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吸附平衡论文_周笑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吸附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质,离子交换,疏水,模型,热力学,色谱,相互作用。

蛋白质吸附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鹏[1](2006)在《蛋白质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离子交换平衡和动力学行为在生物分离过程的设计和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离子交换色谱理论尚不完善,围绕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理论,本文展开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采用统计热力学模型(ST模型)研究了蛋白质(BSA和Hb)在阴离子交换剂DEAE Spherodex M上的吸附平衡行为。结果表明,ST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单组分和双组分蛋白质的吸附平衡行为。随着离子强度增高,吸附相伴离子对蛋白质与吸附剂之间和蛋白质分子间静电力的屏蔽作用增大。在相同的离子强度条件下,BSA与DEAE Spherodex M之间的静电引力较强;BSA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大于Hb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在相同的离子强度条件下的Hb-BSA双组分吸附体系中,BSA与吸附界面静电吸引作用强,吸附竞争力强。由ST模型参数1/αi和k ii分别计算得到蛋白质的有效电荷数基本一致。2.采用ST模型进而研究了BSA和Hb在阳离子交换剂SP Sepharose FF的吸附平衡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离子强度增高,吸附相伴离子对蛋白质与吸附剂之间和蛋白质分子间静电力的屏蔽作用增大;而溶液pH值的升高引起蛋白质与吸附界面间的静电引力及蛋白质分子间静电斥力减弱。在相同的离子强度和pH值条件下,Hb与SP Sepharose FF之间的静电引力较强;Hb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大于BSA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此时,在Hb-BSA双组分吸附体系中,Hb与吸附界面静电吸引作用强,吸附竞争力强。3.建立了考虑吸附剂的粒径分布(PSD)的有效孔扩散模型(EPDM)、表面扩散模型(SDM)、Maxwell-Stefan模型(MSM)。通过蛋白质的间歇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了蛋白质(BSA)在阳离子交换剂(SP Sepharose FF)孔内的扩散。结果表明,这叁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蛋白质的动态吸附曲线;但由于传质驱动力不同,各模型对孔内蛋白质沿吸附剂径向浓度分布图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异。4.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直接观测了蛋白质在吸附剂颗粒内部的径向浓度分布情况。通过观测结果与考虑吸附剂PSD的模型(EPDM, SDM和MSM)拟合吸附剂孔内蛋白质径向浓度分布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目前的研究体系中SDM能够比EPDM更好地预测孔内蛋白质浓度分布图,MSM模型对孔内蛋白质浓度分布的预测结果介于另外两种模型之间。5.由于在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吸附剂孔内蛋白质时,需要用荧光色素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6-01)

苏雪丽[2](2005)在《蛋白质静电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非线性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在蛋白质离子交换制备色谱过程的优化和放大中的重要性和不成熟性,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统计热力学理论,考虑了蛋白质与吸附剂间作用以及吸附相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推导出描述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的统计热力学模型(ST模型);从溶液热力学的角度,考虑了吸附相中因蛋白质分子间作用的存在而使吸附相与蛋白质理想稀溶液的偏离,以及因蛋白质-蛋白质作用与蛋白质-反离子作用的差异产生的吸附相局部组成的非理想性,提出了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的非理想吸附相模型(NIAP模型)。利用单组分蛋白质BSA的离子交换吸附平衡数据考察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了液相条件(pH、离子强度和缓冲液种类)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利用BSA和溶菌酶的双组分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数据考察了多组分ST模型的适用性,与Bosma和Wesselingh提出的有效面积模型(AA模型)相比,由于考虑了吸附相中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ST模型可更好地描述双组分蛋白质的离子交换吸附平衡。2.在蛋白质与吸附界面间只存在静电作用的前提下,利用分子平均场理论研究了蛋白质净电荷数、离子强度、缓冲液种类、蛋白质分子大小和吸附方向对单组分蛋白质吸附平衡的影响;考察了蛋白质净电荷数、离子强度和蛋白质分子大小对双组分蛋白质吸附平衡的影响,明确指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理3.以化学势梯度作为扩散推动力的Maxwell-Stefan扩散通量方程(MS方程)取代以浓度梯度为扩散推动力的Fick定律,结合平行扩散模型,对BSA在阴离子吸附剂Q-Sepharose FF上的动态吸附数据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溶液pH、盐浓度和溶液主体蛋白质初始浓度对蛋白质内扩散系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05-01)

