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内诱导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诱导,体内,基因,树突,文库,基因组。
体内诱导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周晏丞,郭玉洁,陈露,曹立亭,马跃[1](2016)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内诱导抗原技术(IVIAT)作为一种新兴的体内诱导基因筛选技术,相比其他筛选技术具有不需要动物模型的显着优势。大量试验证实体内诱导基因可能与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生存以及致病性相关,同时其表达产物也是良好的药物靶标和疫苗候选基因。论文综述了IVIAT的原理、操作步骤及优缺点,由于现阶段该技术在寄生虫病上应用较少,因此分析了其在寄生虫病上所具有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曹利利,郭衍冰,苑淑贤,姚新华,王英贺[2](2015)在《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G ODN诱导小鼠体内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观察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免疫BALB/c小鼠,诱导小鼠的先天性免疫应答,探讨Cp G ODN的佐剂效果。本研究按照每毫升104、105、106、107个虫体制备了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腹腔接种小鼠,注射后1 h、2 h、6 h、12 h收集血清,经ELISA检测IL-6和CCL2水平。结果显示,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产生的IL-6和CCL2约是单抗原组的4~6倍和4~14倍,IL-6集中于免疫注射后2 h产生,而CCL2从免疫后2~12 h一直持续升高,且都具有浓度依赖性。表明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可以刺激小鼠产生很强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犬新孢子虫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06期)
王伟,李妙晨,房坤,顾宁,沈传来[3](2014)在《杀伤性PLGA微球在体内外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选择性清除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的理想策略之一。以基因工程方法使DCs或单核细胞高表达FasL的杀伤性抗原递呈细胞(KAPC)可以靶向清除抗原特异性T细胞,但其FasL的表达量不均一以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新型的杀伤性人工抗原提呈细胞是在非细胞性载体表面共吸附pMHC抗原和促细胞凋亡的anti-Fas单抗,能有效避免细胞性KAPC的缺陷。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具有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现被广泛用做药物递送载体。目的:在PLGA微球表面共吸附H-2K~b-Ig二聚体和anti-Fas单抗,制备成杀伤性PLGA微球,在体内外研究其靶向杀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能力。方法:在体外,把OT-1小鼠的CD8~+T细胞(其TCR以H-2K~b限制的方式特异性识别OVA_(257-264)抗原肽)与杀伤性PLGA微球(装载有OVA_(257-264)抗原肽)共培养,检测不同杀伤比例和不同杀伤时间下的细胞凋亡比例,并流式分析OT-1细胞的比例变化。在体内实验中,将C57BL/6鼠(H-2K~b)皮肤移植给BALB/c鼠(H-2K~d);经尾静脉将杀伤性PLGA微球(空载抗原肽)多次注入受者鼠体内;观察临床排斥现象;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皮块中的T细胞浸润情况;给治疗后的受体鼠接种肿瘤细胞,观察其抗肿瘤能力;将治疗后受体鼠的脾细胞与昆明鼠脾细胞在体外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析其针对第叁方刺激的同种增殖能力。结果:在体外,杀伤性PLGA微球以时间和数量依赖性关系有效诱导OT-1细胞凋亡,24小时的凋亡率达到90%,而对照组只有20%左右;流式分析显示共培养后OT-1细胞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在体内实验中,杀伤性PLGA微球治疗使移植皮块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4-6天;治疗组移植皮块中浸润的CD8~+T细胞显着减少,而CD4~+T细胞没有明显变化;治疗后受者鼠的抗肿瘤能力和针对第叁方细胞的同种增殖能力都没有显着减弱,提示杀伤性PLGA微球的体内靶向杀伤并没有影响受者鼠的整体免疫功能。结论:杀伤性PLGA微球在体内外都能有效地靶向杀伤抗原特异性T细胞,为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等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封芳[4](2014)在《负载HBx抗原的DC疫苗在人免疫重建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诱导的特异性抗肝癌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由HBx抗原负载的DC疫苗,检测其在人免疫重建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的抗肿瘤作用,为肝癌的生物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改良方式和科学依据。方法:1.稳定转染HBx蛋白HepG2人肝癌细胞系的鉴定及培养: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转染HBx蛋白的HepG2人肝癌细胞系中HBx蛋白的表达;确定稳定转染细胞株的G418筛选浓度。2.人免疫重建裸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将无免疫渗漏的12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腹腔注射人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6只作为人免疫重建组,腹腔注射无菌PBS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小鼠生物学特征;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人IgG含量;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肝脾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3.HBx抗原负载的DC疫苗在人免疫重建荷人肝癌模型体内的抗肿瘤作用观察:在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诱导分化出DC细胞,将HBx抗原负载制备DC疫苗,在15只人免疫重建24h后的裸鼠的右前腋下接种稳定转染HBx蛋白HepG2人肝癌细胞,建立人免疫重建荷人肝癌裸鼠模型;裸鼠皮下移植瘤种植后的第7天将其随机分为3组进行治疗:HBx-DC组,5只,每只腹腔注射HBx抗原致敏的DC疫苗2x105/0.2ml;DC组,5只,每只腹腔注射DC2x105/0.2ml;对照组,5只,每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及肿瘤组织的生长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PI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周期改变,计算肿瘤细胞增殖指数;病理学观察肿瘤组织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相关因子P53、Bax、Casepas-3、Bcl-2、VEGF、CD34、MMP-2、CDK2、MMP-9、、P21表达情况。