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优良饲料灌木树苜蓿嫩枝扦插育苗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1](2021)在《滴灌条件下四翅滨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究四翅滨藜合理的水肥管理方法,本试验于2020年6月开始,采用盆栽试验,使用二元二次正交组合设计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3个灌水水平分别为142mm(W1)、217mm(W2)、292mm(W3);3个施肥水平:F1(N-P2O5-K2O=200-170-60kg/hm2),F2(N-P2O5-K2O=240-200-120 kg/hm2),F3(N-P2O5-K2O=280-230-180 kg/hm2)随机组合共计9个处理,通过对四翅滨藜生长情况的观测,土壤养分含量的测验,探讨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地上部分具有显着影响。在整个试验阶段,四翅滨藜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在8月份生长速率最快,显着高于其他月份。过量的灌水和施肥对株高、茎粗和叶片数都会产生抑制作用,在中水处理条件下,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值最大。合理的水肥可以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W2F2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W2F3次之,W2F3处理的单株生物量最大。因此,合理的水肥可以增加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加快四翅滨藜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2)叶片的光合特征日变化表现为,各处理均在12:00和16:00出现两个峰值,W2F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显着高于其他处理,W2F3处理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施肥量相同灌水量不同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大小排列顺序均表现为,中水>高水>低水。(3)在施肥量相同条件下,含盐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灌水量相同处理条件下,脱盐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 H值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通过对回归模型方程的分析发现,水和肥对四翅滨藜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水效应>肥效应,通过计算可知,当灌水量为223 mm、施肥量(N-P2O5-K2O)为278-231-139(kg/hm2)时四翅滨藜的产量达到最大为212 g/株。
杜凯青,张众,张珊,郝帅,张杰一[2](2019)在《生长素对苜蓿扦插的影响》文中指出2018年5月至7月,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牧草试验地,进行了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大田扦插试验。使用主要成分为生长素的生根粉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处理,实验设置为3个不同的浸泡时间(2h,5h,10h),4个不同的生长素溶液浓度(100ppm,200ppm,500ppm,0),加不做任何处理做对照。共计15个组合处理。结果表明:7号组合处理的成活率和生根率最高,成活率达73.3%,生根率为95.4%。此时生长素溶液浓度为200ppm,插条被浸泡了5h。所以,最适宜草原3号杂花苜蓿扦插的生长素浓度为200ppm,最合适的浸泡时间是5h。本实验可为呼和浩特市的大田应用扦插技术提供一部分参考。
赵旭珍[3](2012)在《辽西地区四翅滨藜的抗旱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辽西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辽西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进优良水土保持灌木树种,提高荒山植被盖度一直本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从宁夏引进四翅滨藜种子,通过室内种子催芽试验确定四翅滨藜种子在辽西地区的最适发芽温度,并总结出不同的赤霉素(GA3)处理浓度对四翅滨藜种子发芽的影响;在辽西地区分别进行四翅滨藜容器育苗和大田育苗,总结出适宜辽西地区的四翅滨藜育苗技术;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法,对四翅滨藜一年生苗进行抗旱试验,归纳总结出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抗旱特性;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山坡造林,确定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生长特性及其生长规律;采用方差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对试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催芽试验初步得出适宜四翅滨藜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在15℃和30℃下,适宜四翅滨藜种子萌发的赤霉素处理浓度为80mg/L,赤霉素浓度过高(150mg/L)时,对四翅滨藜种子的萌发无明显促进作用。