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交通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行人,模型,交通,通流,社会,微观,自动机。
行人交通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邝先验,陈自如[1](2019)在《考虑礼让行人的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城市交通中,一些交叉口路口较为狭窄,将右转专用车道设置在停车线位置,本文以此建立了一种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与其他模型不同的是,在考虑信号灯控制及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车流的同时,在模型中加入了行人过街引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礼让规则和非机动车占道规则,并根据该模型,研究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车流的冲突关系和礼让行为,以及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占道排队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并根据所提出的模型,研究右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处的冲突问题。结果显示直行非机动车与右转机动车数量都会导致VDOC(vehicle declaration occurrences caused by conflicts)和NMDOC(non-motor vehicle declaration occurrences caused by conflicts)冲突增加,两者正相关。同时,右转机动车的增加还使得DOP(declaration occurrences caused by pedestrians)冲突增加。(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思雨,尚华艳[2](2019)在《元胞传输模型在行人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踩踏事故频发,行人交通流疏散已经成为交通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为了避免宏观模型不能描述个体、微观模型计算时间短的缺陷,将元胞传输模型应用于行人交通流建模。阐述了叁类元胞传输模型在行人交通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对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行人交通流模型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4期)
郭曼泽[3](2019)在《基于两水平Logit模型的行人交通事故分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行人交通安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城市道路上最为脆弱的群体,行人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行人死伤事故发生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有针对性的防范改进措施,对减少行人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城市道路行人交通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行人交通事故分析均是基于单一的城市道路空间背景,并以道路交叉口居多。实际上,城市道路作为一个整体,道路交叉口与道路路段或是小区出入口往往拥有不同的道路空间分布、车辆属性以及行人特性,因此,相同条件下,行人交通事故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筛选、分析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大都市区2006-2016年的数据,分别针对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道路路段以及小区出入口叁类不同的空间建立两水平Logit模型。本文基于多水平模型基础理论构建了两水平模型,水平一模型是针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预测的Logit模型,水平二模型考虑的是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潜在影响因素,通过模型中设置随机截距项表达。区别于传统极大似然法求解的模型参数,本文提出利用贝叶斯概率推断的设想,为每一参数设定参数分布,利用蒙特卡洛马尔科夫(MCMC)算法生成模型参数分布,实现模型参数标定可视化,进而推断参数值。通过比较传统模型预测结果与基于贝叶斯概率推断的模型预测结果,本文发现贝叶斯概率推断的模型在对城市道路交叉口与城市道路路段进行预测时精度更高。基于模型预测结果,本文从人、车、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 16个主要影响因素如何对行人交通事故产生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1)路面状况、天气情况、行人性别、驾驶员行驶速度以及事故死伤人数5个因素是造成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死伤事故发生的显着影响因素。下雪天一旦发生行人交通事故,行人死亡或是受伤的概率为62.08%;路面干燥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人交通事故造成行人死伤的概率为56.97%。(2)灯光条件、天气状况、行人年龄、驾驶员行驶方向、驾驶员是否使用安全带以及事故是否发生于工作日6个因素是造成城市道路路段行人死伤事故发生的显着影响因素。晴天路段上发生的行人交通事故中,85.96%的可能性造成行人死亡或是受伤。在清晨黄昏的光照条件下,造成行人死亡或受伤的行人交通事故概率高达82.62%。(3)车辆类型是城市小区出入口处造成行人死伤事故的显着因素,SUV车辆类型使用的增加,使得小区出口处的行人死伤事故概率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4)
