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术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术,对等,文本,艺术史,史论,句法,范式。
美术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徐春美[1](2019)在《中国美术翻译的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翻译,不仅仅承担着语言沟通、故事传递方面的职能,也是把被翻译作品中的艺术情感、艺术观念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再现"出来的一个复杂过程。本文对中国美术翻译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梳理了中国美术翻译史叁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到平稳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未来美术翻译走向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0期)
刘瑶[2](2019)在《神话的“陷阱”与知识再生产——谈中国美术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算起,中国已经走了近百年的美术翻译之路。迈入21世纪,不断有国内学者提出要"走出编译状态"。其实,走出编译状态,实现中文美术史知识的再生产,关键不在于时长、体量及规模,虽然这些因素必不可少,但归根结底是要破除根植于美术翻译或"翻译之美术"中的神话"陷阱"。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期内的美术翻译,为国内读者、艺术史从业者建构了英雄式的、单一的、局部的西方艺术史"知识型"。对当下美术界有志于推动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学者而言,只有打破神话、跳出那种"知识型",置身于更广大的知识场域,才可能实现中国的美术史知识再生产。(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4期)
曹意强[3](2019)在《美术翻译与人文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止于传播思想、知识与技术信息,它更大的作用是激发并创造思想,以此改变历史,陶铸世界创造性交织图景。因此,翻译也是人类创新的重要资源。美术翻译的重要性源于其所包含的视觉独特性——它不仅翻译文字,而且转译图像,两者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灵与活动的双重途径。(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4期)
吴琼[4](2019)在《美术翻译与美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翻译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美术研究。关注西方现当代艺术和现当代批评家固然重要,但就美术研究而言,就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架构而言,完整地了解西方古典和文艺复兴艺术,熟悉艺术史研究的经典,对我们而言可能更为必要。(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4期)
任翌平[5](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工艺美术英语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翻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着非常多的文化资源,而且从根源上看,"一带一路"同"非遗"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工艺美术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非遗"名目的翻译工作。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一带一路同"非遗"之间的关系,接着探讨了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重点提出了一些名目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4期)
刘晓倩[6](2018)在《西方美术史类文本翻译的问题及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艺术教育中,西方美术史着作的阅读是每一位艺术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因此,美术史类文本的翻译水平极大的影响着艺术类教学乃至学科的发展。本文拟从美术史类文本翻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从实际操作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对美术史类文本翻译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21期)
林周珺鹤[7](2017)在《关于《西域的美术》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类型为日译汉。原文文本是由石滨纯太郎、熊本宣夫等人联合编纂的学术着作《西域文化研究》(第五册),全书译文共计24万余字,本实践选取其中第65页到第111页,即《西域的美术》的第叁章至第五章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1962年该文本于日本出版,为研究古代中国西域地区的美术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提供不菲的参考价值。在翻译指导原则上,运用了尤金· A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该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更强调翻译的社会效益,做到最自然地再现原作语言。本文核心内容“案例分析”是基于对上述文本翻译的总结、分析和归纳的结果。本文将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两个角度来阐述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其中词汇对等又分为“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同形近义”叁个部分,句法对等则以六种翻译方法即“倒译”“反译”“加译”“减译”“分译”“合译”进行案例分析。在翻译实践中,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对等容易导致语义、语法出错,本研究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探索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解决单纯追求形式对等产生的错误。(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婵[8](2017)在《《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世界反法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名为“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的经典美术作品展在全国巡回展出并于2016年8月在美国展出。该美术作品展回顾了新四军的斗争历程,再现了新四军时期的英勇人物和故事,展现了英雄铁军的辉煌。其在美国的展出,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能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新四军时期的历史,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是一次很好的对外宣传的机会。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作者对《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的节选材料的翻译和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整理而来。在报告中,作者展示了翻译项目来源、内容,译前平行文本搜集,翻译中文本分析,主要翻译方法和指导理论,以及翻译后的审校过程。报告主要分析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挑战,对包含中国元素的表达,文内连贯、画作标题翻译以及外宣翻译这四个方面的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Gutt的翻译关联理论指导下给出相应的译文。最后根据作者对本次翻译项目的反思,提出了译者能力和译者素养两方面的见解,以期给遇见类似问题的翻译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3-01)
孙静艺,王伦,李雨晨[9](2016)在《美术文本的解读及其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文本具有独特的视觉性特点,是作者思想和心灵的表现形式。美术文本的解读要注重语境,关注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同时还要有文化积淀。美术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和社会责任感,使美术文本的翻译成为促进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10期)
李晨雪[10](2016)在《浅谈美术史翻译中的“信、达、雅”》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交叉文化交流和转换,它的重点是交流。作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传递交流的信息。翻译美术史类着作及美术前沿杂志,为国内的艺术家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了最新的一手资料,最直接的了解国外最先进的绘画技术与风格,和流行的美术思潮。而如何实现美术史翻译"信、达、雅"的要求,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8期)
美术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20世纪初算起,中国已经走了近百年的美术翻译之路。迈入21世纪,不断有国内学者提出要"走出编译状态"。其实,走出编译状态,实现中文美术史知识的再生产,关键不在于时长、体量及规模,虽然这些因素必不可少,但归根结底是要破除根植于美术翻译或"翻译之美术"中的神话"陷阱"。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期内的美术翻译,为国内读者、艺术史从业者建构了英雄式的、单一的、局部的西方艺术史"知识型"。对当下美术界有志于推动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学者而言,只有打破神话、跳出那种"知识型",置身于更广大的知识场域,才可能实现中国的美术史知识再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术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肖红,徐春美.中国美术翻译的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文艺家.2019
[2].刘瑶.神话的“陷阱”与知识再生产——谈中国美术翻译[J].美术观察.2019
[3].曹意强.美术翻译与人文价值[J].美术观察.2019
[4].吴琼.美术翻译与美术研究[J].美术观察.2019
[5].任翌平.一带一路背景下工艺美术英语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翻译初探[J].散文百家.2019
[6].刘晓倩.西方美术史类文本翻译的问题及策略[J].青春岁月.2018
[7].林周珺鹤.关于《西域的美术》翻译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7
[8].张婵.《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7
[9].孙静艺,王伦,李雨晨.美术文本的解读及其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10].李晨雪.浅谈美术史翻译中的“信、达、雅”[J].大众文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