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协调论文-佐江宏

变形协调论文-佐江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断面煤巷,协调,变形控制,参数优化

变形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佐江宏[1](2019)在《大断面煤巷变形协调控制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断面煤巷围岩变形控制参数设计已成为能源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根据王庄煤矿胶轮车大巷2的地质条件,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数值计算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锚杆锚索预紧力和锚杆数量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锚杆、锚索预紧力分别控制在200~250、60~80 k N能在围岩表面形成有效压应力带;顶板采用3根锚杆、帮部2根锚杆、200 kN锚索预紧力、60 k N锚杆预紧力的即时支护方案和顶板锚杆5根锚索3根、帮部锚杆3根锚索2根的后部跟进支护方案,能达到控制巷道变形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宁振其[2](2019)在《特厚煤层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庞庞塔矿的9-700综放工作面在开采特厚煤层时面临的沿空巷道大规模变形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巷道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机理,得知沿空巷道大规模变形由于顶板的二次侧向破断所引起,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在该工作面进行实际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类似工作面开采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煤矿现代化》期刊2019年05期)

周晓松,张焱冰,梅志远[3](2019)在《复合材料球形阵列结构压入力学模型及弯曲变形协调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结构力学角度揭示集中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球形阵列结构的弯曲变形协调机制,建立了该结构典型局部板格的压入力学模型,采用载荷迭加法将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弹性支承且四边受等弯矩正交各向异性矩形板线性弯曲的中心点挠度分为2个部分: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弹性支承且四边自由的板的挠度,以及四边受等弯矩的板的挠度.前者可进一步分解为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弹性支承刚性板的挠度和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刚性支承线弹性板的挠度,后者可进一步分解为左右边简支上下边受相同弯矩的板的挠度以及上下边简支左右边受相同弯矩的板的挠度.将相同厚度的板在不同载荷情况下的挠度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开展了试验验证,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晓[4](2019)在《关于一个静不定杆系变形协调条件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个静不定杆系的内力求解问题。由于静不定杆系内力的矩阵与位移的矩阵是互为转置矩阵,所以可方便求得静不定杆系的变形协调条件。针对该静不定杆系的内力求解问题,指出有关文献给出的该静不定杆系的变形协调条件是错误的。(本文来源于《工程与试验》期刊2019年02期)

肖德序[5](2019)在《深厚覆盖层灌浆帷幕体与坝基变形协调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研究不同压缩特性、不同渗流特性覆盖层形成灌浆帷幕后的工作状态,通过数值分析覆盖层、帷幕、坝体结构的应力分布状况和变形特点,提炼帷幕体应力、变形与坝基覆盖层力学参数的变化关系,总结覆盖层参数对帷幕强度、帷幕体厚度、幕体深度的影响,以便指导帷幕工程设计。(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1期)

宋成浩[6](2018)在《I&QP钢在配分时的竞争机制及变形协调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代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兼有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特点,可以满足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汽车轻量化和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因此研发并生产具有高强塑性的第叁代汽车用钢是当今的发展趋势。其中I&QP(Intercriticalheating,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已经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而且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但仍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机理性问题,如配分时贝氏体的转变机理、碳配分及碳化物析出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不同界面上原子的偏聚机理、变形过程中各相组织之间的变形协调机理、不同复相组织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机理等。本文以I&QP钢为研究对象,对淬火、配分工艺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共性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也力求推动淬火、配分工艺在其它领域的发展,如挤泥机绞刀、破碎机锤头、耐磨钢球、球磨机衬板等。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首先引入灰色关联理论分析热处理工艺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灰关联等级选择最佳I&QP工艺,使其达到第叁代汽车用钢的要求,然后利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热处理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的影响最大,配分温度其次,配分时间的影响最小。利用TEM和EBSD研究了 I&QP钢中残余奥氏体(残奥)的分布状态,并从残奥的尺寸、形貌、碳含量及与周围组织的位向关系等角度分析残奥的稳定性,并结合两相区加热过程中奥氏体形核规律的研究,为研究残奥的不同分布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残奥主要存在于叁种位置:晶界或相界上;铁素体内部;马氏体和贝氏体内部。残奥所在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其尺寸、形貌、碳含量及与周围组织的位向关系,进而决定了其稳定性大小。具有多种状态的残奥可使钢在变形过程中发生渐变式的TRIP效应,进而提高塑性。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配分过程中贝氏体转变机理,结果表明其受切变机制控制,并建立贝氏体转变模型。配分时碳由过饱和马氏体和已转变的贝氏铁素体向奥氏体中扩散,其会阻碍贝氏体转变,此过程区别于传统贝氏体转变机制的研究,主要因为一次马氏体的存在会加速碳的配分,从而在贝氏体转变时分为两个过程:快速转变期和慢速转变期。碳配分与贝氏体转变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当配分温度为450℃时,贝氏体转变速率降低,一是因为相变驱动力降低;二是因为残奥分解为碳化物和铁素体,因此碳化物析出与贝氏体转变也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以上研究可指导实际生产,通过调控贝氏体含量获得最佳强塑性。利用3D-APT研究不同界面处碳和锰的偏聚行为,研究发现不同组织之间的界面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聚,然后利用Dictra建立界面上碳和锰的偏聚模型,结果表明碳的偏聚会促进锰向界面扩散。其中铁素体内部的残奥界面处碳和锰的富集会增加残奥界面的稳定性,在一定应变水平下,残奥内部发生TRIP效应,而界面保留下来,界面成为连接铁素体与转变成的马氏体的过渡层或缓冲带,可以起到缓解应力集中的作用。利用同步辐射研究不同组织之间的变形协调机理,建立修正的本构模型来描述多相组织的微观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弹性变形时,铁素体相的部分应力转移到奥氏体和硬质相中,发生应力配分。变形过程中,由于残奥发生选择性转变,残奥中的平均碳含量逐渐增加,导致变形结束时奥氏体相的应力大于硬质相。不仅残奥可以增加钢的塑性,不同相之间的有效应力配分也可促进组织相容性,从而有利于塑性的提高。通过研究叁种典型第叁代先进高强汽车用钢的不同复相组织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TRIP钢中晶粒细小、分布弥散均匀的贝氏体对疲劳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最佳,而且其疲劳强度最大;TAM钢中退火马氏体板条与板条间膜状残奥可以有效阻止疲劳裂纹的扩展;I&QP钢中多种状态的残奥发生TRIP效应时可提高加工硬化水平,起到止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1-29)