结果:1.RT-PCR检测细胞系中HBx示:稳定转染HBx组,HBx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细胞系中HBx蛋白表达水平示:分别瞬时转染不同剂量的HBx蛋白的HepG2细胞,其HBx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稳定转染HBx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周后发现,600μg/ml即能使细胞漂浮死亡,即该细胞系筛选浓度。2.12只人免疫重建裸鼠在9周内无死亡,未观察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出现。分别于注射后的第2、4、6、8周,使用ELISA法检测Balb/c裸鼠外周血中人IgG含量发现,人免疫重建组小鼠外周血人lgG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且各时间点间人lgG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人免疫重建组在相同时间点人lgG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脾组织发现:人免疫重建组裸鼠脾脏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人免疫重建组裸鼠肝脏组织以及对照组裸鼠肝、脾组织,均未见淋巴细胞浸润。3.HBx-DC组、DC组小鼠精神状态较好,对照组小鼠精神萎靡,局部肿瘤组织出现溃破。HBx-DC组小鼠的皮下移植瘤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差异在一周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六周将裸鼠处死取肿瘤组织称重,发现HBx-DC组瘤重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种抑瘤率为0.6。治疗的第5周,ELISA法检测发现:与其他两组比较,HBx-DC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明显上升,Th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DC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病理学证实肿瘤为有HBx表达的人肝癌,且HBx-DC组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出血、坏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发现HBx-DC组P53、Bax、Casepas-3、P21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Bcl-2、VEGF、CD34、MMP-2、MMP-9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结论:1.HBx蛋白的稳定表达对HepG2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了影响。2.裸鼠腹腔注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能够成功地建立人免疫重建裸鼠模型,更好的模拟人体免疫环境,为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动物模型。3.负载HBx抗原的DC疫苗在人免疫重建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可以明显减慢肿瘤生长速度、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康元环,王庆奎,比尔来西肯·赛都力,边宇,单晓枫[5](2013)在《应用IVIAT对动物病原菌体内诱导抗原的筛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菌感染宿主动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许多病原菌毒力因子的参与以及毒力基因的相互协调作用[1-2]。病原菌在体外培养和在宿主体内存在时,由于生存环境不同,病原菌基因表达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当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病原菌通过调节相应的基因表达模式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如上调有利于(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李书光,张娜,王金良,赵蕾,陈金龙[6](2012)在《应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病原菌体内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菌体内诱导基因与其在体内的生存和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体内诱导抗原技术(IVIAT)已广泛应用于筛选体内诱导基因的研究。IVIAT不使用动物模型,采用经病原菌体外培养抗原吸附处理的感染动物血清来检测病原菌的原核表达文库,对体内诱导基因进行筛选。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简单的筛选到体内诱导基因,有助于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同时也能够为目标病原菌抗菌药物、诊断试剂及疫苗设计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就IVIAT的原理、兽医致病病原菌中的应用及应用前景作一简略的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7期)