本次发芽试验赤霉素浓度梯度设置不明显,试验结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对四翅滨藜种子来说,用赤霉素对四翅滨藜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时,其处理浓度不宜太高,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适宜浓度为80mg/L,在适温(25℃)条件下不建议采用赤霉素进行催芽。育苗试验得知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适宜育苗时间为5月初,大田育苗时需要遮荫。四翅滨藜生长调查得出四翅滨藜在辽西地区的生长形态表现为:生长速度快,无明显主干,分枝较多,叶互生,条形,叶片颜色正面呈绿色,背面颜色稍浅,呈灰绿色,叶片表面有白色绒粒。四翅滨藜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直接影响了四翅滨藜叶片、根茎的生物量。抗旱性试验初步得知四翅滨藜一年生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在停止浇水的不同胁迫条件下,四翅滨藜叶片保水力仍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树木叶片保水力大小与叶片的结构也有关联。四翅滨藜的叶片细小,并且形状为条形,叶片角质层也较厚,而且还有被覆物,因此四翅滨藜叶片的保水力较强,这也是四翅滨藜的抗旱性较强的一种表现。造林试验初步了解四翅滨藜裸根苗在辽西地区的造林成活情况,调查可知四翅滨藜在辽西石质山地和土质荒坡上均可成活,成活率较高,但生长较弱。四翅滨藜作为辽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新树种,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具体的推广范围,仍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科学论证。
谢新平[4](2010)在《甘肃沙区沙枣资源调查及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沙枣是一种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重要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西部的干旱区。沙枣是甘肃河西走廊主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迅速,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承担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下达的《沙区优良经济植物品种选繁技术研究》项目后,开展了沙枣资源调查工作,初步摸清了甘肃省沙枣资源的重点分布区域、面积、种类及资源量。同时,通过为期两年的种子繁殖与扦插繁殖试验,掌握了沙枣繁殖的关键技术,为繁育沙枣优良品种,实现沙枣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1.通过对甘肃省各地区沙枣的资源分布和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甘肃境内分布的沙枣属的植物有1种1变种24个品种,其中经民间栽培的优良品种主要有大白沙枣、牛奶头沙枣、八卦沙枣和羊奶头沙枣等。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15个(市)县沙枣人工林约26400hm2,沙枣成片林比较集中,呈大面积的防护林带分布;从果品质量上来说,以张掖、临泽、金塔所产的沙枣品种的果实质量较好,其产果率高,果大饱满,色泽光亮,基本无病虫害发生。2.通过对从15个种源地采集到的24个品种的沙枣种子和种条进行种子繁殖和种条扦插繁殖试验,掌握了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的作业技术,经过对比分析得出:沙枣种子繁殖时,宜采用沙藏催芽法催芽;育苗时选用营养土,可提高出苗率;早春播种成苗率最高。沙枣种条扦插操作技术简单,可选用中基部枝条剪成长18-20㎝作插穗,开春土壤解冻后即可扦插繁殖。3.对沙枣进行冻害调查,沙枣实生苗受冻害株数占调查株数的42%,沙枣扦插苗受冻害株数占调查株数的72%,结果表明沙枣实生苗抗冻害能力比沙枣扦插苗强。
王桓[5](2009)在《四翅滨藜叶蛋白的提取及物性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四翅滨藜(Atyiplex Canescen)叶蛋白的提取及物性学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酸化加热法、直接加热法、碱化加热法、酸提法、碱提法和超声提取的比较试验,确立酸化加热法作为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其最佳工艺流程为:四翅滨藜→加水、浸提、打浆(料液比1∶20,打浆时间4min)→离心(3000r/min,20min)→绿色汁液→絮凝(pH3.0,加热温度60℃,5min)→离心(4000r/min,10min)→叶蛋白膏→冷冻干燥→叶蛋白。2、对四翅滨藜叶蛋白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叶蛋白粗蛋白含量达57.69%,高于苜蓿叶蛋白、大豆饼,与鳀鱼鱼粉中粗蛋白质含量相当,粗脂肪、粗灰分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也均符合FAO/WHO标准,必需氨基酸含量完善。还含有丰富的Ca、P等矿质元素及Cu、Fe、Mn和Zn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3、对四翅滨藜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翅滨藜蛋白的功能性质均好于大豆分离蛋白和苜蓿蛋白,可替代大豆蛋白粉应用于食品之中。4、对提取叶蛋白后的草渣和茎干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草渣和茎干均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6.26%和10.86%)。其他常规营养成分接近于二级的饲料用干草,可作为家畜优良的饲草资源。
