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水利财政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淄博市水利财政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淄博市水利财务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18)在《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地域景观遭受巨大冲击,现代化的“建设性”破坏持续蔓延,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割裂,面临着严重的景观与生态危机。因此,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出发,开展国土和区域尺度地域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探寻地域景观的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学习古人处理人地关系的宝贵经验,从而为地域特征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鲁中北地区地处海岱地区中央,地理位置独立,河湖纵横、山峦叠嶂,农业起源较早,地域类型多样。以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时间界定为清末民初之前的农业社会时期。区域主要包含小清河及支流所在范围,并选择临淄、青州、济南、淄川四座具有自然及文化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为例,整理地方志等古籍资料,结合舆图、军事测绘图、考古资料及实地踏查的相关资料,对传统地域景观展开分层研究,梳理城乡、城市发展与格局特征,建立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区域尺度层面,传统地域景观由“自然本底-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城乡营建”四层叠加,其中自然本底探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山体、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水利建设从黄河改道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方面探讨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水利设施体系在泄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农业生产从农业发展、灌区分布、农田类型、田制制度、作物种植和耕作技术六方面总结古人在处理土壤盐碱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的历史经验;城乡营建梳理了自史前至清末各阶段城乡发展进程和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五个影响因素。在城市尺度层面,首先从城市形态演进、山水环境变迁和园林景观建设三方面梳理四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而从“自然山水-人工体系-意象感知”三个层面研究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构成,并从山水格局的确立、城市空间的营构、水网体系的梳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意境空间的感知五方面分层探讨其主要特征及古人营建的生态智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以水系梳理为根基,以实体空间认知与意象空间感知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以来城乡景观的变迁,提出地域景观保护与发展展望。区域层面提出珍视土地、整体保护,区域一体、协同发展和根植自然、转移传承三方面整体保护策略;城市尺度提出山水环境的延续、空间特色的传承、城市意象的重塑、文化生态的保护四方面城市地域景观保护策略。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具体体现在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鲁中北地区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下多层叠加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该研究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进而提出区域-城市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国土层面地域景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管海英[2](2016)在《对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水利财务工作是水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做好水利财务工作可以使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显着提高,还能有效保障水利资金的安全。因此,文章主要分析在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当前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水利经济发展工作中财务管理的建议,以此有效推动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

胡中升[3](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认为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王智霖[4](2013)在《淄博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并划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淄博市是一个老工业和新兴石油化工城市,同时又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33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困扰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淄博市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作者水资源和水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了淄博市水资源方面存在的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缺乏管理活力和优化配置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国家、省关于治水方针、治水思路的战略调整以及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水网建设、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淄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对策措施,重点阐述了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统筹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机制和节约保护机制等长效机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推动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魏红亮[5](2013)在《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问题关乎到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治洪、供水安全等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水利建设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对水利的需求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年来,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对农村本来就比较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科学认识当前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科学分析我国水利投融资的总体需求,在与国内其它行业投资状况进行比较以及分析借鉴发达国家水利投融资体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乎我国国情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方向。本文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了论文写作的动因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点与研究限度;第二部分阐述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水利投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介绍了国际上发达国家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我国其它其它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提出了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第七部分是结论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互为关联的方面。