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1]2012年在《基于投资者关系视角的公司品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随着越来越多知名品牌公司的不断上市,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在管理者的面前。作为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必须同时满足产品市场顾客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两方面的需求。这些知名品牌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积累,已经在产品市场上获得了顾客的认可,取得了较高的品牌价值。这些在产品市场积累的公司品牌影响力是否会对资本市场的公司价值产生影响,影响机理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影响提升公司价值等是这类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公司品牌信息和沟通为手段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系统框架,尝试从投资者关系的视角探讨公司品牌信息的价值效应和沟通效应问题。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投资者关系视角的公司品牌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投资者关系模型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于投资者关系视角的公司品牌研究提供了机制性解释基础。现有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模型为公司品牌与投资者关系管理之间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线索,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支撑。基于投资者关系视角的公司品牌研究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将公司品牌作为一种信息商品,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传递机制和声誉机制为理论支撑,以公司营销理论为指南,探讨公司品牌信息在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价值方面的作用。2.公司品牌价值效应研究显示,公司品牌价值对资本市场公司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理论方面,我们以Ohlson(1995)的净收益模型为基础,推导了公司价值、公司净资产信息以及公司品牌信息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成为本文研究相关问题的基础。实证方面,本文基于“公司产品市场表现—投资者行为—公司资本市场表现”的研究思路,以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榜公司中106家样本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公司的公司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公司品牌价值的大小与公司价值之间显着正相关,公司品牌价值通过影响资本市场股票的换手率,影响公司价值。股票换手率作为股东行为变量,在其中发挥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公司品牌价值作为第叁方中介机构发布的关于公司产品市场综合表现的信号,是资本市场股东对公司价值评估的一种低成本、高可信度的参考。公司品牌价值信息的有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3.年报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但在沟通公司品牌价值信息方面的作用并不显着年报是上市公司沟通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通过对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在106家样本公司中,披露公司品牌价值的公司为19家,仅占样本总数的17.9%。利用配对样本参数和非参数检验后发现,在配对样本资产规模和公司品牌价值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配对样本市场附加值(MVA)、托宾Q值(TQ)和每股收益(EPS)的T检验和z检验结果均不显着,两者的平均值不存在显着差异。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是否在年报中披露有关公司品牌价值的信息对公司价值并未产生影响。4.样本的品牌信息互动沟通整体水平较低,公司品牌信息互动沟通水平(S)与公司价值(MVA)之间呈现非线性的U型关系调查显示,样本公司常用的互动沟通渠道可以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属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投资者关系互动沟通渠道,包括网站投资者专线电话、投资者信箱、投资者论坛和留言、针对投资者的常见性问题解答和网上路演等;第二类为面对面沟通,包括业绩说明会报告会、路演、投资者见面会、分析师会议、媒体见面会,记者招待会、投资者见面会、走访投资者等形式。其中网络互动沟通渠道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面对面互动沟通渠道。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公司品牌信息互动沟通指数。利用该指数对样本公司的公司品牌互动沟通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样本公司的渠道整体水平较低,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深沪两地公司品牌信息互动沟通总体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常设网络互动(F2)方面,沪市优于深市。主动互动(F3)和媒体互动(F4)方面,深市优于沪市。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公司品牌信息互动沟通水平(S)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非线性的U型关系。
罗莉[2]2008年在《投资者关系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与技术性,社会性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与最终目标是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而技术性则影响着其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如手工、电算化、信息化。围绕目标与方向,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的支持下螺旋式上升,其社会性与技术性也逐渐整合为一体。论文首先沿着社会性的线索,寻找投资者关系视角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中的叁个维度:网络(结构)、关系、认知(信息、知识)为依据,将企业与市场理论、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信息(知识)管理理论整合起来,形成基于关系的企业价值创造网络理论。在对投资者关系、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得出应从信息系统角度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研究,在投资者关系视角下研究会计信息系统的结论。借鉴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以及起源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型企业概念和关系管理框架,设计了投资者关系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并提出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框架。随后从会计信息系统技术性的角度,研究了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框架得以实施的关键问题:事件驱动、面向服务应用(SOA)的设计思想使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具有柔性;将可扩展性企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更好沟通信息、改善关系的技术基础;借助网络技术,构建整合的沟通平台,实现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即企业内外关系与资源管理的整合;而数据挖掘是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得以实施的必备技能。全文共包括八章、附录、后记,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评析了投资者关系、会计信息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投资者关系视角下会计信息系统起点与思路、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与困难。