刘建华[3](2003)在《蛋白质疏水性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及溶菌酶(LYS)为模型蛋白质,分别考察了流动相盐浓度、盐种类、pH值以及固定相疏水性配基修饰密度对蛋白质在疏水性吸附剂Phenyl Sepharose 6 FF上吸附的平衡行为的影响。BSA的疏水性吸附平衡行为可由Langmuir吸附等温式较好的描述。随体系盐浓度或疏水性配基修饰密度的增大,Phenyl Sepharose对BSA的吸附容量升高。随缓冲体系pH值升高,BSA与Phenyl Sepharose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减弱。Na2SO4对BSA疏水性吸附的促进作用强于(NH4)2SO4。盐种类及盐浓度对BSA疏水性吸附平衡的影响可以由疏溶剂理论较好的解释。而Phenyl Sepharose 对LYS的吸附中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利用孔扩散模型考察了Phenyl Sepharose对BSA的疏水性吸附动力学行为,得到了有效扩散系数De。盐浓度对BSA在疏水性吸附剂Phenyl Sepharose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疏水性配基的修饰密度及BSA的初始浓度对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均不显着。应用指数修正型Langmuir模型(Exponentially modified Langmuir, EML)对BSA在Phenyl Sepharose上的疏水性吸附过程进行了表征,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盐浓度对疏水性吸附平衡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07-01)

王志祥,钱杰生,何志敏,余国琮[4](1995)在《蛋白质在NDG系列色谱填料中吸附平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在NDG系列色谱填料中吸附平衡的研究王志祥,钱杰生,何志敏,余国琮(东南大学化学化工系,南京210018)(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天津300072)关于蛋白质在NDG系列色谱填料中的吸附平衡,目前尚未见报道。蛋白质分子多为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蛋白质吸附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于非线性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在蛋白质离子交换制备色谱过程的优化和放大中的重要性和不成熟性,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统计热力学理论,考虑了蛋白质与吸附剂间作用以及吸附相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推导出描述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的统计热力学模型(ST模型);从溶液热力学的角度,考虑了吸附相中因蛋白质分子间作用的存在而使吸附相与蛋白质理想稀溶液的偏离,以及因蛋白质-蛋白质作用与蛋白质-反离子作用的差异产生的吸附相局部组成的非理想性,提出了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的非理想吸附相模型(NIAP模型)。利用单组分蛋白质BSA的离子交换吸附平衡数据考察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了液相条件(pH、离子强度和缓冲液种类)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利用BSA和溶菌酶的双组分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数据考察了多组分ST模型的适用性,与Bosma和Wesselingh提出的有效面积模型(AA模型)相比,由于考虑了吸附相中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ST模型可更好地描述双组分蛋白质的离子交换吸附平衡。2.在蛋白质与吸附界面间只存在静电作用的前提下,利用分子平均场理论研究了蛋白质净电荷数、离子强度、缓冲液种类、蛋白质分子大小和吸附方向对单组分蛋白质吸附平衡的影响;考察了蛋白质净电荷数、离子强度和蛋白质分子大小对双组分蛋白质吸附平衡的影响,明确指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理3.以化学势梯度作为扩散推动力的Maxwell-Stefan扩散通量方程(MS方程)取代以浓度梯度为扩散推动力的Fick定律,结合平行扩散模型,对BSA在阴离子吸附剂Q-Sepharose FF上的动态吸附数据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溶液pH、盐浓度和溶液主体蛋白质初始浓度对蛋白质内扩散系数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吸附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鹏.蛋白质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苏雪丽.蛋白质静电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

[3].刘建华.蛋白质疏水性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

[4].王志祥,钱杰生,何志敏,余国琮.蛋白质在NDG系列色谱填料中吸附平衡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5

论文知识图

732树脂对蛋白质吸附平衡曲线1 蛋白质吸附曲线和交换过程中的平衡曲...不同壳单体加入量凝胶微球的表面形态眺片在碑限盐级冲溶液(0.2moUL,pH...扭化铁改性前后艘甲荃纤维t皿的红外光份...9 模板蛋白 BHb 与其他蛋白混合时的竞争...

标签:;  ;  ;  ;  ;  ;  ;  

蛋白质吸附平衡论文_周笑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