第一,公共治理理论已经在许多领域的公共管理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成果较多。但是,将公共治理理论运用于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领域的成果还比较少见。本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用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如何创新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科学投资、高效投资,使水利基础设施这一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物品更好地发挥调节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使经济和社会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从水利投资的途径达到治理社会、加强社会建设的目的;第二,国内外从不同角度研究水利投融资问题的成果也很多,但是,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来探讨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问题的研究不多见。本文正是从公共治理这一新的视角探讨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得出了主要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措施建议。

吴锐锋[6](2013)在《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都不断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建设中,每一场重大水利建设的成功背后都有着水利专项资金的强力支撑。县级政府应该如何规范地、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水利专项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是县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宿愿。然而在我国,对县级如何管理使用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研究刚起步不久,各地县级政府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理解各抒己见,各有各的侧重点;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研究也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水利专项资金县一级政府如何管理使用的研究更是罕见。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在现有财政水利支出和财政水利政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促进恩平市如何管理和高效使用水利专项资金两方面着力,分析研究恩平市在管理使用水利专项资金存在问题,查找影响恩平市如何发挥水利专项资金效应的原因,剖析其形成的成因,并结合实际数据,运用分析法对江门恩平市所投入的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展开研究,构建了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体系。同时,希望本文对恩平市(县级市)的研究,能够促进全国各地方县管理使用水利专项资金从粗扩方式到科学化精细化的转变,有效地促进地方水利事业水平的提高,为地方县经济发展、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贡献绵薄之力。

李健[7](2012)在《浅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迅速发展,水利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财务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完善水利财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强化水利财务管理对水利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必须开展对水利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文章以水利财务监督作为论点,首先分析了水利财务监督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作用,进而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水利财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韩业明[8](2012)在《浅析水利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关注,对水利单位的工作也越来越关注,对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不断加大,许多新的水利工程项目也开工建设,这使得水利单位的财务管理更为重要了。虽然国家在水利管理方面制定了许多规定和办法,但是水利单位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化现象。财务管理中的不规范操作,也制约了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加强水利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才能让水利工作更好的进行下去,服务于社会,造福人民。本文从水利财务管理的现状入手,进行了分析阐释。

韩继红,侯亚[9](2011)在《淄博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淄博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现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规划、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加大投入、部门联动5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于东明[10](2011)在《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市峨庄乡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全社会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农村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样化社会转型。如何应对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的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脆弱性、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计等,面对机遇与挑战,保持乡村景观的生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人地关系紧张、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山东省鲁中山区峨庄乡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比较与归纳、系统与整体等研究方法,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①基础研究:阐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相关理论支撑及研究区概况;②峨庄乡村景观格局与动态:借助3S技术,利用1990、2000、2005的遥感影像及其它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③峨庄聚落景观及演变研究: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区域—村落—民居),由宏观至微观,阐释不同时期聚落景观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并分析演变的驱动因素;④峨庄乡村生产性景观及演变研究:针对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生产性景观的物质载体——梯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景观演变的时空规律及相应的影响因素;⑤居民对写生及乡村旅游业发展感知和态度研究:在对研究区乡村景观资源及其吸引力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对蓬勃发展的写生及乡村旅游产业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为今后写生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①依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征,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等六大类,在景观类型水平上选用斑块数(PN)、斑块密度(PD)、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等5个指标,景观水平上选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景观形状指数(LSI)、破碎度指数(SPLIT)、聚集度指数(AI)、平均景观类型分维数指数(FRAC-MN)等6个指标,研究表明1990、2000、2005三个时期景观格局在斑块类型及景观水平上均有变化。