第二章,理论基础。依据社会资本的分析性框架,从企业与市场理论可以看出网络化的关系、在网络中流淌的信息都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从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可以看出关系资本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呈现出网络化,信息的沟通是关系形成、维持与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数据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发展为知识管理,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价值,并与关系管理密切相关。从价值创造机制的角度看,企业可以看作是基于关系的价值创造网络,信息(知识)管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第叁章,投资者关系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在对国内外投资者关系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之后,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比较,得出应借鉴客户关系管理的经验,从信息系统在企业内发展与整合的角度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结论。企业与市场这个网络结构中有叁个基本过程,其中流淌着四种资源。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是对业务过程中的资金流进行管理的信息系统,纵向看两者都是业务过程与管理过程的桥梁,是基于关系的价值网络中对信息加工处理的主要系统,横向看前者侧重市场中的关系管理,后者侧重企业中的资源管理。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投资者关系的视角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关注其社会性即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的目标,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处理资源流中内部资源与外部关系。第四章,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从社会性的角度分析价值法会计与事项法会计,借鉴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模型;从技术性的角度分析数据库会计与REAL会计,借鉴关系型企业中的关系管理框架,设计出投资者关系管理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价值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分析了其特征及框架。第五章,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共享、具有柔性。为实现信息共享,在设计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时,要使用事件驱动理论设计数据库及系统的体系结构;为使信息系统具有与关系、价值网络相应的柔性,技术上要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第六章,XBRL: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可扩展性企业报告语言(XBRL)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结合最紧密的技术,它相当于计算机网络世界中的会计交流语言,XBRL发展快速并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交流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必将成为关系型会计信息交流的技术基础。第七章,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沟通关注关系的建立、维持与管理。本章分析了整合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沟通模式,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的主要步骤与方法,并结合关系型企业的模式分析了基于网络沟通平台的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对话。第八章,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必备能力:数据挖掘。仅在计算机网络世界中解决会计信息的交流问题并不能自动地维持关系,关系的维持还需要人的参与。数据挖掘是知识的发现,在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信息需求分析、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等多个环节都需求数据挖掘技能,才能使人能够实现基于理解的沟通,并建立、维持与管理好关系。附录。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涉及不少技术性的问题,特别是像XBRL这种新兴但在会计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论文中,笔者提到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将使会计人员不必过多考虑信息技术的问题,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会计专业的问题。但为使读者深刻理解论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库设计理论、XBRL、SOA等新兴信息技术与设计框架,经过笔者的分析与整理,作为背景知识列示在附录中。后记。后记中记述了论文写作过程的感受,在对文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框架下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论文主要观点有:(1)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与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决定了其发展水平。(2)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应进一步拓展、拓深。可以以社会资本分析性框架为依据,用企业与市场、企业社会资本、信息(知识)管理等理论形成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3)从社会性的角度看,可以借鉴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整合模型,以企业内外资金资源管理为线索,构建外部以关系管理为核心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内部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模型。(4)从技术性角度看,可以借鉴物质市场中,物质流上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关系型企业的概念与关系管理框架,对资本市场中,资金流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5)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信息共享、具有柔性的信息系统,为此在设计时需要使用事件驱动理论及面向服务的多层次体系结构(SOA)。(6)可扩展性企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会计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应是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7)要以网络沟通平台为基础将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8)要使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发现、维持并管理关系,它必须具备数据挖掘的能力。论文的主要贡献:(1)以社会资本的分析性框架为依据,构建了投资者关系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理论。(2)借鉴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模型、关系型企业的关系管理框架,设计了投资者关系管理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3)分析了以关系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关系型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关键技术:事件驱动设计理论,面向服务的多层次体系结构(SOA);可扩展性企业报告语言(XBRL);网络沟通平台;数据挖掘。