柴春山,蔡国军,孟少童,陈炜青,薛睿[6](2008)在《树苜蓿引种育苗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树苜蓿是一种具有饲用、观赏和水保等多功能的常绿豆科灌木树种。在介绍树苜蓿引种概况和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西部甘肃的定西、天水和武都3个引种地的适应性、繁殖方法和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生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崔宏安[7](2008)在《三种木本滨藜叶的结构与抗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藜属植物(Atriplex)是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盐碱的特点。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的荒漠地带植物,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现已成为美国西部干旱地区重要的饲料灌木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原产地的生境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有一定的相似性,青海、新疆、宁夏等地先后引进滨藜,进行区域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滨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栽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苗圃三种滨藜: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努塌滨藜(Atriplex Gardneri)、三角滨藜(Atriplex Tridentate)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叶片为实验材料,通过通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叶片解剖构造。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结构与抗旱、耐盐碱的关系,揭示滨藜的抗旱成因,旨在为筛选适合西北干旱地区栽培的滨藜种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从三种滨藜叶的解剖看:三种滨藜植物的叶结构都具有(1)表皮外具有覆盖物(盐囊泡),层数因上下表皮和种类而异。(2)表皮为复表皮由表皮和下皮组成。(3)叶肉由栅栏组织组成,排列紧密,叶肉中有储水细胞和分泌细胞。并且都有结晶。(4)维管束发达排列紧密,并且具有发达的维管束鞘。这些都是抗旱、耐盐碱特性。充分说明三种滨藜都具有较强的抗旱、耐盐碱特性。2.通过对三种滨藜叶解剖构造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叶片中结晶、中脉结晶、和上下表皮外的覆盖层等抗旱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滨藜的抗旱、耐盐碱具有显着差异。3.就三种滨藜而言,滨藜叶上、下表面均具有覆被物(盐囊泡),可起到减少蒸腾的作用。三种滨藜的下表皮覆盖层分别为三角滨藜(2.3层)>努塌滨藜(1.71层)>四翅滨藜(1.43层)。上表皮覆盖层三角为2.80层、努塌2.02层、四翅1.78层,三角>努塌>四翅,三角的抗旱性强于努塌和四翅。下表皮厚分别为三角8.25μm、努塌10.59μm、四翅12.60μm,三角<努塌<四翅。综合分析三角滨藜的抗旱、耐盐碱性最强。
胡生荣[8](2008)在《三种滨藜的旱盐逆境胁迫及其引种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滨藜属植物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速生、牲畜适口性好等优良特性,被用于牧场改良和水土保持等领域。本文以三种引进滨藜属植物灰白滨藜变种1(Atriplex canescens ssp. aptera)、灰白滨藜变种2(Atriplex canescens ssp. canescens var. laciniata Parish)和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Pursh)Nutt.)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实验与野外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三种滨藜芽期和苗期在不同方式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旱盐交叉胁迫下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在不同引种栽培区域的适应性,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滨藜种子发芽率较低,经低温预处理以及不同浓度NaCl和PEG引发后,其发芽率并没有显着提高,同时结合种子活力可知,三种滨藜种子活力较低,但其发芽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旱盐交叉胁迫都分为两种方式进行:持续胁迫和累积胁迫。通过观测三种滨藜不同指标在上述逆境中的变化得出,三种滨藜株高和地径的生长在逆境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RWC、Chl不同程度下降,RCM和MDA含量明显增大,光合速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三种滨藜均受到了逆境的伤害;同时SOD、POD活性的提高以及SS、SP、Pro含量的上升是三种滨藜抵抗逆境伤害的结果。运用隶属度函数法对三种滨藜抗旱、抗盐以及抗旱盐交叉胁迫能力进行排序,其结果是一致的,即强弱顺序都为灰白滨藜变种2>四翅滨藜>灰白滨藜变种1。3.对盐胁迫下三种滨藜不同营养器官中离子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三种滨藜根、茎、叶中K+、Mg2+含量随胁迫梯度的增加而下降,Na+、Cl-含量则持续上升;另外,三种滨藜根、茎中各离子含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叶片中变化幅度较大。