总体而言,林地作为景观的基质,其它景观类型镶嵌分布其中,不同时期各景观格局指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呈现破碎化;②在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时代之后,峨庄的传统村落由缓慢的自然有机生长转变为一定程度的裂变、扩展,在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都表现明显。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制度政策等的相互作用是聚落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③在传统农业的底蕴中,耕地的数量逐渐减少,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多元化,种植制度趋于简单,劳动主体的劳作时间大大缩短。退耕还林及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农田景观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④基于传统的风景旅游资源景观评价,结果为四级旅游资源(得分78,满分100),即优良级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及前景;利用层次分析法,以乡村景观吸引力为评价目标,综合评价得分为7.560分(满分10分),与基于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相一致,具有较高的景观吸引力,为发展旅游及写生创造了条件。⑤不同的居民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的差异等,对峨庄发展写生及乡村旅游业的积极和消极感知及态度不同,但总体水平呈积极肯定态度。针对写生及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淄博市水利财务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淄博市水利财务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对城镇地域景观的冲击
        1.1.2. 现代化背景下历史城市的景观危机
        1.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4. 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时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1.4.1. 人居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1.4.2. 历史地理学理论相关研究
        1.4.3. 乡土景观相关研究
        1.4.4. 山水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4.5.中国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4.6. 山东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地域文化景观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鲁中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条件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质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2.5. 水系条件
    2.3 政治经济环境
    2.4 社会文化环境
    2.5 小结
3.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
    3.1. 自然本底
        3.1.1. 山体
        3.1.2. 水文
        3.1.3. 植被
        3.1.4. 土壤
    3.2. 水利建设
        3.2.1. 黄河改道治理与区域环境变迁
        3.2.2. 水利设施建设与河道疏浚整治
        3.2.3. 农田水利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产
        3.3.1. 农业发展
        3.3.2. 灌区分布
        3.3.3. 农田类型
        3.3.4. 田制制度
        3.3.5. 作物种植
        3.3.6.耕作技术
    3.4. 城乡营建
        3.4.1. 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3.4.2. 聚落格局的演进特征
        3.4.3. 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
    3.5. 小结
        3.5.1.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主要特征
        3.5.2 区域城镇格局发展主要特征
4. 鲁中北地区典型历史城市的发展
    4.1. 临淄
        4.1.1. 定居——淄水之畔的文明起源
        4.1.2. 发展——西周建城与春秋盛世
        4.1.3. 衰败——都城中衰与县城新建
    4.2. 青州
        4.2.1. 定居——襟山连海的东夷“九州”
        4.2.2. 发展——“三迁四筑”的城池迁移
        4.2.3. 稳定——治所迁移与格局定型
    4.3. 济南
        4.3.1. 定居——泰山北麓的早期文明
        4.3.2. 兴城——先秦时期的城市起源
        4.3.3. 扩张——秦汉南北朝的城池扩张
        4.3.4. 发展——唐宋时期的格局变迁
        4.3.5. 兴盛——金元时期的运道开凿
        4.3.6. 稳定——明清时期的格局定型
        4.3.7. 再建——清末开埠与格局变迁
    4.4. 淄川
        4.4.1. 兴城——般水之阳的西汉筑城
        4.4.2 发展——冲坠覆隍与城池重建
        4.4.3. 稳定——宅园兴建与商贸繁荣
        4.4.4. 再建——铁路贯通与发展转变
    4.5. 四邑城市发展特征对比总结
        4.5.1. 城池选址特征对比
        4.5.2. 城池结构及位置变迁研究
        4.5.3. 城市景观风貌变迁
    4.6. 小结
5. 鲁中北地区城市尺度下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
    5.1. 度地:“因地制宜”的山水格局
        5.1.1. 山水关系的确立
        5.1.2. 山水秩序的确立
        5.1.3. 山水文化的影响
        5.1.4. 山水格局的营建
    5.2. 营城:“随形就势”的城市营构
        5.2.1. 城池规模
        5.2.2. 空间结构
        5.2.3. 城防体系
    5.3. 理水:“因势利导”的水系梳理
        5.3.1. 内外贯通
        5.3.2. 护卫城池
        5.3.3. 泄水防洪
        5.3.4. 便利民生
        5.3.5. 营造景观
    5.4. 塑景:“城景一体”的景观格局
        5.4.1. 造园活动
        5.4.2. 园林
        5.4.3. 风景名胜区
        5.4.4. 标志性景观建筑
        5.4.5. 景观构筑物
    5.5. 成境:“情景交融”的意境感知
        5.5.1. “八景”意象与意蕴升华
        5.5.2. 文人教化与城市精神
    5.6. 小结
        5.6.1. 城市尺度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的主要特征
        5.6.2. 四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整体特征解析
6. 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清末民初以来传统地域景观的变迁
        6.1.1. 山水环境的改变
        6.1.2. 城乡格局的巨变
        6.1.3. 城市空间的变迁
        6.1.4. 景观意象的消隐
        6.1.5. 城市文化的嬗变
    6.2. 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展望
        6.2.1. 区域整体保护
        6.2.2. 城市景观延续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理独立、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基础
        7.1.2. 多因驱动、曲折发展的城乡格局变迁
        7.1.3. 双重尺度、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7.1.4. 根植自然、生态高效的传统营建智慧
        7.1.5. 整体保护、区域协同的保护发展展望
    7.2. 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
        7.2.2. 研究方法
    7.3. 展望
附录一: 鲁中北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附录二: 济南七十二名泉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二、黄委会的成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沿革
        二、机构设置