周楠[3]2016年在《基于风险的煤炭类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及套期保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值管理的概念从提出至今不过十余年,我国对于市值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新国九条”的出台,国家鼓励上市公司将市值管理作为公司管理制度的内容,市值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上市公司大多通过资本运作手段,如定向增发、股份回购、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吸收合并、借壳上市、融资融券等开展市值管理。通过对采用资本运作手段前后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资本运作的手段是具有一定效果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股市进入新常态后呈现的剧烈波动,金融市场风险对公司市值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从风险的视角进行市值管理,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财富,势在必行。从风险的视角进行市值管理,主要工作就是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通过套期保值,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以为企业锁定成本,在资金紧缺时期可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经济低迷或供给过剩阶段通过套期保值可以为企业稳定利润。因此,企业利用套期保值的操作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风险最小化,与市值管理目标相同。企业通过套期保值可以对冲风险,然而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本身就具有风险,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过中如果操作不当,不但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因为使用了不恰当的套期保值而带来更大的损失。因避险能力不足,套期保值亏损已成为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企业要不要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到底降低风险还是增加风险,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成为煤炭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使用套期保值策略,如何提高套期保值的有效性成为企业从风险视角进行市值管理的重要问题。煤炭类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商品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煤炭处于煤、焦、钢、矿黑色产业链之中,其价格受到产业链的整体影响。黑色产业链期货全面上市后,人们普遍认为会对整个产业链内价格联动性带来促进作用。然而这一认识并没有得到实证检验。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问题,以煤炭企业为例,从煤炭企业市值管理现状出发,识别煤炭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研究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指金融衍生品的使用)与公司市值的关系。以持有焦煤期货为例,对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风险进行度量。检验煤炭企业所处的黑色产业链主要期货品种上市后,黑色产业链期货品种之间的价格联动性的变化。通过对多品种套期保值的研究以及套期保值模型的改进,来解决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过程中,套期保值本身带来的风险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总领全篇。首先对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要研究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所用方法,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撰写全文做准备。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了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市值管理理论的研究、风险度量理论的研究、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评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市值管理现状分析。这部分对我国现阶段市值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煤炭类上市公司为例,运用DEA模型对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对目前煤炭类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介绍市值管理的主要措施,为下文的风险度量、风险控制做铺垫。第四章煤炭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市值研究。这一章首先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对公司市值的作用机理,其次对煤炭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公司市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市值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这是从风险视角进行市值管理的前提,由此展开下文。第五章金融市场风险度量仿真研究。通过比较各种金融风险度量模型,最终选择基于Monte Carlo模拟法,以煤炭类上市公司为例计算使用焦煤期货的Va R值,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仿真度量。风险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是风险控制的基础,是基于风险的视角进行市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黑色产业链期货对产业链内价格联动性影响分析。煤炭类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商品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煤炭处于煤、焦、钢、矿黑色产业链之中,其价格收到产业链的整体影响。煤炭企业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必须结合自身所处的产业链内价格联动的特殊条件。黑色产业链期货品种之间的价格联动性越来越强,为接下来多品种套期保值的研究以及套期保值模型的改进、解决套期保值本身带来的风险问题奠定基础。第七章多品种期货套期保值研究。引入“藤”结构思想,结合Copula函数和GARCH模型推导新的多品种套期保值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比较传统的单品种套期保值和本文所研究的多品种套期保值模型的避险效果,得到本文结论。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是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本文得到的结论:通过总结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并运用DEA模型研究了40家煤炭类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情况,对煤炭类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根据当前煤炭供求关系不断恶化,市场持续低迷,各大煤炭企业深陷亏损困局当中这一现状,指出原材料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是当前煤炭企业运营的首要风险。引出下文煤炭企业运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风险度量和套期保值模型的改进。采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对于公司市值管理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通过反应业绩的指标可以看出,企业是否采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尚不能确定。判断风险管理与公司市值的关系是企业从风险视角进行市值管理的基础。利用Monte Carlo模拟法计算煤炭企业持有焦煤期货的Va R值,该值反映了煤炭企业持有该期货在未来一个月可能面临的损益值。度量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是市值管理的重要内容。研究煤炭价格波动的风险必须回归到煤炭所处的整个黑色产业链中来。处于黑色产业链中的焦煤、焦炭和螺纹钢的现货价格数据上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铁矿石上市交易后,黑色产业链主要期货品种齐备,黑色产业链现货间价格的联动性明显增强。通过实证及量化分析的方法,证明了黑色产业链期货品种上市,尤其是主要品种齐备,对于黑色产业链的价格联动性有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为现货企业进行跨品种的风险对冲奠定基础。