袁建丰,覃宗华,吕敏娜,余劲术,吴彩燕[7](2011)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鉴定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细菌的致病作用是其与宿主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细菌表达产生、分泌释放多种毒力因子,另一方面宿主通过其防御系统抵抗这些毒力因子的作用[1-2]。一般来说,由于环境条件的显着差差异,病原菌在体内外所表达的产物是明显不同的,其感染宿主时被诱导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颜汝平[8](2011)在《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体内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探讨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在膀胱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多器官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建立人免疫重建荷人膀胱癌的复合动物模型的方法,并对该动物模型进行鉴定。3.探讨负载膀胱癌抗原成分DC疫苗的制备和体外对同源T淋巴细胞的活化功能,及其诱导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4.探讨负载膀胱癌抗原的DC疫苗体内诱导的对小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1.检测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组织、癌旁组织和多器官正常组织中TAA的表达:使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组织芯片中BTCC组织、癌旁组织和多器官正常组织中与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结合的TAA的表达,分析比较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癌及癌旁组织中TAA的阳性表达率、表达程度。2.建立人免疫重建荷人膀胱癌的复合动物模型和鉴定: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hu-PBMC),腹腔注射hu-PBMC建立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动物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人CD3+T和CD19+B淋巴细胞的表型、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人IgG含量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脾组织中人CD3+T和CD19+B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与未进行免疫重建的小鼠比较。建立人免疫重建荷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Balb/c裸小鼠复合动物模型,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小鼠生存率,和单纯荷瘤组小鼠进行比较。3.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DC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诱导的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冻融法制备EJ细胞裂解物抗原成分,BCA蛋白定量法测定裂解物蛋白含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u-PBMC,体外培养液中加入rhGM-CSF,rhIL-4,TNF-α诱导分化出DC,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EJ细胞裂解物抗原致敏DC制备负载膀胱癌肿瘤抗原的DC疫苗;免疫磁珠分离法从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脾脏组织中分离CD3+T淋巴细胞,检测DC疫苗刺激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和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EJ细胞的杀伤作用。4.DC疫苗体内诱导的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和活体成像监测: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EJ细胞,将GFP基因转染至EJ细胞,建立稳定、高效表达GFP的细胞株;人免疫重建小鼠膀胱穿刺灌注表达GFP的EJ细胞,建立人化免疫荷人膀胱癌原位移植瘤可视复合动物模型;腹腔注射DC疫苗后活体成像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计算小鼠存活率;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人IFN-γ含量,FCM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成熟DC的浸润情况。1.人BTCC组织、癌旁组织和多器官正常组织中TAA的表达:与BDI-1特异结合的TAA在不同病理分级BT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BTCC组织中TA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器官组织如:食道、宫颈、胃、结肠、小肠、前列腺、胰腺、肺脏、胸腺、乳腺中检测到TAA的表达。2.人免疫重建荷人膀胱癌的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鉴定:建立的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动物模型外周血和脾脏组织中均检测到人CD3+T、CD19+B淋巴细胞,人免疫重建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的人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重建后第12周仍能维持较高水平;EJ细胞接种到人免疫重建小鼠皮下的成瘤率为]00%;人免疫重建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曲线、小鼠生存率和单纯荷瘤组一致(P>0.05)。3.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DC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诱导的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冻融法获取的EJ细胞裂解物抗原蛋白浓度约为1ng/m1(103个EJ细胞);hu-PBMC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存在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DC, DC在TNF-α的刺激下分化为成熟DC,表型分子CD83、CD80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负载EJ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使同源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指数增加,诱导的CTL对EJ细胞的杀伤率为62.58±6.13%,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DC疫苗诱导的体内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和活体成像监测: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GFP的EJ细胞株(EJ-GFP),和EJ细胞相比,细胞生长曲线、FCM检测、皮下移植瘤生长曲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无差别;接种EJ-GFP建立的人膀胱癌皮下移植瘤和原位移植瘤均在活体成像系统下检测到荧光信号,DC疫苗腹腔注射后活体成像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膀胱肿瘤生长缓慢,小鼠生存时间延长,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均检测到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成熟DC浸润,外周血IFN-γ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1.