        三、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第三节 内部管理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二、人事管理
        三、财务管理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三、严密黄河防汛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一、筑堤坝阻敌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三、花园口合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淄博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2.1 水资源概述
        2.1.1 水资源的定义
        2.1.2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2.2 全球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2.3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2.4.2 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第三章 淄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淄博市水资源概况
    3.2 淄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3.2.1 地表水储量有限
        3.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空间小
        3.2.3 引用客水工程体系不完善
        3.2.4 中水资源丰富,回用潜力较大
        3.2.5 汛期雨洪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3.3 淄博市供用水现状
第四章 淄博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
    4.2 水污染问题造成水质性缺水严重
        4.2.1 大部分地表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
        4.2.2 地下水污染威胁日益严重
    4.3 亟需强化水资源管理机制
        4.3.1 水资源分级管理的弊端逐步显现
        4.3.2 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4.3.3 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影响法律法规贯彻
    4.4 体制矛盾制约优化配置方案实施
        4.4.1 水资源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4.4.2 水网工程体系薄弱
        4.4.3 水资源调控机制影响水权管理制度落实
    4.5 水资源承载能力薄弱
        4.5.1 排污监管不健全,水功能区建设滞后
        4.5.2 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第五章 实现淄博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
        5.1.1 规划建设引黄供水二期工程
        5.1.2 规划建设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
        5.1.3 规划建设“清水润城”工程
        5.1.4 规划建设地下水源地挖潜配套工程
        5.1.5 加快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
        5.1.6 加快城乡一体化自来水工程建设
    5.2 加强水污染的源头治理
    5.3 严格控制水资源开采量
    5.4 组建水务集团
    5.5 建立水利综合执法体系
        5.5.1 加快水利立法步伐
        5.5.2 加强水行政执法及监督检查
    5.6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7 通过水生态修复提升水环境质量
    5.8 深化水行政管理改革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动因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动因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有研究及本文创新
        1.3.1 公共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水利投融资机制的相关研究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治理理论
    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理论适用性分析
        2.3.1 水利投资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演化
        2.3.2 公共治理理论在水利投资管理中的运用
    2.4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架构
        2.4.1 公共治理的维度
        2.4.2 公共物品属性的维度
        2.4.3 水利投资管理的维度
        2.4.4 三个维度的总体研究框架
3 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3.1.1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制(1978-1991年)
        3.1.2 第二阶段,逐步规范和拓展水利建设项目投融资来源,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1992—1998年)
        3.1.3 第三阶段,加强了对水利投融资的管理,各级政府财政也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1998—2011年)
        3.1.4 我国水利五年计划投资执行情况
    3.2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3.2.1 明确了发展民生水利的投融资治水新思路
        3.2.2 我国水利建设资金逐年增加,资金来源情况日益多样化
        3.2.3 投资建设了大批重点水利工程,抗旱减灾取得明显成效
        3.2.4 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农村水利建设速度
        3.2.5 实行依法治水管水,不断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水利行业稳定的投融资保障机制远未形成
        3.3.2 水利行业投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力度还要提高
        3.3.3 水利行业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3.3.4 市场主体在水利行业投融资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3.3.5 农民投资(工)绝对减少,农村水利设施自身缺乏内生融资能力
    3.4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水利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相关度低,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3.4.2 融资体制还不完全适宜水利基础设施本身的特性
        3.4.3 市场经济的投融资手段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3.4.4 水利行业缺乏竞争机制,创新动力不足
        3.4.5 地方水利管理机构和决策系统不够完善
4 国际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4.1 国际上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加拿大
        4.1.4 澳大利亚
        4.1.5 印度
    4.2 国际上水利投融资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4.2.1 应当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行业的投融资力度
        4.2.2 应当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水利投资领域的分工
        4.2.3 应当积极拓展水利投融资来源
5 其他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借鉴
    5.1 其它行业的选择和确定
        5.1.1 其他行业选择的原则
        5.1.2 其他行业的确定
        5.1.3 其他行业的特点
    5.2 其他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概况
        5.2.1 林业
        5.2.2 铁路
        5.2.3 电力
    5.3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比较、经验和借鉴
        5.3.1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5.3.2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5.3.3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对水利投融资的有益启示