将N元Copula函数应用到多品种套期保值上来,这一探索很好的拟合了期货和现货的非线性对冲和期货与期货之间的非线性迭加,达到了提高套期保值准确度这一最终目的。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有: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市值的相关指标和影响公司业绩的相关指标,以是否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作为虚拟变量,研究煤炭类上市公司采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对市值的影响,得出应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对公司市值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首次实证分析了煤炭类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与市值的关系,为煤炭企业从风险视角进行市值管理奠定基础。从期货定价理论出发,找出了市场风险因子与焦煤期货价值的映射关系,根据这一关系,随机模拟了影响焦煤期货价值的两个风险因子(无风险市场利率和资产的平均收益率)的30种可能性,应用Monte Carlo模拟法,计算期限为一个月的焦煤期货在险价值。该值反映了煤炭企业持有该期货在未来一个月可能面临的损益值。煤炭企业目前面临着巨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对价格风险进行管理不可不回归到整个黑色产业链。许多学者曾研究同一产业链内价格的联动性,但黑色产业链内主要期货品种已全部上市,这在其他产业链是没有的。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黑色产业链期货全部上市对产业链内价格联动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铁矿石上市交易,黑色产业链主要期货品种齐备以后,黑色产业链现货间价格的联动性明显增强。焦炭、焦煤和螺纹钢的现货价格数据上存在显着的长期稳定的关系,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选择跨品种对冲。将Copula藤结构的分解方法用于多元Copula函数的分解中,较好的避免了Copula函数应用时的缺陷,并且得到了基于Copula理论的期货与期货、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两两非线性相依关系,将其用到N元Copula函数的多品种套期保值上来。本文针对于两种期货和一种现货采用不同的分布来描述二者不同特征,实现了更好的拟合数据序列自身特征的理论要求,从而达到了使其贴近数据本身的特性目的。
刘洪渭[4]2016年在《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以往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结果导向型为主,鉴于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组织行为以及过程质量叁个方面指标。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证实了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建构效度,能够有效代表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整体工作质量,并检验证实了这叁个方面的工作质量对最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效果具有显着影响。
李旎, 蔡贵龙, 郑国坚[5]2018年在《市值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上市公司市值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而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非有效性妨碍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有效定价,公司亟须通过有效的市值管理实现市值的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市值管理进行深入而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首次提供了一个基于市值管理理论与行为实践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可行且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的系统总结,有助于学术界深化对市值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也为监管层政策制定与资本市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狄希[6]2017年在《管理层持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绩效》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由此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的研究核心。投资者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给股东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而管理层则更看重个人的报酬以及空闲时间,希望承担更低的风险并付出更少的劳动,由此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损害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应对此矛盾,大量企业采用持股的方式对管理层进行激励,该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公司代理成本,还能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给予管理层适当数量的股份,可以使管理层的自身利益与公司长期利益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达到与实际控制人和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趋同,共担风险,促使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及责任努力工作,寻找各类途径提高公司绩效,缩减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尚处起步阶段,自2003年证监会将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上市公司治理改革的七大措施之一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关系的管理日益重视,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开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学术界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两者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目光,不过目前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等方面。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股权激励几乎是同步发展,交叉影响,情况比较复杂,而对于管理层持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绩效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却比较缺乏。在管理层持股的前提下,受到激励的管理层往往更愿意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来提高公司绩效。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管理层持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绩效叁者之间存在着主体、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本文将投资者关系管理引入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中,试图揭示投资者关系管理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中起到的传导效应,通过对叁者关系的研究试图拓展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视角,也可以丰富和拓宽股权激励理论的解释范围。本文首先对管理层持股、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公司绩效叁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着重探讨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一新兴管理模式的定义、方式及评价体系。