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流域论文-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

丹江流域论文-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丹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丹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突变分析

丹江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1](2019)在《丹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径流泥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准确把握其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管理及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该文基于荆紫关水文站1958~2015年径流和悬移质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距平累积法、滑动t检验法以及双累积曲线法,阐明了丹江流域近60年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径流泥沙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径流量与悬移质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呈显着下降趋势,1958~1972、1982~1989年为丰水丰沙期,1972~1981年与1990~2015年处于枯水枯沙期,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分别在1983年与1989年发生突变。人为因素和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58.8%和41.2%,说明人为因素特别是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是引起丹江流域输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郑淋峰[2](2019)在《丹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与景观格局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流域发源于秦岭南坡,土层较薄,易被侵蚀,且流域坡耕地面积大,占总耕地面积的65%。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丹江流域主要污染形式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本文基于GIS、RS技术,探讨植被格局、土地利用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响应关系。通过对水质、植被、土地利用的研究,分析丹江水质污染现状,揭示丹江植被变化规律,并反演出丹江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模拟出2020年、2030年土地利用,最终得到非点源与景观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丹江流域上、中、下游监测点及排污口水质满足地表水标准,但是总磷、氨氮类农业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更高,具有较大的污染风险。年际变化而言,丹江流域水质变化稳定,季节化差异不明显,但是溶解氧差异明显: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夏季微生物繁殖直接影响水中溶解氧降低;7年共84次监测中,有82.14%处于清洁状态,16.67%处于轻度污染,且丹江流域污染以总磷和氨氮类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2)丹江流域植被恢复良好。流域年均NDVI呈现波动增长,最终稳定在0.71附近;NDVI季节性变化呈现“拱形”,与降水量趋势有很高的相似性;未来将呈现正持续性增长;估算出丹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得出丹江2002年、2015的平均覆盖度分别为60.3%和71.2%;植被景观特征:中、低覆盖度更加破碎,反映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优势度、丰富度降低;而高、极高覆盖度更趋于整体化,优势度和丰富度增加。(3)丹江流域城镇化加速明显。草地为该研究区的基质景观,草地面积>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水域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土地利用增长最快的是2005~2013年的城镇,变化率达到4.465%,降低最快的是2000~2005年的耕地,变化率为-0.785%;模拟出2030年的土地利用,相比2010年,城镇和林地分别增长了 4846 hm2、4276 hm2,草地减少9423 hm2;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区域破碎化,丰富度和优势种降低,景观的延展性、连接性变差,但是景观相互接触更多,多样性增加。(4)丹江流域农业非点源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有更好的响应关系。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与植被景观关联度排序上:氨氮>总磷>总氮>硝氮,农业非点源与土地利用景观都关联度排序上:氨氮>总磷>硝氮>总氮,但是均有较好的关联度;建立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与植被景观,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与土地利用景观的响应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通过引入植被覆盖度指数优化总磷与景观格局的回归模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四个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科学的景观格局调整;通过计算模拟2030年的土地利用,进而估算,仅在土地利用的演变下,计算丹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变化,得出丹江源头依旧会是农业非点源的“重灾区”,总氮污染最为严重;根据丹江流域特点,提出上游生态保育,中游生态开发,下游生态恢复的治理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勇,王世东[3](2019)在《基于RSEI的生态质量动态变化分析——以丹江流域(河南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流域(河南段)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与变化情况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丹江流域(河南段)的生态质量的变化情况,以1998、2008和2017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丹江流域(河南段)近20年内的生态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已有数据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到2017年,丹江流域(河南段)的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遥感生态指数的均值由1998年的0. 632 0上升至2008年的0. 636 6,到2017年已达到0. 694 4;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质量变差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林地和中部的城市区域,变好的区域则集中于东南部以及中部的耕地;研究区的生态质量状况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关系密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得到的研究区生态质量可以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潘永泰[4](2019)在《丹江流域不同类型湿地的氮截留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境内分布有面积广大、类型多样的湿地。湿地对通过地表径流或下渗过程进入水体中的面源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其中通过底泥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湿地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污染。目前国内对河流、湖泊等类型湿地研究的非常多,而对于沟渠、水塘等类型湿地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遥感解译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基础上,选取了流域内的河流、溪流、沟渠和水塘等4种常见的湿地类型,测定并比较了沉积物的潜在硝化速率、背景反硝化速率和潜在反硝化速率,试图探究不同类型湿地的氮去除能力,以期为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湿地生态恢复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我们对覆盖丹江全流域的Landsat 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进行收集,提取了河网水系等流域基础信息。分别通过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等3种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其中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精度最高,总体精度达到98.44%,Kappa系数为0.91。流域土地利用划分为6大类,分别是水库/塘、河流/溪流/沟渠、建筑、裸地、林地、农田/草地。其中水库/塘的面积是401 km2,河流/溪流/沟渠的面积是736 km2,分别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2.45%和 4.50%。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选取河流(n=14)、溪流(n=7)、沟渠(n=7)、水塘(n=8)等4种常见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季节测定沉积物的氮循环过程速率以及水质、底泥理化性质等指标。研究结果发现,湿地类型和季节对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和潜在反硝化速率都存在显着性影响。不同的湿地类型潜在反硝化速率和潜在硝化速率均表现为:沟渠>塘>河流>溪流。在3月份,沟渠沉积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其他湿地类型,而在9月份,沟渠沉积物的潜在硝化速率显着高于河流和溪流。9月份沉积物的潜在硝化、潜在反硝化速率和背景反硝化速率均达到年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反硝化速率主要和水体温度、TOC以及土壤湿度、碳氮含量等诸多环境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李晓刚,白巧慧,庞奖励,宋利,黎恬[5](2019)在《丹江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对丹江流域22个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对沉积物中As、Cd、Co、Cu、Mn、Ni、Pb、Zn等8种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沙粒和粉沙含量较高,粘土含量较低;(2)沉积物中重金属Cd和Zn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且污染范围较大;(3)Cu、Pb、Co和Ni 4类重金属的相关性较强,地球化学行为和污染源相似;(4)Cd与Zn的地累积指数数值较高,其中Cd污染程度中等,Zn污染程度较轻。(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军,李宏铎,张琨,高磊,万一[6](2019)在《秦岭丹江流域黏细菌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陕西秦岭丹江流域土壤中的黏细菌,收集其代谢产物,对代谢产物成分和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大肠杆菌诱导法和滤纸片诱导法分离从丹江流域采集的18份土壤样品中的黏细菌,用摇瓶发酵得到其代谢产物,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对代谢产物进行平板抑菌试验;对4种指示菌抑制活性明显菌株的代谢产物成分进行HPLC和薄层色谱(TLC)分析,采用细胞凋亡法测试了代谢产物组分对HepG2肝癌细胞的毒性。【结果】共分离纯化出23株黏细菌,包括黏球菌属(Myxococcus)15株,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3株,孢囊杆菌属(Cystobacter)1株,原囊菌属(Archangium)3株,软骨霉状菌属(Chondromyces)1株。抑菌试验表明15号菌株的2号代谢产物对4种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HPLC得到的15号菌株2号代谢产物的5号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能明显增加HepG2细胞凋亡。【结论】秦岭丹江流域土样中的黏细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得到1株活性菌株,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活性和抗肿瘤细胞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刚,薛雯,朱敏[7](2018)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丹江流域河流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度方法,对丹江流域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由河流自身状况、河流生态状况、社会经济服务3个准则层和19个指标层组成的丹江流域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权重,得出水污染指标权重值较其余18个指标权重值大,是河流健康评价的首要因素。依据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评价结果显示河流比降、含沙量、防洪调蓄等9个指标为健康,河床形态、河岸带植被、水污染等8个指标为亚健康,水域面积宽窄和珍稀生物2个指标为疾病,综合评价丹江流域健康状况为亚健康状态。因此,修复和保护丹江流域水环境与水安全对南水北调水源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齐小英[8](2018)在《落实各方责任 切实把丹江流域管好护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齐小英)7月9日,省委副书记、丹江省级河长贺荣到商洛市检查丹江河长湖长制落实工作。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河长湖长制各项工作,坚持不懈把丹江治理好保护好,确保“一泓(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8-07-10)