陈恒大,姚丝思,邬晓光[7](2018)在《基于变形协调原理的多塔斜拉桥竖向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寻多塔斜拉桥的刚度特征、分析多塔斜拉桥结构力学特性,选取多塔斜拉桥的最典型形式——叁塔斜拉桥,基于变形协调原理,求解单位荷载作用下多塔斜拉桥的拉索竖向弹性支承刚度公式,对推导的公式进行算例验证,并分析桥梁结构主要参数对拉索竖向支承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边塔非边跨和非边塔左跨分别施加单位荷载时,由该公式解求得的边塔非边跨跨中挠度值与有限元解之间的误差为6.27%,求得的非边塔跨中挠度值与有限元解之间的误差为5.79%.文中解的结果比有限元解偏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式解没有考虑斜拉索的垂度效应,单位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水平力有一部分消耗在拉索的垂度效应中,但公式推导时没有考虑拉索垂度效应,导致主梁跨中挠度偏大.推导的拉索竖向支承刚度公式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多塔斜拉桥的刚度特征,符合多塔斜拉桥概念设计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张卫浩,李超,金福艺[8](2018)在《航空发动机承力支板结构特征对承力系统变形协调及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承力系统设计中,涡轮承力框架处高温环境引起结构膨胀,支板与内外环连接处由于温差、膨胀系数等因素而产生凹陷或凸起结构引起结构变形不协调,使得支板与环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会采用倾斜支板结构特征来协调支板与内外环间的变形。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典型航空发动机静子承力系统的等效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改变承力支板的倾角,分析支板与内外环间的变形不协调度,同时探究承力系统刚度及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其一,随着支板倾角增大,支板与环间的不协调度会线性减小,在35°之后趋于平缓,内环的周向偏转角也会呈现类似的特征,而外环不发生偏转。其二,随着承力支板倾角增大,承力系统静支承刚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各阶模态频率及响应分布特征也会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倾角不同时各阶模态相似,从而可以获得通过调节支板倾角来改变引起共振的激振频率来避免承力系统共振的结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7结构、强度和可靠性技术》期刊2018-08-22)

胡卫东,谭建辉,曾律弦,张泰来[9](2018)在《变形协调条件下非线性破坏准则的加筋土坡临界高度上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加筋土坡稳定性分析研究大多基于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的现状,本文考虑了岩土材料破坏的非线性特性,采用非线性破坏准则和外切直线法,引入极限分析上限理论进行研究。根据加筋土坡的工程特性和变形机理,考虑破坏滑动层上筋材与土体变形协调特点及速度变化的连续性,分开计算素土的内力功和筋材能量耗散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直线破裂面和对数螺线破裂面机构的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确定方法。对极限状态下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的目标函数,采用序列二次规划非线性优化算法,得到上限解。最后,通过工程算例分析,并与已有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和理论研究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考虑间断面滑动层筋材与土体变形协调及速度变化连续性是合理的,得到的上限解更优;非线性参数对加筋土坡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临界高度随非线性参数m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路再红,范鹏云,王亚军,刘冰剑[10](2018)在《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的变形协调室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变形协调一致,是准确测试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应变的基础。本文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设与车辙板和圆柱形试件中,在室内开展了车辙试验和抗压试验,并且采用相应不埋设传感器的试件进行对照,对比分析了在荷载作用下应变传感器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可以应用于道路智能测试中。(本文来源于《青海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变形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庞庞塔矿的9-700综放工作面在开采特厚煤层时面临的沿空巷道大规模变形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巷道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机理,得知沿空巷道大规模变形由于顶板的二次侧向破断所引起,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在该工作面进行实际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类似工作面开采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佐江宏.大断面煤巷变形协调控制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9

[2].宁振其.特厚煤层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技术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9

[3].周晓松,张焱冰,梅志远.复合材料球形阵列结构压入力学模型及弯曲变形协调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吴晓.关于一个静不定杆系变形协调条件的讨论[J].工程与试验.2019

[5].肖德序.深厚覆盖层灌浆帷幕体与坝基变形协调数值计算分析研究[J].陕西水利.2019

[6].宋成浩.I&QP钢在配分时的竞争机制及变形协调机理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7].陈恒大,姚丝思,邬晓光.基于变形协调原理的多塔斜拉桥竖向刚度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8].张卫浩,李超,金福艺.航空发动机承力支板结构特征对承力系统变形协调及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7结构、强度和可靠性技术.2018

[9].胡卫东,谭建辉,曾律弦,张泰来.变形协调条件下非线性破坏准则的加筋土坡临界高度上限解[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

[10].路再红,范鹏云,王亚军,刘冰剑.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的变形协调室内试验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8

标签:;  ;  ;  ;  

变形协调论文-佐江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