6 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
    6.1 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6.1.1 强化政府在水利投融资体制中的“元治理”作用,不断探索“多元治理”的水利投融资改革新局面
        6.1.2 对市场机制下政府主体新的投融资方式的可行性评价
        6.1.3 对社会主体参与水利行业投融资的经济能力评价
        6.1.4 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6.2 充分发挥政府为主体的“元治理”作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6.2.1 明确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
        6.2.2 坚持发挥政府在水利投融资中的主导作用
        6.2.3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水利项目的投入力度
        6.2.4 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项目
    6.3 以多元治理为核心,建立水利行业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投融资管理模式
        6.3.1 PPP理论模式的含义、发展及优势
        6.3.2 PPP模式在水利投融资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6.3.3 PPP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运作流程
    6.4 拓展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范围
        6.4.1 我国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及用途
        6.4.2 我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及使用状况
        6.4.3 将各类受益主体纳入水利建设基金征收范围
        6.4.4 对消费和销售环节征收一定比例的水利建设基金
        6.4.5 从其他行政收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水利建设基金
        6.4.6 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基金的管理及使用
    6.5 探索市场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6.5.1 市场机制下可供选择的投融资渠道和工具
        6.5.2 构建水利行业投融资平台
        6.5.3 鼓励和推动发行水利债券
        6.5.4 推动信贷投融资发展
    6.6 加强和改善水利投资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6.6.1 树立自觉接受监管理念,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法律法规
        6.6.2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6.6.3 明确监管机构职能,实行监管责任制
        6.6.4 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实行政府投资管理相互监督
        6.6.5 广辟公众参与渠道,加强舆论监督
        6.6.6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中介市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后记

(6)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水利专项资金研究评述
    1.4 论文的思路、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分析
    2.1 恩平水利的基本概况
    2.2 水利专项资金在恩平市水利发展的效益
        2.2.1 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2.2 保障“三防”抢险措施运转
        2.2.3 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
        2.2.4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2.5 解决水利设施薄弱环节
        2.2.6 提高了水利财务管理水平
    2.3 影响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发挥的因素
        2.3.1 地方财力不足
        2.3.2 群众筹资出劳难
        2.3.3 部分项目前期工作滞后
        2.3.4 水利技术人才缺乏
        2.3.5 少数地方施工环境不佳
第三章 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分析
    3.1 县级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探析
        3.1.1 县级水利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3.1.2 新时期县级水利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3.1.3 新时期县级水利专项资金管理优化途径分析
    3.2 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构成分析
        3.2.1 水利专项资金涉及范围
        3.2.2 水利专项资金设立方式
        3.2.3 水利专项资金支出用途
        3.2.4 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形式
    3.3 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存在问题
        3.3.1 水利专项资金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
        3.3.2 水利专项资金的设立和分类上欠科学
        3.3.3 水利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不规范
        3.3.4 缺少对水利专项资金全面绩效评价
        3.3.5. 财政监督职能不到位
    3.4 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政府的“越位"、“缺位"造成资金投入不足
        3.4.2 使用单位的复杂性造成管理不规范
        3.4.3 项目建设不合理造成了资金浪费
        3.4.4 报帐制执行不力使得管理不顺
        3.4.5 资金整合不高,项目效益发挥不好
第四章 优化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扩大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来源渠道
        4.1.1 通过多种集资方式增大水利专项资金规模
        4.1.2 强化政府政策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总量
        4.1.3 结构上优化带动投入增加
    4.2 水利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完善
        4.2.1 整合水利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4.2.2 坚持依法管理水利专项资金的思路
        4.2.3 规范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利专项资金
        4.2.4 转变水利专项资金支付方式
    4.3 建立健全的水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4.3.1 从组织程序上规范水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4.3.2 抓好水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质量控制
        4.3.3 循序渐进推进绩效评价建设
    4.4 加强水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
        4.4.1 提高水利专项资金的透明度
        4.4.2 全面监督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
        4.4.3 完善水利专项资金监督防控机制
        4.4.4 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浅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水利财务监管工作内容概述
    (一) 对水利项目建设的筹资以及融资进行综合监管
    (二) 水利项目建设投资的财务监管
    (三) 对水利建设单位收支情况的监督管理
    (四) 水利财务建设单位的预算监督管理
三、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作用
    (一) 强化水利财务监管可以起到优化水利项目建设流程的作用
    (二) 水利财务监管是对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约束机制
    (三) 通过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可以强化水利财务项目实施的成本控制效果