对三种滨藜离子总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滨藜叶片中的离子含量占根、茎、叶总量的53.78-61.9%,即大部分离子都储存在叶片中。各器官中离子总量的大小顺序是叶>根>茎。4.对三种滨藜进行了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取穗部位和不同基质的嫩枝扦插繁殖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滨藜基本上在穗长6-8cm时生根率最高,12cm时生根率最低;ABT和α-NAA两种激素均提高了三种滨藜的生根数,但并没有显着提其生根的长度;枝条中部取穗的三种滨藜生根率基本上最高,枝条上部取穗的扦插生根率最低。5.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进行的引种栽培试验表明,三种滨藜在以上两个地区的越冬率均较高,在两地的物候期基本一致,但临河实验区略早于呼和浩特实验区;对上述两个试验区内三种滨藜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得出,三种滨藜叶片都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同时具有较低的粗纤维含量,是理想的饲料灌木。
柴春山,蔡国军,孟少童,陈炜青,薛睿[9](2007)在《树苜蓿在甘肃的育苗试验》文中认为
柴春山,蔡国军,孟少童,陈炜青,薛睿[10](2007)在《甘肃引种树苜蓿越冬失败原因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树苜蓿Chamaecytisus palmensis是一种具有饲用、观赏和水保等多功能的长绿豆科灌木树种,2002年首次从澳大利亚引进甘肃,且分别在该省的定西、天水和武都进行了各种育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但一年生苗木在定西和天水越冬出现失败。为此在对树苜蓿引种、育苗和越冬保护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其越冬失败的原因和保护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引进优良饲料灌木树苜蓿嫩枝扦插育苗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优良饲料灌木树苜蓿嫩枝扦插育苗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滴灌条件下四翅滨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四翅滨藜的研究进展 |
1.2.2 水肥耦合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水肥耦合对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 |
1.2.4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四翅滨藜植株生长指标 |
2.4.2 四翅滨藜植株生物量 |
2.4.3 四翅滨藜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
2.4.4 土壤养分及含盐量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生长的影响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株高及株高生长速率的影响 |
3.1.2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茎粗及茎粗生长速率的影响 |
3.1.3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叶片数及叶片增长速率的影响 |
3.1.4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叶面积及分支数的影响 |
3.1.5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6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生物量的影响 |
3.1.7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水肥耦合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1.2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蒸腾速率的影响 |
4.1.3 水肥耦合对四翅滨藜气孔导度的影响 |
4.2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含盐量变化的影响 |
5.1.2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p H值变化的影响 |
5.1.3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5.1.4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5.1.5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5.1.6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5.2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不同水肥处理对四翅滨藜产量的影响 |
6.1 产量回归模型 |
6.1.1 不同水肥条件下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
6.1.2 四翅滨藜产量最佳水肥施用量计算 |
6.1.3 主效应分析 |
6.1.4 单因素效应分析 |
6.1.5 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
