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_施文斐

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_施文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话本,小说,宋元,节日,语境,白话,词曲。

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施文斐[1](2017)在《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研究在近些年来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中颇为“时髦”,其集中探讨的是关乎人类生存之根本的性与性别问题。即以本论文考察的文本范围——宋元明话本小说而论,反映两性关系与两性情感生活的情欲故事、艳遇类故事、私情类故事大量存在,并构成了本论题考察的文本主体。但“性别书写”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两性关系书写,更不能缩化为上文列举的这些两性情感故事。事实上,除了两性关系外,凡性别(男性、女性)形象、性别(男性、女性)气质等相对而言立足于各自性别内部的“非关系性”问题更是本论文的考察重点。且正如“书写”二字所暗示的那样,本论文所做的性别研究已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其原初的社会学范畴而立足于文学领域内的小说文本实际。因而,本论题所考察的性别状态更多地是一种文字书写,或者说文学创作的产物,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实样态。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文学创作产物的“性别书写”也必然受制于小说家编创小说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本身则又会进一步受制于不同时期不同的时代语境,凡政治时局、学术思潮、审美风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变化都将会对这一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性别书写产生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将大致遵照“时代语境的勾勒——价值观念的变迁——性别书写的相应变化”这一脉络而加以展开,并借此来探讨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叁大板块,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宋元话本小说、“叁言”、崇祯朝话本小说。在“崇祯朝话本小说”这一板块中,由于“二拍”与其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因此,该板块的论述实际上又可再细分成两部分,即“二拍”以及“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通过对该叁大板块四大部分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与贯通,笔者将力图证明如下观点,即宋元明话本小说中展现出的性别书写,无论是两性(男性、女性)形象、性别气质(性别气质的变化、性别气质的流动等)、两性关系模式等实际上都是“被”书写出来的,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展现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一时期的时代语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为被动,在时代语境与价值观念之外尚要受制于来自于男性社会的某种性别层面上的愿望与期待。尽管其间呈现出的性别状态往往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如明清时期贞节烈女确实大量涌现,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确实普遍提高等,但于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的性别状态更多地只是出于某种意愿的“被”书写而已,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处于某一时代语境下的男性群体之于女性的某种愿望,如明亡前夕对贞节烈女的大量“需求”,清初之际对佳人的“白日梦”式的女性想象等等。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并不赞同将宋元明话本小说中与性别书写有关的相关文本当做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史料”,因为这些“被”书写出来的性别状态并不能必然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两性状态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在将性别书写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与于其背后发挥驱动作用的价值观念的变迁相勾连后将会得到更加清晰地呈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11-01)

梅东伟[2](2017)在《论宋元小说话本中节日叙写及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既是时代生活的表征,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小说史现象。"节日"在小说话本中有着丰富的叙事表现,它是叙事时间,是民俗角色人物的节日生活情景,也是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节日故事和情节模式。小说话本节日叙写的兴盛与当时节日生活的丰富、说唱艺术的发展有关,也与节日本身的"气质"同小说话本的契合相联系。小说话本中的节日叙写呈现出分布和详略的不均,并塑造了以神圣和世俗为主导的节日形象,"因俗叙事"则是其情节构筑的基本特征。明清小说继承发展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艺术,使节日叙写走向细腻、冗繁,在艺术技巧上也更为纯熟。(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郑海涛,赵义山[3](2011)在《寄生词曲与明代话本小说的文体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韵散相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结构方式。寄生词曲羼入话本小说后,于话本叙述体例、结构模式、语体风格等都产生明显影响。寄生词曲与明代话本小说文体变迁可分为叁个时期:明前期话本受商业传播与读者接受等要素影响较少,因此寄生词曲的运用亦大致与宋元话本相似;中期话本入话体制逐渐趋于规范化,寄生词曲的议论功能不断强化;晚期话本中寄生词曲于小说体式的影响呈现出二极化的状态。话本小说中寄生词曲的流变从侧面映证了话本小说从早期的说唱文学之一种发展为成熟文体形态的文人化案头文学的演变轨迹。(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王健[4](2010)在《宋元话本——中国小说史的一大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条,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话本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大事,可以说带有"小说革命"的性质,"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说到"变迁",就应该蕴含一个比较的意义,笔者仅以唐传奇为背景,梳理话本小说"革命"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0年05期)

伴俊典[5](2008)在《论拟话本小说故事的历史演变——以《拍案惊奇》卷叁十五和元杂剧《看钱奴》所收故事的变迁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出版的拟话本小说中的故事,是经由各样途径被收入拟话本中的。特别是所谓的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故事,除散见于明代以前的故事集外,其传承的途径更可追溯到元杂剧(元曲)。但因元杂剧中的故事受到杂剧固有的体裁和人物设定等各种严格限制,很难通过简单的文本比对来与小说中所收的故事进行比较。所以笔者在对"叁言二拍"收录的故事与其作为蓝本的元杂剧故事进行对比时,尝试了多种比较方法,遂决定不以文章词句为主,而是从文章中把人物的具体行为提取出来进行对比。掘论将就对比经过和结果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08年02期)