李宏刚,高哈尔·达吾力,王帅,余贵珍,王朋成[4](2019)在《考虑临近车道行人对交通流影响的改进跟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际人车混合行驶的情形,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邻车道或横向的行人、自行车等对主干道车辆的驾驶行为影响。基于经典的最优速度模型,将主干道车辆与行人之间的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作为参数引入最优速度模型中。为了验证所提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推导出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和非稳定性条件,绘制中性稳定性曲线,直观描述了交通流稳定区域大小。理论结果表明:考虑横向行人干扰因素的改进跟驰模型比传统的只考虑单一车道车辆因素的跟驰模型更加的稳定,并且不同参数的变化,所引起的稳态区域也会发生变化。采用了更加真实的优化速度方程,通过仿真实验来描述车辆的驾驶行为;仿真实验列举了2种实际场景:行人稀少和行人较多时。分别绘制了车辆的速度-时间变化曲线以及车辆的时空图,实验结果表明:横向行人的确会干扰车辆的正常驾驶;不同场景下,行人数量的多寡也会对车辆的驾驶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占中,赵利英,焦玉玲,曹宁博[5](2018)在《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社会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行人仿真的社会力模型,考虑自行车对行人过街的干扰,引入自行车与行人以及自行车与人行横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的社会力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自行车道的设置对混合交通流事故数及到达率的影响,再现了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中自行车的跟随和分层现象。仿真结果表明:设置自行车道能够有效缓解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减少行人和自行车的事故数并提高混合交通流的运行效率;根据自行车数量,设置合理的自行车道,能够保证自行车达到最大过街速度,从而提高自行车的过街效率;模型能够重现混合交通流的自组织等现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郭宁[6](2017)在《行人交通特征的实验和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需求量飞速上升,步行是其中最为基础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最近几十年来,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投入到行人交通流研究中,以便更详细准确地了解行人行为特征规律,从而提高行人的出行安全和舒适程度。行人交通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仍然没有被很好的解释,面临的很多问题也没能被解决。本文根据现有的行人交通流研究,对房间疏散逃生、单向行人流和双向行人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分析,通过可控实验和仿真模型结合的手段,充实和丰富特定情况下的行人交通流理论。本文的主要工作有:进行单出口通道行人流实验,研究行人数量对疏散动态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疏散时间和行人数目呈倍数增长的关系:另外,连续行人之间的疏散时间间隔在整个实验过程前后保持稳定,意味着非恐慌条件下疏散效率和房间内的剩余人数没有直接关系。进行环形通道行人流实验,研究视野受限对单向和双向行人流的影响。实验要求行人在正常视野环境或者视野受限环境下,在环形通道内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行走。实验发现,无论单向行人流还是双向行人流,视野受限环境下的流量均低于正常视野环境下的流量。双向行人流中,正常视野环境下不同方向行人迅速分离成独立的稳定队列,由于右行偏好习惯,顺时针/逆时针行人总是靠近环形通道内侧/外侧边界前进。视野受限环境下的第一组双向行人流实验中,没有出现对向成行自组织现象,行人运动始终没有演化成稳定的成行状态,局部高密度拥堵不断出现和消散。但是在视野受限环境下的后续实验中,不同方向行人会较快地形成队列,这是因为行人获得右行偏好能够避免碰撞的经验,从而加速了队列的形成。进行环形通道行人流实验,研究打伞行为对单向和双向行人流的影响。实验要求行人在常规条件或者打伞条件下,在环形通道内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行走。实验发现,无论单向行人流还是双向行人流,打伞情况下的流量均低于常规条件下的流量。常规条件下双向行人流出现对向成行自组织现象,分离成两条靠右侧行走的队列。而在打伞条件下,不同方向行人也会形成队列,但是队列数量可能不止两条,而且行人没有呈现明显的左右行偏好。我们对上述行人流实验进行了模型模拟。我们发现利用基本的社会力模型无法成功再现上述实验中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原始的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为了再现疏散动态过程,我们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社会力模型。模型中假设当行人个体承受的物理斥力的矢量和超过某个临界值时,该行人将暂时性无法继续维持前进的驱动力。模拟结果显示,此改进模型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程度较高。为了再现受限视野实验中的行人流动态特征,我们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受力模型。模型中调整了行人驱动力方向和大小,加入了右行偏好机制,并考虑到行人在视野受限环境下无法准确判断前进方向。考虑了这些因素后,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吻合。为了再现打伞行人流的实验规律,我们在原始社会力模型中添加了雨伞之间的物理接触力,得到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行人交通基础公共设施的设计,同时优化大型活动和疏散逃生的引导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4-15)
周侃,王连震,林翰[7](2016)在《行人交通仿真社会力模型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从分析现有社会力模型存在的不足入手,开展行人交通微观仿真社会力模型改进研究.增加行人结伴同行算法,用于模拟行人结伴同行行为;完善行人冲突避让机制,用于消除了行人重迭相互穿越等不合理现象;引入视野影响因子,用于修正行人视野对行人间作用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改进的社会力模型及其仿真平台,并从行人结伴同行、行人冲突避让、行人流宏观特性,以及行人流自组织现象4个方面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6年05期)
