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杨爱军[1]2010年在《构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校本研究共同体》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教师的发展始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则是其追求的目标。实践研究表明,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是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途径之一。然而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出现了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矛盾,专家的引领和教师自身的实践之间会存在隔阂,教师个体缺乏自我主动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影响教师发展的问题?笔者依据个体心理发展和团队发展的相关理论,在现有中小学关于课题组和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学校校本研究而自发组织的教师团队,创建有利于教师“自励”为主进行群体合作和能以自主实践“引领”理论指导的校本研究共同体。本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一所教师示范发展小学即HX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HX学校校本研究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师队伍的革新和学校的发展变革,学校的校本研究面临着急需解决的新问题。第一,学校的校本研究出现了虚化现象;第二,学校的教研组研究缺少深度;第叁,课题组缺乏研究的持续性。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自主发展缺乏明晰目的和途径;二是学校管理缺乏先进的理念、制度和机制。为了解决校本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笔者提出了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思路即构建校本研究共同体,并从以下两方面提出了实施计划,一是要以师为本,突显教师的主体性;二是要以组为体,强调教师团队协作。根据以上实施计划,笔者提出为改善HX学校校本研究而实施建构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对策,以期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最佳发展场所。第一,在校本研究共同体构建的起始阶段,首先要转变管理者的理念,然后引领共同愿景的确立并调整好共同体内外部结构关系。第二,实施的运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并借助集体反思对话机制和合作共享资源平台进行不断循环实践研究。第叁,为促进研究而优化保障激励机制,主要是用规范研究程序和优化激励制度来确保校本研究共同体的持续开展。HX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校本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校本研究得到了逐步落实和持续深化,教师自主参与研究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而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共享,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促进教师快速发展的经验。但是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还应适度淡化行政干预、管理者需要提高专业领导能力以及教师评价应协调个人竞争和团队合作。

文涛[2]2003年在《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文中指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二者之间的双向脱离把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二者分离开来,校本研究在促进二者之间的合作互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是当前教师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的认识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笔者在阐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且指出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校本及校本研究的内涵与特点,并反思了校本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首先在分析和总结叁位学者对“专业”的界定及其所应满足的条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至少应符合叁个方面的规定:专业理想和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权、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接着在分析专业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并在教师专业化标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发展。最后,概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叁条主要途径:教师教育、教师培训、教育研究。 第叁部分,在概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校本研究促进了教师内隐理论的转换,从而改变了理论对实践起作用的方式;校本研究弘扬了教师的主体性(或“主体精神”),使教师成为自身职业实践的真正主人;校本研究形成“探究—反思—发展”这样一种日常机制,从而更新改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最后在结束语中简要论述了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的方向。

屈亚玲[3]2006年在《校本研究与中学教师专业化》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催生两个重要概念:校本研究和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主线,而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核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生活,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为此校本研究应运而生。校本研究涵盖了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过程,校本研究的深入实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中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对的学生也更加活跃和个性化,更需要专业化的发展来应对挑战。全文基于对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解和现实的需求,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校本研究”和“教师专业化”做出概念界定,然后对校本研究的兴起、含义和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的起源、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意义以及我国中学教师专业化现状作简要分析和介绍。重点提出通过教师教育叙事与网络日志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新技术下课堂观察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五种形式的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策略。最后进行总结,介绍了本文的立意和研究中的不足,并对该研究提出展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不懈的努力。

罗丹[4]2006年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动因与模式》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18所大学和中央教科所设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些课程研究中心逐渐成为课程改革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力量。课程改革鼓励大学研究者走进学校,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渴望通过大学的力量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大学和中小学这两个不同阵地开始相互关注、相互融合,建立学习共同体,形成伙伴协作关系。这种合作活动建立在双方共同需要的基础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本研究首先从合作动因入手,作为合作模式研究的铺垫。在研究中通过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观察等深入探究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动因。合作动因是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中小学教师和学校领导渴望实现学校变革、期待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渴求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期待学生可持续发展;大学的需求体现在对理论建构的诉求、研究者自身的诉求以及渴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然后本文开始研究在新课程改革改革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模式,通过文献资料收集以及参与课题研究亲身体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叁种典型模式:校本教研式,课题研究式,教师发展学校式,并分别对这叁种模式进行反思评价。最后通过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动因与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和反思,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进一步完善。