贾策[9](2018)在《丹江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研究是世界舆论的重点关注热点之一。丹江流域(河南段)作为河南省重要流域生态涵养和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当前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开发的矛盾,怎样处理好研究区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怎样保护其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亟需空间数据的支撑。在此背景下,对丹江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RS与GIS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2005-2015年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进行深度辨析,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对研究区2005、2010和2015年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到该区域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其中,2005-2010年间研究区草地和林地面积相比前一年分别减少了26.5%和18.9%,耕地面积减少了24.6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1.34%,水域面积增加了7.02%,裸地增加了12.7%;2010-2015年间林地面积减少了30.8%、耕地面积减少了3.8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3.82%、水域面积增加了13.85%、裸地面积增加了71.2%。(2)构建了丹江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了研究区“压力-状态-响应”的指标体系,其中压力是指社会经济与自然压力,状态指土地利用状态,响应指生态环境响应。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客观条件筛选出符合“压力-状态-响应”的12个具体指标。(3)建立了基于改进PCA法和AHP法的组合权重法的生态环境响应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HP法和PCA法的组合权重法确定研究区各个指标权重,以乡镇级划分评价单元,并划分研究区评价标准为差、一般、良好和很好四个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状况在时空分布上差异性大,时间上表现出渐进性,空间上表现出差异性,结构上表现出规律性,整体上处于良性发展趋势。其中,叁年的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50、0.74和0.97。(4)借助OpenGeoda软件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中的Moran's I系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Moran's Ii指数来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到叁个时段内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响应空间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在中部、东北部以及西部沿库区地带,空间负相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等生态脆弱区。其中,2005年和2010年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响应空间正相关,2015年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发展不显着。(5)指出了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率和生态效益提高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并提出提高研究区土地利用率、制定合理完善的国土规划和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本研究采用RS和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研究区再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和景观格局等方面的变化,构建了生态环境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对赋权方法进行改进的综合评价模型,制定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政策方针。(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5)