6.2 讨论与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生长素对苜蓿扦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测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内容 |
2.2 成活率的影响 |
2.3 生根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3)辽西地区四翅滨藜的抗旱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提出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引种的相关研究 |
1.2.2 四翅滨藜在国内外的引种情况 |
1.2.3 植物抗旱性相关研究 |
1.3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2.1 种源产地及试验区概况 |
2.1.1 种源产地 |
2.1.2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四翅滨藜种子催芽试验 |
2.2.2 四翅滨藜苗木培育研究 |
2.2.3 四翅滨藜幼苗耐旱性评价试验 |
2.2.4 生长调查和物候观测 |
2.2.5 四翅滨藜造林试验及推广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翅滨藜种子发芽试验 |
3.1.1 不同温度下赤霉素不同处理浓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 不同温度下赤霉素不同处理浓度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3 不同温度对四翅滨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4 不同温度对四翅滨藜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2 苗木培育研究 |
3.2.1 容器育苗技术 |
3.2.2 大田育苗技术 |
3.3 四翅滨藜一年生苗抗旱性评价 |
3.3.1 干旱胁迫对四翅滨藜幼苗水分状况的影响 |
3.3.2 抗旱性评价 |
3.4 四翅滨藜生长调查及物候观察 |
3.4.1 形态表现 |
3.4.2 生长调查 |
3.5 苗木成活率调查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于温度与种子发芽的讨论 |
4.1.2 关于药物浓度与种子发芽的讨论 |
4.1.3 关于四翅滨藜种子质量的讨论 |
4.1.4 关于四翅滨藜幼苗抗旱性的讨论 |
4.1.5 关于试验苗木的讨论 |
4.1.6 关于四翅滨藜造林试验的讨论 |
4.2 结论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甘肃沙区沙枣资源调查及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沙枣的形态特征与分类 |
1.1.2 沙枣的分布 |
1.1.3 沙枣的生态学特性 |
1.1.4 沙枣的生长特性 |
1.1.5 沙枣的繁殖 |
1.1.6 沙枣的利用 |
1.1.7 沙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甘肃沙区沙枣资源调查 |
2.2.1 调查路线 |
2.2.2 调查方法 |
2.2.3 标本样的采集方法 |
2.3 沙枣种子繁殖试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沙枣扦插繁殖试验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5 沙枣苗木的抗冻性调查 |
2.6 苗期管理 |
2.6.1 灌水 |
2.6.2 追肥 |
2.6.3 除草 |
2.6.4 出苗期的管理 |
2.6.5 生长初期的苗木管理 |
2.6.6 速生期的苗木管理 |
2.6.7 生长后期的苗木管理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甘肃沙枣资源调查结果 |
3.1.1 分布区域 |
3.1.2 沙枣资源面积 |
3.1.3 沙枣种类 |
3.2 沙枣种子繁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沙枣种子来源及品质测定 |
3.2.2 不同种源沙枣催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不同播期与基质对育苗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措施对苗生长的影响 |
3.3 扦插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穗长对扦插苗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3.3.2 剪穗部位对成活率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3.3.3 温度对愈伤组织生长状况的影响 |
3.3.4 药剂对愈伤组织生长状况的影响 |
3.3.5 扦插基质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3.3.6 扦插基质对新梢萌发生长的影响 |
3.4 沙枣抗寒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四翅滨藜叶蛋白的提取及物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征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态学特性 |
2 四翅滨藜的研究进展 |
2.1 四翅滨藜的牧草价值 |
2.2 四翅滨藜对土壤的影响 |
2.3 四翅滨藜对其他植物的影响 |
3 国内外植物叶蛋白的研究进展 |
3.1 植物叶蛋白的研究概况 |
3.2 植物叶蛋白提取技术的研究 |
4 叶蛋白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4.1 叶蛋白研究的意义 |
4.2 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4.3 叶蛋白的应用 |
4.4 叶蛋白产品的开发利用价值 |
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四翅滨藜叶蛋白提取方法 |