王爱丽,董宝田,王泽胜[8](2014)在《基于社会力的行人交通微观仿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枢纽内行人运动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出发,以社会力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人与人、人与车站的相互作用,构建基于个体活动的行人交通微观仿真模型。该模型依据目标驱动力及人与人或障碍物之间的心理排斥力、挤压力、摩擦力求解行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考虑到行人对其他行人和障碍物的避让行为,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引入行人防止穿透决策规则,消除碰撞、重迭现象,并采取目标点局部极小化原则,设置辅助目标点,有效的解决行人与环境之间动态避碰近程度、拥挤程度和环境舒适度,建立节点选择模型;最后,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人群行为特性研究,开发铁路客运站行人集散仿真系统,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对模型进行校核检验。(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冯萍萍[9](2012)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高铁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交通仿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集散网络节点,是客流集散、换乘的场所,通过充分发挥枢纽功能可大大提高行人交通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定量研究客运交通枢纽内行人的集散规律和换乘效率,从而更容易的对枢纽的规划结果进行评价和优化。为了准确地仿真行人在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内的行为,我们需要准确描述行人运动模型、行人路径搜索和选择模型以及行人排队模型等行人在交通枢纽内运动的微观模型。正确的仿真模型能够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率和有效最大化,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和优化综合客运枢纽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客运枢纽的运行效用。(1)本文选取社会力模型为行人基本运动模型,对社会力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说明和实验标定,并增加了视角因子g(θ),改进了社会力模型。(2)本文对行人仿真的寻路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人路径规划模型和路径选择算法。此外,对行人交通仿真排队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行人队列跟随行为算法和购票服务算法。(3)本文设计并开发了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交通仿真系统,该系统分为仿真数据管理模块、仿真初始化模块、仿真控制模块和仿真输出模块。该系统使用了本文研究的行人交通模型,最终通过仿真显示和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4)本文总结了本课题的和其他文献中的评价指标和分级。实例仿真北京南站地下一层的行人换乘行为,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的枢纽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评价和分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2-05-18)
张诗波,暴秀超[10](2012)在《行人交通微观仿真中碰撞检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行人交通的特征和计算机仿真的实际需要,构建出一个新的适用于行人交通微观仿真的碰撞检测模型,该模型以经典的包围盒法为基本思路,分解出"交叉"和"同道"2类行人碰撞类型,并构建出了相应的阈值算法。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解决行人微观仿真中行人交迭的问题,使仿真效果更加贴近实际。(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行人交通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踩踏事故频发,行人交通流疏散已经成为交通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为了避免宏观模型不能描述个体、微观模型计算时间短的缺陷,将元胞传输模型应用于行人交通流建模。阐述了叁类元胞传输模型在行人交通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对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行人交通流模型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交通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邝先验,陈自如.考虑礼让行人的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流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孙思雨,尚华艳.元胞传输模型在行人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
[3].郭曼泽.基于两水平Logit模型的行人交通事故分析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李宏刚,高哈尔·达吾力,王帅,余贵珍,王朋成.考虑临近车道行人对交通流影响的改进跟驰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5].王占中,赵利英,焦玉玲,曹宁博.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社会力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6].郭宁.行人交通特征的实验和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周侃,王连震,林翰.行人交通仿真社会力模型改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6
[8].王爱丽,董宝田,王泽胜.基于社会力的行人交通微观仿真模型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4
[9].冯萍萍.基于社会力模型的高铁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交通仿真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2
[10].张诗波,暴秀超.行人交通微观仿真中碰撞检测模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