接着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对管理层持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绩效叁者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现状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实证分析部分,基于可比性和同质性等方面的考量,本文选取了2013至2015年所有在沪深两市交易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其次对管理层持股与投资者关系管理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将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替代衡量公司绩效的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管理层持股能够提高公司绩效水平;(2)管理层持股与投资者关系管理正相关,接受股权激励的管理层往往更愿意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也相对更高;(3)投资者关系管理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也就是说,持有公司股票的管理层有多种途径来提升公司绩效与公司价值,其中投资者关系管理也是所采用的手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增强其在市场中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本文对如何协调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2)拓宽投资者关系沟通渠道;(3)给予管理层适当的股权激励,发挥其激励作用。
陈键[7]2017年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私下沟通与公司治理》文中研究表明拥有持股规模、市场信息、专业人员等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在理论上具有监督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和意愿,弥补因独立性不足导致的董事会监督功能失效;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在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的治理效果及《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2016)的最新修订,亦肯定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投资者保护程度等因素影响,中国机构投资者利用股东提案、股东投票、法律诉讼等正式权利表达诉求的成功案例较少,而私下沟通成为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主要外部机制,呈常态化特征。但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国内相关研究凤毛麟角。论文探讨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的私下沟通,可以丰富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理论研究;分类研究辨析异质性,符合中国机构投资者多样化发展的现状,明确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愿意并且能够监督上市公司的适用前提。此外,检验私下沟通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真实性、公司价值的影响,对于促进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重点探讨:第一,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影响企业价值的理论逻辑、传导机制;第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持股规模、投资限制、资金来源与出资人适当性、盈利模式、激励机制)及其对私下沟通的深度、广度的影响;第叁,机构投资者通过私下沟通(主要方式是实地调研)进行信息挖掘和识别,增加信息数量和提高信息质量,验证不同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对公司披露信息真实性的影响;第四,机构投资者通过私下沟通来传达建议和分享信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升业绩,考察不同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的价值发现或价值创造功能。基于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的研究发现:关于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与公司管理层互动:上市公司研究报告(含荐股信息)提供者的券商(研究)、A股持股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激励机制以投资业绩为主的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调研会显着增加私下沟通的深度,且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调研还会显着扩大私下沟通的广度,其它机构投资者对私下沟通的深度或广度皆无显着影响。同时,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董事长或总经理)对待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不同类别的沟通事项的互动程度显着不同: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会更加重视券商(研究)、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对行业与市场(中观因素)、发展规划(未来战略)、重大投资(超预期因素)等叁类重要问题,核心管理层会提高参与互动的概率,显示其主动与股东就重大事项进行沟通以获取理解和支持的意愿。关于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与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整体的调研可限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但同时会迫使其采取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并且难以发现;私募基金、券商(研究)、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而非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显着,但各自回归系数大小和显着性程度存较大差异,其它机构投资者难以通过调研的外部治理机制发挥类似作用;私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均可同时抑制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一定程度上验证“有效”调研(而非形式上的数量多)和“真正”监督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积极作用。关于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与企业价值:作为一个同质的整体,机构投资者同公司管理层进行私下沟通的机制兼具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功能;进一步区分不同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发现,公募基金的作用最大,而券商(研究)、私募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私下沟通只具有价值发现或价值创造的某项单一功能,其它机构投资者的私下沟通没有任何显着作用,这与不同机构投资者监督意愿和能力不同的理论观点一致。私下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机构投资者单向获取增加信息数量和提高信息质量来进行价值判断的作用均显着,但是研究结论只支持私下沟通的广度而非深度对上市公司绩效改进的显着作用。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重视私下沟通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影响,亦符合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理论逻辑。基于2013年~2015年深圳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7430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进行手工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论文为国内第一次计量研究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外部机制——私下沟通并检验其治理效应;首次提出私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概念,可用于直接衡量机构投资者同公司管理层进行互动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亦可作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考核指标之一;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研究检验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私下沟通的价值发现或价值创造功能,是对优质上市公司吸引机构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为上市公司创造价值增量争议问题非常有意义的探讨。