胡晓丽,刘晓君[10](2018)在《基于土地利用的丹江胡村—商镇断面控制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状密度、斑块个数、Shannon指数、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类型分离度等指标,对丹江胡村—商镇断面控制流域土地利用特征、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导致林地、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逐步转变为耕地景观类型;优势景观类型渐渐从林地(面积比从48.83%减小到31.49%)变为草地(面积比从24.35%增加至41.73%);在景观级别上,各断面控制流域内同类型斑块逐渐聚集,而形状趋于复杂,不同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及多样性也逐渐增加,且各类型比例较为均一;在类型级别上,人为活动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影响作用较大,其景观类型形状趋向复杂,破碎程度增加,草地景观的斑块表现出聚集的趋势,水域景观的分布杂乱且形状复杂,连通性越来越低。(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丹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丹江流域发源于秦岭南坡,土层较薄,易被侵蚀,且流域坡耕地面积大,占总耕地面积的65%。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丹江流域主要污染形式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本文基于GIS、RS技术,探讨植被格局、土地利用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响应关系。通过对水质、植被、土地利用的研究,分析丹江水质污染现状,揭示丹江植被变化规律,并反演出丹江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模拟出2020年、2030年土地利用,最终得到非点源与景观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丹江流域上、中、下游监测点及排污口水质满足地表水标准,但是总磷、氨氮类农业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更高,具有较大的污染风险。年际变化而言,丹江流域水质变化稳定,季节化差异不明显,但是溶解氧差异明显: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夏季微生物繁殖直接影响水中溶解氧降低;7年共84次监测中,有82.14%处于清洁状态,16.67%处于轻度污染,且丹江流域污染以总磷和氨氮类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2)丹江流域植被恢复良好。流域年均NDVI呈现波动增长,最终稳定在0.71附近;NDVI季节性变化呈现“拱形”,与降水量趋势有很高的相似性;未来将呈现正持续性增长;估算出丹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得出丹江2002年、2015的平均覆盖度分别为60.3%和71.2%;植被景观特征:中、低覆盖度更加破碎,反映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优势度、丰富度降低;而高、极高覆盖度更趋于整体化,优势度和丰富度增加。(3)丹江流域城镇化加速明显。草地为该研究区的基质景观,草地面积>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水域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土地利用增长最快的是2005~2013年的城镇,变化率达到4.465%,降低最快的是2000~2005年的耕地,变化率为-0.785%;模拟出2030年的土地利用,相比2010年,城镇和林地分别增长了 4846 hm2、4276 hm2,草地减少9423 hm2;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区域破碎化,丰富度和优势种降低,景观的延展性、连接性变差,但是景观相互接触更多,多样性增加。(4)丹江流域农业非点源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有更好的响应关系。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与植被景观关联度排序上:氨氮>总磷>总氮>硝氮,农业非点源与土地利用景观都关联度排序上:氨氮>总磷>硝氮>总氮,但是均有较好的关联度;建立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与植被景观,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与土地利用景观的响应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通过引入植被覆盖度指数优化总磷与景观格局的回归模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四个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科学的景观格局调整;通过计算模拟2030年的土地利用,进而估算,仅在土地利用的演变下,计算丹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变化,得出丹江源头依旧会是农业非点源的“重灾区”,总氮污染最为严重;根据丹江流域特点,提出上游生态保育,中游生态开发,下游生态恢复的治理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丹江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丹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郑淋峰.丹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与景观格局的响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王勇,王世东.基于RSEI的生态质量动态变化分析——以丹江流域(河南段)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4].潘永泰.丹江流域不同类型湿地的氮截留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5].李晓刚,白巧慧,庞奖励,宋利,黎恬.丹江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9

[6].王军,李宏铎,张琨,高磊,万一.秦岭丹江流域黏细菌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李晓刚,薛雯,朱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丹江流域河流健康评价[J].商洛学院学报.2018

[8].齐小英.落实各方责任切实把丹江流域管好护好[N].陕西日报.2018

[9].贾策.丹江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

[10].胡晓丽,刘晓君.基于土地利用的丹江胡村—商镇断面控制流域景观格局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丹江流域论文-徐金鑫,丁文峰,林庆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