张林[5]2017年在《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校本教研的成效日益彰显,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然而,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在现实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校本教研以其与学校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其次探究了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姜河[6]2007年在《提高宣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其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做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其教育技术能力也影响着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为了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2004年12月25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我国将依据《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中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4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以下简称SETC),从基本要求和绩效指标上,对不同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做了规定。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是教师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基于教学实践,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与研究活动。校本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经常性、经济性等特点,因此成为全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形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力军,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他们具有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在《标准》及SETC中都明确规定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优势,首先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中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把全员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落到实处。本研究以《标准》和SETC为标准,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水平,发现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提高的对策。第一部分绪论(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现状、目的、意义、方法)第二部分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第叁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设计第四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五部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第六部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七部分参考文献第八部分致谢第九部分附录

叶隽[7]2007年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职业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把关于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选取了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英语教研组为个案,在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该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与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形式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特别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同时,针对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特点,对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研究得出结论:(一)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二)紧密结合实际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生命线。(叁)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做好校本教研的基本保障。(四)注重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五)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与灵魂。

陈胜[8]2006年在《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二者之间的双向脱离把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二者分离开来,校本研究在促进二者之间的合作互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是当前教师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的认识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笔者在阐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且指出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校本及校本研究的内涵与特点,并反思了校本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首先在分析和总结几位学者对“专业”的界定及其所应满足的条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至少应符合叁个方面的规定:专业理想和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权、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接着在教师专业化标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发展。最后,概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叁条基本途径:教师教育、教师培训、教育研究。 第叁部分,概述了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校本研究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校本研究的有效开展要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四部分提出校本研究的发展意义:校本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完善;校本研究有助于弘扬教师的主体性;校本研究有助于重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第五部分,指出了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陈伟[9]2012年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把关于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了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个案,在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该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形式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特别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同时,针对学校在校本教研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研究得出结论:1.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做好校本教研的基本保障。3.注重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基础和前提。4.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与灵魂。

钟志明[10]2008年在《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所有学校的重要选择。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也不例外。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校本教研实践,存在着诸如全体参与缺乏、实际实效偏低、研究动力不足、研究内容片面等许多失衡现象。而且,这种状况与我们对校本教研之理论研究的现状相关。对此,本文在校本教研的研究视角上尝试新的转换,以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J市农村D小学为个案,用生态系统的理念为思维视角去观照和审视复杂的校本教研现象和过程,将校本教研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把握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深入透析其现实的生态失衡之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构建生态优化的校本教研系统。论文第一章首先提出了问题,主要在简要指出现实的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失衡现象的前提下,结合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论文第二章对生态系统及其运行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本论文的思维视角,接着对校本教研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内在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全面地透析和阐述。论文第叁章以J市D小学的校本教研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地问卷调查、深入地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D小学现实的校本教研生态进行全面透析。主要从校本教研生态系统的外部关系、内部结构和自我关系等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并对其中的失衡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立论的现实依据,确定了研究价值。论文第四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在现实背景下构建优化的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生态系统的可能性途径。然后,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提出了若干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

[1]. 构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校本研究共同体[D]. 杨爱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 文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校本研究与中学教师专业化[D]. 屈亚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 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动因与模式[D]. 罗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 张林. 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6]. 提高宣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研究[D]. 姜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7].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个案研究[D]. 叶隽.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8].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 陈胜.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9].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陈伟. 广州大学. 2012

[10]. 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D]. 钟志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