林开强[6](2008)在《晚明社会秩序变迁与话本小说的宗教教化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社会隐藏着诸多导致社会变迁因素。在思想层面上,民间宗教作为官方扶持的正统宗教的"异端",教门派别纷繁芜杂,时而演变为普通民众拒抗官府的政治工具;在经济活动中,商品经济萌芽,商品贸易活跃,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新兴商人阶层要求分享特权阶层之权利。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晚明社会传统秩序、价值观念遭受冲击和挑战。本文集中研析晚明社会变迁背景,以及冯梦龙、凌蒙初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之宗教思想,试图揭示晚明话本小说宗教教化社会之目的。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晚明社会秩序变迁的两大因素:宗教因素和商品经济活动因素。(二)文人士大夫创作的话本小说中所持守的宗教观点和态度。本文得出结论为;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部分,文人群体不可能对自身所属阶层有质变性的超越。绝大多数话本小说作品主题思想表明:晚明士大夫文人群体极力宣扬和利用正统宗教思想观念,教化社会风尚,旨在维护和恢复传统的社会文化秩序和价值观念。(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朱海燕[7](2002)在《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观照明清易代历史的基础上,考察了清初话本小说的变迁,它对话本小说传统的继承、贡献与超越。小说家们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突破,是因为话本小说固有的文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和急剧动荡的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清初话本小说文体形式的创新、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这才是形式变革的第一推动力。 鼎革之际的小说家们,藉小说对易代历史、对现实进行反思,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反思的焦点集中于道德。《清夜钟》、《醉醒石》等都是一时的代表之作。道德视角与道德关怀成为清初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小说家们完成其社会职志的具体表现。这与清初以“功过格”为代表的民众道德普及风潮基本同步。 论文以李渔为线索人物,通过有关李渔身世经历的个案研究,对明清易代的历史作了梗概式的交待,尽量烘托出清初小说家们生存的大环境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同时,以李渔独具一格的生活道路为例,在清初士人群体分化的时代语境中,照察处于儒家传统经验与现实困境的夹缝中的士人,其生存之道的复杂、艰难和必然的狭窄。在此基础上,从易代史和小说史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李渔的话本小说的创新和变革,包括:小说中鲜明的个人标记、喜剧风格及其与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其小说观念对道德的强调,基于道德和喜剧的双重考虑而设计的“道德喜剧”——它的基本形式、讲述方式与结构特点,对传奇、八股文等文体的借鉴,对话本小说文体形式的革新,小说语言方面的成就,以及在这些创新背后隐藏着的李渔的个人形象,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揭示其小说独树一帜的风韵,及其在话本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李渔是清初对话本小说传统的文体形式进行变革的第一人,《十二楼》在结构形式方面的独到之处,预示着《豆棚闲话》中“豆棚”框架的出现。艾衲因为安全和表达深遥思想的需要,创造了话本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豆棚”框架,它既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层次,丰富了作品的涵义,使某些不便明说的意义得以突显出来,同时由于框架故事的存在,加强了篇与篇之间的张力,很适于表现作者深刻而沉重的哲学思考。《豆棚闲话》的创造,极大地改变了由叁言开创的话本小说的文体形式和传统的小说观念,显示了话本小说的形式在表现内容、主题方面一向被人忽视了的巨大潜力,对读者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也是一次强烈的挑战。在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艾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极大地拓宽了话本小说的文体边界。从《豆棚闲话》中,隐约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破晓的曙光。 与明代的话本小说相比,清初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创作阶段,作家的主体意识与作品的个人风格都比明人突出。对明清之际历史的反省、对清初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为适应此表达需要而对文体形式的诸多革新,使清初话本小说整体上呈现出显着的文人化倾向——作品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等,无不体现出文人阶层特有的情趣、韵味和价值标准。文人化倾向并不妨碍作者贴近世俗社会、描写市井细民的喜怒哀乐,但是,作品的视角、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底蕴则是经过了“大传统”反复淘洗的文人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初的话本小说是文人小说亦无不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2-05-01)

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宋元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既是时代生活的表征,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小说史现象。"节日"在小说话本中有着丰富的叙事表现,它是叙事时间,是民俗角色人物的节日生活情景,也是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节日故事和情节模式。小说话本节日叙写的兴盛与当时节日生活的丰富、说唱艺术的发展有关,也与节日本身的"气质"同小说话本的契合相联系。小说话本中的节日叙写呈现出分布和详略的不均,并塑造了以神圣和世俗为主导的节日形象,"因俗叙事"则是其情节构筑的基本特征。明清小说继承发展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艺术,使节日叙写走向细腻、冗繁,在艺术技巧上也更为纯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施文斐.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梅东伟.论宋元小说话本中节日叙写及其变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

[3].郑海涛,赵义山.寄生词曲与明代话本小说的文体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11

[4].王健.宋元话本——中国小说史的一大变迁[J].语文学刊.2010

[5].伴俊典.论拟话本小说故事的历史演变——以《拍案惊奇》卷叁十五和元杂剧《看钱奴》所收故事的变迁为中心[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

[6].林开强.晚明社会秩序变迁与话本小说的宗教教化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8

[7].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话本小说的变迁论文_施文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