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漫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精神,霍尔,塞尔维亚,上海,庇护所,鲁迅,表现主义。
精神漫游论文文献综述
夏榆[1](2019)在《退隐与孤独:彼得·汉德克的精神漫游》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栗色长发夹杂着银丝。高企的额头。透明镜片后沉静而冷郁的眼神。独立不羁是彼得·汉德克出现在公共场域的形象,媒体也愿意如此塑造这位奥地利作家,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然而汉德克外表的傲岸难掩退隐和孤独,这退隐与孤(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1期)
沈建阳[2](2019)在《一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林湄和“80年代”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天外》里,林湄讲述了她移民故事的前史——知青的故事,通过郝忻等人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诉说他们的理想与困顿。郝忻等人先后遭遇了从"人的觉醒"到"人归何处"等问题,也因此经历了两次艰难的身份重建。身份书写是海外华语文学中常见的主题,郝忻等人在《天外》中对"自我"的探询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80年代"以来"人"的遭遇,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80年代"的故事。(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冯怡,李洁妤[3](2019)在《成为学生精神漫游中的“守望者”——教育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塞林格与他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二战"的胜利推动美国在政治、经济上达到高度繁荣,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加深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漠视。美国社会充斥着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和道德上的迷失,精神的荒寂加深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异化与矛盾。《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9年02期)
徐志伟,何凯旋,孙彦良,吕瑛,老长[4](2018)在《荒诞叙事下的精神漫游——孙彦良的小说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2018年10月27日9:00-12:30地点: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楼徐志伟:首先向初次参加活动的朋友和同学介绍一下这个论坛。这个论坛由何凯旋院长和乔焕江老师创办,已经举办过七期,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但遗憾的是,后来因乔焕江老师工作调转离开哈尔滨,论坛中断。大概一个月前,何凯旋院长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接棒主办这个论坛。我对黑龙江当下的文学创作情况了解有限,恐怕难堪此任,但我还是非常愿意推动这个论坛继续开展下去。下面请凯旋院长先来一个开场白。何凯旋:我们今天评论的作家是一位凭(本文来源于《小说林》期刊2018年06期)
罗振亚[5](2018)在《离天空最近的精神漫游——陈人杰诗集《西藏书》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西方新批评理论的说法,一个意象在一个诗人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就会逐渐积累起一种象征的含量,成为凝聚着创作主体深度经验和情绪细节的"主题语象"。翻阅陈人杰新近出版的诗集《西藏书》(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不断读到这样的句子:"那时候,我曾长久地仰望蓝天/仿佛无限高处,真的藏着什么"(《我曾长久地仰望蓝天》);"在海拔四千八百米藏北腹地/一个向星空再次出发的人/放弃(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3期)
许旸[6](2018)在《未来,一起到上海文学博物馆“精神漫游”》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文学博物馆的筹建签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段新的文学旅程的开启。这个时刻,是上海文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昨天举行的虹口区文化发展大会上传出消息,虹口区政府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将建设上海文学博物馆,参与策划的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告(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5-04)
安少龙[7](2017)在《家族聚散、精神漫游与藏地小镇生活的“可能性”——张存学《白色庄窠》中的多元文化氛围》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白色庄窠》以藏地"小镇"作为叙事空间,探讨了在多元文化交汇地带,由社会转型引起的家族、个体命运的振荡。小说侧重于透过特定生活空间的特殊文化氛围来考察人物的现实遭遇与命运轨迹。小说中幽微的"存在之思"为当代藏地小说的叙事模式提供了新的参照元素。(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赵柏屹[8](2017)在《在荒谬中寻找幸福——从西西弗斯推石到吴刚伐桂的一次精神漫游》一文中研究指出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①——阿尔贝·加缪荒谬,是阿尔贝·加缪作品中最重要的概念。也因其对荒谬最全面、最深刻的揭示,其作品被称为"荒谬哲学"。最能体现加缪思想的着作,莫过于他的随笔集《西西弗斯的神话》。这本书并不厚重,而《西西弗斯的神话》又是全书中篇幅最短的,不到3000字。加缪对西西弗斯的故事作出了形象的解说——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为得罪众神而被惩罚:他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推(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02期)
刘一蓝[9](2015)在《“重读”弗里德里希 德国风景画家中的“浪漫”精神漫游者》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读"历史上某位艺术家,不仅对艺术史研究有着历久常新的意义,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而言,也有别样的价值,它能通过了解自己有着特别兴趣的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设身处地,探索彼人因何会那么画?为什么会画成那个样子?身世、时代社会,甚至所处地理环境及其私密的个人癖好,都能成为"重读"发现的新的"诱因",因此,"重读"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不仅重要,而且还起着类似"镜子"的作用,它了解别人,审视自己。(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5年12期)
刘俊[10](2015)在《文学上海的精神漫游——论朱蕊的《上海之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朱蕊的散文《上海之妖》,立足上海,却放眼世界。在写出上海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历史文化和精神蕴含的同时,还展示了作者从上海出发,实现"世界"漫游的人生/心灵之旅。在用文字呈现上海和"世界"的过程中,作者融现代的敏锐与古典的雅致于一炉,使《上海之妖》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既充满现代意识又具有古典神韵的别致。(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5年06期)
精神漫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小说《天外》里,林湄讲述了她移民故事的前史——知青的故事,通过郝忻等人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诉说他们的理想与困顿。郝忻等人先后遭遇了从"人的觉醒"到"人归何处"等问题,也因此经历了两次艰难的身份重建。身份书写是海外华语文学中常见的主题,郝忻等人在《天外》中对"自我"的探询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80年代"以来"人"的遭遇,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80年代"的故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漫游论文参考文献
[1].夏榆.退隐与孤独:彼得·汉德克的精神漫游[J].青年文学家.2019
[2].沈建阳.一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林湄和“80年代”的故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冯怡,李洁妤.成为学生精神漫游中的“守望者”——教育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J].中国教师.2019
[4].徐志伟,何凯旋,孙彦良,吕瑛,老长.荒诞叙事下的精神漫游——孙彦良的小说世界[J].小说林.2018
[5].罗振亚.离天空最近的精神漫游——陈人杰诗集《西藏书》印象[J].长江丛刊.2018
[6].许旸.未来,一起到上海文学博物馆“精神漫游”[N].文汇报.2018
[7].安少龙.家族聚散、精神漫游与藏地小镇生活的“可能性”——张存学《白色庄窠》中的多元文化氛围[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赵柏屹.在荒谬中寻找幸福——从西西弗斯推石到吴刚伐桂的一次精神漫游[J].科学中国人.2017
[9].刘一蓝.“重读”弗里德里希德国风景画家中的“浪漫”精神漫游者[J].新美术.2015
[10].刘俊.文学上海的精神漫游——论朱蕊的《上海之妖》[J].北方论丛.2015