李枫[8]2010年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也使得很多企业的生存日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而获得支撑企业发展的资金,是上市公司经营者关心的重要现实问题。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帮助上市公司赢得宝贵的投资者资源,稳定和活跃公司股价,降低融资成本并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等。因此,投资者关系管理越来越受到投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验证了顾客满意会促进顾客忠诚的产生,而投资者作为企业特殊的顾客,他们满意与否也影响了公司的融资能否顺利进行。虽然现有研究当中有学者认为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促进投资满意的产生,但是缺乏对于揭示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文献细致深入地回顾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促进投资满意的研究思路。为求本研究更加全面和具有创新性,全文围绕投资者关系这一核心概念,开展了叁个阶段的研究工作。首先,本研究在现有文献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定义为: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综合运用金融、沟通与市场营销学等知识,从而与其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保持对话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进一步将这一概念细分为叁个维度:信息披露、沟通和公共关系。本研究利用上市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作为样本数据,开发了包括上述叁个维度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测量量表,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接着,本研究依据顾客满意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叁个维度通过治理结构和财务绩效影响投资满意的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治理结构和财务绩效是投资满意的最直接前因,他们对投资满意都有很强的直接影响,同时治理结构还会通过财务绩效影响投资满意。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披露和沟通这两个维度会通过治理结构影响投资满意,公共关系这一维度在会通过财务绩效影响投资满意的同时,也会对投资满意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本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构建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影响的研究模型。将投资者划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组样本,实证检验了不同投资者类型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不同投资者类型下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的影响具有普适性。通过对不同投资者类型下的理论模型中路径系数的差异及其显着性的分析发现,在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披露活动对机构投资者的公共关系感知有更加显着的影响;同时信息披露活动感知和沟通活动感知对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结构感知有更加显着的影响,而公司治理结构感知对个人投资者的公共关系感知有更加显着的影响;公共关系活动对个人投资者的财务绩效感知和投资者满意感知有更加显着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对机构投资者的财务绩效感知的影响和财务绩效感知对投资满意感知有更加显着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感知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满意感知有更加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有叁个创新点:(1)在现有文献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明确定义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概念,并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为样本,开发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多维度测量量表。本研究首次尝试从投资者感知角度定义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并对其进行了测量,从而为今后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并为上市公司诊断投资者关系管理状况提供有效工具。(2)基于顾客满意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治理结构和财务绩效影响投资满意的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研究拓展了投资满意的前因研究,从而为学者们考察投资满意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角。(3)根据投资者类型的不同将样本划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组,并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不同投资者类型下检验了理论模型的普适性,从而更加透彻的揭示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的影响作用,并为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了借鉴。
宋婷[9]2015年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市场正式步入“全流通”,上市公司市值表现与全体股东的利益密切相关,市值管理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市值管理不管是政策层面、工具层面,还是上市公司的意识层面,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转型以升级的阶段,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也开始高速发展,市值管理的积极意义更加突出。但自2014年5月9日国务院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以来,市场出现各种操纵股价的“市值管理”行为,违背了市值管理初衷。如何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首先,论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市值管理及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市值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对市值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了这些基础理论与市值管理的相关关系。接着,论文指出了有效的市值管理需要通过叁个相互关联的路径来实现,包括价值创造、经营和实现,并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深入分析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的各驱动因素对公司市值管理绩效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两个方面设置价值创造指标,从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行业地位管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叁个方面设置价值经营指标,从市值表现和关系管理水平两方面设置价值实现指标,构建了较全面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具有操作性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然后,论文以沪深两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因子分析模型,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公司2010-2013年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一方面对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分析,另一方面找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值管理的若干策略和改善建议。