2.2 四翅滨藜叶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 |
2.3 四翅滨藜叶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试验 |
2.4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干燥方法 |
3 测定指标 |
3.1 四翅滨藜蛋白质含量测定 |
3.2 其它指标的测定 |
3.3 氨基酸测定方法 |
3.4 四翅滨藜叶蛋白营养评价方法 |
3.5 四翅滨藜叶、枝蛋白的功能特性测定方法 |
4 SDS-PAGE 电泳 |
4.1 制胶 |
4.2 试剂配制 |
4.3 样品制备 |
5 抗冻活性的检测 |
5.1 细菌低温保护实验 |
5.2 细菌菌落数的计数 |
第三章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提取研究 |
1 四翅滨藜品种的选择 |
2 四翅滨藜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 |
2.1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 四翅滨藜叶蛋白提取方法的确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料液比对叶蛋白质提取率及得率的影响 |
3.2 打浆时间对叶蛋白质提取率及得率的影响 |
3.3 加热温度对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3.4 絮凝时间对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3.5 pH 值对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
3.6 正交试验 |
3.7 结论 |
第四章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成分分析 |
1 四翅滨藜叶及枝蛋白的营养成分 |
2 四翅滨藜叶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 |
3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4 四翅滨藜蛋白的饲用价值分析 |
第五章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物性学的研究 |
1 四翅滨藜叶蛋白及枝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 |
1.1 四翅滨藜蛋白的吸水性 |
1.2 四翅滨藜蛋白的持水力 |
1.3 四翅滨藜蛋白的湿润性 |
1.4 四翅滨藜蛋白的吸油性 |
1.5 四翅滨藜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1.6 四翅滨藜蛋白的起泡性及起泡的稳定性 |
2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SDS-PAGE 电泳分析 |
3 四翅滨藜叶蛋白的抗冻生物活性检测 |
4 叶蛋白加工副产品的应用前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过论文 |
致谢 |
(6)树苜蓿引种育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3 种子催芽处理 |
4 繁殖技术 |
4.1 容器育苗 |
4.1.1 整地做床 |
4.1.2 配制营养土 |
4.1.3 装袋和播种 |
4.1.4 管护和观测 |
4.2 直播育苗 |
4.2.1 整地和播种 |
4.2.2 管护和观测 |
4.3 扦插育苗 |
4.3.1 苗床准备 |
4.3.2 插穗准备 |
4.3.3 扦插方法 |
4.3.4 管护和观测 |
5 田间管理 |
5.1 病虫害管理 |
5.2 鼠兔危害管理 |
5.3 越冬管理 |
7 存在的问题 |
(7)三种木本滨藜叶的结构与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木本滨藜的研究进展 |
1.1.1 国外对滨藜属植物的研究 |
1.1.2 国内对滨藜的研究 |
1.2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抗旱机制 |
1.2.2 植物抗盐机制 |
1.3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三种滨藜的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3.1.1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
3.1.2 努塌滨藜(Atriplex gardneri) |
3.1.3 三角滨藜(Atriplex tridentate) |
3.2 三种滨藜在原产地的分布与生活环境分析 |
3.3 叶解剖结构的分析 |
3.3.1 四翅滨藜 |
3.3.2 努塌滨藜 |
3.3.3 三角滨藜 |
3.4 抗旱性分析与评价 |
3.4.1 四翅滨藜 |
3.4.2 努塌滨藜 |
3.4.3 三角滨藜 |
3.5 三种滨藜抗旱性评价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附件1 四翅滨藜叶的解剖 |
附件2 努塌滨藜叶的解剖 |
附件3 三角滨藜叶的解剖 |
(8)三种滨藜的旱盐逆境胁迫及其引种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引种 |
1.1.1 牧草引种概况 |
1.1.2 滨藜属植物引种概况 |
1.2 植物抗旱耐盐研究进展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以及耐盐牧草对盐碱地的改良 |
1.3 滨藜属植物研究进展 |
1.3.1 滨藜属植物形态特征及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 |
1.3.2 我国滨藜属种子形态特征 |
1.3.3 滨藜属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
1.3.4 滨藜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3.5 滨藜属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 |
