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伟河北省沙河市第二小学054100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却没有一只猴子敢再去碰香蕉。后来的一切物是人非,人和高压水不再介入,而新入的猴子却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堂,教育理念被束之高阁。新一轮课改的核心任务是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树立优质高效的效益观。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问答方式的转变还受“不许拿香蕉”定势的影响,表现在:其一是,满堂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其二是,思始于疑,而许多课堂“质疑滞后”,没有处理好学习与思考、思考与疑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三是,问得单一,很难激起多项信息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多数学生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许多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被整齐划一。
有价值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必须把石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问题,使学生敢问、会问、能问。这样,精彩高效的课堂才会不断呈现出来。
一、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敢问。
教师要积极进行心理移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雏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请看于永正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片段: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又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请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
对学生有些零乱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感到心理自由,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诱发了更多的想法。后来明确地指出答案就在书中,引发了学生读书的激情。
二、教师必须善于对自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让学生会问。
《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能说说吗?
生1:作者用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为什么说“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呢?
生2:既然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为什么却可以与作者越来越亲近,甚至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
生3:最后一小节写道:“信赖,不就是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里“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师:问得好,说明同学们爱动脑筋、会思考。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读懂这篇文章,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开篇就引学生入疑,在学生自学后质疑,从不懂的问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种一改过去师问生答为生问教师点拨再由学生自己回答的课特别感兴趣,学习十分投入。提问本身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发展,满足了学生个别化的情感关怀。
三、树立信心,学会方法,让学生能问。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但提问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允许学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在运动场上骑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挨批评。事实证明,学生克服了怕的心理,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他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想象一下还“石”于生、浪花朵朵的景象,如果我们把“问”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真正得到发挥,学习效益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