窦鹏娟[10]2014年在《金融衍生品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的衍生金融革命开启了一个金融衍生品的新时代,但金融衍生品在发展的道路上却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逐渐呈现出一种异化的倾向,从最初的风险管理工具沦为了投机工具,投资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领地。“买者自负”是市场交易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衍生品市场亦是如此。但是这一原则有其严格的适用条件,现实中正是由于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才引发了“买者自负”原则与金融衍生品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冲突。化解这一冲突的有效办法,不是放弃遵守“买者自负”原则,而是对金融衍生品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金融衍生品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对这一领域投资者的市场准入进行限制的必要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因此应运而生。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存在,不仅是源于对契约自由的相对限制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基于衡平理念保护投资者的需要,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也可以通过代理理论、“特殊情况”理论和招牌理论得到解释。投资者适当性不应局限于个人投资者群体,事实证明机构投资者往往也存在着适当性的问题。金融机构缺乏履行适当性义务的主动性是当前金融衍生品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主要症结所在,投资者分类管理制度有望化解这一症结。通过赋予金融机构依据投资者所提供信息对投资者进行细分和管理的权利,利用金融机构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激发其履行适当性义务的动力,有助于实现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在投资者适当性责任方面的良性互动。投资者虽然可以通过援引适当性规则转移符合条件的投资损失,但也应按照“买者自负”的基本原则承担特定情形下的自己责任。金融衍生品交易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就是投资者利用所占有的信息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博弈和作出决定的过程。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矫正信息不对称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信息公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金融衍生品投资者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应以保护投资者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真正为投资者而披露,令投资者成为信息披露的最终受益人。为此,构建以投资者为中心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势在必行。一项完整的制度须以一定的惩罚机制作为保障,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各种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现象必须通过责任机制的完善得到解决。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切实的保护莫过于以民事赔偿责任弥补投资者受到的损失。鉴于民事诉讼程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现实困境,我们还应积极探索诉讼之外的其他路径,行政分配补偿程序也许能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一种路径。金融衍生品是特殊的复杂型金融工具,但金融机构却总是试图使投资者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认识简单化。产品说明和风险告知本是金融衍生品经营机构应尽的义务,但现实中金融机构履行该义务时却存在着形式化和随意化的现象。面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各种不当说明行为,现有的法律规制手段似乎陷入了困境。在现代金融市场上,赋予金融机构推介其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是现实的需要。在金融衍生品销售过程中,适当的劝诱不可避免。劝诱行为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根基。金融衍生品交易虽然不能排斥经营者的劝诱活动,但是在劝诱中却必须把握适度原则,既要遵循适当劝诱,也要禁止各种不当劝诱行为。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衍生品劝诱行为的规制效果有待改进。鉴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存在的不实说明和不当劝诱等行为,有必要在交易中引入冷静期规则。冷静期规则是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各种不当经营行为的重要方法。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引入该规则对经营者、投资者以及整个市场都有积极意义。对于该规则的适用,应遵循“例外性规则从严适用”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则设计,避免该规则的滥用而引发其负面效应,维持金融衍生品原有的、稳定的交易秩序。金融衍生品投资者保护应是适度的倾斜保护。行之有效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不仅应具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投资者的成熟和成长,使投资者最终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真正拥有金融衍生品投资和交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基于投资者关系视角的公司品牌研究[D]. 刘华. 南开大学. 2012
[2]. 投资者关系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D]. 罗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 基于风险的煤炭类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及套期保值研究[D]. 周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4].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视角[J]. 刘洪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5]. 市值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理论与实践[J]. 李旎, 蔡贵龙, 郑国坚.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8
[6]. 管理层持股、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绩效[D]. 狄希. 浙江财经大学. 2017
[7].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私下沟通与公司治理[D]. 陈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8].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影响研究[D]. 李枫.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9].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宋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5
[10]. 金融衍生品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窦鹏娟. 武汉大学. 2014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投资者关系论文; 机构投资者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投资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套期保值论文; 市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