人BTCC组织、癌旁组织和多器官正常组织中TAA的表达检测:1)与BDI-1结合的TAA主要在膀胱癌细胞的胞膜上表达,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程度要高于癌旁组织。2)与BDI-1结合的TA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程度和肿瘤的病理分级无关,在某些正常器官组织中有阳性表达。3)组织芯片检测TAA的表达高效、快捷,是一种检测TAA的有用工具。2.人免疫重建荷人膀胱癌的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鉴定:1)经腹腔注射hu-PBMC能够建立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模型,移植的人T、B淋巴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正常迁移和较长时间存活,并且能保持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如分泌人IgG等),为人淋巴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有效的免疫应答提供了保证;2)建立的Balb/c裸小鼠人免疫重建及膀胱癌皮下移植瘤复合模型,有助于进行人的膀胱癌免疫治疗研究;3)本实验中,人CD3+T、CD19+B淋巴细胞在肝脏组织中极少见到,提示人淋巴细胞在Balb/c小鼠体内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随血流或淋巴循环随机分布,而是有选择性地定居在小鼠次级淋巴器官。3.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DC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诱导的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1)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PBMC,体外经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诱导分化,可成功获取成熟DC;2)冻融法获得的EJ细胞裂解物含有人膀胱癌的抗原成分,DC负载裂解物中的抗原成分后可成功制备肿瘤疫苗;3)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DC,体外可使同源的人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活化的CTL对EJ细胞有杀伤作用。4.DC疫苗体内诱导的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和活体成像监测:1)以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为载体,能成功建立在体外稳定、长期、高效表达GFP的EJ-GFP细胞株。该株细胞接种Balb/c裸小鼠,能成功建立人免疫重建荷人膀胱癌的皮下和原位移植瘤可视动物模型。2)腹腔注射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的DC疫苗,能诱导免疫细胞的抗膀胱癌效应,抑制人膀胱癌原位移植瘤生长,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可能与肿瘤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成熟DC的浸润和外周血IFN-y含量增高有关。3)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地观察裸小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客观评价DC疫苗在动物体内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期刊2011-04-01)
宋洁,黎庶,丛延广,陈志瑾,熊坤[9](2010)在《应用患者恢复期血清初步筛选猪链球菌体内诱导表达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患者恢复期血清对中国猪链球菌2型05ZY/H33强毒株体内诱导表达抗原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建立的05ZY/H33菌株基因组表达文库及体内诱导表达抗原筛选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提取05ZY/H33菌基因组DNA,由Sau3AⅠ不完全酶切后回收0.5~3kbDNA片段,插入经其同尾酶BamHⅠ酶切及去磷酸化处理的pET-30a/b/c表达载体系统,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构建05ZY/H33菌株基因组表达文库。将收集的患者恢复期血清等体积混合,经体外培养的05ZY/H33和BL21(DE3)全细胞及细菌超声裂解物吸附处理后,获得吸收血清。用此血清采用免疫印迹法筛选IPTG诱导的基因组表达文库,寻找05ZY/H33强毒株的体内诱导表达抗原。结果 05ZY/H33强毒株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共得到3.2×104个重组子,重组阳性率达95%。随机挑选文库中的2000个重组子运用吸附处理后的患者恢复期血清对其进行体内诱导抗原的初步筛选,共筛到5个阳性克隆,经测序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5个克隆子包含了05ZY/H33基因组的7个开放阅读框(ORF),其编码产物均参与细菌新陈代谢、复制增殖及损伤修复等重要的生命活动,极有可能为05ZY/H33强致病株的体内诱导抗原。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运用中国猪链球菌2型05ZY/H33强毒株患者恢复期血清进行菌株体内诱导表达抗原筛选的技术平台,为05ZY/H33菌株体内诱导抗原的系统筛选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07期)
