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议论文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议论文

问:孔子曾被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请结合“子路从而后”一则,简要说明你对他的处世态度的理解。
  1. 答: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有对这句话的解读。这是孔子的“知命”观。
    大体是这样的,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外在力量和内在力量的双重作用,但外在力量是不可知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发挥主观的内在力量,积极实践自己的理想,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
    这种人生态度是孔子强调的“知命”。如果这样行事为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会永远不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经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即使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君主接受,他也不停的去游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在孔子心里这是当做的,而且竭尽己力,他已成功而无悔。
    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这就是孔子何以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是因此,他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路从而后”没看过,所以没法结合,抱歉。
问:论语里有句名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文
  1. 答: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也。
    也许,他也可以选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同那些隐士智者一般,不再为一个从政者,不再为国为民忧心劳累,但他却没有退隐,在繁杂的浊世中求仕,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几度死里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讥讽,他内心的苦楚有谁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为了一个虚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终日奔波劳累,不知疲倦。面对世人隐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凉,却未曾动摇。也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渊明隐居后如痴如醉的生活,雅然闲适,抛去尘世的忧虑与琐碎,过着神仙般的田园生活。
    孔子也能这样,但他却不曾动摇信念选择退隐。孔子也能如此观山水,品日落,享受没有烦恼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使他不得离弃天下,离弃百姓,离弃礼乐升平的理想。
    隐士智者,固然洒脱,但那只是在逃避现实罢了。在那动乱的时刻,奔波呼吁着礼乐主张,除了孔子,谁还能如此“固执”?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一份信念。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未尝没有。
问: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
  1. 答:你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挑战世俗,引领时代,剑走偏锋,勇气满满的优秀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 答:这个应当是一种特殊的处事态度,也就是有自己的执着之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