李春英.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分析与讨论[J].法制博览.2016
[6].罗成.走向“公民感通”的精神伦理——移动互联网文化症候的“雾霾讨论”[J].探索与争鸣.2015
[7].阳亚舟.一场依法治省的公民“大讨论”[N].四川政协报.2015
[8].黄佩璇,黎汉基.移民、疆界与公民身份——以戴维·米勒的观点为讨论中心[J].开放时代.2015
[9].郭兰英.近代公民教育关于公德的讨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10].李美琪,陈根,王艺洁.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今日开幕[N].宜宾日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