师丽敏[10](2010)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体内诱导抗原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PP)是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 PCP)的病原菌。主要引起猪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给世界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根据APP荚膜多糖(CPS)和脂多糖(LPS)抗原性的不同可将APP分为15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的流行地区和毒力有所差别,我国主要流行1、2、3和7型。APP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CPS)、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MP)、转铁结合蛋白(Tbp)、RTX外毒素、粘附因子、尿酶、蛋白酶等。根据这些毒力因子的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候选疫苗用来预防和控制该病。但用于临床的主要是灭活苗和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力有限,不能提供对不同血清型的交叉保护作用,所以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疫苗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病原分子生物学与致病机理的研究是新型疫苗设计和开发的基础,对APP感染过程相关基因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构建了APP血清JL-03型菌株的基因组表达文库,制备了APP感染猪的康复血清,运用免疫学技术筛选到14个APP的体内诱导的抗原基因,并对部分体内诱导抗原基因进行了免疫原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APP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提取APP JL-03型的基因组DNA,用Sau3AI酶切后回收0.5~2kb的片段,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c中,转化宿主菌,构建了基因组表达文库。文库大小分别为2.50×104cfu/μL、1.91×104 cfu/μL和2.12×104cfu/μL;文库重组质粒含有率大于60%,可以进行筛选研究。血清抗体探针的制备:用非致死剂量5×105cfu攻毒猪只,收集康复血清,用硝酸纤维膜塑模分别吸附菌体抗原和分泌抗原,吸附4次后,ELISA检测血清吸附效果(OD630由1.23下降到0.16),且第3次和第4次基本无变化,即得到抗体探针,可用于文库筛选。分别地阳性重组质粒。体内诱导抗原的筛选:用IPTG诱导表达文库蛋白,用免疫印迹方法进行文库筛选,筛选到11个克隆,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测序,测得的序列用软件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确定开放阅读框(ORF),共包括14个ORF.体内诱导抗原免疫原性验证:从14个ORF中选出3个在各血清型相对保守的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纯化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验证。将pkyA、purR3、mutT2叁个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进行表达纯化,通过Western-blot验证,叁个蛋白均是体内诱导表达的抗原。检测叁个重组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以1,2,7型叁价灭活苗和氢氧化铝佐剂为对照,将纯化的重组蛋白与氢氧化铝佐剂混合后,免疫小鼠3次,之后分别用APP JL-03和APP 4074的2 LD50(6×1015和1×101o)攻毒,其中在对APP JL-03的免疫保护力方面,PkyA、MutT2相对较好的,PurR3次之,对APP 4074的保护力都较弱,但在对1型和3型的交叉免疫保护方面PurR3较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体内诱导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观察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免疫BALB/c小鼠,诱导小鼠的先天性免疫应答,探讨Cp G ODN的佐剂效果。本研究按照每毫升104、105、106、107个虫体制备了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腹腔接种小鼠,注射后1 h、2 h、6 h、12 h收集血清,经ELISA检测IL-6和CCL2水平。结果显示,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产生的IL-6和CCL2约是单抗原组的4~6倍和4~14倍,IL-6集中于免疫注射后2 h产生,而CCL2从免疫后2~12 h一直持续升高,且都具有浓度依赖性。表明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 G ODN可以刺激小鼠产生很强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犬新孢子虫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机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内诱导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晏丞,郭玉洁,陈露,曹立亭,马跃.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6
[2].曹利利,郭衍冰,苑淑贤,姚新华,王英贺.犬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联合CpGODN诱导小鼠体内的先天性免疫应答[J].吉林畜牧兽医.2015
[3].王伟,李妙晨,房坤,顾宁,沈传来.杀伤性PLGA微球在体内外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4].封芳.负载HBx抗原的DC疫苗在人免疫重建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诱导的特异性抗肝癌效应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康元环,王庆奎,比尔来西肯·赛都力,边宇,单晓枫.应用IVIAT对动物病原菌体内诱导抗原的筛选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
[6].李书光,张娜,王金良,赵蕾,陈金龙.应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病原菌体内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
[7].袁建丰,覃宗华,吕敏娜,余劲术,吴彩燕.体内诱导抗原技术鉴定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1
[8].颜汝平.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体内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
[9].宋洁,黎庶,丛延广,陈志瑾,熊坤.应用患者恢复期血清初步筛选猪链球菌体内诱导表达抗原[J].免疫学杂志.2010
[10].师丽敏.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体内诱导抗原的筛选与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