1.4 植物抗逆性的评价 |
1.4.1 形态指标 |
1.4.2 生长指标 |
1.4.3 生理指标 |
1.4.4 生化指标 |
1.4.5 标记基因 |
1.4.6 综合指标 |
2 干旱胁迫下三种滨藜种子萌发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三种滨藜种子质量分析 |
2.2.2 干旱胁迫对三种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3 持续干旱胁迫下三种滨藜相关指标的变化 |
2.2.4 累积干旱胁迫下三种滨藜相关指标的变化 |
2.2.5 干旱胁迫下三种滨藜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2.2.6 三种滨藜抗旱能力评价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小结 |
2.3.2 讨论 |
3 盐胁迫下三种滨藜种子萌发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盐胁迫对三种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持续盐胁迫下三种滨藜相关指标的变化 |
3.2.3 累积盐胁迫下三种滨藜相关指标的变化 |
3.2.4 盐胁迫下三种滨藜的离子区域化效应 |
3.2.5 盐胁迫下三种滨藜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2.6 三种滨藜抗盐能力评价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4 旱盐交叉胁迫下三种滨藜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持续交叉胁迫下三种滨藜相关指标的变化 |
4.2.2 累积交叉胁迫下三种滨藜相关指标的变化 |
4.2.3 交叉胁迫下三种滨藜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2.4 三种滨藜抗旱盐交叉胁迫能力评价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三种滨藜引种栽培试验及扦插繁殖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引种栽培试验 |
5.1.2 营养成分 |
5.1.3 滨藜扦插繁殖研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三种滨藜在内蒙古中西部引种栽培试验 |
5.2.2 三种滨藜叶片营养成分分析 |
5.2.3 三种滨藜嫩枝扦插繁殖研究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小结 |
5.3.2 讨论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树苜蓿在甘肃的育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2 试验地概况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种子催芽、发芽试验及生活力测定 |
3.2 育苗种子处理 |
3.3 容器育苗 |
3.4 扦插育苗 |
3.5 直播育苗 |
3.6 生长量测定 |
3.7 越冬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种子测定和催芽试验 |
4.2 催芽种子生活力测定 |
4.3 催芽种子发芽试验 |
4.4 容器和直播育苗出苗观测 |
4.5 大田育苗 |
1)覆土厚度育苗试验 |
2) 覆盖播种育苗试验 |
4.6 扦插育苗 |
1)扦插苗新叶、愈伤组织和生根观测 |
2) 环境和管理条件对插穗愈伤组织和生根影响 |
3) 不同部位插穗对生根影响 |
4) ABT处理对插穗生根影响 |
4.7 生长量测定 |
1)容器苗生长量 |
2) 直播苗生长量 |
3) 移栽苗和扦插苗生长量 |
4.8 越冬试验 |
5 结论与讨论 |
(10)甘肃引种树苜蓿越冬失败原因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育苗试验地概况 |
2越冬保护措施 |
3越冬失败原因 |
3.1 试验地气温低 |
3.2 育苗时间晚 |
3.3 苗木移栽迟 |
3.4 越冬管理粗放 |
4越冬保护对策 |
4.1 及早育苗 |
4.2 趁早移栽 |
4.3 加强越冬保护 |
5结论与讨论 |
6建议 |
四、引进优良饲料灌木树苜蓿嫩枝扦插育苗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条件下四翅滨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 李锐.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生长素对苜蓿扦插的影响[J]. 杜凯青,张众,张珊,郝帅,张杰一. 草原与草业, 2019(03)
- [3]辽西地区四翅滨藜的抗旱适应性研究[D]. 赵旭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4]甘肃沙区沙枣资源调查及繁殖技术研究[D]. 谢新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2)
- [5]四翅滨藜叶蛋白的提取及物性学研究[D]. 王桓. 新疆大学, 2009(01)
- [6]树苜蓿引种育苗栽培技术[J]. 柴春山,蔡国军,孟少童,陈炜青,薛睿.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8(05)
- [7]三种木本滨藜叶的结构与抗逆性研究[D]. 崔宏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8]三种滨藜的旱盐逆境胁迫及其引种适应性评价[D]. 胡生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9]树苜蓿在甘肃的育苗试验[J]. 柴春山,蔡国军,孟少童,陈炜青,薛睿. 林业科学, 2007(12)
- [10]甘肃引种树苜蓿越冬失败原因及预防对策[J]. 柴春山,蔡国军,孟少童,陈炜青,薛睿. 草业科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