四、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建设与完善措施
    (一)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不全面, 执行力度较弱
    (二)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不规范
五、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完善措施
    (一) 建立水利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提高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成效
    (二) 重视预算管理对财务监管的意义,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控制作用
    (三) 督促水利财务管理部门对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四) 促进水利建设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五) 将财务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作为双重监督机制
六、结语

(8)浅析水利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利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化现象
    1. 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2. 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后续职业教育跟不上。
    3. 财务管理中会计科目分类不规范。
    4. 资金使用不规范, 存在违法乱纪现象。
    5. 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薄弱。
二、水利财务管理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1. 财务管理是规范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不可缺少的一环。
    2. 财务管理是经营管理的生命线。
    3. 财务管理在强化建设成本核算和管理, 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规范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 认真拟定预算管理程序, 充分发挥其指导控制作用。
    2. 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重视后续培养工作。
    3. 规范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
    4. 规范资金的使用, 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5. 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加强内部控制。

(9)淄博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做好工程与风景区相结合的文章
    3.2 改革创新,以景区建设推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3.3 完善政策,切实增强水利风景区发展活力
    3.4 加大投入,着力提升水利风景区的规模
    3.5 部门联动,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10)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市峨庄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乡村景观的内涵
        1.3.1 乡村
        1.3.2 景观
        1.3.3 乡村景观
    1.4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水文与土壤
        2.2.4 生物资源
    2.3 历史与人文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人居环境理论
        3.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2.3 技术路线
4 峨庄乡村景观格局与动态
    4.1 乡村景观的分类
        4.1.1 按乡村景观的功能分类
        4.1.2 按景观结构分类
        4.1.3 按与主体关系的乡村景观分类
    4.2 峨庄乡村景观格局及动态
        4.2.1 研究方法
        4.2.2 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变化
5 峨庄聚落景观及演变研究
    5.1 概述
    5.2 聚落的分类
        5.2.1 按聚落形态的分类
        5.2.2 典型形态聚落案例分析
        5.2.3 峨庄聚落形态分类
    5.3 峨庄聚落分布特征
        5.3.1 峨庄聚落分布概况
        5.3.2 峨庄聚落分布特征
    5.4 峨庄聚落形态及演变
        5.4.1 聚落外部形态现型
        5.4.2 聚落形态演变
        5.4.3 聚落规模演变
    5.5 峨庄传统聚落景观及演变
        5.5.1 峨庄传统聚落景观特征
        5.5.2 峨庄传统聚落景观分析
        5.5.3 峨庄传统民居景观演变
    5.6 峨庄乡村聚落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5.6.1 自然环境
        5.6.2 社会文化
        5.6.3 经济技术
        5.6.4 制度政策
6 峨庄乡村生产性景观及演变研究
    6.1 峨庄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特征
    6.2 峨庄梯田景观的结构与功能
        6.2.1 梯田概述
        6.2.2 梯田的分类
        6.2.3 峨庄梯田景观的结构与功能
    6.3 峨庄农田(梯田)景观的演变
        6.3.1 耕地数量的变化
        6.3.2 景观形态演变
        6.3.3 种植制度演变
        6.3.4 劳作时间的演变
    6.4 峨庄农田(梯田)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自然环境
        6.4.2 比较利益与机会成本
        6.4.3 经济技术
        6.4.4 制度政策
7 居民对写生及乡村旅游业发展感知和态度研究
    7.1 峨庄乡村景观评价
        7.1.1 基于风景旅游资源的景观评价
        7.1.2 基于峨庄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景观评价
    7.2 居民对写生及乡村旅游业发展感知和态度研究
        7.2.1 相关研究
        7.2.2 研究方法
        7.2.3 结果与分析
    7.3 峨庄写生及古村落旅游业发展研究
        7.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7.3.2 写生基地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7.3.3 写生基地与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建议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8.3.1 存在问题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四、淄博市水利财务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王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2]对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 管海英. 中国集体经济, 2016(09)
  • [3]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4]淄博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及对策研究[D]. 王智霖. 天津大学, 2013(01)
  • [5]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D]. 魏红亮. 武汉大学, 2013(06)
  • [6]恩平市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研究[D]. 吴锐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7]浅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J]. 李健.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22)
  • [8]浅析水利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J]. 韩业明. 齐鲁珠坛, 2012(02)
  • [9]淄博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对策[J]. 韩继红,侯亚. 山东水利, 2011(Z1)
  • [10]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市峨庄乡为例[D]. 于东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淄博市水利财政在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